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引流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萍  陈一芳 《医学综述》1996,2(6):284-286
脑脊液(CerebrospinalFruidCSF)从脉络丛产生,经蛛网膜颗粒回流到血液中,该观点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由于蛛网膜颗粒在回流CSF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其它的回流路径长期被忽略。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CSF尚可被引流入颅外的淋巴系统[1],但未得到证实。直到六十年代末,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颈部淋巴回流受阻后,脑组织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淋巴淤滞性脑病的发生[2~4、15]。至此,中枢神经系统淋巴引流的生理意义和重 要性始为人们所关注。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CSF与脑组织间液ISF(InterstitialFnuid)的淋巴转归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泛影葡胺局部注射治疗腹股沟区切口淋巴瘘(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股沟区因有较多的淋巴结及淋巴管成为下肢淋巴回流的重要引流途径,故该区域的手术一旦破坏了正常淋巴回流,极易导致切口淋巴瘘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尽管有多种方法治疗切口淋巴瘘,但都存在效果不确定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治疗切口淋巴瘘成为困扰外科医生的难题。2003~2004年,我们对6例腹股沟区手术后发生切口淋巴瘘的病人,采用泛影葡胺局部多点注射进行治疗,并行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淋巴引流在内环境稳定中起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在脑内没有衬附内皮细胞的淋巴管,脑的淋巴引流途径被长期忽略。直至本世纪60年代,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颈部淋巴回流障碍可导致脑组织形态学和生理功能、行为异常后[1],脑淋巴引流的重要性始被人们广泛关注,并在其引流途径、生理和病理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有关研究概况介绍如下。1 脑淋巴引流存在的证据由于脑内存在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能限制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似乎探讨脑淋巴引流无甚必要。然而BBB对血浆蛋白的不通性…  相似文献   

4.
丝虫性乳糜尿淋巴系病变的核素显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丝虫性乳糜尿淋巴系病变的规律及特点,以探讨乳糜尿发病的机理。方法:应用放射性核素淋巴显像技术检测临床38例乳糜尿患者,以膀胱镜和淋巴管造影检查作为对照研究。结果:38例患者中均可见腹膜后淋巴管不同程度扩张纡曲,淋巴回流瘀滞,肾孟逆流,甚至胸导管末端梗阻等改变。结论:淋巴管扩张纡曲,回流瘀滞引起肾孟淋巴逆流是乳糜尿的发病机理。胸导管末端瓣膜狭窄导致梗阻可能是乳糜尿发生机理的新假设。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乳腺癌病人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中,保留上臂淋巴回流,减轻上臂淋巴水肿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成人女性尸体的40侧腋区及近侧上臂区进行解剖,观察腋区各组淋巴结的数量、位置及近侧上臂浅表淋巴回流与腋区淋巴结、腋静脉三者的关系。结果外侧群淋巴结数目为(3±1.3)个,肩胛下群淋巴结数目为(4±1.8)个,胸肌群淋巴结数目为(4±1.1)个,中央群淋巴结数目为(5±1.3)个,尖群淋巴结数目为(2±1.3)个,上臂浅层淋巴管有分支汇入贵要静脉12例(30.0%),至腋窝主要汇入外侧群淋巴结25例(62.5%),中央群淋巴结13例(32.5%);并有分支直接汇入液静脉20例(50.0%)。结论ALND和SLNB术中保留反向淋巴作图淋巴管及淋巴结可有效保障上臂淋巴回流。  相似文献   

6.
