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国胜  朱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0):1322-1323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ICH)继续出血的相关临床特点。方法:对18例ICH继续出血组患者和同期34例ICH血肿稳定组患者血肿形态、部位、是否破人脑室以及年龄、血压、起病至首次CT时间、血肿体积等相关临床因素进行比较。结果:ICH继续出血组血肿形态不规则者发生率为66.7%,显著高于血肿稳定组的32.4%(P0.05);继续出血组基底核丘脑区血肿为72.2%,血肿稳定组为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出血组血肿破入脑室者为55.6%,高于血肿稳定组的23.5%(P0.05)。2组相关临床因素中,起病至首次CT时间、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舒张压、血肿体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H继续出血主要与起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短、入院时收缩压高、血肿形态不规则、出血破入脑室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高致残、高致死的脑卒中类型,血肿扩大是ICH重要的并发症。早期血肿扩大常造成患者病情恶化,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血肿扩大已成为治疗ICH研究的新热点,但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早期血肿扩大,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的手段。随着ICH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在发病机制等方面不断的深入,早期血肿扩大将成为治疗ICH的新靶点,为脑出血的防治带来更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本文就ICH早期血肿扩大的定义、发生机制、危险因素、治疗等方面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3.
钱辉  张宝荣 《浙江医学》2009,31(7):979-980
自发性脑出血(ICH)占所有脑卒中的10%~20%,其病死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脑卒中,30d病死率高达34%~50%。ICH的早期预后评价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迄今为止,已报道了许多ICH早期预后的影响因子,如血肿体积、早期血肿扩大、血肿周围脑水肿的形成。ICH患者脑血肿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凝血产物可能扮演了一个加重ICH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影响大鼠脑出血(ICH)后神经功能的因素。方法:将88只SD大鼠随机分为NCG、SCG、ICHG,各组根据术后时间又分为12h、1d、2d、3d、7d5个亚组;用胶原酶/肝素/生理盐水液注入大鼠脑纹状体制备ICH模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干湿重法测脑水含量;TUNEL法观察凋亡细胞;电镜观察血肿周围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ICH后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在ICH3d神经功能损害最严重;2ICHG脑水含量明显高于SCG,以ICH3d脑水含量最高;3在ICH12h血肿周围出现TUNEL阳性细胞,3dTUNEL阳性细胞数最多,范围最广,以神经细胞为主;4电镜观察到ICHG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出现凋亡细胞的形态改变。结论:ICH后血肿对周围神经组织的压迫、炎症反应、脑水肿以及细胞凋亡均为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态观察实验性脑出血(ICH)血肿周围组织白细胞介素8(IL-8)、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又分为5个时间点。采用肝素化VII型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制做大鼠ICH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监测大鼠ICH后血肿周围组织中IL-8、ICAM-1的动态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针道周围组织各个时间点仅见少量IL-8、ICAM-1表达。模型组各个时间点IL-8、ICAM-1表达均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H后大鼠血肿周围组织IL-8、ICAM-1表达均上调,IL-8,ICAM-1参与了ICH的病理过程。观察IL-8、ICAM-1浓度,对判断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组织雌激素受体表达变化,以初步探索其是否参与脑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立体定位注射自体尾血建立小鼠尾状壳核出血模型,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造模3d后血肿周围组织ERs表达情况,测量、统计其光密度值.结果 ICH 3 d后,尼氏染色见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萎缩、密度降低;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均显示血肿周围组织ERs表达显著高于血肿对侧正常组织(P<0.05,P<0.01).结论 ERs在ICH后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介导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而影响ICH继发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ICH)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动态表达及其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的关系。方法将雌雄各半的Wistar大鼠17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ICH组。每组均观察手术后6h、12h、24h、48h、72h、120h、7d、15d八个时间点,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MMP-9蛋白表达。结果ICH后MMP-9蛋白表达在24h~48h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949,P<0.01)。结论大鼠ICH后MMP-9蛋白的表达是ICH后脑水肿形成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陆菁菁  季楠  赵性泉 《北京医学》2006,28(11):641-643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内出血(ICH)患者发病4h内的首诊CT对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作用.方法 本组98例患者均由发病后4h内CT诊断为ICH,24h后复查CT,以了解血肿扩大的发生情况.先将可能的危险因素与血肿扩大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再用Logistic回归加以明确,得到回归方程.结果 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26.5%.根据影响力大小,首诊CT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指标依次是血肿密度不均和首诊CT距发病的时间(IOFC).结论 首诊CT对ICH早期血肿扩大具有明确的预测作用.血肿密度不均和IOFC是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脑出血(Interac erebral hemorrhage,ICH)系指非外伤性脑出血,占脑卒中的20%~30%,ICH血肿扩大系指脑组织内血肿不断扩大的现象。血肿不断扩大与否在ICH的发展转归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72例ICH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治疗转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余震  胡长林  唐玲  吴碧华  陈莉芬  陈健 《重庆医学》2004,33(10):1450-1451
