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ckground: Magnifying narrow band imaging has enabled to observe the mucosal and vascular pattern of gastrointestinal lesions.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value of 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 (ME-NBI)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 Method: 76 patients with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cludes 82 lesions in PLA General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09 to November 2010 were analyze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ME-NBI were differentiate probably 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IN) from possibly 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IN) on the basis of their imaging features. Later pathologic proof was obtained by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in every case. Validity of the ME-NBI was calculated considering the histopathology as gold standard. Results: By ME-NBI, there were 22 LIN and 60 HIN. Out of the 22 LIN,16 were imaging LIN and pathology revealed the same results. Among the 60 HIN ,53 were coincidence with pathology results.Thus, the sensitivity of ME-NBI on HIN was 89.83%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n LIN (69.57%). While the specificity on HIN (69.57%) was lower than that on LIN (89.83 %).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the ME-NBI was 84.15%. Conclusions: 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 (ME-NBI) can distinguish the gastric LIN to HIN. ME-NBI may be a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哈萨克族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在我院行常规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黏膜病变的哈萨克族患者106例为实验组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0例同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常规内镜检查食道黏膜未见异常)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观察两组患者的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学改变,统计其分型结果.同时对实验组行病理学检查,统计其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实验组病理诊断结果:早期食管癌10例,低级别瘤变16例,高级别瘤变11例,食管炎69例;IPCL分型结果:对照组均为Ⅰ型;实验组中早期食管癌的IPCL分型主要为Ⅳ型,低级别瘤变主要为Ⅱ型与Ⅲ型,高级别瘤变主要为Ⅲ型,食管炎分型主要为Ⅱ型.结论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可清晰的显示食管病变位置及病变范围,并能通过食管黏膜IPCL分型来分析组织学的病理类型,对诊断哈萨克族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食管黏膜微血管改变与组织学的关系,以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68例常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用窄带成像技术(NBI)、卢戈氏碘染色法观察其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学改变,并活检组织做病理学分析;30例正常者做对照组。结果:NBI和碘染色内镜显示食管病变程度及范围明显优于常规内镜,但碘染色内镜存在不良反应(15.65%);正常对照、食管炎、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及食管癌IPCL主要形态分类分别为Ⅰ型(100%)、Ⅱ型(84.45%)、Ⅲ型(52.00%)、Ⅲ型(69.23%)、Ⅳ型(64.29%)。结论:NBI内镜可以替代碘染色内镜;亦可根据食管黏膜IPCL形态判定组织学类型,提高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前病理提示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病人术后出现病理升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83例ESD术前病理提示食管LGIN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ESD术后出现病理升级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83例ESD术前病理提示食管LGIN病人中,ESD术后出现病理升级44例(53.01%),其中升级至早期食管鳞癌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36例;术后病理仍提示食管LGIN者35例(42.17%),提示食管慢性炎症4例(4.82%)。其中,ESD术前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35例,准确判断浸润深度者30例,准确率为85.71%(30/35)。经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伴有结节样改变、黏膜表面发红的病人ESD术后病理升级的发生率较无结节样改变、无黏膜表面发红者升高(P < 0.01和P < 0.05);而不同性别、年龄、内镜分型、病变范围、病变部位及病变形态的病人ESD术后病理升级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结节样改变(OR=3.86,95%CI:1.63~9.14)、黏膜表面发红(OR=2.95,95%CI:1.60~5.41)是食管LGIN病人ESD术后出现病理升级的影响因素(P < 0.01)。结论ESD术前病理提示食管LGIN病人术后出现病理升级的情况并不少见,且结节样改变、黏膜表面发红是ESD术后出现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对此类病人应提高警惕,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辅助病理检查对提高ESD术前病理评估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活检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治疗食管黏膜病变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总结2008 年1 月- 2013 年6 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177 例(186 个病灶) 术前活检病理确诊为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ESD 前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术前活检的186 例病变提示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23 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143例,早期食管癌20 例。术后病理诊断为LGIN 32 例,HGIN 73 例,早期食管癌70 例,炎症11 例。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总符合率达95.2%(177/186),完全一致率为49.46%(92/186),其中LGIN 完全一致率为56.5%(13/23),HGIN 完全一致率为44.76%(64/143),早期食管癌完全一致率为75.0%(15/20),一致率最高。