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80例我院2011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40例患者使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40例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 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菌株清除率分别为97.5%、10%、95.24%,明显好于对照组的82.5%、20%、76.19%,P<0.05.结论 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重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胸骨劈开术后胸骨骨髓炎及纵隔感染的外科综合治疗方法,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5年9月至2010年5月因开胸手术至胸骨骨髓炎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术前各项准备,包括抗感染、心肺功能调理、营养支持等,根据伤情选择单纯清创、清创加负压,胸大肌肌瓣、腹直肌肌瓣、胸大肌腹直肌联合、胸大肌肌瓣翻转、大网膜轴行组织瓣,伤口一期或二期封闭。结果 41例患者中3例死亡,18例一期修复,14例二期封闭伤口,6例清创后换药加负压治疗直至伤口愈合。随访有2例手术半年后局部破溃,经简单清创后换药愈合,其余36例患者未见复发。结论开胸术后的胸骨骨髓炎患者全身情况复杂多变,术前准备极为重要,伤口的修复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组织瓣修复,术后要跟踪随访,复发后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利奈唑胺治疗革兰氏阳性菌(G+)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 将相关肺炎者104例分成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4例,观察组静脉滴注600mg利奈唑胺注射液;对照组静脉滴注1.0g万古霉素注射液,均为1次/12 h.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机械通气时间、G+菌清除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52.0%,37%)、病死率(28.0%,44.4%)、G+菌清除率为(72.0%,55.6%)、机械通气时间短、副作用少,差异显著(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抗菌药物利奈唑胺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刘岩 《医学信息》2019,(16):131-132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联合莫西沙星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莫西沙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腺苷脱氨酶水平、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计数及脑脊液压力,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计数、脑脊液压力、腺苷脱氨酶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81.2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88%,高于对照组的18.75%(P>0.05)。结论 利奈唑胺联合莫西沙星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脑脊液生化指标,降低脑脊液压力及腺苷脱氨酶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联合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16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利奈唑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液治疗,均治疗7d.治疗后比较两组患...  相似文献   

6.
背景:诱导膜技术是目前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尤其是骨髓炎清创术后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该技术治疗骨髓炎后感染复发率高达10%-15%,如何预防及降低感染复发是应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的关键。目的:探讨应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后如何降低感染复发的要点。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asquelet technique;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bone infection;osteomyelitis;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antibiotics;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debridement”;中文检索词为“Masquelet技术;诱导膜技术;骨感染;骨髓炎;软组织重建;抗生素;负压创面治疗;清创”。将如何降低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骨髓炎后感染复发率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清创技术的改良、优化抗生素的应用方法、局部软组织重建方法及创面负压治疗技术的改进是降低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术后感染复发的四大要点。抗生素载体负载靶向抗生素作用于感染灶,可以有效提高局部抗生素的抑菌性。如何精准调控局部抗生素释放曲线以应对局部细菌不同时机的负荷变化是未来学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降低高抗生素释放量对诱导膜生物性的影响,将抗生素载体技术与诱导膜技术联合应用是未来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分析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气道分泌物或痰液标本分离的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的特点及亲缘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由本院呼吸病区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气道分泌物或痰液标本分离得到53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三维实验检测AmpC酶;PCR检测ESBL、质粒介导的AmpC酶、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1、Ⅰ类整合酶基因Int Ⅰ 1的携带情况,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53株肺炎克雷伯菌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耐药;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均>80%;对其他抗菌药物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5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Int Ⅰ 1基因阳性率60.4%(32/53),qnrA基因阳性率54.7% (29/53),qnrS基因阳性率13.2% (7/53),qnrB基因阳性率5.7%(3/53),qacE△1-sul1基因阳性率71.7%(38/53),TEM基因阳性率92.5% (49/53),CTX-M基因阳性率100%(53/53),SHV基因阳性率9.4%(5/53),AmpC基因阳性率92.5%(49/53);其中4株同时携带qnrA、qnrS、intⅠ 1、qacE△1-sul1、AmpC、CTX-M基因。聚类分析显示40、41、10与18号,25与42号,8与35号菌株有亲缘关系。结论 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与整合子相关,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聚类分析显示存在克隆传播和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对患者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发生率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住院并行CABG治疗的患者880例。503例(57.2%)患者在CABG术前接受过他汀类药物治疗,将这些患者设为试验组;其余377例患者术前未应用他汀类药物,设为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胸骨切口感染事件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再进行相应的风险因素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 结果试验组患者CABG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的发生率、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0%、27.6%,与对照组(5.6%、3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869、0.298,P=0.005、0.022)。同时多元逻辑回归结果显示患者CABG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与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显著下降具有独立相关性(OR 0.34,95%CI 0.16~0.74,P=0.006)。此外,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也与CABG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独立有关(OR 0.60,95% CI 0.44~0.81,P=0.001)。 结论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患者CABG术后胸骨切口感染事件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以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TV联合ADV治疗组(A组,n=48)和ETV治疗组(B组,n=42).B组患者口服ETV(0.5 mg/d),每天1次;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ADV口服(10 mg/d),每天1次,均持续用药4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IL-10水平,计算生物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治疗后12、24、48周,两组患者HBVDNA及ALT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上述各时点A组HBV DNA及ALT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5).治疗后24、48周,A组的生物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均显著高于B组(均P< 0.05),但HBeAg转阴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12、24、48周,A组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5).结论 ETV联合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中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三联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5例接受雷贝拉唑三联法,对照组75例接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三联法;用药均为7 d,疗程结束4周及半年后复查内镜及快速尿素酶实验检查,观察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溃疡治愈率和复发率。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分别为84.0%和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81.3%,复发率分别为为7.7%和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雷贝拉唑三联法和传统的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均能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但雷贝拉唑三联疗法疗效更显著,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溃疡治愈率更高,而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HBV基因型和肝脏组织学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方法 54例经肝活检证实的、基因型明确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根据体质量分别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35 μg或180 μg,或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50 μg、80 μg或者100 μg,每周一次,疗程为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治疗结束后统计HBeAg的血清学转换情况,分析HBV基因型及肝脏组织学对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影响.结果 54例患者随访结束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9.63% (16/54).