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蒋昆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2,(16):110-112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制定针对性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2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住院期间死亡的40例患者纳入死亡组,将住院期间未死亡的240例患者作为存活组。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年龄≥60岁、女性、合并脑血管疾病、Killip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占比及血清血肌酐(Scr)、钾离子(K+)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的患者占比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清钠离子(Na+)水平均显著低于存活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Killip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LVEF、GFR、Na+水平低,血清Scr、K+水平高均为急性心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31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72例,感染率21.75%;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泌尿系、胃肠道、上呼吸道及其他部位,分别占55.56%、16.67%、13.89%、6.94%及6.94%;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肺部疾病、意识障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留置导尿、鼻饲、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H2阻滞剂及住院时间≥20 d等因素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留置导尿、预防用抗菌药物、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住院时间长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医院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30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住院期间合并急性脑梗死(ACI)发生情况,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8例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CI,AMI+ACI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史,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高于AM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均为AMI患者住院期间合并ACI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AMI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高龄、长期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尽可能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CI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及分析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医院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结果 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4例,感染率为11.67%;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系统、消化道,分别占42.86%、21.43%、21.4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就诊时间、心脏左室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等.结论 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并不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避免侵入性操作等可有效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急件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3-2008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中医院4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03-2008年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4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抢救无效死亡19例,病死率为4.53%。高龄、心肌梗死面积大、未及时溶栓、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是影响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62、3.205、2.390、2.401、2.133和1.650。结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原因很多,及时给予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浓度,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鲁玉芬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24(3):231-23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降低临床死亡率。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死亡组(18例)和非死亡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相关因素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后发现,糖尿病史、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前壁梗死、梗死面积左心室心肌20.0%以上、白细胞总数>20×109/L、心肌酶增高4倍以上、心前区剧痛超过24 h等9项因素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因素较多,临床做好相关因素的防范工作,及时作出诊断和对应处理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WanFang Data、CNKI和VIP数据库中建库至2017年12月发表的关于AMI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2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13 812例AMI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2个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为年龄(OR=3.45,95%CI:1.02~7.95)、住院天数(OR=4.84,95%CI:2.47~7.14)、气管插管(OR=7.74,95%CI:3.73~9.0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OR=6.79,95%CI:2.38~9.45)、机械通气(OR=2.98,95%CI:1.05~4.78)、留置导尿管(OR=3.56,95%CI:1.24~4.49)、心力衰竭(OR=3.82,95%CI:2.53~5.74)、心律失常(OR=2.47,95%CI:1.28~4.63)、糖尿病(OR=2.23,95%CI:1.62~3.2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2.14,95%CI:1.83~3.91)、使用H2阻滞剂(OR=2.61,95%CI:1.87~4.36)、左心室射血分数30%(OR=2.98,95%CI:1.35~4.26)。对各危险因素发表偏倚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表偏倚不明显。结论医护人员应及时识别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严格把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的应用指征,规范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无菌操作技术的过程管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AMI患者医院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328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吸烟、介入治疗、泵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心肌梗死类型、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因素对HAP的影响.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率为11.6%,住院时间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HAP的主要危险因素,其OR值为10.192;而其余因素均与HAP无显著相关.结论 住院时间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HAP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宜采取综合措施,以预防为主、缩短住院时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以期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法,调查2013年12月-2015年9月317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医院感染率以及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征;根据感染的特点,对多项可能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发生感染37例、41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1.6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共发生25例次,占60.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天数、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等级、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是影响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住院天数≥7d、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等级Ⅲ~Ⅵ等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因素有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心功能差等,针对这些人群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为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随机抽取心内科就诊的老年冠心病并发AMI患者73例作为AMI组,另抽取该科室同期就诊的老年单纯冠心病患者132例作为非AM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AMI危险因素。