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寻找更有效的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分子标志,为乳腺癌的发生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18例正常乳腺组织,39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和78例乳腺癌组织的DNA,参考文献选取D2S443、D11S988、D21S1436、D3S1766、D2S2739这5个微卫星位点,在基因库中查出相应的引物序列,PCR扩增位点的DNA,然后用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后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ER2、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8例正常乳腺组织未见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发生,39例乳腺良性肿物组织中有5例至少1个位点发生MSI,MSI的发生率为12.82%(5/39)。78例乳腺癌中有35例至少1个位点出现MSI,MSI的发生率为44.87%(35/78),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365,P=0.000),MSI的发生率与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HER2表达有相关性(分别为P=0.018,P=0.04,P=0.039)。结论:乳腺癌中普遍存在着MSI,并且MSI更多发生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表达及临床分期晚的病例中,提示预后较差的乳腺癌病例中MSI的发生率更高,MSI可能是判断乳腺癌临床分期的一个分子标志,有助于对乳腺癌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40例乳腺癌新鲜标本,分离基因组DNA,通过PCR法扩增12个微卫星位点;银染方法显色,采用JEDA801E专业数码凝胶成像分析软件进行片段分析,观察12个位点重复序列长度的变化,确定乳腺癌MSI状态。结果 乳腺癌MSI发生率为35%,良性增生均表现微卫星稳定;乳腺癌MSI发生率与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乳腺癌MSI发生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组;乳腺癌中微卫星异常主要分布于D3S1766、D2S2739和TP533个位点。结论 MSI是乳腺癌多步骤发展过程的早期事件;D3S1766、D2S2739和TP533个位点可能是检测乳腺癌MSI较敏感的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具有家族背景的大肠癌和散发性大肠癌中的发生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银染显色技术,通过位于5条染色体上的5个不同的微卫星位点,对29例具有家族背景的大肠癌及30例散发性大肠癌病例进行MSI检测。结果有家族背景大肠癌中MSI阳性率(MSI—H)为48.28%(14/29),与散发性大肠癌MSI阳性率的13-3%(4/30)相比,差异显著(P〈0.05)。各位点在两组中的检出率不同,其顺序为BAT-26〉D2S123〉D5S346〉BAT-25〉D17S250。微卫星不稳定性阳性病例与阴性相比,其临床病理特点为右半结肠癌多、年轻病人中发生率高,而在性别、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有无转移、浸润深度方面无明显差别。结论MSI在具有家族背景的大肠癌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散发性大肠癌,MSI阳性的大肠癌具有某些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3p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PCR单链长度分析法检测肺癌、癌前病变和正常肺组织的MSI。结果癌前病变组MS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肺癌组(P〈0.05)和正常肺组织组(P〈0.01),肺癌组M$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组(P〈0.01)。结论3p上MSI阳性对于肺癌具有特异性,可以作为早期肺癌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检测临床手术切除43例新疆维吾尔族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探讨 MT1XT20基因与新疆维吾尔族 MSI 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新疆维吾尔族 MT1XT20基因与 MSI 结直肠癌检测及分析。在43例新疆维吾尔族患者中24例癌组织发生微卫星改变,总检出率为55.81%;8例发生一个微卫星位点改变,两个以上位点改变的有16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未检测到微卫星改变。在 MT1XT20位点上存在较高频率的微卫星改变,提示可能存在 MT1XT20基因与新疆维吾尔族 MSI 结直肠癌发病密切相关,为 MSI 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意义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患者血浆循环DNA微卫星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ang JZ  Qin LX  Ren N  Ye QH  Ying WD  Liu YK  Ta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4):1662-166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浆循环DNA微卫星变异的特点及其与肿瘤组织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位于染色体8p上3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62例肝细胞癌血浆、组织标本的DNA进行了杂合性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结果 在联合检测的3个微卫星位点上,39例发生了LOH的组织标本其对应的血浆标本中有33例在相应位点检测到了相同的改变,一致性为84.6%;在19例MSI阳性的组织标本中,其对应的血浆中有14例检测到了相同的MSI,一致性为73.7%;62例HCC血浆DNA在至少一个位点的LOH阳性率(58.1%,36/62)明显高于MSI(29.0%,18/62)(P〈0.01);HCC组织、血浆DNA在D8S277位点的MSI阳性率皆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位点(P均〈0.05)。结论 HCC血浆循环DNA与肿瘤组织微卫星变异有较高的一致性变化,血浆循环DNA可以用来反映肿瘤组织的微卫星变异;LOH方式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SI的作用次之;D8S277是HCC中对MSI敏感的一个检测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纳入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9例开展回顾性研究,经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结直肠癌组织的微卫星状态进行检测,记录MSI、微卫星稳定(MSS)状态的检出情况,分析MSI与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89例患者中,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率为38.20%(34/89),未缺失率为61.80%(55/89),MSI占比为39.33%(35/89),MSS占比为60.67%(54/89),患者微卫星状态与MMR蛋白表达有相关性(P<0.05)。患者MSI与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癌结节、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MSI除与年龄有关外,还具备独特的病理特征,以右半结肠、中低分化、肿块大及无癌结节、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居多,能为该病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资料的关系。方法选取6个微卫星位点及40例正常组织和其对应的自身肿瘤对照组织,提取DNA后用PCR扩增,电泳,银染显色后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用免疫组化观察p53、PR、ER在乳腺癌中表达情况。结果在40例乳腺癌中有9例至少1个位点出现MSI。MSI和病人年龄、肿瘤大小、p53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ER、PR阴性和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出现MSI的比例远远高于ER和PR阳性病例。结论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MSI,并可能和ER、PR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9.
