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自制吸毒人员一般资料调查表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101例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单独使用K粉或冰毒和两者混合使用3组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单独使用K粉组的患者出现幻觉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独使用冰毒或两者混合使用组患者(p均〈0.001),而出现妄想的比例则低于单独使用冰毒或两者混合使用组患者(p均〈0.05);BPRS评分显示,两者混合使用组患者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因子分均高于单独使用K粉或冰毒组患者(p均〈0.05)。结论:不同种类的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利培酮治疗冰毒所致精神障碍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利培酮治疗甲基苯丙胺(冰毒)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00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为冰毒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培酮组50例和安慰剂组50例,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和精神科副反应量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有效率为89.9%,安慰剂组为33.6%。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培酮能有效改善冰毒所致的精神病性症状,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识别冰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的能力。方法:用BPRS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对精神分裂症和冰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的症状和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BPRS总分无明显的差别,而因子焦虑、紧张、猜疑的分数,冰毒所致的精神障碍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症组,而情感交流障碍、装相和作态、动作迟缓、情感平淡则相反。结论:城镇待业男青年、有明显的焦虑、紧张、猜疑的精神病患者要注意排除冰毒所致的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我国苯丙胺类药物滥用呈上升趋势,我省苯丙胺类药物滥用也呈上升和分布广泛之势,由苯丙胺类药物滥用所致的急性中毒、慢性中毒、戒断症状、精神障碍等临床表现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吸食冰毒所致的精神障碍危害严重。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使得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降低,控制患者精神病性症状迅速、有效,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90例观察对象均为2010年11月至2014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对12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及治疗的总结和分析。结果:滥用苯丙胺者以青少年居多,男女性别差异不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职业以无业和个体为主。常见临床表现为心慌烦躁、兴奋、发热、血压升高、抑制、消瘦、性欲亢进、食欲下降、抑郁、激越和精神病症状,部分病人有口腔和鼻粘膜溃疡、震颤、行走不稳和肌张力增高等类帕金森氏病样症状等。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但类帕金森氏病样症状治疗效果不佳。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是一类对生理和心理有显著伤害的中枢兴奋剂,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并辅以心理治疗,总体疗效尚佳。  相似文献   

6.
利培酮治疗冰毒所致精神障碍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利培酮治疗甲基苯丙胺(冰毒)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80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为冰毒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培酮组40例和安慰剂组40例。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和副反应量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有效率为89.9%,安慰剂组为33.6%。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培酮能有效改善冰毒所致的精神病性症状,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治疗麻古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0例麻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予奥氮平治疗28d。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疗效评定,采用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疗后副反应评定。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88%。不良反应轻微,主要为体重增加、嗜睡、头昏及口干便秘。结论:奥氮平治疗麻古所致精神障碍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冰毒滥用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提供诊断及治疗临床经验。方法:分析了2005年6月.2006年7月在上海市自愿戒毒中心住院治疗的25例冰毒滥用伴发精神障碍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报道3例典型病例来描述冰毒滥用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结果:精神障碍与冰毒滥用密切相关,症状表现以幻觉、妄想为主,精神障碍持续时间较短,多数停止使用冰毒后2周内缓解,预后较好。结论:冰毒滥用可伴发各种精神障碍,临床上应加以重视、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麻果所致精神障碍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麻果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方法:对滥用麻果符合CCMD-3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12例患者作临床分析。结果:麻果所致精神障碍以意志行为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为主。给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情绪稳定剂、镇静安眠药、对症支持及脱毒等治疗,可消除患者的精神症状。结论:滥用麻果可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及时治疗,精神症状可缓解。  相似文献   

