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的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早期危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160例TIA住院患者,分别用ABCD2评分量表和改良的ABCD2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和危险分组,记录各个危险组发病7天内的脑梗死例数,对比两个量表中高危组的脑梗死率。结果经过1周的住院治疗后,160例病人中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一共为17例。ABCD2评分量表筛选出高危组例数为72例,进展为脑梗死10例,脑梗死率13.89%,而改良的ABCD2评分量表筛选出高危组例数为49例,进展为脑梗死14例,脑梗死率28.57%,从两者的高危组脑梗死率比较,改良ABCD2评分量表显著高于ABCD2评分量表,P<0.05。结论改良的ABCD2评分量表在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早期危险评估中,与ABCD2评分相比,提高了准确性,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病程<7d的146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为便于研究,把ABCD2评分为4-7分者列为中-高危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天、30天、90天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根据ABCD2评分,68例患者归为低危组,78例归为中-高危组,TIA发病7天、30天、90天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4%,5.9%及7.4%,中-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7.9%,26.9%及33.3%;中-高危组TIA发病7天、30天及90天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卒中发生率及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84例TIA患者ABCD^2评分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影像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评分≥4分组(中高危组)和〈4分组(低危组);根据MRA评估分为脑血管狭窄≥50%组和狭窄〈50%组。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比率增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比率增高;脑血管狭窄≥50%组与脑血管狭窄〈50%组比较,前者TIA后2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ABCD^2评分≥4分MRA显示颅内血管狭窄率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高,颅内血管狭窄≥50%组TIA后2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病机制与脑梗死相似,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年脑卒中病死率为58~142/10万.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政府办综合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直接医疗费用由2003年11.7亿元上升为2009年81.9亿元,年平均增长117%,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科学的危险分层尤为重要.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指南2010建议采取ABCD2评分,只有科学的判断患者的危险程度,才能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及合适的治疗强度,减少脑梗死的患病率、致死率.本文对ABCD评分与ABCD2评分做一简单叙述,供临床医师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进展为脑梗死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保定市第二医院2018年-2020年治疗的98例TIA患者,根据患者ABCD2评分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32例、中危组30例、高危组36例;根据患者CT血管造影(CTA,CT Angiography)检查的颅内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梗死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3个月内有首次TIA发作的脑梗死患者102例和3个月内有首次TIA发作病史、但是未进展为脑梗死的306例TIA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患有糖尿病、患有高血压、患有冠心病、TIA发作时间≥30 min、3个月内发作次数组≥6次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有进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TIA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和预防,以降低或避免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3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情况,分析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治疗前发作次数以及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等因素,并对发生脑梗死患者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患者中有48例(36.09%)发生了脑梗死,其中前循环TIA患者108例中发生脑梗死39例(36.11%),后循环TIA患者20例中发生脑梗死7例(35.00%),前、后循环TIA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累及前后循环的TIA患者5例中发生脑梗死2例.TIA发作频率>3次/d、发作持续时间> 30 min、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24h或治疗前发作次数>5次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及伴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的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ABCD3-I评分在判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兀A)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根据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对106例TIA患者进行评定,观察7,90d内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按照脑梗死风险程度分级,ABCD3.I评分0—3分为低危组(36例),4—7分为中危组(36例),8~13分为高危组(34例)。结果高危组7,90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7d内:23.5%(8/34)比2.8%(1/36)和5.6%(2/36),90d内:38.2%(13/34)比2.8%(1/36)和11.1%(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中症状持续时间≥10min、伴有糖尿病、双重TIA发作、同侧颈动脉狭窄≥50%、弥散加权成像出现高信号是TIA患者7,90d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ABCD3-I评分预测7,90d内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大于ABCD2和ABCD3评分(0.914比0.614和0.877,0.869比0.633和0.773)。结论ABCD3.I评分可更好地预测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帮助临床鉴别不同危险级别患者,以便采取最佳的措施分层治疗。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病机制与脑梗死相似,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年脑卒中病死率为58~142/10万。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政府办综合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直接医疗费用由2003年11.7亿元上升为2009年81.9亿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的影响。方法对1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作频率在3次/d以上、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mi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严重的病例、或伴有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冠心病等心脏病变、糖尿病或高酯血症等是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或降纤等治疗的患者发展至脑梗死的比例明显减少。