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Lü ZP  Li GH  Li WJ  Liu SG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2):943-946
目的 研究暂时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伴甲状腺肿大患者DUOX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对5例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低伴甲状腺肿大患者DUOX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基因突变类型和特点.结果 在1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患儿中发现DUOX2基因一个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突变,为第10外显子cDNA的1329位点发生C>T的突变(c.C1329T),导致第376密码子精氨酸突变为色氨酸(p.Arg376Trp).其他4例CH患儿均没有发现DUOX2基因突变.结论 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儿中也发现了DUOX2基因的p.Arg376Trp突变,该突变的单个等位基因剂量的改变可能导致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G)低下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家系TG基因突变特点,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1个姐弟2人同患TG低下的CH家系,从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TG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患儿父亲TG基因发生c.274+2TG杂合变异,母亲为c.2512CT杂合变异。患儿姐弟二人TG基因均发现上述2个变异,为复合杂合变异,c.2512CT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致病性尚未见文献报道。结论 TG基因突变引起蛋白质功能改变导致CH。该研究发现1个新的TG基因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X连锁血小板减少症(XLT)家系进行病史调查和WASP基因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应用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技术对1例XLT患儿及家族3代人共13名家系成员进行WASP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患儿WASP基因2号外显子291号碱基G/A突变,导致该基因所编码的第86号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组氨酸,为错义突变。患儿母亲为X染色体突变基因杂合子携带者。结论:WASP基因突变是XLT的分子学发病机制,G291A是WASP基因突变位点之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0):784-787]  相似文献   

4.
张礼萍  王旭  邹丽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6):1276-1278,1286
目的 对苍白球黑质变性(HSD)2个家系进行泛酸激酸2(PANK2)基因突变位点的筛查.方法 分别抽取2个家系 4名成员外周静脉血各2 mL,盐析法提取2个家系成员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PANK2基因的全部编码外显子,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 在1号先证者的PANK2 基因上发现2个杂合的错义突变:外显子2上核苷酸序列第970位G>T突变(c.970G>T),导致编码的第324位氨基酸由天门冬氨酸(D)变成酪氨酸(Y)(D324Y);患儿母亲是这一突变的杂合携带者,具有正常表型.外显子3上核苷酸序列第1133位A>G突变(c.1133A>G),导致编码的第378位氨基酸从天门冬氨酸(D)变成甘氨酸(G) (D378G);患儿父亲是这一突变的杂合携带者,具有正常表型.在2号先证者的PANK2 基因上发现2个杂合的错义突变:外显子2上核苷酸序列第808位C>G突变(c.808C>G),导致编码的第270位氨基酸由亮氨酸(L)变成缬氨酸(V)(L270V);外显子3上核苷酸序列第1103位A>G突变(c.1103A>G),导致编码的第368位氨基酸从天门冬氨酸(D)变成甘氨酸(G) (D368G);该患儿为抱养儿,无法检测其父母的基因型.这4个错义突变均能引起PANK2 基因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从而引起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结论 在这2个家系中,c.970G>T、c.1133A>G、c.808C>G和c.1103A>G错义突变导致2个先证者出现HSD的表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6 ):1276-1278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新生儿的基因异常。方法应用目标区序列捕获和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的新生儿的COL7A1基因。采用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的突变位点,并对其父母、外祖母的样本进行突变位点的序列分析。结果二代测序结果显示患儿COL7A1基因第86个外显子上发现1个杂合突变点c.6781CT,引起该基因第2 261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p.R2261X)。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其母亲和外祖母携带相同突变。结论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出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COL7A1基因的突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并确定一个Canavan病家系天冬氨酸酰基转移酶(ASPA)基因突变及遗传特征.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应用PCR方法对ASPA基因的所有6个外显子及其与内含子连接区域进行扩增,采用DNA直接测序与DNA限制性内切酶方法进行ASPA基因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的位点,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的ASPA基因同时存在第1外显子c.187A>G(p.R63G)及第4外显子c.542C>A(p.P181H)的杂合改变,表型正常的先证者之妹发现携带第4外显子c.542C>A(p.P181H)的杂合改变,先证者之母ASPA基因带有第1外显子c.187A>G(p.R63G)的杂合改变,先证者之父第4外显子发现c.542C>A(p.P181H)的杂合改变.结论 此家系中先证者为ASP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病,其c.187A>G(p.R63G)突变来自母亲,c.542C>A(p.P181H)突变来自父亲,其父母及胞妹均为表型正常的杂合子携带者.