四肢淋巴水肿和乳糜屎的病人是由于先天或后天性淋巴道阻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造成肢体水肿或淋巴液反流入泌尿道形成乳糜屎。多累及青壮年劳动,严重影响劳动力。过去由于淋巴管管径小,管壁薄,无法手术方法去除病因,引流淋巴液,只用切除或堵塞方法去治疗,复发率高。作多年来对淋巴显微外科进行探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肢体淋巴水肿微波烘疗对淋巴回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烘疗对肢体淋巴回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99mTc-Dextran和SPECT对26例肢体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淋巴显像的研究。测量产淋巴回流速度9LFS0,注射部位的半排时间(T1/2)及淋巴管图介的变化。结果 微波烘疗有,患肢的平均LFS明显低于对测健肢,分别为7.82cm/min和10.41cm/min,2个疗程治疗后,患者平均LFS增加到9.36cm/min。而T1/2烘疗前淋巴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淋巴循环的变化,本文采用肠淋巴管插管技术对失血性休克大鼠不同时期的肠淋巴流量及肠淋巴管压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肠淋巴循环发生了明显变化,休克早期,休克晚期的肠淋巴流量和肠淋巴管压力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输血输液治疗后,肠淋巴流量和肠淋巴管压力迅速回升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果提示,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以低蛋白血症为突出表现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L)是一种少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它以小肠淋巴引流受阻、乳糜管扩张以及绒毛结构扭曲为特征,淋巴管的阻塞以及小肠淋巴压力的升高导致淋巴液漏出至小肠管腔,最终导致吸收不良和蛋白的丢失。该病自1961年Waldmann等首次报道,我国由蒋木平1990年首次报道。迄今为止国外对此病的报道约400篇,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外科手术方法结扎大鼠颈部淋巴管,摘除颈部淋巴结,研究阻断颈部淋巴引流对脑的形态结构、脑电及血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发生淋巴郁滞性脑水肿,光镜下见脑组织疏松,血管周围出现间隙,神经元轻度变性;电镜下见脑内毛细血管周围间隙增大,充满组织液,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出现空泡化变性;髓鞘增厚、分层,溶酶体增多。大鼠脑电活动减弱,血压升高。提示脑的淋巴引流对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增殖与扩张在淋巴转移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的增殖和扩张在喉癌淋巴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对75例喉癌及其癌周组织、8例正常喉组织毛细淋巴管的状态和相关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和观察。结果:喉癌癌巢组织内未见毛细淋巴管;癌周毛细淋巴管的密度比正常组织明显增高(P<0.01),且均呈不同程度的扩张,部分管壁被破坏;各型喉癌癌周组织毛细淋巴管密度、管径及管腔面积均较正常组织明显增高(P<0.01),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癌周毛细淋巴管的大量增殖、扩张是喉癌经淋巴道转移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探讨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过程、机理以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潘蕾  胡学庆  程健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5):2518-2520
临床上,局部淋巴结在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往往会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这对分析这类患者的预后往往十分重要。尽管人们200年前就已经发现了肿瘤经淋巴管转移的现象,但其确切的机制仍未完全清楚。近年来的许多关于肿瘤病理生理、特异性淋巴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LEC)标记物、及淋巴内皮细胞因子的研究大量集中在肿瘤淋巴管生成和肿瘤细胞淋巴管转移的机制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淋巴回流阻滞的实验动物模型,并通过形态学观察进行评价。方法 10月龄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手术)组15只和对照(假手术)组5只;术前30~60min用植物油2-5mL灌胃,经6%水合氯醛(5mL/kg)腹腔注射麻醉。在手术显微镜下,对照组只游离胸导管而不结扎。实验组在充分暴露胸导管的基础上,于腹部膈脚下将其结扎并进行观察。术后6个月在深度麻醉下切取大鼠胰组织标本,行石蜡包埋和组织切片,常规HE和刚果红染色后,进行光镜观察。结果肉眼可见,实验动物的胸导管被结扎后,可见乳糜池出现充盈,远端淋巴干和淋巴管明显扩张。HE染色组织切片光镜观察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胰腺小叶间隙显著增宽,呈现明显的淋巴管扩张、结缔组织增生和脂肪堆积。实验组动物的胰组织切片刚果红染色观察提示,除了胰腺小叶间隙明显增宽,胰岛还普遍表现为朱红色着色现象。结论胸导管结扎可导致胰淋巴回流障碍,引起胰淋巴淤滞、淋巴管扩张、结缔组织间隙增宽、脂肪堆积及淀粉样物质沉积等。