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预防术后膀胱颈梗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预防术后膀胱颈梗阻(BOO)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加膀胱颈环状纤维U形切开治疗BPH患者186例(TURP加U形切开组);同时采用单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BPH患者173例(TURP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前列腺切除重量均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6个月。结果:TURP加U形切开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术前(24.6±5.2)分降至术后(5.6±2.9)分,生活质量评分(QLS)由术前4.2分至术后1.8分;TURP组IPSS由术前(24.1±4.2)分降至术后(14.6±2.3)分,QLS由术前4.2分降至术后2.9分。TURP加U形切开组无一例术后出现BOO,TURP组有7例术后出现BOO,均为尿道膜部狭窄所致,经加用膀胱颈环状纤维U形切开后,排尿障碍症状消失。结论:TURP加U形切开可有效地预防TURP术后BOO。  相似文献   

2.
TUVP联合TURP治疗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前列腺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合并膀胱出口梗阻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方法:联合应用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U-V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前列腺癌患者47例,结合去势术及术后雄激素阻断治疗。结果:47例患者住院时间6~14d,平均9.5d;术后随访6~52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术前的(26.5±4.8)分下降到(8.5±2.2)分(P<0.05);最大尿流率(Qmax)从术前的(4.6±1.5)ml/s上升到(14.5±3.6)ml/s(P<0.0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从术前的(58.1±7.2)μg/L下降到术后3个月的(3.6±1.8)μg/L(P<0.01)。结论:联合应用TUVP与TURP,配合去势术及术后雄激素阻断是治疗合并膀胱出口梗阻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尿道内镜技术治疗前列腺术后膀胱出口梗阻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尿道内镜术治疗35例前列腺术后(经耻骨上前列腺除30例,经尿道电切5例)排出困难,经尿道膀胱造影或尿道膀胱镜检查证实为前列腺尿道部或膀胱颈狭窄的病人。结果:35例均获成功,拔除尿管后均排悄通畅,无尿液残余,少部分病人有尿频,但经对症处理很快改善。结论:经尿道内镜术处理前列腺术后膀胱出口梗阻安全、可靠,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后发生膀胱颈挛缩(bladder neck contracture,BNC)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将TURP术后发生BNC的28例与同期未发生BNC的6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小前列腺、切除的前列腺重量轻、合并前列腺炎、单位时间内电切重量小者均易发生BNC(P〈0.05)。结论小前列腺、合并有前列腺炎及操作不熟练是BNC的可能原因,可采取严格手术适应证、提高操作技能、膀胱颈预切开等方法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并发膀胱颈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并发膀胱颈梗阻 11例。 11例慢性前列腺炎病史平均1.67± 0 .34年 ,尿流动力学检查最大尿流率为 11.2 0± 1.33ml/ s,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颈后唇抬高。结果 :术后 1个月复查 ,最大尿流率上升至 19.30± 0 .61ml/ s,前列腺按摩液和精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结论 :对膀胱颈梗阻的男性青壮年患者 ,经药物治疗无效后可慎重选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来解除膀胱颈梗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采用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拟或单纯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患者32例,其中13例行单纯行内分泌治疗,19例行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剩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5年生存率。结果:术后3个月,TURP+内分泌治疗组血PSA、剩余尿量及IPSS分别由术前的(35.7±12.1)ng/ml、(145.0±65.8)ml、(21.4±5.1)分降至(4.9±1.9)ng/ml、(27.0±15.2)ml、(8.7±2.6)分(P〈0.05),最大尿流率由(4.3±1.6)ml/S增至(11.7±3.7)ml/s(P〈0.05);治疗12个月后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单纯内分泌组术后3个月血PSA由(31.4±10.7)ng/ml降至(5.6±2.2)ng/ml,两组比较,血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剩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及IP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分泌组5年生存率为50%,TURP+内分泌组为51.5%,总体生存率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919)。结论:TURP+内分泌治疗能够显著缓解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膀胱出口梗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影响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1995年至2001年,本院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186例,从中筛选出20例前列腺体积较小但膀胱颈纤维化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加膀胱颈内切开术(TURP+TUIBN),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年龄62~82岁,平均71.5岁,病史6个月~11年,有肾功能不全5例,其中1例已发展为尿毒症,糖尿病7例,腔隙性脑梗塞1例。20例均术前B超检查,前列腺不大,未发现有向膀胱内凸出,8例有小结石及钙化。20例均有残余尿65~250ml不等。20例均行经尿道膀胱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TURP治疗前列腺癌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ltion,BOO)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1999年1月至2008年6月间曾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的前列腺癌临床资料,按照术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反应,将病例分为PSA下降和PSA未降/上升2组,对手术相关参数、肿瘤临床分期、Gleason评分、生存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18例前列腺癌,均曾先行雄激素剥夺治疗,后因BOO共行TURP 22次(其中2例各再手术1次,1例再手术2次).PSA下降组10例(55.6%),未降/上升组8例(44.4%).两组在术前前列腺大小、PSA值、手术操作时间、切割前列腺组织重量方面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肿瘤分期、远处转移方面异差有统计学意义,PSA下降组T2期多(P<0.05),无远处转移多(P<0.05); PSA未降/上升组T4期多(P<0.05)、有远处转移多(P<0.05).术后平均随访25.6个月(4~67个月),PSA下降组1、2、3年生存率均比PSA未降/上升组显著高(P<0.01).PSA下降组无一例再手术,PSA未降/上升组有3例重复行TURP.结论 TURP术后PSA水平与肿瘤临床分期有显著性关联,TURP更适合治疗较低分期前列腺癌的BOO.较高分期前列腺癌合并远处转移者,TURP不能达到预期的益处,有时反而可以促使PSA值升高,再手术率高,不利预后.  相似文献   

9.