发现2个国际上尚未见报道的新ASPA基因突变(p.R63G与p.P181H),首次在国内明确了1例Canavan病的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诊断为软骨发育异常类疾病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测序技术分析7例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FGFR3基因突变热点分布区域第10外显子以及第13外显子的序列。结果 4例患儿存在FGFR3基因第10外显子c.1138GA(p.Gly380Arg)杂合突变,确诊为软骨发育不全(ACH),其父母未见突变。1例症状较轻微的患儿及其有同样表型的母亲存在FGFR3基因第13外显子c.1620CA(p.Asn540Lys)杂合突变,确诊为软骨发育低下(HCH)。2例患儿未发现以上两个位点的突变。结论检测FGFR3基因第10、第13外显子可诊断大部分ACH或HCH病例,但少数患儿尚有必要检测FGFR3基因其他区域及其他相关基因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二代测序探讨儿童不明原因门脉高压的遗传病因,以提高临床认识。 方法 2012至2016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4例不明原因的儿童门脉高压病例,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或肝病基因Panel的高通量测序,对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例患儿中,男1例,女3例,发病年龄3.3~6.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3例,脾肿大4例,肝肿大2例;肝内胆管扩张1例;转氨酶轻度升高2例。4例患儿影像学上均有肾脏病变,肝脏合成功能和肾功能均正常。二代基因测序及Sanger验证,4例患儿均在PKHD1基因上发现复合杂合突变,其中无义突变和经典剪切位点突变各1个,缺失突变(移码突变)和错义突变(少见位点)各3个。例1外显子32 上第4 481位碱基A缺损造成移码突变和外显子51的前1位内含子区碱基G突变为A影响剪切位点;例2外显子24上第2 507位碱基T突变为C,导致第836位上的缬氨酸变为丙氨酸,外显子58上第9 568位碱基C突变为T,导致编码第3 190位谷氨酰胺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例3外显子12上第847位碱基T突变为C,导致第283位上的苯丙氨酸转变为亮氨酸,外显子58上第9 455位密码子A缺失导致移码突变。例4外显子61上第10 315位碱基G突变为T,导致第3 429位上的天冬氨酸转变为酪氨酸,外显子27上第3 028至3 039位碱基缺失,并插入AGGT导致移码突变。最终4例患儿均确诊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结论 PKHD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是我国儿童门脉高压的重要病因,二代基因测序是确诊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的临床、影像学和GALC基因突变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的Krabbe病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应用目标序列捕获和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相关基因,采用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并对其父母样本进行突变位点的序列分析。结果患儿男,3岁5个月,为晚发婴儿型,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倒退、抽搐。头颅MRI显示双侧脑室后角旁白质、胼胝体压部、内囊后肢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二代测序结果显示患儿GALC基因第15外显子1个杂合突变c.1832TC和第9外显子1个杂合突变c.979TG,分别引起氨基酸变化p.L611S和p.F327V,为复合杂合突变。Sanger测序结果显示2个突变分别来源于母亲和父亲,c.1832TC已有报道,c.979TG为首次报道。结论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出Krabbe病的GALC基因突变,可协助临床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Wolcott - Rallison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为Wolcott - Rallison综合征的患儿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运用PCR技术扩增患儿家系真核翻译始动因子2-α激酶3(EIF2AK3)基因的17个外显子区,用DNA直接测序技术,对患儿家系EIF2AK3基因的17个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在患儿及其父亲EIF2AK3基因的第9外显子区发现了1个杂合突变(1798A/T),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这个突变是一种无义突变,可导致EIF2AK3第532位C氨基酸残基形成终止密码子( C532STOP),形成1个532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截短蛋白.患儿母亲EIF2AK3基因未发现相应突变(1798T/T).结论 在中国儿童中,EIF2AK3基因突变可导致Wolcott - Rallison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苯丙酮尿症(PKU)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7 突变类型及频率,为该地区PKU 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PCR 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宁夏73 例经典型PKU 患儿(回族39 例,汉族34 例)的146 个PAH 等位基因外显子7 及其旁侧内含子区域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共检测出6 种突变基因型,分别是R243Q(14.4%)、R241C(6.8%)、IVS7+2T → A(2.7%)、L255S(0.7%)、G247V(0.7%)和G247R(0.7%)。外显子7 突变基因总频率为26.0%(38/146),包括错义突变和剪接位点突变两种。回族患儿R241C 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高于汉族(10% vs 3%,P<0.05)。结论 宁夏地区PKU 患儿PAH 基因外显子7 突变频率最高的是R243Q,其次为R241C;回族和汉族PKU 患儿R241C 等位基因突变率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山东地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伴甲状腺发育不全(TD)患儿TUBB1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方法 对山东地区289例确诊CH伴TD患儿进行TUBB1基因全编码区突变研究。提取患儿外周血全基因组DNA,PCR扩增TUBB1基因全编码区,对扩增产物进行Sanger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289例CH伴TD患儿中发现4例(1.4%) TUBB1基因存在c.952C > T (p.R318W)杂合变异,导致TUBB1蛋白第318位色氨酸变成精氨酸,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评级为"可能致病的"。结论 在山东地区CH伴TD患儿中发现了新的TUBB1基因变异,提示TUBB1基因可能是CH伴TD的候选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3.