采用腹部结扎大鼠胸导管的方法,可以建立胰淋巴淤滞的实验动物模型,为探讨淋巴淤滞对胰组织结构、内分泌及代谢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外科手术方法结扎大鼠颈部淋巴管,摘除颈部淋巴结,研究阻断颈部淋巴引流对脑的结构脑电及血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发生淋巴郁滞性脑水肿光镜下见脑组织疏松,血管周围出现间隙,神经元轻度变性;电镜下见脑内毛细血管周围间隙增大,充满组织液,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出现空泡化变性;髓鞘增厚、分层,溶酶体增多。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术后淋巴漏及淋巴囊肿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淋巴漏或淋巴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肾移植术后淋巴漏(或囊肿)患者1,对淋巴漏或囊肿的可能原因进行探讨并通过引流液生化检查、乳靡试验和B超检查,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21例中,17例为淋巴漏,4例为淋巴囊肿。6例单纯引流后治愈;15例经引流管注入无水酒精;其中9例治愈.6例治疗无效,最后经开放手术治愈。本组病例中,3例淋巴漏伴有感染,1例淋巴漏伴有移植肾急性排斥.经抗排斥治疗好转,淋巴漏治愈。[结论]肾移植术后淋巴漏或淋巴囊肿多与手术操作欠仔细或术中漏扎小淋巴管有关;多数病人可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少数病人尤其淋巴囊肿形成者需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目前主要的治疗是手术切除,术前常规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 SLNB )或腋窝淋巴结清扫(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 ALND )以评估腋窝淋巴结( 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情况。但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较高[1]。有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接受SLNB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为4%~10%,接受 ALND 后的发生率为9%~41%[2-3]。淋巴水肿的发生主要是术中切断了引流上肢的淋巴管致淋巴回流障碍。基于外科解剖学和临床应用,本文介绍一种可预防或减轻上肢淋巴水肿的新方法--腋窝反向制图( axillary reverse mapping , ARM),以减少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将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流量与压力变化关系探讨“淋巴-静脉”吻合方式的效果及合理性。方法:依据腹股沟部淋巴、静脉系统相关数据,尝试建立“淋巴-静脉吻合分流”实验模型,淋巴管与小静脉管端端吻合(A)及淋巴结包膜与较大静脉侧侧吻合(B),测定A、B两种方法的压力与分流流量变化关系。结果:(1)静脉管压力、流量一定时,B者过流断面大,分流流速小,能量损耗小。(2)淋巴管压力、流量一定时,静脉管越大,流量流速越大,对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用蓝色染料上肢淋巴定位辅助腋窝淋巴清扫,预防乳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7年7月-2008年4月24例行乳癌根治术患者,用蓝色染料上肢淋巴定位辅助腋窝淋巴清扫。收集术中淋巴引流情况、病理结果、术后上肢臂围等数据。结果24例中,施行改良根治术21例,保乳手术3例,均在腋区成功定位引流上肢淋巴液的淋巴管及淋巴结。最初16例切除的蓝染淋巴结病理均为阴性,术后均发生上肢淋巴水肿,后8例保留蓝染淋巴结的患者均未发生淋巴水肿。结论该方法可有效鉴别上肢来源的淋巴引流并加以保护,从而预防淋巴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烘疗对肢体淋巴回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99mTc-Dextran和SPECT对26例肢体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淋巴显像的研究,测量比较淋巴回流速度(LFS)、注射部位的半排时间(T1/2)及淋巴管图像的变化。结果 微波烘疗前,患肢的平均LFS明显低于对侧健肢,分别为7.82cm/min和10.41cm/min;2个疗程治疗后,患肢平均LFS增加到9.36cm/min。而T1/2烘疗前淋巴水肿肢体为154.21min,高于健肢的91.55min,烘疗后显著下降为115.38min。淋巴淤滞图像26例中22例治疗后得到改善,尤以感染性肢体淋巴水肿显著。结论肢体淋巴水肿存在明显的淋巴回流淤滞,微波烘疗能促进淋巴水肿肢体的淋巴回流。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肿瘤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而言,肿瘤中的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是一个长期受到争议和忽视的问题。但近来的实验证明: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VEGF-C和VEGF-D诱导淋巴管生成,并且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这些发现使得淋巴管生成开始成为研究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焦点,并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淋巴道转移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