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民乐县人民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依据患者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DVT组(发生下肢DVT,34例)和非DVT组(未发生下肢DVT,6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组患者BMI>24 kg/m2、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占比及年龄、术前血浆D-二聚体(D-D)和术后3 d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均高于非DVT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BMI>24 kg/m2、有糖尿病史、术前血浆D-D水平高、术后3 d血清NETs水平高、术后3 d血清sVCAM-1水平高均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OR=1.530、1.826、2.232、1....  相似文献   

2.
随着严重创伤、多发骨折患者的不断增加及关节置换、脊柱手术的广泛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已成为创伤骨科的常见并发症,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可遗留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甚或引发致命的肺栓塞。我院1998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创伤骨折患者中有171例发生DVT,综合分析该组病例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方法:对25例神经外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护理措施。结果:年龄、吸烟、血液高凝、卧床时间、手术时间、深静脉置管均为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过积极防治,25例DVT患者全部治愈,未发生1例肺、脑栓塞并发症。结论:加强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防治护理,可有效减少下肢DVT及其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血栓分子标志物联合静脉血栓风险评分(Caprini)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风险。方法 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共计120例,根据患者术后有无深静脉血栓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检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评估患者Caprini评分。对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VT的独立风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栓分子标志物联合Caprini评分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风险的效能。结果 120例患者中35例发生DVT,占29.17%,作为DVT组,85例未发生DVT,作为非DVT组,DVT组与非DVT组年龄、性别、近半年手术史、高血压、糖尿病占比及创伤形式、骨折部位数量、创伤距入院时间、创伤距造影检查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与非DV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凝血酶原时间(P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卒中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420例卒中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血栓情况将其分为无栓组(402例)及血栓组(18例),对比两组患者资料,并对影响卒中患者DVT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70岁、卧床、Wells评分≥2分、下肢NHSS评分≥3、抗凝治疗、入院时D-二聚体高、BI评分低以及未进行康复治疗是急性期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0岁、卧床、下肢NHSS评分≥3分、急性期有DVT以及BI评分较低是随访期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卒中后患者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应利用以上因素进行DVT的监测和预防,积极进行康复和抗凝治疗以改善卒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妇科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血栓(DVT)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妇科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DVT)的,临床特点。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有年老体弱、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术前脱水、术中输血、手术时间长、手术范围大、恶性肿瘤、长期卧床等。结论对有DVT高发因素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应加强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6月30日16所医院1 453例接受四肢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453例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发生SSI 12例,SSI发生率为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7 d是否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损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时机、手术持续时间、开放性骨折、切口类型及麻醉类型是四肢骨折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切口类型、麻醉类型、开放性骨折、损伤至手术的时间及手术持续时间是四肢骨折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及95% CI分别为12.47(2.78~15.88)、11.55(2.84~17.02)、10.79(2.72~11.13)、2.35(2.12~6.81)、3.07(1.88~4.13)。结论四肢骨折术后SSI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识别危险因素,加强重点环节管理,是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折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对32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查找可能导致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结果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时机、首次抗生素使用时间、手术切口类型、手术部位、骨折类型、植入物等都是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又以合并糖尿病、Ⅲ类手术切口、开放性骨折及术前未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等因素关系最为密切。结论明确骨折切口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并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对于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延迟影响因素,为促进创伤性骨折患者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21年1—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个院区诊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治疗方法、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骨特异碱性磷酸酶(BSA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骨形成蛋白-9(BMP-9)资料,跟踪随访4~8个月观察创伤性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延迟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骨折愈合延迟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骨折愈合延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研究对象1 274例,其中89例骨折愈合延迟,发生率为6.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年龄(OR=2.951)、开放性骨折(OR=1.713)以及血清VEGF降低(OR=1.379)、TGF-β1降低(OR=2.158)、BSAP降低(OR=2.188)、N-MID降低(OR=1.774)、BMP-9降低(OR=2.895)是创伤性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延迟的影响因素。结论 创伤性骨折患者存在骨折愈合延迟风险,其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应当关注年龄大、有基础疾病的骨折愈合延迟高危人群,并积极监测相关血清学指标变化,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减少创伤性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延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曹爽 《医疗装备》2021,(7):150-151
