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儿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特点,探讨其中医类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315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小儿慢性胃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证型=主要症状+次要症状+舌脉变化+体征的原则,对其总结分型。结果:小儿慢性胃炎临床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胃阴亏虚、肝胃不和、湿热内蕴。脾胃虚弱兼证型:食滞、寒凝、湿阻、热郁。结论:小儿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年龄、饮食、家庭环境及外感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分型中以脾胃虚弱最常见,占68.6%;其次为胃阴亏虚、湿热内蕴、肝胃不和,分别占17.1%、7.6%、6.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痤疮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特点,分析其规律,为痤疮中医证候客观化提供依据,指导痤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近1O年以来痤疮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库,将文献数据录入,运用SPSS19.0软件对证型及证素进行频数及频率统计。结果:痤疮的常见证型前五位分别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痰湿阻滞和痰瘀互结、热毒炽盛;常见病位证素前4位为肺、胃、脾、肝;常见病性证素前六位为热、湿、血热、痰、气滞和血瘀。结论:临床上痤疮辨证差异较大,证型分布数量多,离散率大,而证素的分布则较集中,可见证素可以更好概括痤疮的证候特征,指导痤疮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角度分析中医证型分型与西医客观指标的关联,提出中西医理论是互通的,且中西医汇通思想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32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观察和胃镜检查后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以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为主,粘膜糜烂、萎缩和合并十二指肠球炎以红舌为主,紫舌次之,苔亦多为白腻和黄腻。中医辨证以肝胃不和型为多(53.35%),表现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说明舌证基本一致,且存在一定的内涵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222-2223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内科辩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及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均正常。中医内科治疗慢性胃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疗效显著,且临床用药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患者舌像与证型及治疗的关系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舌诊是中医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是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之一。“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为胃气所熏蒸,舌像能客观地反映气血的盛衰,病情的进退,疾病的寒热,病邪的浅深。长期的临床观察也证实,舌像能比较灵敏地反映人体内部的各种变化,尤其是脾胃病的舌像变化最为明显。近年来,观察研究慢性胃炎患者的舌像与证型及治疗的关系,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佛山市高明区肺结核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中医辅助治疗及减少抗结核药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肺结核病患者四诊信息,分析其证素,并将证素进行聚类分析,提炼出基本证型,分析其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265例肺结核病患者,经聚类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别是:痰浊阻肺证60例,肺气阴虚挟湿证119例,肺脾两虚挟湿证86例.结论:佛山市高明区肺结核病辨证分型存在实证,且多挟湿.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胃痞范畴。其病机错综复杂,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迁延不愈,因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中医运用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持久,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各医家对错综复杂的临床证候进行剖析,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辨证论治,针对性较强,形成了其独特的思维方  相似文献   

9.
<正>周大勇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30余年,精于中医经典,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救治各种危急重症等,在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诊治内科疑难杂症、冬病夏治、冬令膏方进补以及调整亚健康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经验,在运用膏方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调整亚健康状态及亚健康疾病的治疗中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香芍方穴位贴敷对慢性胃炎气滞证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3月我院脾胃病科收治的以慢性胃炎为第一诊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2),2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安慰剂穴位贴敷,观察组采用香芍方穴位贴敷,穴位均为神阙穴、中脘穴、双侧肝俞穴、双侧脾俞穴、双侧胃俞穴、双侧足三里穴,1次/d,4 h/次,7 d为1个疗程。比较干预前、干预第3天、干预第7天2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情况。结果 随着时间变化,2组慢性胃炎气滞证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各单项评分均有降低趋势(P<0.001);观察组患者脘腹胀满、纳呆食少积分降低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90、4.757,P=0.004,0.032);随着干预时间延长,2组慢性胃炎气滞证患者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泛吐酸水积分比较,组间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进一步分析单独效应,干预前2组患者脘腹胀满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3天、第7天比较,2组患者脘腹胀满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安慰剂穴位贴敷可降低慢性胃炎气滞证患者中医症候积分;香芍方穴位贴敷有利于降低慢性胃炎气滞证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效果优于安慰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中医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我科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71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371例患者中痊愈40例,好转322例,总有效率为97.6%,未愈9例.结论:对慢性胃炎患者实施以辩证施护为主的中医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顽固的一种,由粘膜退化,胃壁变薄,胃腺萎缩,分泌胃酸及胃蛋白酶减少而产生,并易癌变。属中医胃脘痛,痞证范畴。为临床常见脾胃病之一。经临床仔细辨察,萎缩性胃炎病位虽在胃,但病机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虚弱,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若病情迁延日久,脾易损于阳,而出现脾胃气(阳)虚;而胃易损于阴,出现胃阴亏虚。并且“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故又多兼瘀阻之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妇女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影响妇女健康状态的因素,为中医药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证素辨证结合的方法,根据中医"五七""六七""七七"的理论对妇女进行年龄划分,评估不同年龄段妇女的健康状态,设计统一科研调查表,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Kupperman Index(KI)及四诊信息采集表为每一例观察对象建立档案。结果:不同年龄、月经情况的围绝经期女性的证素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结论:同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中医病理特点还受年龄、月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年龄女性肾、阴虚、气虚、湿、痰病变较低龄女性明显。不同年龄段围绝经期女性均是以肝郁、肾虚为主要病理特点,虚实夹杂是其共同病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疗宫环出血的临证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环出血是指发生在育龄妇女放置节育器后,节育器位置正常,而出现以月经经期延长或月经过多、非经期阴道流血等异常子宫出血为主症的疾病.西医称为宫内节育器出血副反应,属中医"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范畴.临床发生率约占20%~50%,其中出血过多占15%~40%,甚至达60%.为临床常见而治疗又颇为棘手的疾病.其病因多,伴随证候也较多,有的甚至病情顽固,辨治棘手.  相似文献   

15.
核心指标集的概念被引入中医领域以来,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应突出中医特色指标,如中医证候.但是目前核心指标集研究者对中医证候的关注不够,加上证候命名不规范,同一疾病的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不一致,同一证候会出现在不同疾病中等问题,给研究带来困难.本研究基于前期研究,提出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证的实质和证病结合研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辩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两大特点之一。“辩证”是“施治”的前提和依据,所以对“证”即证侯,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理解。中医的证侯理论是科学的,是符合唯物辩证法规律的。通过对证侯发展的历史,证侯的内容及形式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本范畴下的科学性的探讨,认为中医证侯理论是对疾病本质规律在宏观上整体上的一种外在的认识,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来源于比类取象,审证求因,以外知内的“黑箱”式认识方法.指出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现实性和实现中医现代化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8.
中医虽然历史悠久,但对中医证候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开始,直到80年代才展开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工作[1].在中医学理论中,辨证论治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证候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证候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在生命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反映疾病的过程及其相互依存和联系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目前中医“证”诊断标准不全面不统一的现状,开展对糖尿病的中医理论及辨证的研究,突破传统医学对消渴病(糖尿病)三消辨证体系,在理论上寻找中西医的结合点,提出任何一个规范证名均应有与之相应的科学严谨、全面完整、规范统一的诊断标准,其内容应准确地反映该证的基本要素、反映自然界时相变化对该证的影响以及病史、病程、年龄、体质,理化检测指标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分型辨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联庆 《现代康复》2000,4(8):1274-12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