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5—2019-05诊治的55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6例采用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观察组),29例采用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邻近节段退变数,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伤椎Cobb角、C_(2~7)活动度、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4个月的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_(2~7)活动度、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改善脊髓功能,增加颈椎活动度,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及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测量所有患者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ROM,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dom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和Odom功能评定均得到显著改善。置换组术后颈椎ROM、置换节段及其邻近间隙平均RO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中,术后颈椎ROM显著减小,邻近间隙RO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邻近节段的ROM明显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能保持颈椎ROM,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早、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Bryan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同时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较,观察两种术式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48例,21例(22个节段)行颈前路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置换组),27例(32个节段)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融合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术后3、6、12、18个月观察以下指标:JOA评分;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置换组的假体稳定性和植入节段及上下临近节段的活动度,观察融合组融合节段的上下临近节段的关节活动度;MRI或CT扫描检查颈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及有无异位骨化现象.结果 两组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并发症.两组JOA评分比较:术后各时间段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段之间的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各时间段随访摄X线片显示:置换组置换节段较术前保留了部分关节活动度,上下临近关节活动度未显著增加,未发现假体偏移或下沉;而融合组临近节段活动度显著高于置换组(P<0.01).术后CT或MRI扫描显示:置换组假体位于临近上、下终板骨的中央,未见假体周围异位骨化现象;融合组出现1例下临近节段退变压迫脊髓.结论 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既能良好地达到前路减压目的,又能保持颈椎病变节段的部分活动度和稳定性,且未显著增加上下临近节段活动度,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治疗1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内固定、植骨融合以及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24~60(36±9.6)个月。置换间隙平均活动度术前为13.8°±6.5°,末次随访时为12.5°±5.3°,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为9.5分±1.5分,术后4个月时为14.2分±2.2分,平均改善率62.7%±11.2%,其中优9例,良5例,可2例,差2例。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及断裂,人工椎间盘位置良好。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固定融合节段,同时又减少邻近节段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5.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椎间盘置换手术是一种比较有价值的治疗方法[1-6]。传统的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大部分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存在颈部疼痛,尽管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或者根性疼痛消失。有学者认为颈部疼痛和邻近节段退变有关,在融合节段邻近椎间盘存在退变的病理变化[7-8]。前路颈椎椎间盘切  相似文献   

6.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相对于传统前路融合手术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传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指征和单间隙、双间隙神经根型和/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CDF手术的选择标准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均可以取得满意的脊髓或神经根减压效果,所不同的是减压以后采取置换还是融合。颈人工椎间盘设计的目标是恢复、维持椎间盘切除术后颈椎的正常活动度,进而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与ACDF手术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相似文献   

7.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以来本科收治的254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7例施行了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性55例,女性62例;年龄33~65岁,平均46.6岁,89例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6例行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22例行1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1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137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其中男性74例,女性63例;年龄29~81岁,平均47.8岁。术后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大小,并进行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情况的X线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60个月,平均26.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平均较术前提高5.6分,平均改善率为62.9%,有效率为1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邻近节段椎间隙活动度的结果显示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退变的X线评估结果显示,融合组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非融合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较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较好发挥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DR)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手术治疗9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DR组(采用ADR治疗,47例)、ACDF组(采用ACDF治疗,45例)。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运动范围、JOA评分及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1、3、6、12个月,邻近节段的前屈后伸、左侧屈曲、右侧屈曲测定值ACDF组均大于ADR组(P 0. 05);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个月,颈椎邻近节段退变程度ADR组低于ACDF组(P 0. 05)。结论 ADR和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显著改善脊髓功能,而ADR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比较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57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其中19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38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结果]置换组术后颈部生理活动度得到保持,JOA评分由9.6±3.5升至14.3±4.6(6个月)、16.1±3.2(3年),Odom评定满意率100%;融合组术后颈部活动由48.6°±6.1°降至36.6°±3.5°(单节段融合)和48.4°±4.1°降至27.3°±5.3°(双节段融合),Odom评定满意率97.3%.[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中期疗效满意,前者不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显著减少由融合导致的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3年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09年3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完成3年随访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1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26例,双节段置换5例,13例14个节段应用Bryan假体,18例22个节段应用Prestige LP假体,34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其中单节段融合28例,椎体次全切双节段融合6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2、24及36个月对患者进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JOA评分、NDI评分、Nurick分级的评估,术后36个月采用Odom’s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在各随访时点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置入物的稳定性,并采用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同时记录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及二次手术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JOA评分、Nurick分级术后各随访时点较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F-36躯体评分及心理评分、NDI评分术后各随访时点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置换组优于融合组(P<0.05)。