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邻近的肠系膜进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 。肠套叠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约占95%,继发性肠套叠多数发生在较大的儿童,约占5%。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应用高频与低频超声探头诊断小儿肠套叠15例,本文就高频与低频超声探头诊断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影像进行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肠套叠,前者多发生在2岁以下婴幼儿.而继发性肠套叠是由肠壁或肠腔器质病变所诱发,成年人多见.目的 讨论肠套叠的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成人肠套叠诊断困难,钡剂胃肠道造影诊断率高.CT检查被认为最有价值,典型的CT表现为靶征、彗星尾征.小儿肠套叠典型的病例根据病史及体检即可诊断,关键是对于早期不典型的病儿应争取及早诊断.  相似文献   

3.
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红 《中国医刊》2002,37(6):14-15
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连同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 ,多见于婴幼儿 ,成人少见。它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是小儿特有的疾病。发病年龄 1岁以下占半数以上 ,2岁以下占 80 % ,4~ 10个月为发病高峰。男孩发病占明显优势。健康肥胖儿多见。发病季节与胃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相一致 ,以春末夏初最为集中。根据病因不同 ,分为原发性肠套叠与继发性肠套叠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 ,后者多见于成人。根据年龄的不同 ,分为儿童型肠套叠与成人型肠套叠两类。1 诊断1 1 临床表现1 1 1 儿童肠套叠  ①腹痛 为…  相似文献   

4.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1岁以内多见,2岁以后发病逐渐减少,临床上以无器质性病变的原发性肠套叠多见,继发性肠套叠少见。近十年我院外科收治急性继发性小儿肠套叠49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以回盲部套叠最为多见 ,包括回结、回盲、回回、结结型 ,约占肠套叠总数的 90 %以上 ,小肠套叠较为少见 ,并且多发生在手术后 ,现将我院自 1 995— 2 0 0 2年共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 5 6例 ,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病儿中 ,男 36例 ,女 2 0例 ;年龄 3个月~ 9岁 ,2岁以内者占 85 %,除 5例属于重症肠套叠直接手术治疗外 ,其余均行空气灌肠整复 ,复位成功率 90 %以上 ,复位失败后再行手术治疗 5例 ,接受手术治疗共 1 0例。手术证实回结型 7例 ,回回、结结型 3例 ,原发性肠套叠 5例 ,继发性肠套…  相似文献   

6.
肠套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本文主要研究小儿肠套叠的护理。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急腹症之一,其发病机理为一部分肠管及其附着的肠系膜蠕动紊乱,环肌持续痉挛而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该病多发生于2岁以内幼儿,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据报道男女比例为2∽3:1。其治疗方法主要有空气灌肠、彩超下水压灌肠及手术治疗,笔者总结我科收治的120例灌肠法不能复位或怀疑有肠坏死患儿给予手术治疗,现将围手术期间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肠套叠的病因分析及早期诊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盛高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2):701-702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肠套叠的病因和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78例小儿肠套叠的病因和早期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肠套叠76例,继发性肠套叠2例。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哭闹51例(65%),呕吐64例(82%),腹部肿块70例(90%),血便45例(58%)。其中灌肠复位76例,复位率为97.4%,手术复位2例,占2.5%。结论小儿肠套叠以原发性为主,根据临床症状和B超等检查较易诊断,空气灌肠或水灌肠是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肠套叠是一段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系膜套入其远端或近端的肠腔内,使该段肠壁重叠并拥塞于肠腔,绝大多数原发性肠套叠发生在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患者,急性成人肠套叠是少见的急腹症类型,多继发于肠道肿瘤、Meckel's憩室、肠道息肉及肠道感染等.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故易漏、误诊.有临床症状者大多需手术治疗.及时、准确诊断急性成人肠套叠对其治疗、预后均有很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许岩  张长丹  张宇烽 《中外医疗》2008,27(31):164-164
肠套叠好发于婴幼儿,多为原发性,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临床少见,病因复杂,误诊率高,文献报告在50%左右[1],急性阑尾炎术后继发肠套叠更为少见,常需与许多内外科疾病相鉴别,难以早期诊断与治疗.本文对所遇急性阑尾炎术后继发回肠套叠并穿孔1例分析如下,就其误诊原因和误诊预防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医源性肠套叠的发病几率及发病机制及其在小儿肠套叠病因中所占的比率。方法:对448例小儿肠套叠病例的病因及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探讨。结果:448例小儿肠套叠病例中,原发性肠套叠442例(98.66%),其中追溯病史,1周内有口服缓泻剂、胃肠动力药物及治疗性药物灌肠史等可疑医源性肠套叠患者有76例;继发性肠套叠6例,其中,美克尔憩室2例,回盲部息肉3例,回盲部血肿1例。结论:小儿肠套叠以原发性为主,其中医源性肠套叠发病几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失败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2003年小儿肠套叠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失败的病例约占总数7%,其中复套型肠套叠26例,回肠末端系膜淋巴结肿大12例,消化道肿瘤8例,美克尔氏憩室2例,回结肠多发息肉3例,腹部体表膨隆、一般情况差9例,受技术水平限制及操作医生责任心不够4例.结果小儿肠套叠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不能复位计64例约占总数7%.结论空气灌肠是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的一种有效及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玉红  闫彩云 《河北医学》2002,8(11):1020-1020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但小儿手术后发生肠套叠较为少见 ,约占同时手术治疗肠套叠的 5 % [1] 。因手术后肠套叠症状体征不典型 ,不容易早期诊断及治疗 ,可能招致严重后果。1 临床资料1.1 患儿 ,男 ,1岁。在我院行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切除 ,术后d3患儿出现哭  相似文献   