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脑出血(ICH)后新生血管的变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肿周围组织的表达.方法本实验采用新鲜未肝素化自体血制作兔ICH模型,以单纯脑出血为对照组,治疗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后分为4个不同时间点(6、24、72、168h)观察新生血管的变化及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观察ICH后VEGF蛋白表达的变化,并于显微镜下行计算机图象扫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ICH后治疗组从第3天开始微血管再生直到第7天,而对照组到第7天微血管仅有少量再生.ICH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肿周围脑组织VEGF蛋白均是随时间延长从弱到强表达,1d时有少量表达,3d时明显表达,到第7天时达高峰.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各时点表达明显增强,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可明显促进血肿周围脑组织VEGF蛋白表达,并促进了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血管再生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方法 将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ICH组,应用肝素化Ⅶ型胶原酶建立大鼠ICH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血肿周嗣IL-10、IL-18的表达.结果 (1)ICH组大鼠12h脑组织IL-10表达即开始上升,7d明显升高,14d达高峰,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ICH组大鼠12h脑组织IL-18表达即开始上升,7d达高峰,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ICH组IL-18与IL-10呈显著正相关(r=0.909,P<0.01).结论 ICH后血肿周围存在着IL-10、IL-18介导的炎性反应,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接近于一个相对动态的平衡点,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ax蛋白在脑出血(ICH)后神经损伤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出血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脑内注射自体新鲜动脉血的方法制作大鼠ICH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ICH对照组、NGF干预组在ICH后6h即有bax蛋白阳性表达,24h达峰值,之后下降,7d时仍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NGF干预组与ICH对照组相比较bax蛋白峰值出现的时间无变化,但各时点bax蛋白的表达均较ICH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增加,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应用NGF可使血肿周围脑组织bax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起到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达到治疗脑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脑出血(ICH)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符合ICH的诊断要点,经外科手术的住院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40名,其中30名取自正常人静脉血;10名取自正常人脑脊液(CSF)。ICH组取发病后第1天、第4天、第7天血肿引流液及同期静脉血。按照NIHSS和GCS评分;根据“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采用ELISA检测MMP-9含量。结果(1)ICH患者血肿引流液及血浆中MMP-9含量在不同时段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对照组CSF中不含有MMP-9。(2)ICH患者血浆及血肿引流液中MMP-9含量在发病后的第1天即升高,至第4天达高峰,与第1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第7天进入平台期,与第4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动态观察发现,ICH患者血浆及血肿引流液中MMP-9的含量,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ICH患者血肿引流液中MMP-9含量较相应时限血浆中MMP-9含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ICH患者血浆及血肿引流液中MMP-9含量与出血量及NIHSS呈正相关;与GCS之间呈负相关,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MP-9可能参与了ICH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其变化与ICH患者脑水肿的演变规律相符。ICH患者血浆及血肿引流液中MMP-9含量的动态演变具有一致性,与出血量的大小和病情轻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往一般认为脑出血(ICH)患者颅内出血在几分钟内停止,患者第1天内的病情加重主要是血肿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所致的观点。但近年来,很多学者观察到ICH患者早期(特别在24小时内)常有血肿扩大,Qureshi等认为,血肿持续扩大是ICH最初3小时内神经功能恶化的主要原因,血肿的体积是判断ICH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葛峻岭等荟萃1990—1998年国外4组文献报道:ICH患者起病0—3小时、3—6小时、6—24小时进行CT检查,发现血肿扩大者分别占18%~38%(平均24%,144/599)、8%-16%(平均11%,15/142)、2%~10%(平均5%,9/175),血肿分别扩大81%、16%和7%,而24小时后血肿扩大非常罕见。  相似文献   

15.
