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思考伤寒病获得9个基本观点:六经证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充分理解六经证治的精髓;六经证治的框架是临证的基础;《伤寒论》是后世临床一切流派形成发展的根源;疾病、证候、症状与治法、方剂、药物是临床诊疗的基本体系;辨证是基础,辨病和对症处理同样不可忽视;具体看待历史医家和疾病;从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际,理解和把握热病证治的历史脉络;流行性出血热蕴育出六经证治。认识伤寒病可以深刻了解中医临证的历史脉络,并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素养,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的分合状况。从热病的证治谈《金匮要略》杂病的位置、伤寒的证治谈杂病中的六经辨证,以及宋代杂病的另立、杂病伤寒合一说等几方面着手,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分合状况,认为仲景医学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特系统,六经证治的框架是临证的基础,六经辨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并非局限于外感伤寒,杂病的处理也应遵循。伤寒与杂病理法相通,仲景通过伤寒、杂病合论,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一,可完好凸现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脉络,辨证、治病和对症的中医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3.
从证的多元性、个体化特征和疾病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同证异治的理论基础,并以同证异方的现象论证其客观存在.提出同证异治的理论在临床上可以开拓辨证思路,在理论上可以促进辨证细化分型,对完善辨证论治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深度挖掘《黄帝内经》病证结合思想,《黄帝内经》首开辨病论治之先河,在此基础上,又将辨病与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及六经辨证有机结合,开启了病证结合思想的萌芽,为后世病机、证候、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病机、证候、治法、方药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与统一性,提出病证结合是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立论基础,循证病机-证治体系以疾病为研究基础,以病机为核心要素,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标准,“基于疗效,评价病机”是构建疾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关键。在疾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借鉴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以方测证、验证病机”的方式,为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伤寒论》看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的思路与精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论中巧用伤寒引发外感六淫致病之理入手,揭示《伤寒论》既治伤寒亦治温病之理。分析张仲景继承中求发展,尊经中有创新的思想,研究六经辨证纲领的确立。阐释仲景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构建的因事明理、以外度内的辨证观;以常测变、知常达变的常变观;因发知受、内外合一的整体观;随证治之、圆机活法的动变观等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发热者外感即内伤,而不明原因的疑难发热辨治为临证之难。通过收集导师周亚滨教授临证治疗疑难发热的验案,阐发周师治疗疑难发热的辨证体系思路,构建以伤寒六经辨证、脏腑内伤辨证再到温病辨证的体系。精选周亚滨教授临证治疗发热验案来诠释基于不同的辨证体系下辨治疑难发热的思路,以此启发在疑难发热的治疗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的发展均依赖于"证"的研究。从汉代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到明清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从近代医家"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到当代"辨病与辨证结合",都是历代中医临床发展的创新成果。针对目前的现状,认为应重视"病中求证,证中求病",而且应当是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以其特有的六经辨证体系对中医外感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系统论述.全面分析<伤寒论>六经病症,外感邪气侵袭不同经络,表现各有不同,因此形成了以六经提纲证为代表的外感辨证思想,并且,多方面通过兼证和变证分析,提出了病机相同或相似的病证均可使用<伤寒论>各经本证所提出的方药,使得<伤寒论>理法方药拓展到了杂病的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9.
