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比较泉州利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温郁金种植基地生产的温郁金新鲜块茎中郁金、莪术、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同一植株不同部位(郁金、莪术、姜黄)的挥发油,用GC-MS法分析各挥发油的组分,对分离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郁金、莪术、姜黄的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得油率在0.3%~3.3%之间,郁金鉴别出15种化学成分;莪术鉴别出4种化学成分;姜黄鉴别出26种化学成分。结论郁金、莪术、姜黄挥发油含量及其组分均存在差异,莪术挥发油成分以莪二酮、吉马酮为主;郁金、姜黄挥发油成分以按树脑为主。  相似文献   

2.
曹晖  小松かつ子 《药学学报》2003,38(11):871-875
目的建立6种川产姜黄属(Curcuma)药用植物快速简单的分子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叶绿体赖氨酸tRNA基因(trnK)测序与序列变异分析方法。结果6种姜黄属药用植物(包括姜黄C. longa、莪术C. phaeocaulis、川郁金C. sichuanensis、川郁金C. chuanyujin、川黄姜C. chuanhuangjiang、川莪术C. chuanezhu)完整trnK基因长度在2699~2705 bp。序列可变区包括matK基因编码区和trnK外显子与matK内含子之间区域,共有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1个9-bp的缺失重复序列和2个4-bp、14-bp插入重复序列。结论trnK基因序列可变位点可以作为6种川产姜黄属药用植物快速简单的分子鉴定标记,并为它们之间种的归并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郁金、莪术、姜黄、片姜黄的临床功效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郁金、莪术、姜黄、片姜黄的异同,正确使用中药材。方法:通过来源、加工方法的不同,区分同种药材不同药用部位的功效使用。结果:同种植物不同药用部位,它们的功用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比较印尼姜黄、姜黄、蓬莪术挥发油组成成分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三者的化学成分,检索NIST谱库,选择可信度大于80%的成分。结果:三个样品共推测出16个化合物,其中印尼姜黄6种、姜黄9种、蓬莪术5种;印尼姜黄和姜黄共有α姜黄烯,印尼姜黄与蓬莪术共有樟脑,姜黄和蓬莪术共有芳姜黄酮、吉马酮,其他成分差异较大。结论:印尼姜黄、姜黄、蓬莪术挥发油所含成分既有一定相似性,也有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莪术与郁金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残留情况并进行风险评估,针对镉元素残留差异进行原因分析。方法:建立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的莪术和郁金中铅、镉、砷、汞、铜的残留量及不同产区土壤与植株中镉元素残留量,采用“中药中外源性有害残留物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对莪术和郁金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莪术中镉元素合格率仅为36.67%,郁金中所有元素及莪术中其余元素的合格率均为90%以上,莪术中镉残留水平明显高于郁金。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莪术中铅、镉存在健康风险。通过镉残留量研究,发现莪术中的镉超限并非环境污染引起,主要原因为植株中镉存在明显的部位蓄积和品种蓄积。结论:建议加强对莪术中铅与镉的风险监测,同时适当放宽莪术中镉元素限度要求。本研究可为姜黄属植物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量标准制定及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HPLC法测定姜黄,莪术,郁金中姜黄素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郁金中姜黄素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以姜黄中的含量最高,含1.4%,郁金中的含量最低,念0.06%。  相似文献   

7.
