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重建术后的等速肌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ACL是限制胫骨前移和胫骨内旋的重要结构,并具有本体感受器的功能,对维持膝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CL损伤后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发生明显改变,影响膝关节运动功能,并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和退行性变.明确这些肌肉肌力的变化对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和预防ACL损伤,具有重要意义.等速肌力测试精确定量关节周围肌力,对评价各种运动系统伤病具有重要作用.随着ACL损伤的日益增多,ACL损伤的康复和手术治疗得到了很大发展,对ACL损伤后和ACL重建术后的等速肌力评价研究日益深入.国外对ACL损伤与重建术后的等速肌力评价已广泛开展,并对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ACL术后的肌力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等速肌力评价仪器价格昂贵,目前国内尚无ACL重建术后的等速肌力评价的研究报道,ACL损伤的等速肌力评价亦极少.本文综述近年来ACL损伤后和韧带重建手术后等速肌力评价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等速肌力训练促进膝关节术后肌力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相似文献   

3.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自拟康复训练计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也日趋增多,但重建术后肢体功能的康复及训练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及统一。交叉韧带在膝关节的解剖结构中,对稳定关节保持功能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因其解剖学特点,在断裂后,特别是陈旧性损伤时不能自身修复和再生。而关节镜下重建术时,既有自身的肌腱转移,同时也有骨性隧道的操作,这样使得术后愈合及恢复就较困难,且需要相应的时间进行功能训练及康复,这祥各个阶段的训练强度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膝关节及交叉韧带的解剖学特点,结合临床实践,参照有关资料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的经验,制定及试用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及训练方法。术后常规膝关节包扎、固定、理疗及手法按摩,然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的计划。见表1。支具配带3个月,增加屈曲度数3&;#176;/2d,2次/d,练习后恢复至零度位固定。1个月后进入康复训练室进行相应的下肢康复器械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下肢著肌的主动及被动训练和康复。医生根据患者的各体差异及康复情况对训练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如没有外固定支具,术后两周可用石膏托外固定患肢,两周后去除石膏,使用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进行训练,晚间仍用石膏托固定肢体于零度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等张肌力测定系统对膝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及重建术后患者进行肌力评定,了解其变化规律,指导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膝ACL断裂患者15例,膝ACL重建术后康复3个月患者20例,术后康复12个月患者20例。使用EN-TreeMExplosivepulley等张肌力测试系统测试双侧伸、屈肌肌力。对照比较各项肌力参数。结果:膝ACL断裂后患膝伸肌及屈肌最大输出功率、最大收缩速率、最大力量较健侧有显著差异(P<0.05);疲劳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康复3个月屈肌肌力大部分参数与健侧无显著差异;伸肌除耐力外,各项参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康复12个月患膝伸、屈肌肌力大部分参数与健侧无显著差异。结论:等张肌力测定可以提供多项量化的肌力参数,是一项实用的功能性肌力评定方法。膝ACL断裂后膝关节屈伸肌力下降,重建术后经康复治疗屈肌肌力首先恢复,伸肌于12个月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5.
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技术(简称等速技术)开始于20世纪 60年代后期,首先由Hislop和 Perrine提出“等速运动”概念,此技术被认为是肌力测试和训练的一项革命。70年代初美国Cybex公司制造出第一台等速测试仪器。我国于80年代初开始引进等速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体育运动领域中,近些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由于在等速运动过程中,等速测试仪器可提供一种与肌肉实际收缩相匹配的顺应性阻力,并且等速肌肉收缩兼有等张和等长收缩的某些特点和优点,因此它对评价和训练各种运动系统疾病起重要作用,临床上主…  相似文献   

