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报告50例动脉瘤术中躯体感觉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EPs)的变化,并详尽地阐述EPs监测对减少手术并发症的作用。病人平均年龄51岁(22~75岁),男18例,女32例。50次手术中处理54个动脉瘤。对前交通动脉瘤通过刺激胫后神经记录体感诱发电位(SEPs),前循环动脉瘤刺激正中神经记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EPs)和MRI检查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9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以及MRI结果,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其临床诊断的价值。结果 MS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以及MRI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9.57%(48/69)、50.72%(35/69)、55.07%(38/69)、42.03%(29/69)、78.26%(54/69)。4项诱发电位检查总异常检出率为86.96%(60/69),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EPs和MRI检查均能发现临床下病灶:14例患者经MRI检查发现病灶但无相应临床症状;15例患者有临床症状而MRI检查未见相应病灶,但EPs检查可见异常。结论 MRI和EPs检查具有相互补充作用,结合临床合理选择使用此两种检查有助于提高MS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MRI及多种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诱发电位(EPs)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颅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颅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分别为91.2%(62/68)、80.9%(55/68)、82.4%(56/68)和77.9%(53/68),且均发现多发性硬化的亚临床病灶;两项或多项联合检查的异常率较单项检查的异常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颅MRI和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临床早期确诊多发性硬化,联合应用可使其敏感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F波检测时A波出现在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病程不同阶段中的特点,探索其对于GB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GBS患者(GBS组)和26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尺神经、正中神经、腓神经及胫神经在电生理F波检测时A波出现情况。对A波在GBS组与对照组上/下肢中的出现情况、以及不同病程的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AIDP亚组)与轴索型GBS患者(轴索型亚组)的A波出现情况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 GBS组与对照组上肢A波出现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GBS病程及AIDP亚组对上肢A波出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_(GBS)=0.781,P_(轴索型)=0.389),而轴索型亚组病程对上肢A波出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8);病程2周内,GBS分型对上肢A波出现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病程3~6周时,GBS分型对上肢A波出现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IDP患者中A波出现率低于F波异常率,但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远端运动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的异常率,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轴索型亚组患者中A波的出现率低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F波的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远端运动潜伏期的异常率,但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A波间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肢A波对于GBS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AIDP和轴索型的诊断具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5.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EPs)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简述EPs 及其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中应用的几个问题。一、EPs 的检查方法和正常值(一)SEP 的检查方法和正常值:SEP(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即体感诱发电位通常是在神经干表面皮肤置一对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临床确诊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磁共振(MRI)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神经传导及针肌电图)、血清维生素B12水平、症状及体征等,将神经电生理异常率与MRI异常率进行比较。结果神经电生理异常35例,异常率83.3%,其中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神经传导及针肌电图诸项目均可出现异常;MRI异常23例,异常率54.8%。通过SPSS软件处理,符合Pearson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客观反映SCD病变部位,异常率高于MRI检查,并可进行定性诊断,在SCD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男性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部分神经电生理学基础。方法以47例有官方暴力型违法乱纪记录的青少年(16~20岁)为研究组,无暴力攻击行为的职业高中学生41例为对照组,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和P300测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暴力攻击行为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V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波Ⅲ波幅显著降低(P<0.01),提示外周听觉刺激被过度过滤;P300的靶P3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提示认知信息加工过程速度减慢;体感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P2波波幅显著增高(P<0.01),提示体感刺激皮层反应增强。结论有暴力攻击行为的青少年脑诱发电位异常,提示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低下,认知功能损害,存在对体感刺激的感觉搜寻增强。  相似文献   

8.
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LSEP)顶部记录为N_(20)-P_(25)复合波,中央前记录为P_(22)-N_(30)复合波。已有的研究表明,中央前成份由运动区起源,并同运动及运动机制有关。帕金森病是由黑质-纹状体病变引起的锥体外系综合征。对该病的体感诱发电位研究国内仍未见类似报道。本文拟研究早期帕金森病的SLSEP顶、中央前成份的异常特征、病理机制及可能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是一种神经电生理检查,其异常能提示从刺激点到反应波之间的神经传导通路的缺陷,在临床上应用广泛[1].作者测定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96例有单侧下肢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病例组)和34例有腰痛或下肢痛症状的非LDH病人(对照组)的双侧L4、L5和S1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EP),评价DSEP在LDH的诊断及定位诊断作用,并评价DSEP各指标在诊断LDH中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Guillain-Barré综合征(GBS)患者临床及CSF细胞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急性起病33例,亚急性起病4例。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18例(48.6%),双下肢无力16例(43.2%),四肢麻木21例(56.8%),双侧面神经麻痹12例(32.4%),其他颅神经损害5例(13.5%),呼吸肌麻痹3例(8.1%),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Fisher综合征各1例(5.4%);变异型GBS 6例(16.2%)。腰穿CSF检查示4例(10.8%)患者压力高,11例(29.7%)细胞计数升高,29例(78.4%)蛋白升高,7例(18.9%)免疫球蛋白升高。34例(91.9%)CSF细胞学检查异常,22例(64.7%)患者表现为激活的淋巴细胞反应,12例(35.3%)以激活的单核细胞反应为主。感觉或运动神经传导异常25例(67.6%),F波或H反射异常33例(89.2%)。32例患者给予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治疗,5例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结论 GBS多数表现为四肢对称性麻木、无力,部分为变异型。F波、H反射电生理检查早期异常率高。CSF细胞学检查早期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1.