13.
肠套叠是一段肠管连同系膜套入其临近的远端肠管肠腔内而形成肠梗阻。肠套叠是引起肠梗阻的一个重要疾病。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国内肠套叠占肠梗阻的20%。肠套叠多发于婴幼儿,约有75%的病例发生在2岁之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经空气灌肠X线透视或手术治疗后确诊为小儿肠套叠113例,对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例确诊的肠套叠患儿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肠套叠109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6.46%,其中发生漏诊3例占2.65%,误诊1例占0.89%;回盲型6例,占5.31%;回结型35例,占30.9%;小肠型9例,占77.96%;结肠型7例,占6.19%。结论小儿肠套叠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映辉  文晓蓉 《西部医学》2005,17(3):249-250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类型及肠套叠的低频、高频超声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小儿肠套叠的类型及声像图表现,其中有10例先后采用低频及高频超声检查。结果肠套叠的病理原因29例中继发性肠套叠5例。为良性、恶性肿瘤及炎症肠套叠的类型以回结型最多。“油炸面圈征”或”靶环征”是肠套叠的特征性的超声表现。高频超声可发现更细微的病变,本组10例采用高频超声检查,3例发现系膜淋巴结长大。结论低高频超声联合应用是诊断肠套叠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小儿继发性肠套叠诊治经验.方法 对54例继发性肠套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病特点,诊断难点,病理类型等,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小儿继发性肠套叠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较困难.结论 小儿继发性肠套叠需提高早期诊断治疗率.  相似文献   

17.
成人肠套叠多有器质性病变 (主要疾患为肿瘤、炎症和畸形 ) ,为继发性套叠占 78% ( 1) 。是引起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占肠梗阻总数的 2 0 % ( 2 ) 。由于成人肠套叠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 ,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往往造成漏诊。现就作者近年来收治的较典型的 3例成  相似文献   

18.
谢杰 《安徽医学》2004,25(4):325-326
目的 探讨超声在肠套叠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超声诊断肠套叠 47例及其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整复 2 4例肠套叠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  47例肠套叠中小儿 40例 ,成人 7例 ;7例成人肠套叠中 5例发现肿瘤。在超声指导下经水压灌肠整复肠套叠 2 4例成功 ,占 5 1%( 2 4/ 47) ,手术治疗 16例。结论 超声检查肠套叠图像典型 ,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诊断准确及应用经济 ,便于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小儿肠套叠患者60例,对其超声诊断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儿中,发现肠套叠包块69个,其中右腹部占91.30%(63/69),左腹部占8.70%(6/69);经超声诊断后初步判断为小儿肠套叠的有58例,即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6.67%;对其超声诊断图像进行分析,小儿肠套叠有"同心圆征"和"套筒征"等特点;小儿肠套叠常见类型有回盲型和回结型两种。结论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杨侠 《河北医学》2005,11(1):96-96,F003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病 ,绝大多数婴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 ,只有 2 %~ 9%病例为继发性。肠套叠是婴儿期的一种常见的急腹症 ,发病年龄以 4~ 10个月的婴儿为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降低 ,季节气候似乎与发病有关 ,国内以春季发病者为多。与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和婴儿腹泻病有关 ,此病往往误诊、延误治疗。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治愈率可大大提高 ,且降低并发症。我科从 1998年 6月至 2 0 0 3年 6月共收治肠套叠患儿 14 5例 ,经医护人员协作积极治疗 ,精心护理 ,患儿均痊愈出院 ,无任何后遗症 ,为提高医护人员全面正确认识该病及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