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患者杨某,男,21岁,诊断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2007年6月6日行"双踝关节及足弓矫形术",2007年8月入住我院进行康复治疗.入院X线检查显示:①双足呈马蹄内翻矫形术后状态,右足仍有内翻;②右侧距骨发育不全,胫距关节解剖结构紊乱;左侧胫距间隙变窄,距骨向前滑移,呈半脱位状;③左足第5趾骨发育并趾变异.入院评估:按LOVETT肌力分级,双侧躯下肌为3-级,双下肢有明显萎缩,双侧髂腰肌2级,双侧臀大肌2级,双侧臀中肌2级,双侧股四头肌3-级,左股二头肌2 级,右股二头肌2-级,双侧胫前肌2-级,双侧小腿三头肌1级;右侧足内翻5°,不能保持跪立平衡,站立静态平衡0级(不能维持静态平衡),无法步行,轮椅代步.  相似文献   

7.
神经肌肉训练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重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灵敏性训练、近端控制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神经肌肉训练可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增强膝关节稳定性,促进运动能力的恢复。康复训练效果受性别、年龄和训练内容的影响,还需针对不同患者和训练内容进一步探索,使术后康复训练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家庭康复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家庭康复情况。方法对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单束重建的102例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现状调查表及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评定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仅53.92%的患者按家庭康复锻炼计划进行功能锻炼;理解康复锻炼目的和掌握正常康复锻炼方法的患者数均不足50.00%;得到医务人员康复督促指导者仅占5.88%;患者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高于常模(P0.01);不同文化程度和家庭康复锻炼患者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家庭康复现状不满意,应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等速肌力评定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肌力的变化情况,为康复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正常对照各30例男性,用Biodex IIAP型多关节等速测试及康复系统及其提供的腰背部测试附件,测试腰背部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到达峰力矩的时间、0.2秒的力矩、总功和平均功率和腰背屈/伸比值,以SPSS9.0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所测数据两组差异显著。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屈、伸肌的力学改变是明确的,康复治疗应考虑这种变化,制订合适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相似文献   

10.
根据摆动试验原理,利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测下肢肌股四头肌痉挛的截瘫患者18例和偏瘫患者16例,并测试正常10个,作为对照,进行肌痉挛量化评定,分别记录其摆动曲线,以摆动曲线第一波的幅度(A1)、摆动次数(F)、摆动时间(T)、放松指数(R1)幅度比(R2)为量化指标。结果:痉挛组下肢摆动曲线比较僵硬,幅度逐渐减少至停止,摆动次数为4-6次。2组测试数值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本方法与目前国际公认的Ah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8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功能康复处于中等水平。康复完成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与文化程度、一般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针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开展延续性护理,增强自我效能和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针对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探讨安全有效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BPTB)患者60例,按照我中心现行康复程序进行功能锻炼。术后1年进行关节活动度、肢体围度测量及问卷调查。使用等张肌力测试系统对术后3个月后坚持练习和未坚持练习患者各10例,评定双侧腿肌力,比较各项参数。结果:全部患者术后3个月恢复全范围AROM、正常ADL及患膝屈肌肌力,6—7个月恢复正常运动,大部分专业运动员恢复原有竞技性运动水平。术后坚持练习组与未坚持练习组肌力比较,伸肌最大输出功率、最大收缩速率、最大力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伸肌疲劳系数及屈肌力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大腿及小腿围度较健侧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ACL重建术后康复治疗程序安全有效,患者短期(3个月)可恢复正常AROM、ADL及患腿屈肌肌力,并逐步恢复正常运动。膝伸肌肌力需坚持长期练习,才可更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在医院的康复时间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寻求安全、有效、便于患者自行实施的康复模式。方法:对60例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20例,术后6周坚持来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治疗B组20例,定期来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术后第1—3天及术后第2周、第4周、第6周的某一天,共6d);对照组20例,回家自行训练。术后第12周后进行KT-1000试验及Lysholm评分。结果:KT-1000试验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Lysholm评分:治疗A组与治疗B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A组与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坚持在医院连续康复治疗6周或定期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都可以安全有效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比没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能更早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FromMay1997toApril2001,wereconstructedold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injuryusingquadrupled-strandedsemi-tendinosustendonandsutureplateand1-yearrehabilitationexer-cise,andtherapeuticeffectwasfavorable.Hereisthereport.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s51patients(27malesand24femalesaged13~57years,meanage:24.7)enteredourstudy.Patientswithseverecompoundinjuriesofposteriorinnerandouterligamentswereex-cludedfromourstudy.AccordingtoLysholmkneescorescale犤1犦…  相似文献   

