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为"燥"在新冠肺炎中不可忽视.目前有关"燥"的代表性论述有二:其一是仝小林院士基于"寒湿疫"认识而提出的"湿阻变燥";其二是顾植山教授基于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而指出的"伏燥兼湿".认为该病之"燥"还与"外感燥邪""外邪直中阳明化燥""湿热转入阳明化燥""湿热蕴久伤阴化燥"等因素有关.在国医大师伍炳彩的指导下,制定了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充分考虑了"燥"和"湿"的因素,这也是本病治疗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2.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瘀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燥综合征(Sjgren syndrome)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症状是口、眼干燥,同时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引起内脏损害.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两类,前者指单纯干燥综合征,不与任何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并存,后者指与某种肯定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并存.目前中医界尚无与干燥综合征完全相对应的病名,多数学者将该病命名为"燥痹"[1],也有学者将其归为"燥证""燥病""燥毒证"等范畴.禀赋不足,阴津亏虚是根本,燥、毒、瘀三者相互作用则是该病的发病关键.因此对燥、毒、瘀相互关系在发病中作用的正确认识贯穿本病辨证论治的始终,治疗上也应当重视解毒清燥、活血化瘀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历代医家普遍认为"脾喜燥恶湿",但国家级名老中医白长川教授根据中医对脾脏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的认识,提出"脾恶湿更恶燥"的独特观点.本文基于对"脾阴""脾湿""脾恶湿""脾恶燥"相关概念及其辩证关系的阐述,从燥湿太过、过用苦燥或苦寒药、过食辛燥食物、思虑太过均可伤及脾阴以及标本中气理论等方面论述"脾恶湿更恶燥"的具体内涵,指出治疗脾脏相关疾病应以平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脾脏的藏象学说理论并指导临床用药,使临床工作者对脾脏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则枯涸为主要病机,以干燥症状如"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脱屑"等为临床表现的一类中医证候。早在《内经》中就指出"燥胜则干"为燥邪致病的特点;并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法则。历代医家继承了《内经》对燥证认识的学术思想,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从燥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用药等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使用张文学名老中医经验"清燥止咳法"治疗风燥伤肺型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病例80例,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使用"清燥止咳法",对照组40例服用"潘高寿蛇胆川贝枇杷膏",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5%)优于对照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张文学名老中医"清燥止咳法"治疗风燥伤肺型咳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以及"三焦气化"颇感费解.于是笔者查阅医籍,粗浅理解如下.  相似文献   

7.
燥、湿二气的病因、病机学说起源于秦汉,发展于金元,争鸣于明清.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之堂奥可阶而升",强调辨别燥湿为辨证论治的捷径与升堂入室的台阶,将燥湿之辨提高到纲领的地位.清代新安医家余国珮创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燥、湿"理法方药思想,其后石寿棠大加阐发.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报》2014,(10):1425-1428
1小承气汤使用的3个特点:一是以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二是以小承气汤测试转失气与否;三是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提示3个问题:一是小承气汤证不一定是燥屎内结,很可能是大承气汤证的前奏;二是小承气汤的攻下力量比大承气汤要弱得多;三是小承气汤不在于泻实而是偏重于行气。2调胃承气汤证多是误治后出现的一些变证,属于邪热在胃,并非有燥屎结滞在大肠。所以关于"燥、实、坚"的说法,"燥""实"尚可,"坚"则无从解释,绝不能因方中使用了芒硝,就断定证中有燥屎结滞。3关于承气汤的命名,"承气",即帮助阳明大肠承接阳明胃的下降之气,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4调胃承气汤证是邪热还在阳明胃之际,唯恐大肠不能承顺胃气而正常通降,尤须清除胃热以防邪热下传,所以方名叫"调胃承气汤"。"调胃"二字已经明确显示,病在阳明胃而非在阳明大肠,之所以"承气",仍是秉承既病防变,提前截断的治疗思想。5三承气汤证,是阳明胃家邪热亢盛到阳明大肠燥屎内结的一个系统过程。阳明邪热在胃,如不及时清除热邪,就会使邪热进一步加重而耗伤津液,而成阳明大肠燥结,所以尽快用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截断病情发展。阳明燥屎在肠,潮热、谵语、腹痛,甚则喘冒直视、循衣摸床,说明燥屎已成,所以可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而从阳明胃家邪热到阳明大肠燥屎过程中,虽见有潮热、谵语、腹满,但尚不能确定腑实燥屎的形成,所以用小承气汤进行试探性治疗。  相似文献   