早期强化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CT和MRI检查的普及及广泛应用,大量临床资料证实高血压脑出血(ICH)早期仍然存在活动性出血导致血肿扩大,且占有较高的比例,与预后显著有关并且增加了脑出血病死率及致残率。故ICH早期控制血肿扩大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对56例高血压ICH患者进行早期强化降压治疗,观察其对早期ICH患者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证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规范高血压脑出血 (ICH)手术适应证。方法  1998年 1月 - 2 0 0 0年 12月 ,本课题组组织上海市 17家 2级和 3级医院开展ICH内外科规范化治疗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遵循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原则 ,应用累积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确定预后独立相关因素 ,并就主要相关因素分层比较内、外科组疗效。结果 “临床分级”、“血肿量”、“意识状态”和“GCS评分”等指标是影响ICH预后的独立因素。临床分级为“重型”和“中型”以及血肿量 >30mL的ICH ,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内科保守治疗。临床分级为“轻型”和幕上血肿量 2 0~ 30mL的ICH内外科组疗效无差别。幕上ICH不同部位手术疗效无差别。结论 GCS为 7~ 12分的中、重型ICH及血肿量 >30mL则应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血肿扩大危险因素与成人原发性脑出血(ICH)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成人ICH患者共234例,其中超急性期血肿增长速度(UHG)≤4.7mL/h为120例设为扩大速率慢组,>4.7mL/h为114例设为扩大速率快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临床预后相关指标,观察血肿体积和血肿扩大速率与发病至行首次头颅CT时间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UHG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性别、NIHSS评分、血压、发病至行首次头颅CT时间、血肿体积及UHG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扩大速率快组90 d和随访1年预后不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扩大速率慢组(P<0.05);发病至行首次头颅CT时间<2h内患者UHG和血肿扩大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随发病至行首次头颅CT时间延长患者UHG和血肿扩大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合并血肿扩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90d及随访1年预后不良成人ICH患者UHG均显著高于未合并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UHG>4.7ml/h是成人ICH随访随访1年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UHG>4.7ml/h能够提高基线血肿体积>10ml患者在随访随访1年预后不良预测方面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结论UHG与成人ICH患者临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针对UHG加快者应给予密切病情监测和积极有效干预以改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对血肿周围水肿(PHO)的自然病史和触发因素仍知之甚少。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叶出血的常见原因)具有局灶性抗凝血及血栓溶解的特性,可能会影响PHO。本研究假定脑叶内出血(ICH)患者的早期(24h内)水肿与血肿体积比较深部ICH患者小。方法:对人住急性卒中中心并经CT证实为自发性幕上ICH连续患者的血肿及PHO体积进行测量,计算并比较脑叶ICH与深部ICH患者的水肿与血肿体积比。结果:共对44例ICH患者进行研究:19例患者为深部ICH,中位血肿体积为8.4ml(IQR4.8~20.8),中位PHO体积为8.2ml(IQR2.8~16);25例患者为脑叶ICHs,中位血肿体积为17.0nd(IQR0.0~33.1),中位水肿体积为10.2ml(IQR3.4~24.2)。脑叶ICH患者较深部ICH患者的年龄大(65.7岁掷57.4岁,P=0.009),但ICH部位与性别或种族无关,尚无证据支持血肿或水肿体积与ICH类型有关(P=0.23,P=0.39)。脑叶ICH与深部ICH患者的中位水肿与血肿比相似(0.67 vs 0.58,P=0.71)。校正年龄、性别和种族后对比较结果无影响。结论:在ICH发病24h内PHO体积与部位无关,深部ICH和脑叶ICH具有相同的减少早期PHO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念认为,脑出血(ICH)是血管破裂后的一次性出血,在发病后20~30min形成血肿,然后出血停止,然而随着CT的普及,大量影像学研究已推翻了这一观点,有一部分ICH患者血肿随时间的推移而继续扩大,且血肿扩大是ICH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使ICH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ICH组(n=30)和假手术组(n=6);ICH组进一步随机分为ICH后3、61、2、24、48 h 5个时间点(n=6)。ICH组采用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备ICH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ICH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IL-1β的表达;假手术组大鼠尾状核注入生理盐水。结果血肿周围脑组织IL-1β阳性细胞表达在ICH后1 h开始上升(12.58±2.10),6 h达峰值(29.39±2.78),12 h阳性细胞数开始下降(24.13±1.47),24 h降至11.36±1.51,48 h阳性细胞消失(F=32.8)。假手术组无阳性细胞表达。结论IL-1β参与了ICH继发性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