结论TIA进展至脑梗死是多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TIA反复发作、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以及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对TIA患者积极抗血栓治疗能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头颈CTA联合ABCD2评分对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脑梗死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根据ABCD2评分将92例患者按危险性分组,观察各组脑梗死发生概率。应用CTA对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估,按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将其分组,探讨脑血管狭窄程度与患者脑梗死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ABCD2评分越高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5)。与狭窄超过50%组相比,狭窄不足50%组7 d内卒中及脑梗死发生率更低(P〈0.01)。结论 ABCD2评分对预测脑梗死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合并中度或重度脑血管狭窄TIA患者并发脑梗死的概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清新地区TIA患者发生后继脑梗死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调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确诊的脑梗死病例资料118例,根据患者脑梗死前1周内是否发生TIA分为TIA组和对照组,两组根据年龄再分为<65岁和≥65岁组,比较患者神经功能缺损MES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年龄<65岁的TIA组患者MESSS评分极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年龄≥65岁患者两组MESSS和Barthe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IA的缺血耐受作用与患者年龄具有一定相关性,低于65岁患者TIA发生后1周内出现后继脑梗死,TIA可产生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缓解生活能力的下降程度,而年龄超过65岁患者的TIA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则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仪(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脑电图仪(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对85例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IA组TCD和EE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CD异常率为77.7%,EEG异常率为68.2%,经χ^2检验异常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TCD检查对TIA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合TCD和EEG检查有助于TIA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性(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对临床表现为TIA的90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对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90例TIA患者中有7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共198支动脉狭窄或闭塞,总异常率为86.67%(78/90),其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共145支,占73.23%(145/198),颅外动脉狭窄共53支,占26.77%(53/198),颅内-外多发病变11例,共累及54支颅内外血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VB-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与TCD及MRI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TCD和MRI在颈内动脉系统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6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临床与TCD及MRI的结果作对比分析 ,采用 χ2 检验。结果 发现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发作间期 60例 ( 90 9%)脑内动脉存在着广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 4例 ( 4 2 4%)症状相应侧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头颅MRI检查发现 5 0例 ( 75 8%)有梗塞灶 ,3 5例 ( 5 3 5 %)有脑白质疏松症 ,病灶多呈双侧分布 ,较对称 ,症状与病灶无明显相关性。MRI有无梗塞灶与TCD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性 (P >0 0 5 ) ,MRI有无梗塞灶的症状相应侧动脉狭窄改变情况亦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TCD能了解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管情况 ,可作为常规和初筛检查。脑MRI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可能无特别临床意义 ,但对TIA临床亚型 -内囊警示综合征有定位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1997年1月-1999年12月住院治疗的105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脑梗死并发医院感染298例,感染发生率28.3%,以下呼吸道最多见,占41.6%,其次为泌尿道,占30.2%;老年、侵袭性操作,吸烟史,抗生素预防性应用、血糖,中线移位,意识障碍程度,住院日,丘脑梗死9项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胆固醇则为医院感染的保护因子。结论 脑梗死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尽可能把脑梗死并发医院感染控制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粉祥 《职业与健康》2011,27(6):686-688
该文归纳了脑梗死形成的6条危险因素,总结了脑梗死现阶段溶栓、改善微循环、抗凝、降低颅内压、神经细胞保护、基因、中医、血液平衡及骨髓间质干细胞等治疗进展情况。脑梗死是基因治疗的潜在目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缺血性脑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凋亡抑制基因(bcl-2)转基因技术可使脑梗死体积缩小。中医治疗脑梗死效果明显。川芎嗪能改善急性脑循环障碍,使异常的血流状态转为正常的血流状态;灯盏细辛注射液具有舒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等作用。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研究已取得进展,未来骨髓间质干细胞在治疗脑梗死中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近期再发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近期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5例首发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凝血功能、房颤、烟酒摄入量及体质指标进行为期2a的定期复查。对脑梗死近期再发与非再发患者的各指标进行比较,并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结果 在有效随访的85例患者中,出现脑梗死近期再发者31例,未再发者5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压、血糖、TG、TC、纤维蛋白原、房颤、吸烟、嗜酒和肥胖与脑梗死近期再发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血糖和TC是脑梗死近期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087(1.011~1.170),1.700(1.082~2.669),3.841(1.188~12.415)。回归方程为P(脑梗死近期再发)=1/〔1+e-(-15.675+0.084血压+0.530血糖+1.346胆固醇)〕,有统计学意义(χ^26.066,P=0.014,r2=0.574)。用Logistic方程预测显示,在54例病情稳定未再发的病例中有49例为稳定,正确率90.7%;在31例再发病例中有26例为再发,正确率为83.9%;总符合率为88.2%。结论 血压、血糖和血清总TC作为脑梗死近期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