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较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38例,测算术前和术后第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病例分心肌梗死发病6 h内(72例)和6 h以上(66例)两组。结果 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且发病6 h内组显著小于发病6 h以上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4.2%和7.6%(P=0.394)。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介入治疗施行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成功实施了直接PCI术的AMI患者为观察组,选择6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心电图,计算各时期的QTd及QTcd。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前QTd2及QTe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成功PCI术后与术前比较,QTd及QTcd显著缩短(P〈0.05)。结论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直接PCI可使患者QTd及QTcd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Te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纳入UA患者62例,分别于入院时、PCI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测算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最长Tp-Te间期、QTd值,记录人院24h及PCI术后第7天VA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采用手术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Tp-Te、QTd及VA发生率等指标: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把UA患者进一步分为三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1-支病变组,对二三组患者PCI术前后TD-Te、QTd及VA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单支血管病变组相比,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Tp-Te间期、QTd值均增大(P〈0.05);与PCI术前相比,单支血管病变组及双支病变组PCI术后24h和第7天rrp-Te间期、QTd值均减小(均P〈0.05),三支血管病变组术后第7天Tp-Te间期、QTd值也均减小(均P〈0.05),但PCI术后24hTp-Te间期、QTd值变化不明显(P〉0.05)。与入院24h相比,PCI术后第7天VA的发生率(20.97%vs8.06%)降低(P〈0.05)。结论PCI术可降低UA患者的Tp-Te间期、QTd值.从而降低UA患者V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使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AMI)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首次因急性ST段抬高AMI行急诊PCI治疗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试验组(替罗非班)38例。试验组于PCI术前开始给予盐酸替罗非班,观察对照组和试验组PCI术后15min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和进行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测定,并比较发病就诊时,PCI术后6h,12h的cTnT,CK-MB水平;记录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试验组CTFC和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前cTnT和CK-MB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6h及12h试验组cTnT和CK-M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患者中发生1例顽固性心肌缺血;而对照组新发心肌梗死和顽固性心肌缺血各有1例。结论:在ST段抬高AMI行PCI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心肌损伤的发生,同时改善PCI术后患者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恢复期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128例老年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急诊PCI组66例,对照组62例,PCI组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对照组给于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观察住院期间及1年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并分别于发病后1、6个月做心脏彩超了解心功能及左室重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诊PCI组住院期间及1年内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左心室容积及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6个月后,PCI组左心室容积小于对照组(P〈0.05),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可减少老年AMI患者MACE发生率,能阻止患者左室重构,改善其远期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矫正QT离散度(QTcd)的早期影响。方法选择127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最终诊断分成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分别测定其PCI术前和术后早期的QTd、QTcd,与排除冠心病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SA组患者PCI术后早期QTd、QTcd显著增大,UA组患者PCI术后早期QTd减小,AMI组及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结论 PCI术对冠状动脉及自主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使QTd增大,是PCI早期作用的主要机制;PCI对QTd、QTcd的影响与冠状动脉基础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尼可地尔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急诊PCI的STE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稳心颗粒组、尼可地尔组和联合组,各30例。比较4组病人术后3 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术前,术后6、24、48、72 h的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联合组、稳心颗粒组、尼可地尔组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稳心颗粒组和尼可地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组病人术前的QTd和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6、24、48、72 h的QTd和QTc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稳心颗粒组和尼可地尔组(P < 0.01)。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尼可地尔可有效降低行急诊PCI的STEMI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可缩短QTd和QTcd。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53例首次确诊为STEMI的患者均行直接PCI治疗,其中发病至就诊时间≤6 h 32例(A组),发病至就诊时间6~12 h 21例(B组),观察两组疗效、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时间、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 A组术后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ST段回落(STR)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高于B组(P〈0.05);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1);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RA开通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就诊延迟现象普遍存在,尽早行直接PCI可减少无复流率、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小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白细胞介素一6(IL一6)浓度变化与无复流(NR)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发病12h内接受急诊PCI治疗,术后造影显示TIMI3级血流的STEAMI患者42例分为无复流组和再灌流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IL一6浓度。