我国姜黄属植物的初步研究——Ⅰ.植物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毓亨 《药学学报》1981,16(5):385-389
作者对我国姜科(Zingiberaceae)姜黄属(Curcuma)植物进行了初步整理。本文报道姜黄属植物8种(包括1新种)和2变种,同时对中药郁金、姜黄和莪术的原植物学名进行了澄清。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6种川产姜黄属(Curcuma)药用植物快速简单的分子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叶绿体赖氨酸tRNA基因(trnK)测序与序列变异分析方法.结果 6种姜黄属药用植物(包括姜黄C. longa、莪术C. phaeocaulis、川郁金C. sichuanensis、川郁金C. chuanyujin、川黄姜C. chuanhuangjiang、川莪术C. chuanezhu)完整trnK基因长度在2699~2705 bp.序列可变区包括matK基因编码区和trnK外显子与matK内含子之间区域,共有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1个9-bp的缺失重复序列和2个4-bp、14-bp插入重复序列.结论 trnK基因序列可变位点可以作为6种川产姜黄属药用植物快速简单的分子鉴定标记,并为它们之间种的归并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姜黄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差异与其分类学的关系。方法对不同来源的34个姜黄属植物样本中姜黄素类成分和挥发油类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基于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的聚类谱系图。结果化学成分聚类分析表明该34个样本按照不同类别可明显划分为3类,展示了姜黄属不同分类群不同部分不同产地的化学差异及不同分类群的亲缘关系。结论姜黄素类化合物中的姜黄素类成分和挥发油类成分含量可作为姜黄属植物的鉴别及药用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对姜黄、郁金、莪术的寒热药性进行评价,研究姜黄素的含量与三味中药寒热药性的关系。方法: 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姜黄、郁金、莪术对SGC 7901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三味中药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法分析三味中药的细胞毒作用,HPLC法测定三味中药中姜黄素的含量。结果: 姜黄和莪术为温热药,在5 μg·mL-1浓度时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郁金为寒药,在所选浓度5~800 μg·mL-1范围内抑制细胞生长。台盼蓝染色表明三味中药对SGC 7901细胞均无细胞毒作用。HPLC结果显示姜黄中姜黄素含量最高为4.88%,莪术次之0.15%,郁金最低0.042%。结论: 姜黄素的含量高低与三味中药寒热药性变化一致,推测可能为三种中药发挥寒热药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温郁金中的新桉叶烷型倍半萜內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 Ling)根茎中的倍半萜类成分,采用大孔树脂和反复硅胶柱色谱对温郁金干燥根茎的5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8;其化学结构通过多种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温郁金内酯A(wenyujinlactone A,1)、neolitamone A (2)、zedoarondiol (3)、isozedoarondiol (4)、aerugidiol (5)、莪术醇(curcumol,6)、莪二酮(curdione,7)和(1R,10R)-epoxy-(-)-1,10-dihydrocurdine (8)。化合物1为新的桉叶烷型倍半萜内酯,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桂郁金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姜科植物桂郁金即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的块根分离鉴定出9个化合物,分别为:汉黄芩素(1)、木犀草素(2)、姜黄素(3)、15,16-bisnorlabda-8(17),11-dien--13-one(4),桂莪术内酯(5)、尿嘧啶(6)、3,4-二羟基苯甲酸(7),对羟基苯甲醛(8)、对羟基苯甲酸(9).其中化合物1、2、4、6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到,化合物3、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化合物5、9首次从桂郁金中分到.  相似文献   

13.
钟章锋  陈修平  吴铁  王一涛 《中国药房》2010,(31):2959-2961
<正>莪术醇是传统中药莪术(蓬莪术、广西莪术、温郁金)挥发油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新近研究表明,莪术醇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莪术油抗肿瘤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在质量控制中,莪术醇被认为是莪术的特征性指标成分。本文从植  相似文献   

14.