23 例LGIN 中,3 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13.0%,3/23),143 例HGIN 中52 例术后诊断为早期食管癌(36.36%,52/143),癌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有一定差距,胃镜活检病理为HGIN 的患者超过1/3 术后病理已经证实癌变,应给予积极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高危患者356例,常规胃镜检查后行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分别观察并记录染色前后可疑病变的形态及色泽变化并进行活检。结果①染色检查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检出率均高于常规检查,正常及炎症检出率低于常规检查(P 〈0.05)。②常规检查检出的隆起型病灶占染色检查检出的44.9%,检出正确的平坦型病灶占染色检查检出的55.6%,检出凹陷型病灶占染色检查检出的63.0%;合计检出正确病灶率占染色检查检出的48.7%。结论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普通白光内镜(WLE)与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行WLE检查发现异常病灶的166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再次行ME-NBI检查,所有病变行组织活检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送检病理,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66例患者中,病理组织学证实非癌性病变为118处,癌性病变48处。WLE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100%、22.88%、34.53%、100%和45.18%,ME-NBl对应值分别为81.25%、90.68%、78.00%、92.24%和87.95%,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明显高于WLE(P〈0.01)。黏膜腺管开口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消失、微血管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毛细血管网消失、病变与黏膜组织分界清楚是早期胃癌在ME-NBI下最具特征性的3个改变,其中以微血管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毛细血管网消失相对最为重要。结论 WLE是筛查早期胃癌首选方法之一。对WLE发现的疑似病变进一步行ME-NBI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pCLE)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及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CLE上消化道检查患者的资料,根据已知胃黏膜病变的pCLE诊断标准,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pCLE诊断萎缩性胃炎(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包含胃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纳入119例患者,共计154个胃黏膜病变。pCLE诊断AG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4.34%、91.09%,符合率为92.21%,κ值为0.83。pCLE诊断GIM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47%、92.16%,符合率为87.01%,κ值为0.72。pCLE与病理诊断完全型GIM的符合率为0.75,κ值为0.49;诊断不完全型GIM的符合率为0.79,κ值为0.48。pCLE诊断LGIN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29%、87.50%,符合率为87.01%,κ值为0.66;pCLE诊断HGIN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83%、97.17%,符合率为96.75%,κ值为0.92。结论: pCLE可用于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且诊断效能高,并可对GIM进行初步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联合超声内镜诊断大肠病变的价值。方法 667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94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形态观察,超声内镜判定病变浸润深度,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94例病人中发现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新生性病变172个,常规放大内镜下漏诊17个。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判断符合率分别为93.8%、91.3%,高于常规放大内镜88.4%、75.6%(P〈0.05)。结论 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于普通放大内镜,有利于发现早期癌,可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RRM1、CDX2在不同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胃癌9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浅表性胃炎、正常胃黏膜各30例,共240例.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所有组织检测RRM1、CDX2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1)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RR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83.3%、83.3%,均高于浅表性胃炎组的66.7%(P<0.05)和肠上皮化生组的33.3%(P<0.01),浅表性胃炎组66.7%高于肠上皮化生组的33.3%(P<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胃癌组的CD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63.3%、61.1%,均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的33.3%(P<0.05)和浅表性胃炎组的0(P<0.01).(2)210例不同胃黏膜病变中,RRM1与CDX2二者之间表达呈正相关(rs=0.352,P=0.000),90例胃癌中RRM1与CDX2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s=0.223,P=0.034).结论:RRM1、CDX2表达均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预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112-114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9月于我院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发现有结肠肿瘤样病变的患者67例入组,对入组患者的86枚肿瘤样病变行NBI+染色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及血管分布情况,记录诊断结果;同时行活组织病理检查,比较NBI+染色放大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分析两组数据的一致性。结果 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灵敏度、特异度、检出正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4%、90.32%、92.54%、91.89%和93.33%,两种诊断结果Kappa值为0.850。结论采用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结肠肿瘤样病变与活组织学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对早期大肠癌病变的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自然演变的规律及其在食管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3月—2004年3月42例胃镜检查确诊为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对其随访至2009年3月,分析其病理变化规律。