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PP1组(脉压〈51mmHg,1mmHg=0.133kPa),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分别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随着脉压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血清胆红素水平越低,PP3〈PP2〈PP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脉压高低密切相关,适当提高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脉压,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脉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对1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脉压(PP)水平分为≤7.98kPa、8.113~11.837kPa、≥11.97kPa三组,测量患者颈动脉斑块。对入选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昼夜血压下降率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随着PP增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均<0.01),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杓型组,同时非杓型组的IMT明显高于杓型组(P均<0.01)。结论脉压增大以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大动脉顺应性降低,常具有收缩压高、脉压差大的特点,而近年来有关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随访结果表明,脉压增大是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度增高标志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动态脉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脉压在高血压患者中各年龄组间分布及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用我院住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男性患者263例,将患者分为≤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组;并根据1999年WHO/ISH及我国高血压指南最新诊断分层标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和极高危组;监测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分析脉压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及与血压昼夜节律和高血压各分层组间的关系。结果:(1)≤39岁组与40-49岁、50-59岁、60-69岁组比较脉压无显著性差异;≥70岁组脉压高于其他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大,脉压逐渐增大。(2)同样间日间与夜间脉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杓型与非杓型血压组脉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4)非杓型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所占血压形态比例逐渐增加。(5)高危与极高危高血压者脉压均高于低危和中危组高血压者脐压。结论:脉压增大是反映动脉顺应性减低及动脉硬化的一个标志,其与血压昼夜节律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脐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监测对评估高血压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1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运用B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硬化斑块,根据内膜厚度和斑块的有无分两组,67例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和)斑块(Ⅰ组),46例颈动脉内膜正常(Ⅱ组);正常血压对照组20例(Ⅲ组)。所有病例行颈动脉内膜、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别测定过时域(24h、夜间、白昼)动态脉压、血压负荷,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指标。结果高血压Ⅰ、Ⅱ组的动态脉压、血压负荷较对照组Ⅲ组明显增高,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动态脉压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踝臂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妍妍 《当代医学》2009,15(34):110-1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踝臂指数的关系。方法将11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A、B两组:A组为杓形组,共38例;B组为非杓形组,共72例,分别测量踝臂指数。结果B组的踝臂指数明显低于A组(P&lt;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踝臂指数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脉压、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20例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患者根据24 h血压动态脉压检测结果分为24 h动态脉压≥60 mmHg组(n=35)和24 h动态脉压<60 mmHg组(n=25),...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肾损害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芳 《中华医护杂志》2006,3(2):125-12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78例,按脉压(PP)水平分为〈50mmHg、50—59mmHg、60—69mmHg及≥70mmHg4组,分析PP与尿素氮、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24h尿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随着PP的增大,Ccr明显降低,Scr及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增加,不同脉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增大,可促进肾脏损害,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脉压也是预测肾脏损害有价值的指标,控制脉压可以减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方法监测4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天平均脉压差(PP),以PP 60 mmHg为界分为两组。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值)、左室质量指数(LVM 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各段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各段阻力指数(R I)。观察不同脉压差对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PP≥60 mmHg组与PP<60 mmHg组比较,E/A值下降(P<0.05),IMT增高(P<0.05),R I明显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P与IMT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R I双侧颈总动脉呈明显相关(r分别为0.346、0.341、0.557、0.518,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方法 监测4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天平均脉压差(PP),以PP 60 mmHg为界分为两组.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值)、左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各段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各段阻力指数(RI).观察不同脉压差对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PP≥60 mmHg组与PP<60 mmHg组比较,E/A值下降(P<0.05),IMT增高(P<0.05),RI明显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P与IMT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RI双侧颈总动脉呈明显相关(r分别为0.346、0.341、0.557、0.518,P均<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徐燕  王梦琳  高旭光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1206-120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39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血压读数的标准差(SD)代表BPV值.根据日间收缩压SD的第50百分位数(P50)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低BPV组(n=76)和高BPV组(n=82),比较两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和颈动脉IMT的差异.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各时间段(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夜间收缩压SD高于对照组(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BPV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双侧颈动脉IMT高于低BPV组(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 h平均收缩压和日间收缩压SD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增高,且独立于平均血压,BPV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搏波速度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4h平均脉压水平将22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3组,对其进行脉搏波速度检测。结果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随24h平均脉压升高而升高,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FPWV与诊室脉压(r=0.251,P<0.001)、白昼脉压(r=0.341,P<0.001)、夜间脉压(r=0.301,P<0.001)及24h平均脉压(r=0.338,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CRPWV与脉压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高血压病患者CFPWV与动态脉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脉压差(PP)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超声方法对49例老年EH患者(合并脑梗死)及35例老年EH患者(排除合并脑梗死)检测其IMT。结合患者血压及脉压差(PP)情况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及PP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IMT随PP增加而增加,IMT与PP呈显著正相关,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IMT与PP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0.554,所有患者IMT与PP之间相关系数为0.721。结论脑梗死患者IMT显著增加,与PP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和PP监测老年EH患者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便于判断病程及顸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踝臂血压指数(ABI).方法:明确诊断高血压患者65(病例组)例,对比组65(健康人)例,对其进行踝臂指数ABI(ankle brachial index)的测定.结果:ABI可作为老年高血压病的一个全新的预测指标,随着血压的增高,踝臂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LISA法)测定125例老年EH患者及70例健康老年人血清AGEs浓度.同时测量血压,并使用B型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根据IMT将EH患者分为非IMT增厚组(40例)和IMT增厚组(85例),根据斑块严重程度EH患者分为0~3级4组.结合AGEs、IMT对各组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 EH两组患者血清AGEs均显著高于健康老年人(均P<0.01),非IMT增厚组与IMT增厚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GEs水平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斑块分级4组之间AGEs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IMT与AGEs及脉压(PP)呈显著正相关,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和0.638(均P<0.05),非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和0.425(均P<0.05),所有患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和0.538(均P<0.05).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GEs、PP与IMT增厚密切相关.结论 血清AGEs水平升高与老年EH患者动脉硬化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粥样硬化与24小时血压变异性(BPV)(收缩压、舒张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血Hcy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A组36例(Hcy15.0μmol/L),B组62例(15.0μmol/L≤Hcy20.0μmol/L),C组22例(≥20μmol/L),分别测定其颈动脉厚度(IMT)及24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脉压标准差(SD)。结果三组中血压变异性随着HCY的增高,变异性增大,IMT厚度也随之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血Hcy水平与24小时BPV(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存在相关性(r=0.570、0.512,P0.01);IMT与24小时BPV呈直线相关(r=0.653、0.635,P0.01),IMT与Hcy水平也呈直线相关(r=0.1252,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可能与高Hcy、IMT相关,Hcy增高可能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定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血清肌酐(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水平,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UA水平。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UA、空腹血糖和血脂的关系。结果: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血UA含量依次增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血UA和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血尿酸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对血尿酸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