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50例手术治疗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病理分型、病灶部位等数据。结果: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老年患者多于中青年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老年患者组织分化、病变部位及浸润深度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老年患者和中青年患者胃癌向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展期胃癌患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老年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展期胃癌患者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病灶直径大小均高于早期胃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患者病变部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发病与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进展期胃癌患者占比较高,需要提高胃癌早期诊断质量,及时发现疾病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NO水平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系。方法:对符合要求的32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组)和31例老年男性非骨质疏松症患者(非骨质疏松组)进行骨密度和血清NO含量检测,分析血清NO水平与老年男性骨密度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组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23,P=0.000)。结论:血清NO在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社区人群骨质疏松原因、预防方法以及治疗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跟骨骨密度检查以及相关的流行病学的调查的社区人群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跟骨骨密度检查以及相关的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500例社区人群中,有67人发生骨质疏松,发生率为13.40%;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9.09%(20/220)显著低于女性33.93%(95/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平均跟骨超声传播速度(1480.6±26.3)m/s,明显低于男性(1489.7±26.1)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天阳光照射时间、文化程度、家族病史、年龄、性别、每周运动次数以及生活压力状态都是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要根据以上因素对骨质疏松症进行相关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自发性脑出血发病规律和季节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4年间住院的1 139例脑出血患者按照发病的季节、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类统计,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自发性脑出血发病人数男性598例高于女性541例,各个季节中脑出血的发病年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年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均小于男性2岁。夏季自发性脑出血发病人数较冬春季明显减少(P〈0.05);夏秋季变化时男性自发性脑出血发病人数明显上升(P〈0.05),而女性变化不大(P〉0.05);秋冬季变化时女性自发性脑出血发病人数明显上升(P〈0.05),而男性变化不大(P〉0.05);秋季男性自发性脑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51岁~60岁较61岁~70岁的人群发病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更大。结论自发性脑出血发病与季节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相关性因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QCT骨密度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在广州地区选取年龄为50岁以上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200例,应用TOSHIBA64排螺旋CT扫描机和配套的校准体模及骨密度分析软件进行腰椎骨密度定量CT(QCT)分析,并通过中医辨证进行分型,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腰椎椎体的OCT骨密度值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存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的规律,而60~65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P0.01)。女性骨密度值峰值高于男性,而随年龄增长其值下降较迅速,65岁以后骨密度低于男性。根据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肾虚型共64例(32.0%),其中肾阴不足31例(15.5%)、肾阳虚衰33例(16.5%);脾肾两虚型42例(21.0%);肝肾阴虚型43例(21.5%);瘀血阻络型18例(9.0%);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地区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椎体骨密度减低存在随时间递减的规律,证候分型亦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其与骨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可能与样本量较少、地区单一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尚需在日后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分析hs-CRP,Hcy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其他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入选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患者150例(CHD组),同期选取同年龄段男性冠心病患者150例(男性CHD组)及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女性146例(非CHD组)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及hs-CRP,Hcy水平。评价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hs-CRP,Hcy的关系,并进行hs-CRP,Hcy与血脂、血压等传统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同男性相比患高血压、糖尿病者明显增多;吸烟者较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hs-CRP和Hcy水平增高(P<0.05)。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患者中三支病变者hs-CRP和Hcy水平较单支病变者显著增高(P<0.05);重度病变患者hs-CRP和Hcy水平较轻度病变者增高明显(P<0.05)。hs-CRP和Hcy呈正相关(r=0.472,P<0.001);Hcy与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hs-CRP与BMI,收缩压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呈负相关。结论: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患者hs-CRP及Hcy水平增高,两者呈现正相关,且与血压,肥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男女冠心病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异同点。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男性294例,女性50例,考察年龄、吸烟史、体重、血压、血脂、血糖以及饮食情况、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对比分析男女冠心病患者在这些发病危险因素上的异同点。