10.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抗精神病药在青少儿中的运用在迅速增加,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青少儿高催乳素血症被关注.由于青少儿正处于成长发育中,其高催乳素血症及危害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对抗精神病药所致儿童和青少年高催乳素血症的发生状况、症状特征、相关的抗精神病药物及其治疗进行概述,以服务于临床,并希望能启示今后对该问题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恶性综合征(NMS)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0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NMS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NMS发病前表现精神运动性兴奋7例(70%),进食差9例(90%);60%的患者发病于夏季;合并用药8例(80%),且多合并高效价药物,其中4例为长效药物;发生于用药后1周内4例(40%),1月内9例(90%)。临床表现意识障碍、肌强直、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不稳、多汗等。实验室检查表现白细胞增高、肌酸磷酸激酶升高等。经停用致病药物、提供支持和对症治疗、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苯二氮类药物等治疗,均获痊愈。结论:恶性综合征是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应及时发现,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应用现状,探讨临床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特点。方法:随机抽查本院2008年住院的700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采用WHO药物统计合作中心设定的限定日剂量(DDD)计算我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及联合用药情况。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DDDs排序为: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单一药物治疗496例,占70.86%;二联或三联用药204例,占29.14%。DUI≤1。结论:我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药结构倾向合理。对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应以单一药物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致迟发性肌张力障碍(TDt)的临床特征及长期结局.方法:应用自制调查表,对12例TDt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家族史、既往史、精神疾病的诊断、药物相关资料、TDt相关资料、治疗情况及出院时疗效进行调查.采用定期随访的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2 ~ 28年的长期随访.结果 TDt男性多见,66.67%的患者既往曾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典型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出现TDt距开始用药的时间为1 ~ 6年,平均(3.71±1.66)年.TDt可累及身体的任何部位,而以头颈部最常见,向右侧斜颈较多见.本研究12例患者均停用致病药物,曾试用多种药物治疗,在2 ~ 28年随访期间,无一例恢复,且5例述有疼痛感.结论 TDt有其自身临床特征,病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一旦发生,症状常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4.
抗精神病药致恶性综合征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致恶性综合征(NMS)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致NMS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后4d内确诊9例,全部存活,几乎无明显后遗症;发病4~7d确诊6例均存活;第8天后确诊1例,死亡。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易致NMS,以肌强直、发热、CK值增高为主要特征。其预后重点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少年型周期发作性精神障碍疾病的疗效。方法:在中学生少年人群中搜集28例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随访。结果及结论:患者给予传统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三环、四环)及中药活血化瘀方法治疗,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胡耀祖 《中国药房》2012,(2):168-170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5例持续服用典型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10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检测患者目前的认知功能和精神症状。结果: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或两型药物联用患者之间的MoCA、MMSE、BPRS差异不显著。结论:长期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药物因素的相关性不明显,可能与疾病的结局相关。MoCA可作为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定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以供参考。方法以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其精神障碍表现,并观察预后情况。结果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表现以记忆障碍、智能障碍、人格障碍为主。经治疗后症状消失25例、症状改善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5%。其中10例患者建议长期使用抗精神障碍药物。结论精神障碍是颅脑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记忆障碍最为常见。经对症综合治疗后效果满意,预后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8.
魏洁 《天津药学》2010,22(6):27-28,42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3月本院9例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麻痹性肠梗阻均经立位腹部X平片确诊。结果:2例在麻痹性肠梗阻前2~3 d未排便(其中1人在腹部检查中观察到肛门排气),另2例在麻痹性肠梗阻前腹泻1~2 d,其余5例均在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当日或前1日排便。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时,9例均出现呕吐,其中的6例伴有腹痛,另3例伴有腹胀。9例压痛均不明显,7例腹部叩诊呈鼓音,6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通过禁食、胃肠减压及应用抗生素等治疗,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麻痹性肠梗阻均治愈。结论:抗精神病药物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症状中,以呕吐为典型症状,多数伴有腹痛,部分有腹胀;在体征中腹部压痛不明显。保守疗法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抗精神病药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为指标的分析方法,对2009—2011年我院抗精神病药的应用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年来,我院抗精神病药的销售金额和DDDs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有逐步取代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趋势,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已成为临床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