结果内镜下病变消失8例,保持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2例,加重至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鳞癌12例。不同病变范围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其随访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胃镜分型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其随访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红斑型与隆起型、糜烂型与隆起型、红斑型与浅溃疡型、糜烂型与浅溃疡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一定的癌变能力,与胃镜分型相关,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早期胃癌临床筛选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部分医疗中心早期胃癌手术率已达15%~20%,但与日本等国尚存明显差距。日本早期胃癌中约40%无临床症状,而我国单从临床症状人群中筛选早期胃癌显然不够,必须放宽胃镜及胃X线钡餐检查指证,并适时开展胃癌普查工作。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包括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内镜下有确切病灶者,可予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及经内镜固有荧光光谱检测等新技术有助于诊断早期胃癌。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群,是增进各科合作及共同提高我国早期胃癌手术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日本食道学会(Japan Esophageal Society,JES)分型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 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白光内镜检查高度疑似早期食管癌病灶或经活检证实为早期食管癌的203处病灶,所有病灶均行放大内镜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检查,并接受内镜或手术治疗,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放大内镜下JES分型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结果 NBI-ME模式下JES分型B1型、B2型判断早期食管癌准确度分别为63.5%(95%CI:63.3%~63.8%)和71.9%(95%CI:71.7%~72.1%),灵敏度分别为65.7%(95%CI:58.0%~73.5%)和75.0%(95%CI:60.0%~90.0%),特异度分别为58.3%(95%CI 45.9%~70.8%)和71.3%(95%CI:64.6%~78.1%)。比较放大内镜JES分型及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的一致性,Kappa值为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JES分型能够诊断早期食管癌和预测肿瘤浸润深度,但效果欠佳,预测结果与金标准一致性较低,需要更多多中心大样本对照研究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盲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应用ESD治疗的41例盲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并统计LSTs的表面形态分型(JNET分型)、病变大小,分析手术完整切除率、完全切除率(R0)、病理结果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并且随访手术后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 病变平均直径为(1.91±0.83)cm;完整切除率为100%,R0为95.1%(39/41)。术后病理结果Type 1型中,77.8%(7/9)病灶被诊断为锯齿状腺瘤,22.2%(2/9)病灶被诊断为增生性息肉。Type 2A型中,71.4%(20/28)病灶被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8.6%(8/28)病灶被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Type 2B型中,100%(4/4)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ESD并发术中穿孔和出血率分别为7.3%(3/41)、4.8%(2/41),未见迟发性出血和穿孔。平均随访13.6个月无复发。结论 ESD治疗盲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盲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爱民  苏军凯  刘将  唐庆林  张帅  张鸣青 《疑难病杂志》2013,(12):927-929,F0003
目的观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经病理证实伴有上皮内瘤变和/或肠上皮化生的BE患者,在NBI.ME监视下行APC治疗,继之予奥美拉唑20mg,每天2次,抑酸治疗。末次治疗后行12个月的内镜随访,内镜随访时对再生的鳞状上皮及可疑病灶进行活检。结果24例患者共接受36次APC治疗,1个月后有22例(91.6%)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1例(4.2%)在再生的鳞状上皮间出现柱状上皮岛,1例(4.2%)在可疑病灶中发现上皮内瘤变,1年后总有效率70.8%(17/24),复发和残留7例(29.2%)。结论NBI—ME下APC联合抑酸治疗BE安全有效,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18.
人乳头瘤病毒与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芸  马彩玲 《医学综述》2008,14(3):361-363
人乳头瘤病毒与女性生殖道感染密切相关,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6、人乳头瘤病毒11主要引起外生殖器湿疣,外阴、阴道上皮内瘤变,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16、人乳头瘤病毒18则与中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发生相关,现对人乳头瘤病毒与女性生殖道感染关系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意义。方法常规HE切片观察143例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病例的病理形态特点,并与60例手术切除和13例重复活检后的病理诊断相对照。结果60例手术切除标本中,6例术后标本未发现有癌变组织,其余54例均病理诊断证实为腺癌,进展期和早期癌各27例;其中高分化腺癌15例,中分化腺癌24例,低分化腺癌12例,黏液腺癌3例。13例重复活检的患者中,4例诊断为高分化腺癌,8例为上皮内瘤变低级别,1例为慢性炎。6例术后未发现有癌变的活检标本均有类似肠道腺瘤样的病理改变,其中5例无黏膜肌。9例活检组织中伴有纤维间质反应的病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腺癌。结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时90%已同时伴有腺癌,胃镜活检的部位和深度对病理诊断有很大影响,纤维间质反应是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的重要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响JNET 2B分型预测病变组织病理学类型准确性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7月~2021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检查诊断为JNET 2B型的261 例结直肠病变资料,分析影响JNET 2B型诊断病变病理性质的因素,包括病灶形态、大小、位置及PP分型。结果 纳入的261个病变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91 例(34.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32例(50.6%),黏膜下浅层浸润癌13 例(5.0%),黏膜下深层浸润癌25 例(9.6%)。JNET 2B病理预测符合率为55.6%(145/261)。病灶的形态学分类及大小与JNET 2B分型预测病变组织病理学类型准确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分型对JNET 2B预测病变组织病理学类型准确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结直肠病灶的形态学分类和病灶大小会对JNET 2B分型预测病变组织病理学类型准确性产生影响,联合JNET分型和PP分型能提高病变病理组织学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