<正>既往对于造成梗阻的晚期前列腺癌往往在发现时即同时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和内分泌治疗[1-2]。2007年11月至2011年11月我们对78例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采用全雄激素阻断的内分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颈梗阻术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与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TUIBN)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所致膀胱颈梗阻的疗效。方法:经尿道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引起膀胱颈梗阻患者47 例,22 例行单纯TURP,25例行TURP加TUIBN,通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MFR) 及剩余尿量(PRV)三方面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单纯TURP组的IPSS由术前(21.8±4.5)分降至术后(12.1±2.3)分,MFR由术前(8.2±3.3) ml/s升至术后(11.8±4.0) ml/s,PRV由术前(110.3±41.0) ml降至术后(25.3±13.0)ml;TURP加TUIBN组IPSS由术前(23.6±5.6)分降至术后(6.6±2.2)分,MFR由术前(8.7±3.1) ml/ s升至术后(20.7±6.7) ml/s,PRV由术前(98.3±38.0) ml降至术后(10.3±8.0) ml;两组术后IPSS和MFR、PR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URP加TUIBN疗效更佳。结论:TURP加TUIBN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颈梗阻的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在晚期前列腺癌并膀胱出口梗阻(BOO)治疗中的作用,分析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对患者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1~2004年间诊断为晚期前列腺癌并BOO的患者2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加内分泌治疗)127例,单纯内分泌治疗组96例。分别在术后3、12、24个月对两组患者的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PSA、剩余尿量、疾病相关死亡和进展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组IPSS评分和最大尿流率在术后3个月明显低于单纯内分泌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上的PSA、剩余尿量、疾病相关死亡人数和疾病进展人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术后有不同比例的尿道狭窄、血尿、尿路感染和尿失禁发生。结论: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加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并BOO的患者,在短期内可以迅速降低IPSS评分,提高尿流率,改善生活质量;远期效果与单纯内分泌治疗相当。同时,手术本身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困扰患者的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1995年 10月至 2 0 0 2年10月 ,因排尿困难就诊的男性患者 39例 ,经尿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及尿道扩张器探查尿道等确诊为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平均 2 2 .5分 ,最大尿流率平均 10 .2ml/s,剩余尿量平均 12 4ml。所有患者应用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及α 受体阻滞剂治疗。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15min ;平均出血 5 0ml;术后平均住院 3.5d。所有患者疗效满意 ,排尿症状明显改善。术后 1年随访平均IPSS 10 .1分 ,平均最大尿流率 2 2 .1ml/s,剩余尿量平均 4 9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联合应用尿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及尿道扩张器探查尿道等方法可准确诊断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及α 受体阻滞剂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N)在评估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中的意义.方法 对临床有下尿路症状,怀疑存在因前列腺增生症(BPH)导致膀胱出口梗阻的76例患者,测定前列腺体积(经直肠),最大自由尿流率(Qmax)和平均排尿量,通过公式计算BOON=前列腺体积(cm3)-3×Qmax(ml/s)-0.2×平均排尿量(ml).同时对患者进行压力.流率测定,计算AG值和Schafer梗阻级别,与BOON对照,分析利用BOON评估膀胱出口梗阻的准确性.结果 将本组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及BOON值,以AG作为因变量,同AG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整体回归方程中R=0.542(P=0.000),其中BOON值同AG值相关性最强(P=0.000).18例BOON值>-10,此时利用BOON判断BOO的敏感性为31%,特异性为100%,取BOON>-20时,敏感性为42.4%,特异性为88.2%;取BOON>-30时,敏感性为66.1%,特异性为82.4%;而取BOON>-40时,敏感性为77.9%,其特异性为64.7%.取BOON值-30作为分界点,在不明显降低特异性的同时,能够更敏感的判断BOO,BOON数值越大,利用BOON判断膀胱出口梗阻的特异性越高.结论 通过测定前列腺体积,最大自由尿流率(Qmax)和平均排尿量计算膀胱出口梗阻指数,取BOON>-30为分界点,是预测前列腺增生症是否存在膀胱出口梗阻的一种简易、无创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BOO)患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特点及意义.方法 女性BOO患者42例,根据梗阻部位分为膀胱颈梗阻(7例)、中段尿道梗阻(13例)、远端尿道梗阻(15例)、尿道外口梗阻(3例)、盆腔器官重度脱垂(4例)5组.