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对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感染次数的影响。方法 2008-01-01—2009-10-3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将住院的101例PNS患儿随机分为A组(62例)和B组(39例),选取正常体检儿童22名为正常对照组。A组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B组单独服用激素。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6个月检测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记录感染次数、肾病复发次数和药物副反应。结果 (1)A、B组治疗前,CD8+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4+/CD8+和NK细胞均明显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gA与IgG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治疗3个月,A组(39例)与B组(30例)之间CD8+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CD4+及CD4+/CD8+显著低于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A组与B组NK细胞均高于治疗前,B组低于同期A组(P<0.05);IgG明显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6个月,A组(23例)、B组(9例)间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4)感染次数,A组发生上呼吸道感染6例次,肺炎2例次,肾病综合征复发4例次。B组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0例次,肺炎3例次,泌尿系感染2例次,肾病综合征复发6例次。1例患儿服槐杞黄颗粒后出现较严重腹泻(排除感染性腹泻)。结论 PNS患儿治疗前细胞、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紊乱;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过程中,可能通过提高NK细胞和T辅助淋巴细胞活性,减少感染并有减少肾病综合征复发的趋势,且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对重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重型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槐杞黄治疗组(n=51)和常规治疗组(n=47)。槐杞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槐杞黄颗粒,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Ig A、Ig G、Ig M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再次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槐杞黄治疗组血清Ig A、Ig G、Ig M水平及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槐杞黄治疗组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3个月内槐杞黄治疗组再次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降低重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短期内再次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IL-17和Treg细胞的水平,探讨槐杞黄在调节HSPN患儿Th17/Treg细胞失衡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的作用.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过敏性紫癜(HSP)组10例,HSPN组30例,健康对照组11例.健康对照组抽取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和CD4+ CD25+ Treg细胞数.HSP组和HSPN组在急性发作时、治疗前抽血检测IL-17水平、Th17和CD4+ CD25+ Treg细胞数,HSPN组留尿检测24h尿蛋白和尿沉渣.HSPN组病理检查为Ⅱ级的患儿2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槐杞黄治疗组;将病理检查为Ⅲa级的患儿1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泼尼松治疗组和泼尼松+槐杞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予口服福辛普利和双嘧达莫治疗.槐杞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并口服槐杞黄颗粒.泼尼松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并口服泼尼松.泼尼松+槐杞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泼尼松和槐杞黄颗粒口服治疗.2个月后抽血检测外周血IL-17水平、Th17和CD4+ CD25+ Treg细胞数,留尿检测24 h尿蛋白和尿沉渣.结果 HSP组和HSPN组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数及IL-17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5),Treg细胞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HSPN组患儿Th17、Treg细胞数和IL-17水平与HSP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Th17细胞数、IL-17水平、尿沉渣红细胞较治疗前有所下降,Treg细胞数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槐杞黄治疗组治疗后Th17细胞数、IL-17水平、24 h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P均<0.05),而Treg细胞数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明显增高(P均<0.05).泼尼松治疗组治疗后Th17细胞数、IL-17水平、24 h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而Treg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泼尼松+槐杞黄治疗组治疗后Th17细胞数、IL-17水平、24 h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Treg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泼尼松治疗组与泼尼松+槐杞黄治疗组治疗后Th17、Treg细胞数、IL-17水平、24 h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SPN患儿体内存在明显的Th17细胞及IL-17水平增高和Treg细胞表达降低.槐杞黄能在一定程度上下调Th17细胞数和IL-17水平,上调Treg细胞表达,减轻HSPN患儿的血尿和蛋白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补肾阳及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脾肾阳虚兼血瘀型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双嘧达莫片、芦丁片、儿童维D钙咀嚼片等药物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辨证给予温补肾阳、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浮肿消退时间、尿蛋白转阴时间、血脂恢复正常时间、激素副反应出现时间、病情反复情况、腰膝酸软及便溏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尿蛋白转阴时间及浮肿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略有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脂恢复正常时间、激素副反应出现时间、病情复发率、腰膝酸软及便溏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脾肾阳虚兼血瘀型肾病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8、IL-10的动态变化,及槐杞黄颗粒对炎症因子和感染、复发的影响。