早期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发病4周内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F波、H反射及神经传导的改变特点,探讨F波及H反射检查在早期GB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0例确诊GB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资料特点,依据病程分为2组(≤2周组及>2周组).使用卡方检验,分别对两组患者的F波、H反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的异常率进行分析.结果 病程≤2周组及>2周组F波异常比例分别为17/20、7/18,H反射的异常比例分别为13/20、12/19,MCV异常率为28.4%(25/88)、32.9%(26/79),运动神经传导远端潜伏期异常率为40.9%(36/88)、36.7%(29/79),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为35.2%(31/88)、32.9%(26/79),SCV异常率为11.2%(10/89)、25.2%(24/95).两组患者中F波、H反射异常率均较高,且两组间F波异常比例(X2 =8.657,P=0.003)及SCV异常率(x2 =6.002,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波及H反射对GBS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参考价值;神经电生理检查对GBS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格林-巴利综合征一年后的临床与电生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格林 -巴利综合征 (GBS)一年后的电生理恢复情况 ;在GBS的恢复过程中 ,周围神经的远端与近端是否同步恢复。  方法 对 7例GBS患者在病初及病后一年进行了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的F波 (Fw)、末端潜伏期 (ML)及其波幅 (Amp)的测定。  结果 病初 7例GBS患者电生理检测均有异常 ,一年后 6例仍有异常 ;一年后电生理检测异常项数较病初明显减少。病初Fw的异常项数与ML、Amp的异常项数无明显差异。一年后Fw异常项数较ML、Amp异常项数明显减少。  结论 一年后大部分GBS患者电生理仍未完全恢复到正常 ;在GBS的恢复过程中 ,其周围神经的近端比远端恢复得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电生理及MRI特点,评价电生理及MRI在该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56例临床确诊SC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行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测定,31例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测定,56例均行针极肌电图、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其中29例行视觉诱发电位(VEP)及22例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51例根据临床定位行MRI检查。结果 52例中35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14例叶酸水平低于正常范围;31例中12例血清Hcy水平高于正常范围。56例肌电图检查结果均正常;56例中运动神经传导异常51根(45例),感觉神经传导异常90根(56例),胫神经SEP异常83侧(56例);29例中VEP结果异常22侧(12例),BAEP结果异常9侧(7例)。51例中23例可见脊髓不同范围长T2信号,8例可见单纯后索长T2信号,8例可见后索合并侧索长T2信号。结论诊断SCD应综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神经电生理及MRI检查对判断SCD病变部位及评价治疗前后病情变化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与血浆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为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单纯脑卒中组(n=19)、脑卒中后抑郁组(n=17),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判断抑郁程度,另设正常对照组(n=12),检测3组体感诱发电位N9、N13、N20的潜伏期及波幅;检测各组血浆5-HT含量,比较分析3组体感诱发电位和血浆5-HT含量。结果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正中神经测定N20的潜伏期及波幅异常率较正常人高(P0.05);脑卒中后抑郁组血浆中5-H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或脑卒中组,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抑郁患者HAMD评分与N20潜伏期呈正相关、与N20波幅呈负相关,N9波幅、N9潜伏期、N13波幅、N13潜伏期、N20波幅无相关;脑卒中后抑郁组HAMD评分与血浆中5-HT含量呈负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中5-H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或脑卒中患者,并且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及脑卒中患者正中神经测定N20波幅及潜伏期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因此,检测脑卒中患者的SEP中N20波幅、潜伏期及血浆5-HT水平,将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及预后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观察5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人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变化,判断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深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状况。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中,54%(28/52)出现体感诱发电位异常,且皆有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异常。与健康对照者比较,近场皮质电位N20、P2、N2及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可伴有波幅降低或者波形完全消失。