结果:女性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较男性相比约晚10年;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在女性冠心病发病中同样为危险因素。结论:女性冠心病的发病因素随着其逐年增高的发病率而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另选取同期进行常规体检的106例非冠心病绝经后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前后L1~4及左侧股骨颈、左侧髋关节骨密度,比较2组骨密度测定结果,统计分析各中医证型的骨密度特点。结果观察组有45例骨质疏松患者,对照组有21例骨质疏松患者,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组骨质疏松患病率较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阳气虚衰型3组冠心病患者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2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部位分类上,心血瘀阻型女性冠心病患者腰椎骨密度最高,痰浊壅塞型次之,阳气虚衰型女性冠心病患者股骨颈和髋关节骨密度最低。结论骨密度特征与女性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阳气虚衰型冠心病患者应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测并加以预防,以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与各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性别相关性不明显(P〉0.05),各型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体重指数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年龄、体质指数(BMI)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因素并做出相应的预防管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性别的骨折发生率进行比较与对骨折发生的因素分析,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因素,并给予预防管理措施。结果: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比男性发生骨折的机率要高(P0.05),最主要的诱因为跌倒(30.83%)。结论:积极管理和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吴瑜  李新梅  张熹煜 《新中医》2018,50(7):53-56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共病现状及中医证型与共病的关系。方法:将722例符合纳入要求的患者进行住院数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老年患者共病发生率、高发疾病患病率、中医证型相互间的关系及以上指标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1)患病率排前10位的为动脉硬化性疾病(641例)、高血压病(502例)、糖尿病(268例)、脊椎退行性变(399例)、血脂异常(329例)、前列腺病变(323例)、冠心病(244例)、脑血管病(255例)、感染性疾患(177例)、骨质疏松(107例)。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感染性疾患及骨质疏松等疾患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长(P0.01),血脂异常患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下降(P0.01),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感染性疾患等4种疾患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脊椎退行性病变及骨质疏松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1)。老年问题的诊断率比实际发生率要少。(2)将患者分为7个单一证型,血瘀型(646例)、气虚型(526例)、痰浊型(509例)、阴虚型(126例)、肾虚型(119例)、湿邪型(116例)、实热型(71例)。单一证型中血瘀型、气虚型、痰浊型占的比例最高。气虚证发生比例随年龄增加而递减,合并阴虚、肾虚、湿邪3个证型的患者中,71~80岁年龄段人数比例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性患者中女性比例较男性高,其余单一证型均是男性比例比女性高,其中阴虚证与实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证型间常见病患病率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患者最常见的疾病是动脉硬化性疾患,老年问题的诊断率远不如实际高。住院老年患者中单一证型气虚、痰浊和血瘀证型占多数,血瘀证患病率最高,说明气虚痰浊瘀血是老年患者各种疾病的发病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体质类型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例高血压前期人群,90例高血压人群,100例正常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入选对象的基本信息、体质类型、心血管危险因素,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高血压前期组与正常血压组相比,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是高血压前期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均1);高血压前期组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体质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3组体质人群在性别、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年龄、BMI、血尿酸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在高血压家族史、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水平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阴虚质年龄显著小于阳虚质(P=0.0070.05);痰湿质男性发生率显著高于阴虚质、阳虚质(P0.05);痰湿质吸烟人群显著高于阴虚质、阳虚质(P0.05、P0.05);阳虚质饮酒人群显著少于痰湿质、阴虚质(P0.05、P0.05);痰湿质、阴虚质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阳虚质(P0.05、P0.05);痰湿质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阴虚质、阳虚质(P0.05、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组与正常血压组相比,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是高血压前期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前期组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体质类型与性别、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年龄、BMI、血尿酸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与证型的关系。结果:(1)2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心血瘀阻证96例(占36.0%);心气虚弱证65例(占24.3%);痰浊内阻证48例(占18.0%);心肾阴虚证24例(占9.0%);心肾阳虚证23例(占8.6%);寒凝心脉证11例(占4.1%)。(2)心肾阴虚证女性所占比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寒凝心脉证男性所占比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气虚弱证、心肾阳虚证、心肾阴虚证、寒凝心脉证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内阻证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心气虚弱证吸烟与其他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浊内阻证高脂血症与其他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肾阴虚证糖尿病与其他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患者性别、年龄及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6年5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住院脑梗死老年患者315例,按患者是否合并MS分为MS组176例、非MS组139例。