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精神病药(APDs)治疗是目前精神科临床的主要治疗手段,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应用是精神障碍治疗学上的一个重要进步。但部分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能引起体重增加、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人们研究发现这些疾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即所谓的“代谢综合症”。代谢综合征的出现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戒断综合症与抗精神病药撤药相随的症状与体征有多种[1,2],它们包括精神病复现或加重,与精神病变化类似的症状,运动障碍的反跳或出现,胆碱能反跳症状包括流感样症状,失眠、激越、意识模糊和出汗.失眠是换药期常见的主诉,甚至在仍服用镇静剂的病人中也会出现,有时很难处理.失眠也是疾病将要复发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民政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我院住院民政精神疾病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状况进行时点调查。结果我院住院民政精神病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上仍以单一用药为主(78.78%),其中以氯氮平使用率最高(45.68%),联合用药中均以氯氮平为主要配对方式,而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率极低。结论民政精神病人在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上较为简单,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难于被广泛使用,如果能适当选择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将对提高民政精神病患者的认知,恢复其社会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抗精神病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明显提高了精神症状的缓解率和精神病患者的出院率,近年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可靠、副作用相对较轻微,而被作为抗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线用药。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应用的日趋广泛,由此引发体重增加、代谢综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 ,MS)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受到精神科医生的重视。为了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变化、糖脂代谢异常影响的差别,我们选用本院常用的5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进行体重、糖代谢、脂代谢影响的比较研究,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随访调查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47人,按用药不同,分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患者92例,氯丙嗪组55例,测量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前和使用一年后的BMI、血压、血糖等指标。结果:两组均有病例发生了腹部肥胖、BMI≥24、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低HDL血症、高血压、代谢综合征;两组病例在BMI≥24、高血压上有统计学差异(χ2=4.307,P=0.038;χ2=6.857,P=0.009),且氯丙嗪组患者更容易发生BMI≥24、高血压。两组病例在BMI、糖化血红蛋白、舒张压、收缩压方面有统计学差异(t=2.319,P=0.022;t=2.291,P=0.024;t=2.406,P=0.019;t=2.109,P=0.039)。结论: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9.
万志莉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12):1286-1286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病人停药后的撤药症状及处理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长期住院、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且病情稳定的精神病人50例进行停药观察。结果半数以上出现躯体症状和植物神经系统症状,约1/3的病人出现精神症状,近1/5的病人出现了运动障碍,少部分病人有心理依赖,另有15%的病人出现了谵妄状态或癫痫发作的神经系统症状。而且,合并了盐酸苯海索的在停药后比没有合并盐酸苯海索的更容易发生撤药症状。恢复原来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后所有症状缓解。结论抗精神病药物的撤药应十分缓慢的进行,并且不宜同时停用抗胆碱能药物。 相似文献
10.
中医从痰瘀论治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以扶正祛邪、化痰活血、健脾益肾为主要治则,通过辨证论治组成中药配方,在病变的早期阶段利湿化痰为主,中期理气化痰活血为主,后期温补脾肾、调和阴阳为主,可改善患者血脂、体质量、血糖等水平,减轻抗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精神疾病复发率。但目前研究存在如下问题:①缺乏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的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②目前各个医家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的辨证依据和辨证分型不一致,缺乏证候学、体质学和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研究;③临床科研设计过于简单,缺乏前瞻性临床研究,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④已有研究表明瘦素、食欲素A、炎症因子等参与了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但缺乏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干预性生物学研究。因此,对症状、证候进行规范,把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的分阶段辨证分型治疗,加强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性生物学研究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致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其组分与心电图QT间期的关系.方法 对460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身体测量、血生化指标测定及MS诊断,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用Bazett公式计算校正的QT间期(QTC).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抗精神病药物致代谢综合征人群心电图QT间期延长者124例,占27.0%,男女心电图QT间期延长检出率分别为21.7%、32.7%,差异有显著性(χ2=7.13,P<0.01).MS、HOMA-IR、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TG、低HDL-C的检出率分别为39.3%,38.7%,35.4%,34.1%,31.3%,29.8%,27.0%.心电图QT间期延长与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TG、胰岛素抵抗(IR)、MS及异常组分聚集有相关关系(χ2=4.95~13.63,P<0.05).结论 心电图QT间期延长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多项代谢异常组分、代谢异常聚集及代谢综合征相关联. 相似文献
12.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代谢的影响.方法 评估125例至少治疗3个月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代谢综合征(MS)发生情况.入组患者曾接受药物治疗,包括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和奎硫平)或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根据患者使用药物不同,将其分成3组:单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A组)、合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和情感稳定剂(B组)及单用情感稳定剂(C组).结果 125例患者,40例(32.0%)检出MS;A组患者MS检出率与B、C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奥氮平组、奎硫平组和利培酮组3组间MS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服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易发生MS.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者,均应定期检测BMI、腰围、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4.
15.
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几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所服药物分为四组,分别于1月、3月、6月、9月检测血糖浓度变化。结果:几种药物均可引起血糖变化,以氯氮平、奥氮平、氯丙嗪明显。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能引起体内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6.
抗精神病药物与心电图异常郝娅敏,刘琪随着品种繁多的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使用,虽疗效肯定,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尤其对心电图的影响。为此,本文将我院1993年收住的184例精神病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心电图的变化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为1993年... 相似文献
17.
抗精神病药物应用于临床已50年的历史,是目前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对抗精神病药物的突然停用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不象对吗啡类及巴比妥类药物戒断反应时病人苦不堪言的印象那么深。但突然停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撤药症状,却十分普遍。大部分病人躯体症状明显,部分出现锥外系症状,小部分出现明显的精神错乱,造成社会危害。因此提高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撤药症状的再认识,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要。国内在这方面报告较少,本文对1993~1996年临床遇到的30例病人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0例病人均为住院者,因病情明显好转稳定而出院或假出院。在院外因… 相似文献
18.
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症是一种少见却可能致命性并发症。他通常由服用抗精神病药诱发,临床以高热、肌肉强直、意识障碍、椎体外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是血激酸激酶升高和白细胞增多。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在精神科麻痹性肠梗阻多是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以致肠壁肌肉运动紊乱。 相似文献
19.
张瑾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54-256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方建忠等研究对照比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奥氮平和奎硫平合并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发现三组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8周后利培酮组、奥氮平组和奎硫平组的显效率分别为44%、88%、76%,奥氮平组和奎硫平组的疗效要好于利培酮组.碳酸锂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疗效相当,急性期治疗其有效率为82.3%,与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有效率(83.7%)相近,1年的有效率为96.1%,另外在治疗少儿双相情感障碍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患者的躁狂、抑郁症症状和攻击行为明显减少,且不良反应少,服药依从性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佐替平>利培酮>齐哌西酮,利培酮致儿童的体重增加的作用较成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由于抗精神病药物 (以氯丙嗪为代表 )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和中枢抑制作用 ,所以抗精神病药物过量或中毒是经常遇到的急症之一。如一次或多次超剂量应用 ,尤其是长效制剂 ,可引起一系列副反应 ,甚至发生急性中毒。1 抗精神病药物过量1 1 常见原因 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的个体差异很大 (以氯丙嗪为例 ,常用的日剂量 2 0 0~ 10 0 0mg〔1〕) ,若使用不当 ,很容易造成过量。其主要原因多为私自滥用所致 ,如不遵医嘱服用、私自购药服用、庸医滥用等等。在造成过量的药物中 ,尤以长效制剂为多。这是因为此类药物的半衰期长 ,很容易蓄积而造成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