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癌进行超声分析。结果超声对胆管癌定性准确率达81%,敏感率为92%,定位诊断准确率:上段84.6%,中段100%,下段62.5%。结论超声对胆管癌定性、定位准确率均较高,是诊断胆管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在胆管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期间的胆管癌患者60例,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将其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超声在胆管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肝内胆管癌疾病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56.52%,而肝外胆管癌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3.78%,即超声在胆管癌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结论在对胆管癌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采取超声检查,对于患者的疾病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54例诊断为肝外胆管癌图像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前诊断的35例肝外胆管癌中,术后病理诊断肝外胆管癌31例,诊断符合率为88.6%。术后病理诊断肝外胆管泥沙样结石3例,占87%。术后病理诊断肝外胆管炎1例,占2.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肝外胆管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在肝外胆管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肝外胆管癌与超声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根据手术及病理结果将50例胆管癌患者按肿瘤所在部位分为上段(34例)、中段(7例)、下段(9例)胆管癌。结果:超声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0%(42/50)、90.0%(45/50)。上段胆管癌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与中、下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能较早地发现肝外胆管癌,可作为术前诊断肝外胆管癌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6.
超声检查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管癌的声像图特点及超声检查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外胆管癌的声像图表现及超声诊断,并与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结果:50例中超声诊断为胆管癌41例(82.0%)。误诊6例(12.0%),漏诊3例(6.0%),上段胆管癌37例,超声定位与手术所见一致。中下段胆管癌13例中,10例超声显像定位与手术所见相同,3例显示不清而漏诊,声像图分为团块型、乳头状型,管壁增厚型和截断型,结论:超声检查可作为胆管癌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高位胆管癌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在高位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手术确诊的45例高位胆管癌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显示肝门区肿物34例(75.6%),其中乳头型8例(23.5%),团块型17例(50%),弥散型9例(26.5%);按Bismuth分型判断胆管受累范围,34例中29例(85%)与术中分型相符。超声对门静脉、肝动脉侵袭和肝脏转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40%、50%。结论超声对高位胆管癌进行术前评估是可行的,对指导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位胆管癌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在高位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手术确诊的45例高位胆管癌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显示肝门区肿物34例(75.6%),其中乳头型8例(23.5%),团块型17例(50%),弥散型9例(26.5%);按Bismuth分型判断胆管受累范围,34例中29例(85%)与术中分型相符。超声对门静脉、肝动脉侵袭和肝脏转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40%、50%。结论超声对高位胆管癌进行术前评估是可行的。对指导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左峰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0(6)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超声资料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依据超声声像图将胆管癌分为4类:乳头型、团块型、狭窄型、截断型;B超确诊46例,诊断符合率为89.6%(46/52)。结论B超对胆管癌的诊断有很大的优越性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21例肝门区胆管癌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门区胆管癌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和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肝门区胆管癌MRI表现,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分型与手术所见的临床分型对照,MRI术前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21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胆管中断,其中可见肝门区肿块16例,MR增强以延迟强化为主。MRCP分型与手术分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评估对肝门区胆管癌能否可切除的准确率为81%(17/21)。结论:MRI是诊断和术前评价肝门区胆管癌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2例确诊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128层CT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成像方法包括动态容积扫描及CT工作站的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结果 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内胆管树枝状扩张。6例(35.99%)表现为管壁浸润型:4例(33.33%)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例(16.67%)表现为乳头状型。利用EBW工作站后处理技术清楚显示了肝门部胆管癌病变本身情况及临近结构受累及情况,胆管造影下的CT三维重建技术完整显示了胆管树及左、右肝管受侵狭窄情况。