术后各随访时点置换组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维持在术前水平(P>0.05),而融合组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置换组中2例患者发生假体前移,2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1例因脑脊液漏接受二次手术。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了假关节形成,6例存在供骨区的疼痛,3例因邻近节段退变接受二次手术。[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年随访疗效均满意,且前者保留了手术节段运动功能,减少了融合导致的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赵波  秦杰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3):205-2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7采用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伤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功能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吞咽不适,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结论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6年4月1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61例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单纯PEEK 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病变节段与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22例,双节段39例;B组67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其中单节段27例,双节段40例。观察手术前后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58.1±1.4min,术中出血量为42.4±2.0ml,B组分别为72.0±5.3min、82.7±3.9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3例(39.3%)出现一过性咽部不适,1例硬脊膜破裂,2例cage塌陷、移位;B组49例(73.1%)出现一过性咽部不适,1例硬脊膜破裂,5例髂骨供区痛,2例钉板松动。每组患者术后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B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2.30±6.61)%和(83.80±4.4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60个月,平均36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95.2%和9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均较好,但前者手术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3种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SM)前路3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1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45例(A组)、前路减压+cage融合术30例(B组)、前路减压+钛网内植骨+钢板内固定术75例(C组)。术后3d及6、12、24周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JOA评分系统评定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150例均获随访,时间6~60个月。除1例未融合外,余植骨均融合,时间为2—4个月。JOA评分均有改善,A组改善率为72.8%,B组为85.6%,C组为80.6%,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和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SM的治疗关键在于充分减压及有效植骨融合,减压加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减压充分、术后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optimal surgical approach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has not been defined, and the relative merits of multi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and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2-level or skip 1-level corpectomy) and fusion (ACCF) remain controversial. However, few comparative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se two surgical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6.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寻找防治对策。方法对9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其中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16例,前路减压TFC椎间融合24例,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前路锁定钢板固定56例。观察并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9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6—84(66±14)个月。发生并发症40例(51例次),发生率为41.7%。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喉上神经损伤2例,硬膜破裂1例,植骨块移位1例,谵妄9例,C5神经麻痹6例,经过相应的对症处理均获得痊愈。远期并发症主要为邻近节段退变32例。4例出现新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其中2例再次行前路手术,术后症状有明显改善。结论颈椎前路手术伴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手术效果.尤其是邻近节段退变,临床应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应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及特点。方法  4 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 ,平均年龄 5 7岁 ,累及椎间隙数 3个 ,一期完成单个椎间盘切除和单一椎体次全切除术。术后观察神经功能评分、植骨融合率、畸形矫正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颈椎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应用能有效地解除脊髓的压迫 ,融合率高 ,较好地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并发症少 ,神经功能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结论 颈椎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应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 ,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 ,可以兼顾减压需要和尽可能多地保留颈椎结构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Zephir钢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或颈椎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融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0.5—3年。结果临床结果按JOA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评定,优16例,良19例,有效7例,无效1例,恶化0例。优良率为81.39%,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12周,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Zephir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提高了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并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法疗效评定。结果23例病例均获随访,临床疗效优良率82.6%,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2周,植骨融合率100%。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行颈椎前路治疗的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5~77(60.11±9.37)岁;27例患者病变累及3个节段,1例累及4个节段;术前JOA评分为8.89±1.87,拟融合节段Cobb角为(4.87±4.56)°,颈椎曲度为(11.68±1.25)°,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后1、12个月时的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并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0~205 min,平均163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98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周恢复正常;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1周恢复正常。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46±3.20)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椎间隙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1、12个月时融合节段Cobb角与颈椎曲度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46.46±20.26)%,手术疗效根据改善率评定:优12例,良14例,好转2例。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