15.
本体感觉训练在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42例按病区分为本体感觉促进组(2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关节稳定性检查。结果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本体感觉促进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10±1.38)°,健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3.76±1.93)°,两侧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85±1.55)°,健侧膝的总平均偏差为(3.56±1.72)°,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0.01)。本体感觉促进组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膝Lanchman和Pivotshift检查均为阴性。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应用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解剖位点中心定位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多屈曲角度韧带长度及意义。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6月对3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施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分别测量前交叉韧带股骨附丽点中心对胫骨解剖附丽点中心在膝关节0°、30°、90°和120°多屈曲角度时的长度,并了解其与身高的关系。结果 解剖中心定位重建前交叉韧带不等长,前交叉韧带屈膝0°时长度与屈30°、90°和120°时差异有显著性,而屈30°、90°和120°时韧带之间长度差异无显著性。前交叉韧带屈膝0°时长度为(26.1±4.8)mm,而屈30°、90°和120°时韧带长度为(23.9±4.5)mm(α=0.05,P <0.001)。屈膝0°时韧带长度较屈30°、90°和120°时韧带长度长约2.2 mm左右。解剖中心定位重建前交叉韧带与身高有关,直线回归方程为前交叉韧带长(Y)与身高(X)的关糸:Y=-4.1097+0.039X(α=0.05,P <0.001)。结论 前交叉韧带解剖附丽点中心定位重建膝关节多屈曲角度时韧带不等长,膝关节伸直时韧带较紧张,屈膝后略有放松,各屈曲角度韧带长度无明显差异,韧带长度与身高正相关,在韧带重建定位及固定时需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平衡促进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全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2周,术后第12周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2例,训练组62例),训练组在第12周开始进行平衡促进训练,持续至第16周;对照组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和步态训练,持续至第16周。采用专业平衡功能评定系统,分别在术后第12周和第16周对两组进行平衡功能测定。结果:术后第16周测定结果:①睁眼状态下,训练组与对照组在指标LFS指数和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②闭眼状态下,训练组与对照组在指标LFS指数和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平衡促进训练对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能力恢复具有显著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变速变阻力运动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ACL损伤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加用变速变阻力运动训练.治疗12及24周时分别测定患肢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峰力距(PT)并给予Lysholm膝关节功能量表评定(LKSS).结果:术后第24周,2组患者患肢股四头肌和腘绳肌PT、LKSS评分均较术后第12周明显提高,且研究组PT、LKSS评分提高幅度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变速变阻力运动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更有利于其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Kinesiophobia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inhibitor of return to sports. This study aime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esiophobia and knee function 6 months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when the patient intends to return to sports. [Participant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6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rimary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mean age 17.3 ± 2.6 years, 17 males and 49 females, Tegner activity score ≥7)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11-item version of Tampa scale of kinesiophobia was used to evaluate kinesiophobia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Knee function was evaluated with knee extension muscle strength, tibial anterior displacement, heel buttock distance, heel height difference, anterior knee pain score, and single-leg hop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mpa scale of kinesiophobia,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knee function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A low Anterior knee pain score and low single-leg hop test, male gender, and age were significa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kinesiophobia. [Conclusion] Kinesiophobia was associated with a low anterior knee pain score and low single-leg hop test 6 months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Patients with a low single-leg hop test score or severe pain may need rehabilitation to reduce kinesiophob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