结论128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对于显示肝门部胆管癌肿块的部位、大小、密度、局部扩散、血管有无受侵犯、淋巴结及邻近器官是否受累、有无远处转移、胆管扩张程度及有无腹水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128层螺旋CT对肝门部胆管癌全面的影像学观察与分型,对估计预后及临床治疗方法、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总结近几年来对胆管癌患者胆汁和血清中CA19-9、CEA水平测定分析;胆汁CA19-9与血清CEA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对胆管癌诊断的特异性,并且对胆管癌和胆管良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也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超声造影界定肝癌浸润范围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肝细胞型肝癌(HCC)在超声造影(CEUS)动脉期至门脉期增强范围变化的病理意义,探讨CEUS对界定肝细胞型肝癌边界浸润范围的应用价值。方法41例手术切除,11例超声引导穿刺病理证实的肝细胞型肝癌共52例52个病灶,手术或穿刺前行常规超声(US)及CEUS检查,比较肿瘤大小、边界、形态变化;设CEUS癌灶边界增强范围增大或更不规则增强为A组,边界形态未改变为B组。对肿瘤边缘交界区组织(瘤周组织)取病理标本,行HE染色、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病理学特征和微血供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2个肝细胞型肝癌灶A组占32灶(61·54%),其中75%(24灶)US示肿瘤边界不清;B组20灶中40%(8灶)US示边界不清晰(P<0·05)。A、B两组肿瘤最大径均值分别为(6·1±2·9)cm及(4·4±2·1)cm(P<0·05)。分析41个手术切除肝细胞型肝癌标本,A组25灶计75张病理切片中88%(66张)显示瘤周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显著高于B组16灶中的56·3%(27/48张,P<0·001);52灶肝细胞型肝癌经CD3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组瘤周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B组(52·25vs36·82,P<0·01)。结论CEUS肝细胞型肝癌增强范围增大与肿瘤边界清晰度密切相关,肿瘤边缘增大的增强区域内癌细胞浸润及微血管生成增多,反映了癌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病理学特性。CEUS有助于界定肝细胞型肝癌边界大小及浸润范围,可为局部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PCC)低场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MRI表现.结果 病灶及病变部位显示清晰.2例表现为不规则形态肿块伴周边胆管轻度扩张;9例表现为胆管不规则增粗,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扫描,7例可见早期边缘强化,4例未见明确异常强化;延迟后扫描,11例均见向心性延迟强化.结论 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低场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MRI诊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2例IHPCC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着重从各序列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病灶强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4个病灶,2例伴有卫星灶,2例同时伴发肝内血管瘤;10个病灶呈类圆形,4个病灶呈不规则形;7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3个病灶跨叶生长。所有病灶T1WI主体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11个病灶中心可见斑片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影);DWI病灶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0个病灶呈不规则环形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呈等低信号)。增强后10个病灶于动脉期呈周边不规则环形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3个病灶动脉期周边及中心均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1个病灶由于体积较小,强化特征不明显。11个病灶可伴随周边胆管扩张,其中6个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8个病灶周边肝组织于动脉期呈云雾样强化,9个病灶邻近肝被膜皱缩,3个病灶所在肝叶萎缩。结论IH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各序列的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其伴随征象能提高IHPCC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门胆管癌多排螺旋CT(MDCT)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薄层重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的MD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准直器厚度为2.5mm,常规重建图像厚度和间隔均为6mm,肝门部位行层厚和间隔3mm薄层重建。结果:22例肝门胆管癌按CT表现形式分为肿块型、结节型和壁厚型,平扫所有病灶均表现为等低密度。肿块型特点为肝门肿块,动脉期表现为轻度不均匀边缘部强化,静脉期病灶强化更明显;结节型表现为肝门部<2cm的结节,动脉期主要为边缘明显环状强化,静脉期持续明显强化,且向中心部充填;壁厚型表现为肝门部胆管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2mm,动脉期及静脉期均呈明显环状强化。86.3%的病例延迟强化。薄层3mm图像对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强化特征及判断肝门部侵犯等均明显优于6mm图像,10min比3min延迟显示结节更清楚。结论:肝门胆管癌动态增强CT表现有明显特征性;MDCT10min延迟扫描及薄层重建可明显提高小病灶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分析不同亚型肝门、肝外大胆管癌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相关组织病理学基础,探讨结节型(NCC)及管内生长型(IDCC)肿瘤的鉴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MRI检查序列完整肝门及肝外大胆管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管周浸润型(PDCC)86例、NCC 55例、IDCC 11例。观察分析3种不同亚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PDCC、NCC、IDCC这3种亚型大胆管癌均有独特的影像学表现。NCC与IDCC亚型在肿瘤形态、强化模式及平衡期强化程度,肿瘤单或多发,肿瘤部位胆管壁、胆管腔的改变,肿瘤近端、远端胆管是否扩张,肿瘤是否侵犯邻近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亚型肝门及肝外大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其生长模式密切相关,MRI联合序列检查能准确描述不同亚型肿瘤的影像学特点,综合分析其MRI表现可以准确诊断并鉴别其形态学亚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