记录2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情况、体质量指数(BMI)、饮酒及抽烟史,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定2组患者空腹状态下血糖(FPG)、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lc),比较2组患者治疗1个月的疗效及出院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及脑梗死复发率,Logistic回归分析MS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MS组患者高血压、肥胖、饮酒及抽烟比例及FPG、TG、TC、HbA1c、CS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MS组(P均0.05),HDL-C显著低于非MS组(P0.05);MS组总有效率为52.27%(92/176),显著低于非MS组的82.73%(115/139)(P0.05);MS组患者冠心病、肺部感染、肝肾功能障碍发生率及脑梗死复发率均显著高于非MS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血压、FPG≥6.1 mmol/L、TG≥1.7 mmol/L、男性HDL-C0.9 mmol/L、女性HDL-C1.0 mmol/L及肥胖是MS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MS合并脑梗死患者病情重、预后差,其中高血压、肥胖、FPG≥6.1 mmol/L、TG≥1.7 mmol/L、男性HDL-C0.9 mmol/L、女性HDL-C1.0 mmol/L,是老年人MS合并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胆汁酸水平与老年冠心病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为中医辨证论治老年冠心病提供临床客观依据。方法对比4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及同期住院23例非冠心病老年患者总胆汁酸水平,及冠心病不同证型间患者总胆汁酸水平的差异。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总胆汁酸水平高于非冠心病老年患者(P0.01);冠心病痰瘀痹阻型患者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患者(P0.05)。结论总胆汁酸是冠心病危险因素;总胆汁酸水平与冠心病痰瘀痹阻型关系密切,总胆汁酸水平可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B超征象间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B超检出的72例胆囊息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结合超声检查的肝胆图像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72例胆囊息肉患者中,痰湿内蕴证和肝胆湿热证男性多于女性,肝气郁结证和肝郁脾虚证则女性稍高于男性,四个证型男女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息肉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P0.05);胆囊息肉发病率在脂肪肝患者中高于正常人群,痰湿内蕴证胆囊息肉与脂肪肝具有相关性(r=0.715,P0.05),肝胆湿热与胆壁增厚具有相关性(r=-0.354,P0.05)。结论:胆囊息肉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胆囊息肉中医证型与性别、脂肪肝、胆囊壁毛糙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杭州市50岁以上人群(2010年杭州人口870.04万人)2000年~2005年间和2006年~2010年间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发病率及其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比较不同阶段、不同性别发病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杭州市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病案室收集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部骨折)病例记录,排除了非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及非本市户口的病例等因素,对50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00年~2005年间和2006-2010年间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发病率依为119.1和137.73(1/10万,下同);5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总发病率为58.7,国际标化后发病率为61.7,女性国际标化后发病率为80.62,男性的国际标化后发病率为45.4,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的发病率(P<0.05)。结论:杭州市2000年~2010年间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10年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骨折类型有性别差异(P<0.005),手术治疗方式远高于保守治疗(P<0.005)。男性骨质疏松性髋部两类型骨折的平均年龄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冬季是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一年四季中发病人数最高的季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体外冲击波碎石并发尿脓毒症的临床特征与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5年8月于本院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肾结石术后并发尿脓毒症患者36例,经血细菌培养,其中16例大肠埃希菌,12例肺炎克雷伯杆菌,8例恶臭假单胞菌合并大肠埃希菌感染。给予全部尿脓毒症患者常规治疗。结果:36例经体外冲击波碎石并发尿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患者(P0.05);高龄患者显著多于低龄患者(P0.05);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合并症发病率高于其他合并症(P0.05);双侧病变显著多于单侧(P0.05);下段、中段结石位置发病率显著高于上段(P0.05)。36例经体外冲击波碎石并发尿脓毒症患者,治疗后病情已基本控制,生命体征平稳,12例出现同侧输尿管结石梗阻,经治疗后排除结石。最终3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临床应提起对尿脓毒症危险因素的重视,做好早期诊断与预防工作,有效控制尿脓毒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科老年女性住院患者比老年男性住院患者更容易发生跌倒的原因。方法:通过对内科同期住院的149例老年女性和219例老年男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患者各自的跌倒发生率,分析老年女性和老年男性患者与跌倒有关的主要原因(自身健康状况、患慢性疾病状况、心理状况以及平衡能力状况)的差异。结果:老年女性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男性患者(P0.05)。在跌倒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平衡总影响率女性组明显高于男性组(P0.05),怕麻烦心理状态和患2种以上慢性病患者女性组明显多于男性组(P0.05),女性组患者自身健康状况明显比男性组差(P0.05)。结论:老年女性住院患者较老年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跌倒,其主要原因是老年女性患者平衡力、自身身体状况较差,患多种慢性病较老年男性患者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地区维、汉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分布规律与西北爆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地区200例维、汉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地区维汉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分布规律与西北燥证的相关性。结果乌鲁木齐地区维、汉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证候分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鲁木齐地区维、汉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发生率与雌激素缺乏、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因素、运动等关系密切(P均0.05)。结论乌鲁木齐地区维、汉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涉及肝、脾、肾等器官,与血瘀关系密切,与西北燥证分布特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