郭选贤 《中医学报》2019,34(2):227-229
卫气营血辨证是规律性很强的辨证论治体系。其临床一般演变规律可分为卫、气、营、血4个阶段,是由其病机的浅深层次所决定的。4个阶段的划分以临床表现出的四大证候群为依据,大证候群又可进一步分为若干小证候群,也可出现相兼证候群,最后可区分为单个证候。证候既定,即可确定治则方药。因此,卫气营血辨证是理、法、方、药俱全的辨治体系。要正确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需要掌握规律、阶段、证候群、辨治体系这几个关键词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挖掘衢州雷氏医学的学术特色。[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从时病、内科、儿科、女科、老年病、杂病、针灸等方面对雷氏医学的学术特色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衢州作为“丹溪医派”“新安医学”“杨继洲针灸”之融汇处、涵养地,在诊治疾病方面独具特色。雷氏医学认为时医应正确掌握四时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全新的以四时六气为纲目“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的时病辨治体系,立法处方提倡用法而不用方。内科广泛运用脏腑辨证,同时还结合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及病因辨证,临证依据病邪特点而治。儿科强调四诊合参,首重望诊,临证当明辨体质差异,治疗因人而异;小儿脾胃易伤,治疗时重视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女科注意圆机活法,通权达变,善于抓住妇人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辨证用药。老年病大多本虚标实,治疗首先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并且扶正多从先、后天之本着眼。杂病需提纲挈领,以常见病因病机为纲,又注意区分常证变证、兼证夹证,临证不忘多法并用以提高临床疗效。针灸融合了新安针灸名家和杨继洲针灸的学术思想和理论,选穴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论]衢州雷氏医学在传承中医精华的...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之伤寒热病理论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的伤寒热病概念,大致在“伤寒则病热”宗旨下发展。病名以伤寒为总称,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湿温、热病、温病,以及风温、暑病(中暑)、中湿,病因为伤寒。《内经》强调留邪病机,部位不一,提到三套辨证方法:六经辨证、皮肌骨热辨证及五脏热辨证。《难经》中提出“伤寒有五”。《伤寒杂病论》的论述重点放在中寒即发的"伤寒"方面,将其中的六经辨证法发展为灵活而相对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疾病的动态变化去辨证分析,把握其发展趋势,并指导治疗的辨证分析方法称为动态辨证法。《伤寒论》在运用六经辨证辨治六经病证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运用动态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六经病证的病情变化,通过分析邪正消长及病理演变过程,明确病机性质,准确的把握疾病。本文从判断疾病的传变、病势转归及预后,分析疾病的演变规律及病因病机等五方面,对动态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及意义作了归纳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36例急性胰腺炎的中医治疗情况,其中痊愈31例,好转3例,无效2例。作者认为胰腺炎从脏腑位置、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等都可归属少阳阳明兼病。根据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证候,结合脏腑、八纲、气血辨证,主要可归纳为气滞血瘀证、阳明腑实证、少阳腑证、瘀湿相搏证及火邪伤络血热妄行证等证型。除火邪伤络血热妄行证急需手术外,其余各证都可应用大柴胡汤为主辨证施治的非手术疗法。大柴胡汤兼有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之意,符合急性胰腺炎的少阳阳明兼病的病理,故以该方为主辨证施治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临床科研中使用证候调查量表后反馈出来的未能展示辨证思维,未能体现整体特色,难以满足临床辨证要求,不便于临床操作使用,辨证结论不易确定等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使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既符合中医自身特点,又能建立统一、客观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素圃医案》系清新安名医郑重光晚年的医案集,全书4卷计收184案.郑重光为火神派前期的扶阳医家,医案具有鲜明的火神派风格.“伤寒治效”53例中以四逆汤加减形式治疗38例.他重视阳气,擅用姜附,特色突出,四逆汤在《素圃医案》“伤寒治效”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6.
梳理《伤寒论》中有关呕吐的相关条文,据呕吐病证特点,辨析其病位、病性与病势的证治规律。提出六经之呕吐各具特点;呕吐可用以判定病性之寒热、虚实;呕吐之轻重、有无可作为传变及预后的重要依据。临床呕吐辨证应灵活多变,审机定治。  相似文献   

17.
金元时期食疗养生方剂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时期,具有民族特色的营养食疗方剂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饮膳正要》、《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的食疗养生方剂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如:羊肉等羊品与香药等辛香药物配伍使用;保健饮料中糖和香药调剂配伍;丰富的药膳剂型;药膳配伍理论的总结等。金元时期的营养食疗方剂在中国药膳营养方剂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高树中重视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有机结合,倡导针药并用,内外合治。以高老师将《黄帝内经》与临床相结合为例,摘选其针药并用,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面部全息理论等方法,辨治痉挛性斜颈、视神经损伤及顽固性心悸三则验案,介绍高老师临床诊疗思路及遣方用穴特色。  相似文献   

19.
晋唐时期,以伤寒研究为中心,以疲疠、天行、时行、时气、温病等研究为翼助,疫病的辨证体系得到了较大丰富,且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探讨疫病:认为伤寒有新感而成、两感而成、直中三阴而成;提出伏邪温病、新感温病等概念,指出温病由“伏邪”、“疠气”(“乖戾之气”)等导致,温病初起应使用寒凉药;《诸病源候论》则对疫病的传染性进行了探究.疲病辨治思路有时气病六经日期辨治、时气病表里日期辨治、天行病日期辩治和疫疠病脏腑辨治等,但大都体现了时间辨治思想.晋唐医家对疫病证候的认识、辨治思路及疫病流行性、传染性的辨识等,对后世疲病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流感样病例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对流感样病例进行中医证候的问卷调查,采用六经、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三法合用进行证候分析.结果 流感样病例共478例,对465例进行了证候分析(其余13例进行症候特点描述),其病邪以风热为主,98.9%为温热病邪.①证候分布:88%有太阳证(伤寒证74.6%,太阳病证1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