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XIAP基因突变筛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X 连锁凋亡抑制因子(XIAP)基因突变和序列变异在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中的发生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2009 年1 月至2012年12 月诊断为HLH 的65 例患儿(病例组)及70 例健康儿童(对照组)XIAP 基因外显子(1-1、1-2、2~6)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HLH 患儿XIAP 基因外显子编码区未发现突变;仅在XIAP 外显子5 发现1 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5956583,但此SNP 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由XIAP 基因突变导致的儿童HLH 可能比较罕见;XIAP 基因SNP 位点rs5956583 可能与儿童HLH 发病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心脏横纹肌瘤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结节性硬化症(TSC)相关的心脏横纹肌瘤(CRM)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15例合并CRM的TSC患儿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结果。结果 11例(73%)患儿为多发CRM, 肿瘤绝大部分位于左右心室, 在心脏彩超上显示多数呈类圆形强回声团, 边界清晰。3例患儿出现心律失常, 2例发生心力衰竭。2例患儿行基因检测, 均检测到TSC基因致病性突变, 分别为TSC1基因和TSC2基因突变。随访3例患儿(随访时间6个月~3年2个月), 其CRM均自发缩小或消退。结论 TSC患儿合并CRM多为多发, 部分患儿可出现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心脏彩超是发现CRM的重要方法。CRM可能有自然消退的倾向。TSC基因检测可在分子遗传学上确诊TS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TXBP1 基因突变与不明原因新生儿难治性惊厥的关系。方法 应用直接测序法对11 例原因不明的新生儿难治性惊厥患儿进行STXBP1 编码区的突变检测。结果 11 例患儿中,1 例检测到STXBP1 基因突变。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突变位点c.1439C>T(p.P480L)。结论 在新生儿难治性惊厥患儿中,可检测到STXBP1 基因突变,为该类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2例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患儿NIPBL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两例患儿(1例男婴、1例女婴)均为婴儿期起病,均以生长缓慢为主诉就诊,均具有特殊面容如毛发浓密、弓形眉、连体眉,睫毛长且弯曲,以及短鼻、小下颌,患儿1伴有先心病(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和特殊皮纹(通贯掌),患儿2有腭裂、中重度耳聋。2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均提示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应用高通量基因捕获测序技术检测两例患儿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的7个已知致病基因NIPBL、SMC1A、SMC3、HDAC8、RAD21、EP300和ANKRD11,Sanger测序法对突变基因进行分析和验证。2例均检测到NIPBL基因的新发突变,1例为移码突变:Exon 45 R2612fsX20(c.7834dupA);另1例为无义突变:Q169X(c.505C > T)。2例患儿父母的NIPBL基因该位点正常,50例无关健康个体也未发现这两个位点的突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肥胖儿童中黑皮素4 受体(MC4R)基因编码区进行突变位点筛查,研究其与肥胖相关指标的关系,并对突变可能造成的基因功能改变进行预测。方法 选择北京市160 例7~18 岁重度肥胖和100 例体重正常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测量和血生化指标检测。使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和测序方法进行MC4R基因编码区筛查。使用生物信息学网络数据库对筛出的突变进行功能预测。结果 肥胖儿童中筛出杂合子错义突变3 例(Val95Ile、Val166Ile、Val179Ala);在对照组中筛出杂合子错义突变1 例(Met218Thr);Val103Ile变异在肥胖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 7 例(4.4%)和6 例(6.0%)(P>0.05)。其中肥胖组中筛出的Val179Ala 为首次发现的杂合子突变。携带Val95Ile、Val166Ile 或Val179Ala 突变的3 例肥胖儿童与未携带这3 个突变的其他157 例肥胖儿童的BMI、体重、腰围、臀围、血脂指标、血糖和脂肪百分比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筛出的突变进行功能预测,发现上述5 个变异均可能对蛋白质功能产生影响。结论 在肥胖儿童MC4R 基因编码区共发现5 个变异,其中Val179Ala 为首次发现的新突变;功能预测发现这5 个变异均可能对蛋白质的功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Dent病患儿的临床及基因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4例Dent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肾脏病理及基因检测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儿均为男孩。例1~3首发表现为Fanconi综合征,例4首发表现为蛋白尿。4例均有低分子尿蛋白增高、高钙尿症,其中血尿3例,肾结石1例,肾钙质沉着2例,低磷血症3例,佝偻病3例。在例1、2、4共发现了3个位于CLCN5基因突变,包括2个缺失突变和1个无义突变,分别为exon 6-7del、c.785_787del(p.263del Leu)和c.1039 C>T(p.Arg347Term),其中前2个是新突变。结论有蛋白尿的患儿应完善尿蛋白成分检查;合并存在高尿钙或肾钙质沉着或肾结石等的Fanconi综合征的患儿,应考虑到Dent病可能;基因检测有利于临床的精准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婴儿期癫癎性脑病(EE)的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以47例不明原因婴儿期EE患儿为研究对象,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所有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47例患儿中23例检出基因突变,其中13例为新发突变、10例为父亲或母亲存在杂合突变。23例基因突变阳性患儿中,17例检出EE相关基因突变(14例为离子通道类基因突变),2例检出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相关基因突变,2例检出脑结构异常相关基因突变,2例检出精神智力发育迟滞相关基因突变。结论 婴儿期EE可能存在基因突变,以离子通道类基因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