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护理对策,为CRBSI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以2014年9月-2014年12月入住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IC U的103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然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CRBSI发生率,观察病原学特征。结果103例患者中14例发生CRBSI ,发生率为13.59%。共培养出病原菌14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株,占57.14%。革兰阴性杆菌3株,占21.43%。真菌3株,占21.43%。长期置管、使用多腔导管是CRB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对CRBSI危险因素的控制,尽量使用单腔导管,缩短留置时间,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ICU中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CU中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特点、影响因素、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我院ICU收治的60岁以上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135例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分为感染组48例与对照组87例,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5例中感染48例(35.6%),其中导管定植42例(31.1%),血流感染6例(4.5%)。感染组APACHEII评分为(2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3)分;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营养(PN)率、气管切开率、住ICU时间及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45.8%高于对照组的26.4%(P<0.05)。共培养出52株致病菌,革兰阳性球菌24株(46.2%),革兰阴性杆菌22株(42.3%),真菌6株(11.5%)。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ICU老年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较高,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费用明显增高,病原菌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院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08年8月本院分离自锁骨下、颈内及股静脉导管的病原菌构成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62.1%,其中又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占41.7%;革兰阴性杆菌占分离菌的21.1%,其中大肠埃希菌占32.7%,念珠菌占9.5%。多数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细菌。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是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大面积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率、细菌菌谱及药敏情况。方法 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大面积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细菌培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培养216次,导管尖端培养阳性39次,阳性率为18.06%。革兰阳性菌14株,占36.90%;革兰阴性菌25株,占63.10%。药敏结果提示革兰阴性菌耐药率极高。结论 静脉导管感染是大面积烧伤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临床应以预防为主,革兰阳性菌对万石霉素、复方新诺明敏感性高,对革兰阴性菌效果稍好的抗生素是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5.
静脉导管留置针临床感染致病菌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冰  邹自英  龚扬彬  陈芳 《四川医学》2009,30(3):402-403
目的了解我院静脉导管留置针相关感染(CRI)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合理使用留置针。方法对我院部分科室送检的138倒导管培养标本的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在138例标本中,共分离出1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6株、阴性菌12株及真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在导管留置针培养阳性样本中占15.9%、9.1%、6.82%、3.03%。CRI与导管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插管部位及细菌定植部位有相关性(P〈0.05)。结论CRI的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长时间放置导管、反复插管及插管的不同部位是导致CRI的潜在危险因素,预防重点是避免导管腔内外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ICU 2010年9月~2012年8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细菌培养结果及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61例次,发生CRBSI 34例次,阳性率13.03%.其中颈内静脉导管179例,阳性25例,阳性率13.97%;锁骨下静脉导管82例,阳性9例,阳性率10.98%.共培养出细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61.77%),革兰阴性菌11株(32.35%),真菌2株(5.88%).性别、导管留置部位与感染无关(P 〉 0.05).年龄〉75岁、留置导管时间〉10 d、行有创监测及机械通气患者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于颈内静脉导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留置导管时间、是否有创监测、是否机械通气与感染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注意局部清洁及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深静脉导管的病原学检测,为临床诊断导管相关感染和监测院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临床送捡的89份静脉导管进行微生物学培养和分析,统计病原菌的分离情况。结果89例标本中,分离出44例病原菌,分离率为49.43%,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21株,占47.72%,革兰氏阳性球菌18株,占40.91%,念珠菌5株,占11.36%。讨论了解深静脉导管的常见病原菌分离情况,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导管相关感染提供依据,并有助于院内感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重症监护病房静脉导管感染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静脉导管留置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本医院ICU2001年1月~2006年5月静脉导管尖端培养所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感染菌群中革兰阴性菌占53.3%,非发酵菌为最主要病原菌,占分离菌的50%,革兰阳性菌占23.3%,真菌占23.3%,感染菌呈多重耐药。结论非发酵菌已成为ICU静脉导管留置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对碳青霉烯及头孢三代类药物耐药严重,ICU医师应根据药敏监测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感染途径,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吉林省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导管尖端培养结果阳性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感染病例中培养出细菌82株,其中G+菌65株占79.27%,G-菌16株占19.51%,真菌1株占1.22%;导管的腔外致病菌种植、导管接头和导管腔内致病菌种植、血流播散为感染途径。结论:加强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导管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我院ICU中心静脉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及其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对我院ICU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中心静脉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及其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送检310份标本,60例阳性结果(19.35%),革兰阳性菌26株, 43.3%);革兰阴性菌21株(35.0%),药敏结果示革兰阴性菌耐药率极高.结论 导管相关性感染中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较敏感.临床预防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李骏  喻莉  杨军辉  龙鼎  张远超  卜晓芬 《重庆医学》2015,(4):495-497,501