结果无复流组较再灌注组术后各时间点IL一6水平明显增高(P〈0.05),两组术后24h、48h的IL一6浓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增高(P〈0.05)。结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血清IL一6浓度增高可作为筛选无复流的潜在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1例发生于6h以内的AMI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观察治疗前后QTd的变化,并与同期正常者对照。结果 AMI组QTd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1),PCI成功后2hQTd较术前明显缩短,伴随心律失常组,其QTd明显高于不伴心律失常正常组。而不同梗死部位间Q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QTd可预见AMI患者有无出现心律失常危险,急诊PCI可显著降低AMI患者的QT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间期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计算方法:每导联均测QT间期3~5个.取均值.则QT间期离散度(QTd)=QTmax-QTmin,用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c)的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与对照组QTc、QTd.QTcd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梗塞组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者QTc、QTd、QTed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当QTC≥440ms,QTd、QTCd≥60ms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诊断正确指数QTcd与QTC、QTd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但QTd与QT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QT离散度能更好反映心室复极过程,尤其是用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对判断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安置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恢复期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测定152例AMI恢复期病人PCI术前、术后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与同期15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比。③结果AMI恢复期病人PCI后QTd及QTcd较术前明显减小(t=20.926、13.543,P<0.01);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d无明显影响;下(正后)壁与前(高侧)壁AMI术前及术后比较,QTd及QTcd无显著差异。④结论PCI可以显著缩短AMI病人QTd,有效地避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20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UA患者,冠状动脉狭窄≥75%者94例(观察组)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CAG轻度狭窄50%~70%者108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QTd及QTcd。结果CAG前后QTd及QTcd无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QTd及QTcd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明显缩短QTd及QTcd,有利改善UA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白杨  刘全 《吉林医学》2006,27(9):1027-1029
目的:研究AMI患者心电图QTd与急诊PCI及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比较住院期间AMI患者180例,将其中60例行急诊PCI者与60例未行介入治疗者进行对照,观察术前与术后相关血管恢复有效灌注后QTd、QTcd的变化,120例未经急诊PCI的AMI患者QTd、QTcd与CK峰估计的心肌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AMI患者行急诊PCI再灌注治疗组术后第1、2、3天及1周时QTd、QTcd较未行再灌注治疗的AMI对照组同期QTd、QTcd明显缩短。经急诊PCI治疗组术后第1天QTd、QTcd较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第2、3天及1周时QTd、QTcd较术前缩短。AMI患者CK峰估计的心梗面积与QTd、QTcd呈正相关性。结论:QTd作为一种简单非侵入的方法对评价早期再灌注疗效有一定价值,对估计心肌梗死面积并评价心梗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47 例急性心肌梗塞(AMI) 患者,早期再灌注对QTc 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47 例AMI予以静脉溶栓,并于溶栓后第24 小时,判定是否再通。在溶栓前及溶栓后作同步记录12 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 与50 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间QTcd 差异有极显著性(821 ±115ms VS 378 ±167ms P< 0001) ,前壁与下壁梗塞之间QTc 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溶栓后24 小时QTcd 显著降低(831 ±112ms VS 562 ±148ms P< 0001) ,而未再开通组QTc 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恢复速度显著慢于开通组。11 例溶栓前有恶性心律失常者其QTcd 明显长于无心律失常者(931 ±82ms VS812 ±110ms, P< 005) ,溶栓后再通QTcd 降至623 ±84ms,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地溶栓再灌注可使QTcd 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50mm/s纸速12导同步心电图机对37例患者发病1周内4次(入院即刻、发病2、4、7d)QT离散度及相关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并与50例正常对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早期QT离散度等指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大,且存在动态演变:入院2d达最大值,4d减小,7d更小但仍高于正常。梗塞相关冠脉再通可明显减小QT离散度等指标:这种作用在下壁AMI患者表现为抑制QT离散度等指标在发病2d的增加;在前壁AMI则表现为加快QT离散度等指标在4d后的恢复。AMI部位本身对QT离散度等指标的演变也有影响。与下后壁AMI相比,前壁AMI者的QT离散度增大较明显,恢复较慢。结论:AMI急性期QT离散度等指标存在动态演变,梗塞相关冠脉再通可以改善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QT离散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将7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猝死3组,各组分别为30、30、12例;另有稳定性心绞痛和正常人各30例作为对照。在安静状态下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其各导联QT间期,然后用QTmax-QTmin得出QTd,并用心率校正得出QTcd。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各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QTd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结论QTd增大与冠脉疾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QTd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估计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