结果 AMI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肌酐(SCr)水平分别为(7.02±1.83) mmol/L和(94.23±19.23) mmol/L,均高于非AMI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4.56±0.89) mmol/L和(88.27±16.06)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和hs-CRP水平较高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和hs-CRP水平较高均会增加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AM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在娄底市3家医院出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人1137例,以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72例作为病例组,无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106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住院2型糖尿病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率6.33%。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控制血糖用药不规则(OR1.78,95%可信区间1.07~2.97)、血糖控制欠佳(OR 1.89,95%可信区间1.15~3.11)、高血压(OR 1.68,95%可信区间1.01~2.81)、甘油三酯≥2.82mmol/L(OR 2.26,95%可信区间1.37~3.72)、体质指数≥25kg/m^2(OR 1.79,95%可信区间1.06—3.02)是2型糖尿病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糖控制欠佳、用药不规则、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等因素的控制对预防2型糖尿病人的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可能的致病原因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中青年病例的危险因素、临床及生化特点、治疗方法、并发症,并与同期住院的129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中青年吸烟、酗酒的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冠脉造影示中青年组单支病变组居多,老年组以多支病变为主(P〈O.01)。两组患者溶栓组并发症多于PCI组(P〈0.01)。中青年组预后好于老年组。中青年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与老年人不同,防治重心不同。PCI治疗是安全可靠的方法。中青年有危险因素者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年龄段心肌梗塞危险因素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228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分成三个年龄组,以规范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常见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和测量。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女性、梗塞前心绞痛病史及心电图检出的心肌缺血等暴露率高于其它两组,而吸烟、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及心肌梗塞的诱因等暴露率则低于其它两组。脂代谢标志及冠状动脉病变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中筛选出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994~2004年中山大学和昆明医学院两所附属医院的2173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CS为应变量,以患者的病史、性别、年龄、家族史、生活习惯和入院时的体检指标、治疗情况等指标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从而筛选出与CS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临床指标。[结果]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心梗部位、外周动脉疾病、既往心梗病史、心血管病家族史,以及不接受溶栓治疗是与CS相关的9项危险因素。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发生CS的风险比无心血管病家族史者升高约43倍。未接受溶栓以及溶栓不成功者发生CS的可能性比溶栓成功者高15倍。在溶栓成功者中,41%的人在症状发作后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而在溶栓不成功者中,56%的人在症状发作超过12h才开始溶栓。[结论]AMI症状发作后早期接受溶栓治疗能大大减少CS的发生,早期溶栓治疗可作为中国老年人群CS第三级预防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PCI治疗的10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4).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PCI治疗后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应激反应情况及其与性格、胸痛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对2015年7 - 12月唐山工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1例,采用一般资料、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尺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急性应激反应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评测。结果 301例患者SASRQ分均值为(42.43±26.679)分,SASRQ总分介57 ~150分者82例,占27.2%;年龄、文化程度、性格、胸痛和社会支持进入SASRQ总分回归方程,文化水平低、内向、胸痛严重及社会支持度低者在SASRQ总分及各个维度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急性应激反应,社会支持低、内向性格和胸痛越严重则AMI患者发生急性应激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8.
Sanjay P. Zodpey Sunanda N. Shrikhande Himanshu N. Negandhi Suresh N. Ughade Prashant P. Joshi 《In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dicine》2015,40(1):19-26
Background:
Atherosclerosis is a multi-factorial disease involving the interplay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Studies highlighting the public health importance of risk factors like chronic infections caus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in the Indian context are scarce.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study the association of socio-demographic and life-style factor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entral India.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cases and controls were group-matched for age,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A blinded research associate administered the study questionnaire. We performed an unconditional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The case-control study included 265 cases of AMI and 265 controls. The results of final model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risk factors of AMI included 11 risk factors at α = 0.05. They were waist hip ratio, body mass index, stress at home in last 1 year, hypertension, family history of CHD, past history of gingival sepsis, tobacco smoking, raised total serum cholesterol, Chlamydia pneumoniae,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raised C-reactive protein.Conclusion:
The findings confirm the role of conventional risk factors for cardiac disease and highlight need for research into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ic infections with AMI. 相似文献19.
目的 研究急性心梗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急性心梗院内死亡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调查表收集20家医院共2203例急性心梗患者的病历信息,对急性心梗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x2检验和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糖尿病、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功不全对急性心梗院内死亡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两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显示:院内死亡存在医院效应;在调整患者水平因素的影响后,不同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不同;扣除医院效应后,两水平模型分析发现:65岁以上急性心梗患者病死率高;合并高血压或心衰的急性心梗患者死亡风险分别是未合并患者的1.87、1.93倍;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死亡风险高于未并发的患者;前壁梗死的死亡风险高于其他部位梗死.结论 65岁以上人群、合并高血压、合并心衰是急性心梗院内死亡的高危人群;急性心梗部位是前壁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重点加以关注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降低其死亡风险;急性心梗患者的院内死亡不仅与患者个体水平因素有关,还存在不可忽略的医院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护理路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卧床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重症护理和基础护理合格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0%(8/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20/40),且重症护理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路径这一较为新型的护理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够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而且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