方法2008-06-01—2009-07-31收治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内科的初发PNS患儿67例,随机分为两组:槐杞黄组35例,给予泼尼松加槐杞黄颗粒口服;激素组32例,单纯给予泼尼松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0.5、1、3和6个月血清TNF-α、IL-18、IL-10的动态变化,并记录1年内感染和复发次数。健康体检儿童25名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α、IL-18、IL-10。结果(1)槐杞黄组感染次数(19例次)明显少于激素组(58例次),槐杞黄组复发例数(7例,20%)明显少于激素组(12例,37.5%)。(2)治疗前两组未复发病例TNF-α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5个月时两组均显著下降至正常水平(P0.05),之后无明显变化,组间无差异。(3)治疗前两组未复发病例IL-1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3个月后槐杞黄组显著降低(P0.05),并低于激素组,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前两组未复发病例IL-10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5个月时槐杞黄组、激素组均明显降低,分别为(6.75±1.77)pg/mL、(7.79±3.01)pg/mL,且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6个月时槐杞黄组明显上升([13.29±7.19)pg/mL]且高于激素组([7.48±3.04)pg/mL(]P0.05)及治疗前,仍未达到正常水平。(5)复发病例中,槐杞黄组TNF-α显著低于激素组(P0.05),两组IL-10及IL-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IL-18、IL-10参与PNS的发病,致炎因子/抑炎因子失衡可能是PNS的发病机制之一。槐杞黄颗粒可能通过降低IL-18的致炎作用,增强IL-10的抑炎作用,从而减少PNS患儿感染及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槐杞黄颗粒联合经典治疗方案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纳入的28例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经典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的患儿;治疗组,在经典治疗基础上加用槐杞黄颗粒。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监测血小板、血小板相关抗体、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的变化,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68.4%,对照组有效率22.22%,治疗组远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血小板2个月左右已升至正常水平,且最终能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上升幅度及速度高于对照组,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下降幅度也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AIgA的P0.05,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淋巴细胞亚群在治疗后趋于平衡状态,且治疗期间观察到槐杞黄颗粒副作用小。结论槐杞黄颗粒可缩短治疗疗程,改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轻,易于耐受,在我中心观察期间应用安全,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槐杞黄颗粒对婴幼儿哮喘的早期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婴幼儿哮喘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 将60例婴幼儿哮喘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急性期予以常规抗炎、止喘、支持和对症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槐杞黄颗粒,疗程为3个月.结果 干预组3个月后痰中炎症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血IL-12、IFN-γ水平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L-4水平较对照组减少,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槐杞黄颗粒长期使用可逆转过敏性炎症,对婴幼儿哮喘有一定的早期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槐杞黄颗粒(HQH)辅助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对血清BAFF、IL-10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收治的SLE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槐杞黄组(16例),给予槐杞黄颗粒联合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B组为常规组(15例),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照组(C组)为同一时期健康体检儿童(10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留取血清检测BAFF、IL-10水平,记录SLEDAI评分及各项临床实验室指标。结果 (1)A、B组治疗前,SLED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LEDAI评分、ANA、抗-dsDNA、24h尿蛋白均下降,A组下降更加明显。(2)治疗前血清IgG、B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A、B组血清IgG、B淋巴细胞明显下降,A组下降更加明显。(3)初发SLE患儿血清BAFF、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BAFF与血清IL-10、SLEDAI评分正相关;治疗3个月后BAFF、IL-10均明显下降,A组下降更加明显,治疗后血清IL-10与治疗后SLEDAI评分正相关。结论 BAFF、IL-10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槐杞黄颗粒可辅助降低SLE患儿B细胞数目,降低血清BAFF、IL-10水平,更好地缓解SLE的免疫紊乱。槐杞黄颗粒可能通过减少BAFF进而使B淋巴细胞活化减少,自身抗体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06/2009-06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儿童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共计2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82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基础治疗配合槐杞黄颗粒口服,对照组只采用基础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儿哮喘控制程度、急性期发作程度、中医证候变化、免疫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哮喘日间症状发作程度、咳嗽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中医证候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其中手足心热、盗汗、低热、便干、自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观察组患儿免疫球蛋白IgG、抑制性T淋巴细胞、总B淋巴细胞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可以减轻儿童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哮喘发作程度,改善患儿中医证候,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全球哮喘防治创议(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方案与 GINA 方案联合口服槐杞黄颗粒治疗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共收集1128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采用 GINA 方案联合口服槐杞黄颗粒治疗,GINA 方案治疗组患儿按 GINA 方案治疗。分别于用药后的第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临床评价及 C-ACT 评分。临床评价指标为上呼吸道感染次数、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生次数、喘息发作次数、应用急救药次数、因喘息住院次数。