9.
徐长松  刘永年 《中医学报》2021,36(3):566-571
干燥综合征的"燥"非独阴虚所致,邪毒、气虚、寒凝、血瘀、湿阻、痰浊及气郁等都可造成津液生成输布障碍,出现"燥"的表现。治疗上主张多法齐举,以流津润燥:若"燥毒"伏藏于体内,可清燥解毒,以清其源头;若肾阳不足,可在补气的基础上加用温阳之品,以温阳化气、促进津液生成流动;若久病成郁,则解郁活血,以使肝气调达舒畅,同时注重活血祛瘀,以疏通津道;若水湿、痰浊凝滞,则健脾利湿、软坚化痰,以使津液流布。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早有记载,根据外观形态也有命名,如"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称"白",或"状如沧松之皮,红白斑点相连"又称"松皮癣",还有称"风"、"蛇虱"的.在病因方面血热、血燥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从发病机制来说,虽有风、寒、热、燥邪外袭,但经络阻隔、气血淤滞是发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祖国医学在本病的治疗中有许多独特之处,特别是中医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小、复发率低、价廉、服用方便的特点.有内治和外治法,本文就各型银屑病的辨证施治内治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医药理论和西医学病生理认识,从理、法、方、药不同角度对清燥救肺汤进行分析,探讨清燥救肺汤与干燥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内燥"范畴,清燥救肺汤虽然是治疗"外燥"的方剂,但其立法主以宣、清、润、补、利五法,清中有润,润中寓补,对于干燥综合征肺部损害所致的干咳、无痰等症亦有疗效。因此,清燥救肺汤的组方原理、配伍药物与干燥综合征肺损害患者燥毒侵肺的证候具有高度契合性,可有效治疗干燥综合征之"燥咳"。  相似文献   

12.
滋阴养血活血法辨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中医学中并无干燥综合征之病名,脉证合参,其大致相当于文献记载中的"燥症(内燥)"范畴,也有称其为"燥痹"。现代中医对燥证的认识较传统中医有所创新,其中认为燥证发病原因以阴津亏虚为本者不在少数。津血同源是中医学对津与血生理关系的高度概括。燥证发病的病理基础是阴津亏虚,津液的亏虚每每导致血液生化乏源,故临床上燥证每多夹杂血虚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3.
"辛以润之"首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对辛润法,阐发颇多,用辛味药物治疗"燥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通过讨论辛润法的机理,论述了辛润法治疗外燥袭表、津液失布、阳虚津凝、津血内亏之燥证的运用,旨在强调"辛润"法在治疗燥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喻昌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医家,治学态度严谨,对中国医学的理论贡献颇多。代表作《医门法律》是本综合性的医书,既讨论病证治疗又力求证治规范,其包含"阴病论"、"中风论"、"秋燥论"等。其"秋燥论"的观点影响深远。此外,其确立了秋燥病名并强调燥证的辨证施治和首创了治燥专方,建立了中医学燥证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痔是最常见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真正发病率不详,过去有所谓"十人九痔",就是指痔的发病率高.中医认为,痔的发病因素与风、湿、热、燥、气虚、血虚有关.主要是由于湿热内生或风燥便结,致气血运行不畅,肛肠血瘀成痔.因此治疗主要是以清热凉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补益气血,活血祛瘀为治则.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认为,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秋季燥气当令,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由于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症。如何避免因秋燥而伤肺,减少感染,使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可以安然过冬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长征医院)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科主任医师韩旭建议:秋季防燥治燥养肺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燥邪究竟属阳邪抑或属阴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六气生成与阴阳五行关系、六气应四时阴阳、寒暑统六气、燥与寒热关系、六气的相生相制关系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燥属阴邪的立论依据;从燥与湿属性相反、燥邪致病特点和病证、燥证治疗用药分析等3个方面分析了燥为阳邪的原因,同时对燥兼阴阳也作了阐释.但由于<内经>对六气属性的划分亦多以四时、五行和阴阳之气的升降动静主论确定六淫邪气的阴阳属性,当以时令节气为依据,因而,燥为秋季主气而属阴是成立的.但应当明确的是,阴阳具有相对性,其所指不定,六淫邪气的阴阳属性仅是从某一方面笼统的概括,其所致病证的特点又与邪气本身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兼邪和在体内的转化等复杂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痔是最常见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真正发病率不详,过去有所谓"十人九痔",就是指痔的发病率高.中医认为,痔的发病因素与风、湿、热、燥、气虚、血虚有关.主要是由于湿热内生或风燥便结,致气血运行不畅,肛肠血瘀成痔.因此治疗主要是以清热凉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补益气血,活血祛瘀为治则.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主要从脾湿肺燥出发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审证求因,认为其因外感"湿毒夹燥"性的疫疠之邪而致;病机特点为毒、湿、燥、虚,以"湿"为核心;初起病位在脾、肺,后期亦可牵连它脏。从肺脾功能及燥湿特性方面阐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脾湿肺燥证成因;由此归纳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脾湿肺燥证治疗思路,以健运脾胃为治疗之根基,以燥脾湿、泻脾热为治疗之关键,以润肺燥、滋肺阴为治疗之核心。以期为预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温病治疗中使用下法,重在祛邪热、存阴液,其次才是通燥屎、逐瘀积.而温病早投攻下,则能更有效地体现这一目的,因此有"温病下不厌早"的观点及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