郁金、姜黄、莪术原植物与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克威  杨建新 《海峡药学》2006,18(1):112-113
本文对较常见的药材品种郁金、姜黄、莪术,从基源、性状、显微特征作了比较,供鉴别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分别提取温郁金和温莪术的挥发油,并用 GC-MS 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对比。方法:用正交实验法确定超临界 CO_2流体萃取温郁金和温莪术挥发油的最佳条件,考察萃取压力、温度、动态萃取时间及 CO_2流量对挥发油收率的影响;利用 GC-MS 分析最佳萃取条件下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并对两者挥发油的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结果:温郁金超临界 CO_2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温度50℃,萃取时间1 h,CO_2流量5 L·min~(-1);挥发油的得率0.62%,从中鉴定出了21个化合物,其含量占出峰物质总量的96.83%。温莪术超临界CO_2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24 MPa,温度60℃,萃取时间2 h,CO_2流量15 L·min~(-1);挥发油的得率4.46%,从中鉴定出了22个化合物,其含量占出峰物质总量的74.63%。结论:温郁金和温莪术挥发油中富含酮、环氧化合物、萜类化合物、酯等组分,两者主要成分相同,但各有特殊成分。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比较温郁金醋制前后5种成分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对温郁金和醋温郁金中的莪术二酮、吉马酮、莪术醇、β-榄香烯、姜黄素5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莪术二酮、吉马酮、莪术醇、β-榄香烯、姜黄素5种成分能够良好分离,线性范围分别为2.506~20.050μg·ml-1(r=0.999 5)、0.919~7.355μg·ml-1(r=0.999 6)、0.964~7.714μg·ml-1(r=0.999 7)、0.927~7.416μg·ml-1(r=0.999 4)、1.123~8.982μg·ml-1(r=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9%(RSD=0.95%),98.84%(RSD=0.91%),99.41%(RSD=1.19%),98.72%(RSD=0.79%),98.94%(RSD=1.06%)(n=6)。温郁金经醋制后莪术二酮及吉马酮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莪术醇和β-榄香烯的含量则有所增加,而姜黄素含量无明显变化,5-羟甲基糠醛为炮制后新增加的成分。结论:基于HPLC法对温郁金和醋温郁金中5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为进一步对温郁金炮制前后的质量变化和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姜黄和片姜黄中的挥发油成分,对其体外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两种药材饮片中的挥发油,用GC MS法对挥发油成分做鉴别和分析.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以A-549人肺癌细胞株和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研究姜黄和片姜黄中挥发油成分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结果:姜黄和片姜黄中挥发油成分的含量分别为1.5%和1.2%.姜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姜黄酮、芳姜黄烯、β-倍半水芹烯、吉玛酮和姜烯等,抑制A-549人肺癌细胞株和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227.8和129.7 μg/ml.片姜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莪术二酮、1,8-桉树脑、吉玛酮、异莪术醇、莪术醇和樟脑等,抑制A-549人肺癌细胞株和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202.1和230.0 μg/ml.结论:姜黄和片姜黄中的挥发油成分有显著差异,两种挥发油对A-549人肺癌细胞株和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均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产地莪术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文娟  高文分  田颂九  张启明 《中国药师》2011,14(11):1578-1581
目的:对三种不同产地温莪术、蓬莪术以及广西莪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GC—MS分析比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三种不同产地的莪术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初步鉴定了三种不同产地莪术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不同产地莪术挥发油成分有一定差异。结论:为莪术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姜黄(Curcuma longa,L.)系姜科姜黄属植物,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药用其根茎,主要含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挥发油等成分。国内、外对姜黄素的成分测定、药理、药效学研究报道较多,但对挥发油的研究报道较少。近年来报道姜黄挥发油有强效抗真菌作用,引起社会的关注,配制的单方及复方制剂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然而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测定在国内、外文献中虽有论及,但因姜黄产地不同,结果也仅供参考。笔者等从福建产姜黄中提取了姜黄挥发油,并用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持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和鉴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毛郁金药材中不同成分同时测定的一测多评法。方法 以毛郁金中莪术二酮为指标,建立莪术二醇、ocathydro-1,4-dihydroxy-1,4-dimethyl-7-(propan-2-ylidene)azulen-5(1H)-one、原莪术醇和姜黄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在考察相对校正因子的重现性后,进一步采用外标法对一测多评法所计算出的成分含量进行验证。结果 10批毛郁金药材中,各成分采用相对因子计算的含量与采用外标法计算的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以莪术二酮为参照物,采用一测多评测定和计算其他4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是可行的,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