比较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的第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较 GINA方案治疗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生次数及喘息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P <0.05),C-ACT 评分均明显升高(P <0.05)。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16例(轻度腹泻),其中观察组7例(1.15%), GINA 方案治疗组9例(1.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GINA 方案联合口服槐杞黄颗粒治疗哮喘患儿,能明显减少其呼吸道感染及喘息发作的次数,可显著改善临床疗效,更好地达到哮喘控制的目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血清及尿液中结合珠蛋白(HP)和α1抗胰蛋白酶(AAT)的水平对预测激素治疗儿童PNS疗效的价值。方法将84例PNS患儿分为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组(n=58)和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组(n=26);随机抽取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各组血、尿样本中HP及AAT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HP和AAT对激素治疗PNS疗效的预测效能。结果 SSNS组与SRNS组治疗前血清HP浓度及尿AAT/Cr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SSNS组比较,SRNS组血清HP浓度及尿AAT/Cr比值在治疗前、治疗1周及4周时均显著升高(P0.05)。当血清HP浓度为37.935 mg/m L时,其预测激素治疗儿童PNS疗效的效能最高,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6.2%;当尿AAT/Cr比值为0.0696时,其预测效能最高,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9.3%;血清HP联合尿AAT/Cr比值作ROC曲线分析,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96.6%,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结论血清HP或尿AAT/Cr比值升高在PNS患儿发病初期提示可能为激素耐药;如能两者联合检测对SRNS预测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儿童初发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型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异同,为这两种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50例初发IgA肾病且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儿为观察对象,以72例初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 IgA肾病组患儿肉眼血尿、镜下血尿、高血压、急性肾损伤、贫血、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补体C4血症、激素耐药、肾炎型肾病综合征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IgE升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血肌酐、血尿酸、血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IgE、血C4、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IgE< 131.2 IU/m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35 mmol/L作为临界值对鉴别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型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显示了一定的价值(Youden 指数分别为0.535、0.564)。结论 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型患儿临床多表现为肾炎型肾病综合征及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联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IgE水平有助于鉴别IgA肾病肾病综合征型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诱导缓解化疗期间感染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将91 例ALL 患儿分为治疗组(47 例)和对照组(44 例),治疗组在诱导缓解化疗的同时给予加用黄芪注射液0.5 mL /kg·d,共35 d,治疗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代替,两组其他支持治疗相同,比较两组诱导缓解化疗结束后患儿感染的发生率、感染持续时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感染部位及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阳性率等。结果 治疗组47 例患儿中有4 例出现过敏反应后退出实验,研究显示诱导缓解化疗后治疗组患儿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感染部位的感染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患儿中治疗组分泌物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能在诱导缓解化疗期间减轻了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也可能通过提高中性粒细胞水平,从而使ALL 患儿在诱导缓解化疗期间感染发生率降低,感染发生时持续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首次住院并新诊断为ITP的495例患儿为病例组;随机选取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普通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123例作为对照组。依据年龄将两组患儿分为1岁组(n=219)、1岁~组(n=161)、3岁~组(n=76)和7~14岁组(n=39)。回顾性分析各年龄段患儿H.pylori感染率,以及H.pylori感染阳性及阴性ITP患儿经过相同治疗后的预后情况。结果病例组中H.pylori感染率随着ITP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与对照组各年龄段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pylori感染阳性ITP患儿均未接受针对H.pylori的相关治疗,而针对血小板减少经丙种球蛋白和/或激素治疗后缓解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与各年龄段H.pylori阴性的ITP患儿治疗后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不是ITP患儿发病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是否治疗H.pylori并不影响儿童急性ITP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FNC)对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4月1日的文献,收集HFNC对比nCPAP运用于新生儿RD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RCT文献,包括2 861例新生儿,其中胎龄≥28周2 698例(94.30%), < 28周163例(5.70%)。在初始呼吸支持中,HFNC组治疗失败率高于nCPAP组(RR=1.86,95% CI:1.53~2.25,P < 0.001);两组有创机械通气率(P=0.40)、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P=0.77)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拔管后呼吸支持中,两组治疗失败率、重新插管率、总用氧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初始呼吸支持和拔管后呼吸支持中,HFNC组的鼻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nCPAP组(P < 0.001);HFNC组和nCPAP组病死率及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基于现有临床证据,HFNC作为新生儿RDS初始治疗时失败率高于nCPAP,不建议在新生儿RDS初始治疗时使用;在胎龄≥28周RDS新生儿撤机阶段可以考虑使用HFNC作为拔管后辅助呼吸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153 例HSP 患儿分为Hp 感染治疗组(22 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 周“三联”根除Hp 方案治疗;Hp 感染对照组(21例)及Hp 感染阴性组(110 例),均给予常规治疗。