基因B型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5.29%,高于C型患者的27.0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82,P=0.537).肝脏炎症活动度较高者(>G2)、纤维化程度较重者(>S1)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50.00% vs.25.00%,40.90% vs.21.88%),但均无统计学意义(x2=1.391、1.444,P=0.238、0.229).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V基因型、肝脏炎症活动度、肝脏纤维化程度等诸因素中,仅肝脏炎症活动度为HBeAg血清学转换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肝脏炎症活动度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而HBV基因型和肝脏纤维化程度可能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方法 总7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纳入本研究,其中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45例(A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30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在治疗0、24、48和72周时ALT、HBsAg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0周)时两组患者的年龄、ALT、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B组)HBeA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和48周时,两组患者的ALT、HBsAg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随访至72周时,A、B两组ALT、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sAg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HBV DNA阴转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提高48周治疗结束后72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但是与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水平降低无关.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s of HBsAg in predicting the efficacy of peglated interferon-alpha 2a combined with adefovir dipivoxil( ADV ), in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Methods This trial enrolled 62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detectable HBsAg for at least 6 months prior to screening, serum HBV DNA levels of at least 100 000 IU/ml. The efficacy assessment: viral suppression below 100 IU/ml. The patients with HBV DNA ≤ 100 IU/ml after 24 weeks therap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in which monotherapy continued; While the rest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B, in which ADV was combined until week 48. In group B, at the end-of-treatment, the patients with HBV DNA ≤100 IU/ml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B1, the rest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B2.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be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between B1 and B2.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levels of HBsAg at 12-week and 24-week between B1 and B2;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levels of HBeAg. Conclusions The levels of HBsAg at 12-week and 24-week would be predictor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ombined therapy in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s of HBsAg in predicting the efficacy of peglated interferon-alpha 2a combined with adefovir dipivoxil( ADV ), in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Methods This trial enrolled 62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detectable HBsAg for at least 6 months prior to screening, serum HBV DNA levels of at least 100 000 IU/ml. The efficacy assessment: viral suppression below 100 IU/ml. The patients with HBV DNA ≤ 100 IU/ml after 24 weeks therap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in which monotherapy continued; While the rest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B, in which ADV was combined until week 48. In group B, at the end-of-treatment, the patients with HBV DNA ≤100 IU/ml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B1, the rest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B2.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be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between B1 and B2.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levels of HBsAg at 12-week and 24-week between B1 and B2;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levels of HBeAg. Conclusions The levels of HBsAg at 12-week and 24-week would be predictor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ombined therapy in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是影响NSCLC患者生存期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将探讨克唑替尼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中的疗效。方法:筛选20例ALK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给予克唑替尼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克唑替尼治疗前基线有脑转移患者,颅内疗效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2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7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例。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6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6个月(95%CI:3.92~8.08)。结论: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6.
张华光 《医学信息》2018,(5):128-130
目的 探讨倍他乐克联合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顽固性室性早搏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倍他乐克及胺碘酮口服,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治疗加用倍他乐克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高于对照组的7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室性早搏、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得到改善,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26%与对照组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他乐克联合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疗效显著,安全性好,是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八正合剂治疗小儿泌尿系感染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治疗的小儿泌尿系感染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八正合剂治疗,记录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5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八正合剂治疗小儿泌尿系感染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4周未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病例,加用阿德福韦酯(ADV)是否能增加HBV慢性感染者HBeAg血清转换和HBV DNA抑制率(≤1×10^3拷贝/ml).方法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57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在第24周时进行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若HBV DNA〉1×10^3拷贝/ml,则加用ADV(A组,21例)或不加用ADV(B组,14例)治疗;若≤1×10^3拷贝/ml,则继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C组,22例),对比分析在治疗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和HBV DNA抑制率的差别.结果 治疗至第48周时,A、B、C三组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3.8%、28.6%和63.6%(A vs C,P=0.014),ALT复常率和HBV DNA抑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4~48周期间,A、B两组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和HBV DNA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HBV DNA下降幅度高于B组(2.60±1.37 vs 0.86±2.09,P=0.005).结论 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第24周未能实现HBV DNA显著抑制时,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能明显增加对HBV DNA复制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合并丙戊酸钠治疗女性双向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双向障碍躁狂发作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阿立哌唑合并丙戊酸钠治疗)和氯氮平组(氯氮平合并丙戊酸钠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2,4,6周末分别采用Beck- Rafaeisen躁狂量表(BRMS)和副反应量表(T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药物(莫沙必利+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42例采取四联疗法(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次枸橼酸铋)杀灭幽门螺杆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为(2.71±1.86)分,低于对照组的(8.45±1.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90%)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而言,采取四联疗法杀灭幽门螺杆菌,能更加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情况,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