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间盘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或加椎板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临床疗效评价优28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5.6%。结论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病例共计45例,再手术方式为中央开窗椎间盘切除术28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1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结果】45例患者经6-80个月随访,平均35个月,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22例(48.89%),良17例(37.78%)、可5例(11.11%)、差1例(2.22%)。【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主要原因为髓核摘除不彻底,术前及术中突出节段定位错误,腰椎节段性不稳,术式选择不当等,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方法,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仍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咏梅  郑均王芳 《现代护理》2006,12(21):2003-2004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X-tube)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内窥镜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结果17例患者术程顺利,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器质性损伤,无被迫改开放式手术。围手术期发生椎间隙感染1例。17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8.2个月,优良率97.5%。结论内窥镜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手术切口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观察术后病情变化、预防感染、加强康复训练及术后功能锻炼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X-tube)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内窥镜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结果 17例患者术程顺利,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器质性损伤,无被迫改开放式手术.围手术期发生椎间隙感染1例.17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8.2个月,优良率97.5%.结论 内窥镜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手术切口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观察术后病情变化、预防感染、加强康复训练及术后功能锻炼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及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腰椎后路内窥镜手术进行单节段或双节段,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及潜行性神经根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或)腰椎管狭窄及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65例。[结果]本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4年。疗效优215例(81.1%)。良44例(16.6%),可4例(1.5%).差2例(0.8%)。优良率为97.7%。[结论]该术式减压充分,适应证宽,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不稳发生的主要病因是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积累伤力造成的椎间盘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同节段不稳的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差,需积极手术治疗。临床工作中容易忽视腰椎不稳的存在,成为手术后腰腿痛复发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同节段不稳的疗效。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腰椎间盘摘除联合单枚椎问融合器与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摘除及神经根管减压,斜向植入单枚椎问融合器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结果 22例患者随访6~23月,平均10.5个月,22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优15例,良5例,可2例,未见症状加重或椎间高度丢失等情况,无神经根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腰椎间盘摘除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螺钉系统行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限减压+椎间融合及跨节段钉棒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对53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行有限减压+椎间融合及跨节段钉棒固定治疗,观察其疗效、椎间融合、椎间高度维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3例均获得6~20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有好转,其中优31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为92.4%。复查X线片示椎间均牢固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4.5个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未发生融合器松动、钉棒断裂、滑脱、感染及金属过敏反应等并发症。结论有限减压+椎间融合及跨节段钉棒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科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病例计42例,再手术方式为中央开窗椎间盘切除术25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12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例。结果42例患者经6~84个月随访(平均36个月),按Mae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9例(45.3%),良14例(33.3%),可6例(14.3%),差3例(7.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主要原因为髓核摘除不彻底、术前及术中突出节段定位错误、腰椎节段性不稳、术式选择不当等,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方法,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仍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效果。方法对75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行后路椎体间融合和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果 75例经14~30个月随访,优良率88%。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至2007年7月采用PLDD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闾盘突出症病人84例。单间盘突出50例,≥2个间盘突出34例。L3/4节段突出19个,L4/5节段65个,L5/S1节段32个,共116个椎间盘。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8±6),术后3个月随访JOA评分平均为(26±3),有显著性差异(P〈0.05)。84例病人中62例为优,19例为良,3例为可,优良率为96.4%。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8±1.4),术后一周VAS评分平均为(2.6±1.7),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2.1±1.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LDD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可成为一种优化的微创手术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资料完整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固定方式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0~56岁,平均48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4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6例,腰椎退行性不稳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例.B组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2~67岁,平均52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5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腰椎退行性不稳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8例.使用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评分及术后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融合率、医疗费用、手术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 05),两组融合率分别为92%、94%.结论 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均满意,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创伤小,经济简便,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较好选择;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09年3月33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35~52岁,平均年龄40.5岁),采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植骨融合率进行观察分析,并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及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110±16.8) min,术中出血量为(206±40.1) mL.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26.7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为(8.1±0.9)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2±0.5)分,术后平均改善率为88.4%,其中优级改善率(75%~100%)31例(93.9%),良级改善率(50%~74%)1例(3.0%),可级改善率为(25%~49%)1例(3.0%).优良率为96.9%.VAS评分术前为(7.9±0.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9±0.5)分,下降了75.9%.所有患者随访期间X线检查提示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及沉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为100%.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脊柱双侧内固定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但长期随访发现坚强内固定形成的应力遮挡效应会导致融合椎体的骨量丢失以及临近椎体退变加速。目的:观察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01/2010-01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对45例一侧肢体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椎间孔后路椎间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与结论: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全部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JOA评分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固定后及末次随访与固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45例患者中优36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91%。6个月后X射线及CT提示椎间融合,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无沉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提示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脊柱外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方法是经后正中入路髓核摘除、神经根管减压和刚性融合内固定,由此引起相邻节段的退变和腰椎生理活动受限是临床所面对的问题;而非融合固定的传统后正中入路则由于存在切口大、剥离广、腰背肌的失神经支配等缺点。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腰椎动态稳定植入物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传统后方入路的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纳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分别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腰椎间盘摘除+腰椎动态稳定系统固定的患者46例,其中经传统后方入路25例,Wiltse入路21例。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1个月,平均(13.8±2.4)个月。Wilste入路组患者切口长度、内固定中失血和内固定后引流均低于传统后方入路组(P〈0.05);但2组患者内固定后1周和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与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X射线显示所有患者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裂。提示Wiltse入路腰椎动态植入物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早期疗效与传统后方入路接近。  相似文献   

16.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重要方法是椎间盘切除,但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现象。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cage植入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的脊柱稳定性。 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应用后路减压cage植入椎间融合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再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缓解情况以及腰椎稳定性。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法分析后路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体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后腰腿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椎间融合良好,优良率96.2%。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椎间不融合现象。后路减压cage椎间融合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症状缓解快、内固定坚强、椎间融合确切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经椎板间隙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2000—2001年共行经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手术45例,其中椎间盘突出症外侧型34例,中央型7例,脱出于椎管内者4例,均合并侧隐窝狭窄,单侧狭窄35例,双侧狭窄者10例。结果 全组患者优良率达97.8%,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者。结论 经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发病机制、手术时机、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术式选择的特点,以明确鉴别要点,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对象为脊柱科自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A组)、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40例(B组),随访时间均为1年,临床资料完整。两组均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手术时机、影像学检查及术式选择。结果 A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11.8分,术后1年评分平均25.58分;其中优36例(80.00%),良2例(4.44%),可7例(15.56%)。B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12.67分,术后1年评分平均27.12分;其中优34例(85.00%),良6例(15.00%),总优良率为100%。结论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体后缘离断症临床表现相似,发病机制及手术时机、影像学检查、术式选择各有其特点,临床上要避免漏诊、误诊,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佳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 年9 月至2009年5 月手术治疗的120 例65 岁以上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8例,女62例,平均年龄69.8岁,包括半椎板切除,神经根管减压,突出髓核摘除17例,椎板间开窗减压加椎间关节内侧部分切除,侧隐窝扩大,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