目的探讨断肢再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医院收治的79例断肢再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静脉血栓史、围手术期感染、中心静脉置管、使用止血药对DVT的影响,将可能对DVT产生影响的因素纳入自变量并为其赋值,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可能导致断肢再植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由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年龄≥60岁、有静脉血栓史、使用止血药均可能是导致断肢再植术后DVT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0岁、有静脉血栓史、使用止血药均可能是导致断肢再植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故需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以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信息监测系统、现场查看及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法监测2010年1月—2015年3月某院脊柱外科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调查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共监测326例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15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发病率4.60%。年龄≥60岁、非层流手术室、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非术前30 min内、术前住院日3 d、手术持续时间3 h、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较高(均P0.01)。结论患者年龄大、手术室净化级别低、未规范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长、术前住院时间长以及合并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均是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VP治疗63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前及术后2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测量术后伤椎高度增加,随访伤椎高度丢失情况,记录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相邻椎体骨折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2dVAS分别为(6.8±1.3)分和(2.0±0.6)分,伤椎高度较术前增加(2.3±1.8)mm。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3月,患椎高度丢失不明显,相邻椎体再骨折3例,无患椎再骨折,无感染、无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效、安全、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SS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及SSI发生情况,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52例,发生SSI 15例,发病率为5.9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输血、术后脑脊液漏是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患者SSI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脑脊液漏(OR=21.758,95%CI:4.132-114.567)、术前合并糖尿病(OR=10.025,95%CI:2.267-44.335)和手术时间≥3h(OR=11.622,95%CI:2.783-48.533)是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患者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SSI的因素众多,术后脑脊液漏、术前合并糖尿病以及手术时间≥3h是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陈晓燕 《中国校医》2021,35(2):123-126
目的 探究下肢创伤性骨损伤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常见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分析,以期为临床中及时检测及预防DVT提供参照.方法 选取某医院2016年07月-2019年07月收治的因外伤性股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的157名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某医院骨科上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降低术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5年11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海东市某医院进行上肢开放性骨折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对386例进行手术的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分析,男性217例,女性16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4岁。以上肢单侧肱骨骨折为主(163例,占42.2%)。古斯蒂洛(Gustilo)分型为III A型159例、III B型197例、III C型30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35例,发生率为9.07%。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4.461)、2型糖尿病(OR=4.249)、肺功能低下(OR=5.687)、Gustilo分型为III C型(OR=2.161)、全身麻醉(OR=5.185)、手术时长≥2.5 h(OR=4.951)、术中输血(OR=4.574)、留置导尿时间≥7 d(OR=4.212)、血红蛋白<90 g/L(OR=2.154)、白蛋白≤35 g/L(OR=5.780)、CD4+/CD8+<1(OR=4.236)的患者发生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结论 上肢开放性骨折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其危险性因素多样,不定期加强危险性因素筛查,针对高危人群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踝关节和Pilon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5年6月—2013年5月某院踝关节和Pilon骨折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56例踝关节和Pilon骨折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2例、25例次,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为6.18%,例次感染发病率为7.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60岁)、有糖尿病史、术前行跟骨牵引、围手术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时间长(3 h)是踝关节和Pilon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口类型[OR及OR95%CI:3.58(3.24—12.07)]、糖尿病史[OR及OR95%CI:2.75(1.54—4.75)]、手术时间[OR及OR95%CI:2.15(1.32—3.64)]及患者年龄[OR及OR95%CI:1.68(1.25—2.37)]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踝关节和Pilon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阑尾切除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376例开腹阑尾切除术患者,切口感染者为病例组,无感染者为对照组。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7.7%(29/376)。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性别、年龄、麻醉类型、手术类型、ASA分级、糖尿病、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术前白细胞计数和住院天数等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麻醉类型、糖尿病、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等5个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全麻、糖尿病、污染切口和手术持续时间60 min等,是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组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胸部外伤临床拟诊肋软骨骨折患者组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和薄层重建,于工作站上进行VR、MIP、MPR三维图像重组,对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受检者均获得较满意的重组图像,12例胸部外伤患者,CT共发现肋软骨骨折14处,肋骨骨折19处。螺旋CT三维重组图像能清晰显示骨折部位、数目及断端移位情况;肋软骨骨折三维重组图像表现特征包括肋软骨钙化中断伴断端错位和肋软骨条状略高密度影中的线样低密度骨折线。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能清晰显示肋软骨骨折的部位、形态,为检测肋软骨骨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并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一2013年5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和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患者术前和术后均进行Kofeod踝关节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通过随访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评分结果来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5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个月~4年,平均(25.7±12.7)个月。术后56例患者最后一次随访Kofeod踝关节评分平均为(89.2±5.4)分,与术前的(56.4±7.8)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88.7±6.2)分,与术前的(63.4±9.1)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同骨折类型的患者选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疗效显著,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髋部骨折病例特征及术后转归情况。方法 以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哈尔滨市某医院诊治的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髋部骨折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并进行出院后1年的随访跟踪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特征及术后1年病死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术后1年病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342例髋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2017年485例(20.71%),2018年582例(24.85%),2019年628例(26.81%),2020年647例(27.63%),收治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例为1∶1.53;年龄33~90岁,其中以70~7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26.35%);骨折类型以股骨颈骨折占比较高(48.96%),其次为股骨转子间骨折(45.99%),股骨头骨折占比最低(5.04%);发病人数最多的季节为冬季(27.67%)。4年间不同年龄、治疗方法、辅助中药治疗患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年间不同性别、骨折类型、内科合并症、发病季节患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