探究微卫星不稳定(MSI)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1 和基因微卫星序列移码突变的情况。方法采用荧光片段聚合酶链反应(PCR)对ALL细胞株和临床样本行MSI检测。采用基因测序和荧光片段PCR 检测1 、基因微卫星序列的移码突变。结果ALL 细胞株MSI 阳性率为80.0%(4/5);儿童ALL 患者骨髓样本MSI 阳性率为25.0%(3/12);成人ALL 患者骨髓样本MSI 阳性率为20.0%(2/10)。Molt4 细胞株中1 基因微卫星序列存在移码突变c.22delC, 基因微卫星序列存在移码突变c.2560delA;CCRF-CEM 细胞株中1 基因微卫星序列存在移码突变c.22delC;ALL患者骨髓样本中1 和基因微卫星序列均未检测到上述移码突变。结论MSI诱导1 和基因微卫星序列移码突变可发生于ALL细胞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国人胃癌6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状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PCR-SSLP-银染方法对27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组织6号染色体长臂(6q)不同位置的4个位点进行MSI和LOH检测。结果27例信息个体中16例检测到一个或多个位点MSI,平均MSI频率59.2%;11例不具MSI的信息个体中7例存在1个或更多位点LOH,平均频率63.6%。MSI和LOH频发位点均为D6S434(6q16.3-q21)和D6S404(6q16.3-q23)。MSI和LOH在高分化胃癌和低分化胃癌各个时期均有发生.但高分化胃癌中高水平MSI(MSI-H)发生有增高趋势。结论MSI和LOH发生率与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及发病部位等临床指标虽然无明显相关,但6q等位基因缺失关键区域与其它国家、地区相似,进一步证实6q上该区可能存在与胃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微卫星DNA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食管癌中MSI的状况并探讨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结果45例食管癌组织中MSI有10例,检出率22.22%;MSI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SI可能是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在部分食管癌发生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hMSH2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研究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表达 ,来揭示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胃癌演化过程中可能作用机制 ,并探讨导致胃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基因机制。方法 用PCR方法检测 5个微卫星位点MSI表现 ;并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hMLH1、hMSH2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慢性胃炎组中MSI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 82 %(30 5 1) ,2 1 0 5 %(12 5 7)。肠型胃癌与弥漫型胃癌的MSI阳性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所有标本中仅检测到 1例hMSH2表达缺失 ,异常表达的病例为胃乳头状腺癌。结论 MSI在散发性胃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了一定作用 ,hMLH1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是导致胃癌MSI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食管粘膜BAT-2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其单态性的情况。方法 组织DNA提取后PCR扩增,扩增产物行9%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最后银染等方法,分析45例食管癌及正常切缘组织BAT-26位点微卫星不稳的情况。结果 所有正常组织在BAT-26位点DNA电泳条带长度无明显改变,45例食管癌中有3例MSI改变。结论 食管粘膜BAT-26具有较好的单态性,食管癌细胞BAT-26位点对识别高频率MSI不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粘膜BAT-26位点MSI及其单态性的情况.方法组织DNA提取后PCR扩增,扩增产物行9%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最后银染等方法, 分析45例食管癌及正常切缘组织BAT-26位点微卫星不稳的情况.结果所有正常组织在BAT-26位点DNA电泳条带长度无明显改变,45例食管癌中有3例MSI改变.结论食管粘膜BAT-26具有较好的单态性,食管癌细胞BAT-26位点对识别高频率MSI不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与胃腺癌中皿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30例胃腺癌5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肿瘤皿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MSI阳性率为43.4%(13/30)。VEGF阳性率为60%(18/30)。MSI—H胃癌VEGF的表达显著减少。结论:MSI—H的胃癌与MSS胃癌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胃癌及肿瘤血管新生形成的途径。MSI—H肿瘤较低的VEGF表达可能可以解释为何MSI-H胃癌有较低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6.
胃癌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胃癌中的发生规律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对30例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石蜡切片提取DNA,应用银染PCR-SSCP技术检测5个MSI。结果:胃癌组织MSI的发生率为23.3%,其中高频MSI(MSI-H)3例,低频MSI(MSI-L)4例。5个位点中以BAT-26的阳性率最高,为13.3%。胃窦癌MS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贲门癌(P<0.05),MSI与性别、年龄、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无关。结论:MSI的发生率与所选位点有关,MSI更多见于胃窦癌,MSI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鼠乳腺癌发生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情况及其cyclin D1、P53蛋白表达。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30只,利用二甲基苯蒽200mg/kg灌胃,复制大鼠乳腺癌动物模型,应用PCR技术检测大鼠8个微卫星位点D1Mit14、D1Mgh2、D1Mgh6、D3Mit3、D3Mgh9、D5Mitll、D5Mgt6及D7Mgh1做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情况;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yclinD1、P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27例乳腺癌中有2例发生MSI,9/27例P53表达阳性,12/27例cyclin D1表达阳性.且与组织学分级及肿瘤大小有关,结论 MSI小是大鼠乳腺癌发生中常见现象,eyelinD1过表达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而P53过表达则是肿瘤发生的晚期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