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比较5组病例Qmax、最大膀胱容量、Pdet atQmax、残余尿、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双侧肾积水等指标.结果 42例患者中以尿频、尿急等储尿症状为主者17例(40.5%),以排尿困难等为主者4例(9.5%),混合症状者21例(50.0%).42例Qmax(10.9±5.6)ml/s、最大膀胱容量(253±140.7)ml、Pdet atQmax(53.3±25.7)cm H2O、残余尿量(76.2±70.3)ml,逼尿肌无抑制收缩者21例(50.0%);5组患者比较:最大膀胱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膀胱颈梗阻组Pdet atQmax最高、残余尿量最多、Qmax最低、肾积水比例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在外括约肌部梗阻患者中10例(76.9%),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有效评估女性BOO下尿路功能,提示梗阻部位并指导临床治疗.女性BOO患者中膀胱颈梗阻程度是影响上尿路损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28例因排尿困难就诊的女性患者,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造影及膀胱镜检查等确诊为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平均最大尿流率11.3ml/s,平均剩余尿量180ml。所有患者接受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和α鄄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min;术后平均住院4d,所有患者排尿顺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0月随访,平均最大尿流率25.7ml/s,平均剩余尿量30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应用尿流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及膀胱镜检查可准确诊断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及α鄄受体阻滞剂治疗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女性膀胱颈增生的疗效.方法 1998年2月~2005年3月对26例女性膀胱颈增生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neck,TURBn).从6点开始电切,并向5、7点扩展,切除膀胱颈3~9点增生的组织,深0.5~1.0cm达肌纤维,长度1.0~2.0cm.结果 26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留置尿管3~5d.26例术前最大尿流率(Qmax)(9.0 6.6)ml/s升至术后(23.0 7.0)ml/s(t=4.213,P=0.004).1例出现短期的尿失禁,无一例发生尿瘘.26例随访0.5~7.0年,平均2.3年,24例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下尿路梗阻症状消失,最大尿流率(Qmax)>15ml/s;2例排尿困难较术前明显改善,最大尿流率(Qmax)分别为13、11ml/s.结论 TURBn是治疗女性膀胱颈增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女性膀胱颈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和膀胱检查,对其中22例行经光颈电切术(TURBn)5例行非选手治疗。结果:22例行TURBN治疗者术后无明显乘余尿,20例临床症状消失;5例非手术治疗者经定期饔主药物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女性膀胱颈梗阻的尿流动客观评价排尿状况的有效指标;TUTBN是治疗女性膀胱劲梗阻的首选方法,具有手术小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膀胱出口部分梗阻(P-BOO)对膀胱逼尿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Wistar雄性大鼠,膀胱颈不全结扎法建立P-BOO动物模型.依据梗阻时间分为假手术组、梗阻6周组(P-B006W)及梗阻12周组(P-B0012W),其中P-B006W组根据充盈性膀胱测压所示逼尿肌是否稳定分为逼尿肌稳定组(DS)和逼尿肌不稳定组(DI).采用灌流肌槽,以拟胆碱药物(氯化氨基甲酰胆碱)作为刺激因素,用拉力传感器测定离体逼尿肌条的主动收缩功能.充盈性膀胱测压检测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漏尿点压及膀胱顺应性的变化.结果P-BOO模型均成功建立,DI组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漏尿点压、膀胱顺应性[(10.8±3.0)ml,(39.4±7.1)cm H20,(0.27±0.08)ml/cm H20]、DS组[(10.3±1.9)ml,(35.9±6.2)cm H2O,(0.29±0.05)ml/cm H2O]及P-B0012W组[(9.5±2.3)ml,(48.6±9.5)cm H20,(0.21±0.05)ml/cm H2O]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2.1±0.3)ml,(16.2±2.1)cm H2O,(0.13±0.03)ml/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组逼尿肌条拟胆碱药物刺激产生的收缩力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DS组.P-B0012W组逼尿肌条均未检测到明确的收缩波(波幅<0.05 g).结论 P-BOO后膀胱逼尿肌生物力学特性发生了改变:DI组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DS组发生代偿,但如果梗阻未解除,则逼尿肌收缩性损害,最终导致不可逆的收缩功能丧失;梗阻后膀胱顺应性增大与膀胱容积显著增加密切相关,逼尿肌稳定性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与膀胱排空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对于BPH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66名年龄在55岁以上并表现有下尿路症状的BPH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尿动力学检查,对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和排尿后剩余尿(PVR)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AG值/WFmax和URA/WFmax)与PVR之间的相关性强于AG值和URA。结论: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能够更好地评价膀胱排空能力,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