目的:了解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病原菌的种类、分布情况,分析疾病危险因素对CRBSI预后的影响,为早期判断及干预创造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ICU内CRBSI病例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本次调查患者共987例,发生CRBSI者共67例(6.8%),住院期间共死亡24例(35.8%)。67例CRBSI患者共检出8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2株(51.9%),革兰阴性菌36株(44.4%),真菌3株(3.7%)。革兰阳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APACHEⅡ评分、复数菌性CRBSI是ICU内CRBS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年来ICU内CRBSI患者病死率仍然较高,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老年、发病时病情程度、复数菌感染是ICU内CRBSI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本中心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感染率、菌群分布及易感因素,为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透中心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59例,研究分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易感因素。结果在25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共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0例,占11.58%;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感染总数的66.6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占20.00%,表皮葡萄球菌5株,占16.67%;导管留置时间2周、血红蛋白100 g/L、白蛋白40 g/L、BMI18.5 kg/m2、合并糖尿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RBSI的相关易感因素(P0.05)。结论本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11.58%,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红蛋白水平偏低、血清白蛋白水平偏低、BMI值偏低以及合并糖尿病是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的处理措施对危重患者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生的73例确诊为CRBS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1.2%患者有>3个基础疾病,68.5%患者有≥4个危险因素.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导管及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留置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分别占64.3%、26.0%、9.7%.发热12h内拔除中心静脉导管(CVC)且及时应用敏感抗生素者,退热和血培养转阴时间早于其他患者(均P<0.05),病死率亦较低(均P<0.05).结论 危重患者并发CRBSI多发生于有多个基础疾病和多个危险因素情况下,以股静脉处和双腔CVC较易发生感染,以革兰阳性细菌较多见.及时拔除CVC和给予恰当抗生素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学分析,探讨抗菌药物的优化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135例患者,对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感染25例占18.52%,分离出病原菌31株,革兰阴性球菌占48.39%(15株),最常见的为绿脓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占51.61%(16株),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相关性感染因素有基础疾病、管留置时间及插管部位,采用抗生素联合抗生素封管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46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细菌学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对我院ICU近3年临床诊断CRBSI的46例患者导管头培养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中心静脉导管插管病人有46例发生CRBSI(57.5%),共检出菌株4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0株;革兰阴性杆菌18株;真菌21株。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年龄偏大(P<0.01);导管留置时间≥7 d,CRBSI发生率高(P<0.01);加强医护人员操作时的无菌程度后CRBSI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ICU病区CRBSI发生率高,真菌感染构成比高。年龄、留管时间、医护人员操作时的无菌程度是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重症监护病房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患者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1例CRBSI采取回顾性调查,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CRBSI常见的致病菌依次为真菌(36.2%),革兰阳性球菌(34.0%),革兰阴性杆菌(29.8%);其中非白念珠菌为主要的致病真菌(13/17株),真菌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革兰阳性球菌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最主要的菌种;置管部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CRBSI病原菌以念珠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念珠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合理选择置管部位及改善全身状况能减少或避免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ICU)患者血流感染(BSI)细菌谱及其时间分布特点,以便为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借鉴。方法根据是否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将1 330例ICU患者分为CVC组及无CVC组,回顾性分析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比例、血流感染的细菌谱、构成比以及患者入住ICU不同时间段(第1周、第2周及2周以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细菌分布情况。结果 CVC组971例,血流感染96例(9.89%);无CVC组359例,血流感染12例(3.34%);总体血流感染率为8.12%。共分离出病原菌株157株,CVC组141株,无CVC组16株。感染细菌构成比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分别为56.7%、32.5%和10.8%;前5位细菌分别为葡萄球菌(16.6%)、鲍曼不动杆菌(15.9%)、肠球菌(14.6%)、铜绿假单胞菌(10.2%)和克雷伯菌(10.2%)。从时间分布上看,无CVC组第1周、第2周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分别为3例、4例,第2周以后革兰阳性球菌5例,而真菌则未检出;CVC组在第1周、第2周及2周后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分别为第1周31例、24例、3例,第2周23例、12例、11例,2周后26例、8例、3例。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所占比例第1周分别为53.4%、41.4%和5.2%,第2周分别为50%、26.1%和23.9%,2周以后分别为70.3%、21.6%和8.1%,第2周出现真菌血症的概率最高。结论入住ICU第1周、第2周患者血流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2周后CVC组感染仍以革兰性阴性杆菌为主;无CVC组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真菌在CVC组中第2周出现可能性最高,无CVC组出现可能性极低;与CVC组比较,无CVC组血流感染率低,真菌血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订预防对策。方法选择该院肝胆外科颈内静脉留置CVC患者564例,采用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提取患者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内静脉留置CVC患者感染率为4.07%。革兰阴性菌感染占43.5%,革兰阳性菌感染占34.8%,真菌占21.7%,感染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占52.1%。导管留置14d以上感染率为8.5%,14d以下感染率为2.1%,感染患者多为晚期肿瘤和重症胰腺炎患者。不同导管接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留置CVC感染不容忽视,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病情、置管时间、接头装置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CU深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细菌耐药性特征。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8月ICU送检的342例次深静脉导管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42份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01株(29.5%):革兰阳性球菌、肠杆菌科、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分别为29株(28.7%)、25株(24.8%)、33株(32.6%)和14株(13.9%)。病原菌分离率前6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0株(19.8%)、肺炎克雷伯菌12株(11.9%)、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9.9%)、表皮葡萄球菌8株(7.9%)、屎肠球菌7株(6.9%)和白色假丝酵母菌7株(6.9%);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8株占8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RCNS7株占63.6%,肠杆菌科细菌中产ESBLs菌株14株占56.O%。分离的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结论 ICU深静脉导管标本检出的病原菌以耐药菌为主,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准确地报告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以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张焱  黄芳  李义芳  张红梅  段伟 《农垦医学》2022,(3):220-223+228
目的:分析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特点和防控措施执行情况,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某三甲综合医院2016-2021年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场调查2019-2021年期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结果:2016-2021年中心静脉置管7 120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9例,感染率为0.57例/千导管日;共分离出病原菌8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5株,占64.71%,革兰氏阳性菌20株,占23.53%,真菌10株,占11.76%;2019-2021年共观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21 998次,执行率为90.54%;其中观察置管操作2 457次,执行率为72.43%,观察导管维护操作19 541次,执行率为92.81%。结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在可控范围内,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