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类型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类型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C lauss凝固法测定36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AM 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血浆FIB水平,比较冠心病各类型间FIB的水平差异。结果AM I组FIB水平高于UAP组,亦高于SAP组。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FIB水平与冠心病类型有明显关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及病变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 D)的变化。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16例冠脉造影患者血浆Fg、D- D的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Fg、D- D含量较非冠心病者明显升高(P<0 .0 1) ;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类型相关,3支病变者血浆Fg、D- D高于2支和单支病变者(P<0 .0 1)。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浆Fg、D- D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 .0 1)。结论:血浆Fg、D- D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 -反应蛋白 (CRP)、纤维蛋白原 (FIB)及白细胞 (WBC)总数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方法 测定 4 0例CHD患者和 18例可疑冠心病 (KP)患者的CRP、FIB含量和WBC总数。CHD组患者又分为 3组 ,稳定型心绞痛 (SAP) 1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级 12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12例。比较CHD和KP组AMI、UAP、SAP与KP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CHD的CRP、FIB和WBC水平明显高于KP组 (P <0 .0 5 ;AMI、UAP组的CRP、FIB和WBC水平明显高于KP组 (P <0 .0 1;P <0 .0 5 ) ;但SAP和KP之间的CRP、FIB和WBC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CRP、FIB和WBC水平的增高与CHD的发生有关 ,它们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20例)和正常对照组15例血浆FIB水平。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浆中FIB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浆FIB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SAP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者血浆FIB水平明显升高,其对ACS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程度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按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1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AMI组);按照冠脉血管病变的数目,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32例、双支病变组35例、三支及以上病变组33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proBNP及hs-CRP水平,采用Gensini评分法对病变的冠脉血管给予量化评分。结果 1SAP组pro-BNP、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UAP组pro-BNP、hs-CRP水平及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SAP组,AMI组pro-BNP、hsCRP水平及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U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双支病变组、三支及以上病变组pro-BNP、hs-CRP水平及Gensini评分均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及以上病变组pro-BNP、hs-CRP水平及Gensini评分均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pro-BNP、hs-CRP水平分别与SAP组、UAP组和AMI组的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pro-BNP、hs-CRP水平分别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及以上病变组的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冠心病病变程度与pro-BNP及hs-CRP水平间具有相关性,可以用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吴晓晖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31(6):453-454,45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探讨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对冠心病患者(110例)和正常对照组(36例)进行血浆BNP和hs-CRP水平检测。其中,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7例;根据冠脉造影分为单支(51例)、双支(34例)、多支(25例)病变组。结果:(1)AMI组平均BN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1),UAP组和SAP组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多支病变组BNP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2)AMI组hs-CR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UAP组和SAP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多支病变组hs-CRP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BNP及hs-CRP水平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对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其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40例冠脉造影者根据病情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40)、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n=35)、稳定性心绞痛(SAP)组(n=35)、对照组(n=30).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根据评分四分位间距分组将患者分为4组:Ⅰ组(0~7分)35例,Ⅱ组(8~25分)36例,Ⅲ组(26~46分)26例及Ⅳ组(>46分)43例.分别用无机磷定量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LPA、MMP-9水平.结果:冠心病各组血浆LPA、 MMP-9水平及Genis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高于UAP组及SAP组(P<0.01),UAP组高于SAP组(P<0.01).不同Genisi评分各组之间LPA、 MMP-9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PA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r=0.22,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LPA与MMP-9水平显著增高,且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冠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10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和1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心病(CHD)患者血浆hs-CRP水平,CHD组中单支病变32例,双支病变46例,三支病变24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结果hs-CRP水平在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依次增高;SAP组、UAP组、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冠心病组中,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以及三支病变组中hs-CRP水平也依次增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中hs-CRP浓度的升高与冠脉病变的程度有着密切相关,对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预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脑钠肽和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9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且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恶性肿瘤等并发症为CHD组,再根据临床分类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三组,10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中脑钠肽、D-二聚体浓度.结果 CHD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类型CHD组中,AMI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P组,UAP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SAP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存在差异,提示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的水平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反映其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7年3月~2008年2月行冠脉造影的相关资料齐全的患者114例。入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以一支或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同时依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再分为:轻度病变组24例:单支血管局限性狭窄≤50%;中度病变组29例:单支或两支血管管状狭窄病变,任一支狭窄在50%~75%;重度病变组47例:单支血管狭窄程度≥75%,或三支弥漫性病变。将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结果①冠心病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P<0.01)。