随访3 组患儿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6%(19/22),对照组有效率为90%(19/21),阴性组有效率为85%(94/110),3 组患儿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SP 复发率为14%(3/22),对照组复发率为24%(5/21),阴性组复发率为31%(34/110),3 组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36%,40/110)和对照组患儿(33%,7/21)紫癜性肾炎(HSPN)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5%,1/22)(均P<0.05),而对照组与阴性组间HSPN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p 感染的HSP 患儿予1 周“三联”根除Hp 方案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HSPN 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HP)治疗儿童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24例重症腹型HSP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12例)和血液灌流组(12例),并以1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对照组以及两个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水平,羟胺法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 与健康组比,常规组及HP组治疗前的IL-6、TNF-α、MDA明显增多,SOD、T-AOC明显下降(P < 0.05),但常规组及H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组及HP组患儿的IL-6、TNF-α、MDA水平均下降,SOD、T-AOC均回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HP组变化较常规组更显著,但与健康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HP组比较,治疗后第4天常规组消化道症状控制的比例较低,皮疹和消化道症状控制所用的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常规组比较,HP组激素用量较小,病程6个月内发生血尿和/或蛋白尿的几率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住院时间以及病程6个月以内的皮疹、腹痛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P可以降低重症腹型HSP患儿激素用量、肾损伤发生几率,机制可能与HP有效清除IL-6、TNF-α、MDA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缺陷患儿(SID组36例、PID组52例)及非免疫缺陷患儿(对照组10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PID组患儿起病年龄低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SID组及PID组患儿其他结核中毒症状(盗汗、消瘦、乏力、食欲下降)及PPD试验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且更易出现肺叶受累≥ 3叶(P < 0.05)。PID患儿更易合并多器官受累(P < 0.05)。SID组肺部粟粒影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和PID组(P < 0.05),PID组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SID组表现为潜伏结核感染(36.1%)和活动性结核病(63.9%);在PID组以卡介苗病(90.4%)为主,有2例(3.8%)同时合并结核病。结论 免疫缺陷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出现播散性感染,PPD试验及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较低,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免疫缺陷患儿应常规进行结核相关筛查,早期识别及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代谢指标的变化及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220例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单纯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112例患儿纳入对照组,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的108例患儿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水平,治疗前后代谢指标空腹胰岛素(FIN)、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以及代谢综合征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6%,高于对照组(82.1%,P < 0.05)。治疗前,两组FIN、HbA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对照组FIN水平高于治疗前,且高于研究组(P < 0.05);但研究组治疗前后F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HbA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对照组TC、T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研究组(P < 0.05);但研究组治疗前后T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2.8%)低于对照组(9.8%)(P < 0.05)。结论 儿童双相情感障碍采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对代谢指标水平影响较小,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AGE-NF-κB信号通路在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过程中的变化,以及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24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空气对照组、高氧模型组和激素干预组。模型组新生大鼠于生后即暴露于95%氧气浓度环境中1周,空气对照组大鼠生后仅暴露于同室内空气中饲养7 d,激素干预组于造模后行尾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隔天1次,共3次。日龄13 d时处死全部大鼠,RT-PCR检测各组肺组织RAGE m RNA及NF-κB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AGE及NF-κB蛋白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和s RAGE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行肺组织病理学评估。结果与对照组和激素干预组相比,高氧模型组肺组织RAGE、NF-κB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5),血清中s RAGE含量明显升高(P0.01),BALF中s RAGE含量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激素干预组肺组织RAGE、NF-κB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s RAGE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BALF中s RAGE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 RAGE-NF-κB通路在高氧诱导的新生大鼠肺损伤中活化增强,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下调RAGE-NF-κB信号通路对高氧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