表明54%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体感诱发电位中四肢的中枢起源电位均发生明显异常,证实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可伴有深感觉通路尤其是中枢深感觉传导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EEG)和诱发电位改变,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6月18日—2016年6月18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8例自身免性脑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均送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做相关抗体的测定;患者至少做2次以上常规EEG和(或)视频脑电图(VEEG),1次以上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上肢SEP)、下肢体感诱发电位(下肢SEP)、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检查。患者出院后对其临床症状、EEG进行随访,对诱发电位有异常的患者进行关注。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发热头痛、严重者意识障碍和通气功能下降;8例患者中5例为抗NMDA-R脑炎,2例为抗GABAB-R脑炎,1例是两者均为阳性。抗NMDA-R脑炎的EEG:2例患者病程早期(10 d)出现β波,中期(20 d)出现δ波,在此波上叠加快波,呈现δ刷,2例患者病情重,住院时间长,头颅核磁共振(MRI)阴性,治疗以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其中1例使用血浆置换疗法,临床预后良好;另2例可见散在的尖波和尖慢波,病情好转,EEG也有好转;1例EEG为正常,使用激素冲击治疗,临床预后好。抗GABAB-R脑炎:1例以慢波为主,治疗以激素冲击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后EEG恢复正常,临床预后好;另1例表现α波泛化,尤其在额区也出现α波,患者放弃治疗。抗NMDA-R和GABABR均为阳性患者,EEG表现慢波,病情好转,EEG好转。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中大部分未见异常,部分患者出现异常:波幅的改变,潜伏期轻度延长,异常患者出院3个月后随访,结果均为正常。结论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EEG表现不尽一致,不同的病程阶段有相应的改变,EEG可作为疾病预后的指标。早期EEG有快波出现且临床疑诊脑炎时,应及时筛查血与脑脊液的NMDA-R抗体;EEG出现α波泛化,需注意GABAB-R抗体的筛查。部分患者诱发电位改变在波幅和潜伏期轻度延长,出院3个月复查大部分恢复正常。由于病例数较少,诱发电位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的改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方法 采用正中神经及肠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mSEP、tSEP)对30例患者进行检测,并与27例健康人作对比。结果 mSEP和tSEP的异常率分别为43.3%(13/30)及28%(7/5),除N9、PF(腘点)、LP(T12点)峰潜伏期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峰潜伏期及峰间期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LS患者存在感觉通路损害,且中枢的改变较周围更明显,SEP检查对患者感觉损害的定位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合分析脊髓痨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说明体感诱发电位在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院及文献报道确诊的11例脊髓痨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特点。结果:(1)脊髓痨的主要临床特征行走不稳、下肢深感觉障碍、跟膝反射减弱或消失及闭目难立试验阳性。(2)全部血和脑脊液的梅毒抗体均为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细胞数增多(单核细胞为主)。(3)肌电图不支持周围神经受损。(4)胸段脊髓核磁共振成像(MRI)无特殊发现。(5)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4例有异常改变。结论: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是确诊脊髓痨的重要依据;脊髓痨MRI检查无特殊改变。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诊断、疗效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诱发电位监测技术在脑干及其附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技术在脑干及其附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静脉麻醉下脑干及其附近病变手术病人18例,术中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7例,体感诱发电位(SEP)18例,运动诱发电位(MEP)5例。当术中波形发生明显异常时,即通知术者调整或停止操作。结果本组术中诱发电位监测均顺利完成。BAEPⅤ波变化6例,其中波形逐渐恢复5例,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未恢复1例,术后轻度意识障碍,3d后清醒。SEP波形变化4例,其中手术结束时恢复至基线水平3例,术后未发现异常;未恢复1例,术后病人昏迷。MEP出现变化1例,调整刺激后恢复。结论在脑干及其附近病变手术中应用多种诱发电位技术,可及时、有效地监测并保护脑干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F波检测在糖尿病近端神经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 排除脑卒中、腰颈椎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肌肉疾病,对92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神经病变体征而神经传导检测正常(Ⅰ组)32例、无神经病变体征神经传导检测正常(Ⅱ组)30例和神经传导异常(Ⅲ组)30例,与30名健康人行下肢SLSEP和F波测定.结果 胫神经SLSEP和F波各参数总异常率以Ⅰ组有神经病变体征肢体亚组(n=43)比例最高[97.7%(42/43)],Ⅰ组Fdur、N13传导速度(CV)、N24CV、N13-N24CV、N9-N24CV平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值分别:5.887和6.780、-4.568和-5.062、-6.799和-6.905、-5.978和-5.609、-5.433和-5.190;均P<0.01);Ⅱ组Fdur和N13-N24CV异常肢体率[25.0%(15/60),23.3%(14/60)]与对照组[0,1. 7%(1/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17.143、12.876,均P=0.0050);Ⅲ组各参数异常肢体率与对照组比较,除N9-N24CV、N13波幅及N24波幅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N9CV异常率最高[76.7%(46/60)].结论 SLSEP可以提供感觉纤维近端信息;SLSEP和F波联合使用可以提高糖尿病近端神经病变的诊断率,对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而常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其诊断意义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