②冠心病患者中AMI组及UAP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SAP组,尤以AMI组明显(P<0.05),SA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冠心病患者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冠脉血管重度病变组的含量明显高于中、轻度病变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D在各病变组间无明显差异(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冠心病病例112例为冠心病组(CHD),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健康对照组(NC),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7例.同期测定各组的血清UA和血浆FIB、ATⅢ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D组血清UA.、血浆FIB的含量明显高于NC组(P<0.01),CHD组血浆ATⅢ的含量明显低于NC组(P<0.01),AMI、UAP两组的UA、FIB含量明显高于SAP组(P<0.05),AMI、UAP两组ATⅢ的含量明显低于SAP组(P<0.05),AMI组的UA、FIB的含量明显高于UAP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MI组与UAP组的ATⅢ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A、FIB的含量升高,ATⅢ的含量降低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联合检测在冠心病的防治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阐明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同时选择60岁以上体检健康的老年人3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采血后分离血浆,检测血浆Hcy和CRP。结果:老年冠心病各组TC和TG均高于对照组(P<0.05),TG升高呈AMI组>UAP组>SAP组趋势。老年冠心病各组血浆Hcy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冠心病各组之间血浆Hcy和CRP水平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呈AMI组>UAP组>SAP组趋势。结论:老年冠心病与Hcy和CRP水平升高有关,高同型半胱氨基(HHcy)血症和CRP水平升高可能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血脂异常与HHcy血症和CRP水平升高有关联。随着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Hcy和CRP水平也增高,可以通过监测血浆Hcy和CRP水平增高程度来预测老年冠心病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sOX40L及BN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奕  宫海滨  魏鹏 《当代医学》2010,16(23):469-471
目的观察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sOX40L及BN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100例入选的早发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3例;根据冠脉造影分为多支(21例)、单支(49例)、双支(30例)病变组。均应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比浊法对其进行血浆BNP及sOX40L水平检测并与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34例)作比较。结果⑴AMI组平均OX40L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1)UAP组平均sOX40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AP组sOX40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组平均sOX40L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⑵AMI组平均BNP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1),UAP组平均BNP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SAP组高于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组平均BNP高于单支、双支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早发冠心病的患者血浆sOX40L和BNP的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可为危险分层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邹志宝 《求医问药》2014,(19):69-70
目的 :探讨分析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钠肽(BNP)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预测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6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这180例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这三组分别有45例、48例及87例患者。对这三组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监测,观察比较其血浆BNP水平、血浆hs-CRP水平、冠状动脉病变的数量及Gensini评分。结果 :检测结束后,AMI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人数明显多于SAP组、UAP组患者,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AP组患者发生单支、2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人数明显多于UAP组、AMI组患者,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AP组患者发生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人数明显少于UAP组、AMI组患者,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MI组患者的血浆hs-CRP水平最高,其次是UAP组患者,这两组患者的血浆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患者,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AP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和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均显著低于UAP组、AMI组患者,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UAP组和AMI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和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CHD患者的血浆hs-CRP水平和BNP水平的显著升高,代表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剧及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几率的升高。用这两个指标作为评价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辅助标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检测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和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NP水平.另选32例冠脉造影、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BNP水平显著高于UAP组和SAP组(P<0.01),UAP组BN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BNP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血纤蛋白原联合检测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将3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三组,其中SAP患者123例,UAP患者128例,AMI患者65例,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四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血纤蛋白原水平。结果:冠心病各组患者血清CRP、FIB较对照组均升高,尤其是UAP组和AMI组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FIB联合检测对冠心病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可以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检测各组惠者胆红素(Bil)及CRP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①SAP组总胆红素(Tbil)低于对照组,SAP组CRP高于对照组。②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CRP、Tbil均高于对照组。③AMl组和UAP组Tbil水平相近。④AMI组CRP较UAP组相比,其值明显增加。结论Bil、CRP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CRP且与冠心病的严重性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治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06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正常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零支病变组.测定血浆NT-proBNP、CK-MB和cTnI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严重程度.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正常组(P<0.05).冠脉病变组(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CK-MB和cTnI水平呈正相关.结论:NT-proBNP浓度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R)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52例冠心病患者和16例对照组行空腹血糖(FSG)、空腹胰岛素(FSI)、vWF测定及冠脉造影检查。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ln[1/(FSG×FSI)]。将5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结果:冠心病组FSI、vWF明显增高,ISI明显下降。UAP组ISI明显低于SAP组,血浆vWF浓度明显高于SAP组。结论:冠心病患者的IR、血浆vWF水平与冠心病的不同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并探讨MIF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6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7例,2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MIF水平。结果血浆MIF在AMI和UAP组中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MIF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中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单支、双支与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F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为冠心病危险分层及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但不能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