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联合卡托普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上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单给予卡托普利,B组在A组的基础上再加用美托诺尔,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76.67%,B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心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明显优势,可确保疗效及用药安全,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金文敏 《天津药学》2001,13(4):49-5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雷米普利(ramipril)及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metoprolol)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雷米普利和美托洛尔联和应用治疗CHF患者32例,并与单用雷米普利治疗25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6%和70%(P<0.05),即雷米普利和美托洛尔联合应用对心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用雷米普利.结论ACEI及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心力衰竭患者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应用情况.方法 2004~2008年就诊于我院的维吾尔族心力衰竭患者308例,其中245例完成了随访,患者入选后均给予ACEI(卡托普利片)、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片)、氢氯噻嗪片/呋塞米片、螺内酯片、地高辛片等药物常规治疗.随访患者出院后医生记录6个月、1年、2年ACEI、β受体阻滞剂应用情况及应用剂量,同时记录6min步行试验结果.记录随访患者心脏B超中左室舒末、左心室射血分数(EF%),并记录患者2年内再入院情况(入院次数).按ACEI、β受体阻滞剂应用情况进行分为两组:组1为ACEI或β受体阻滞剂达到应用靶剂量、或两者均达到靶剂量;组2为ACEI、β受体阻滞剂均未达到应用靶剂量.结果 对入选患者进行2年随访后,ACEI、β受体阻滞剂剂量、较出院时有所上升、左室舒末较出院时有所下降,6min步行试验结果较前有所上升.在随访的245例心力衰竭患者中,ACEI、β受体阻滞剂剂量达标率分别为31.72%、35.86%;ACEI、β受体阻滞剂剂量均达标率为15.86%.分组后,组2随访2年后左室舒末明显大于组1.组1患者较组2左室射血分数较高、6min步行试验结果较长,2年内再入院次数较少.结论 加强心力衰竭患者随访的依从性,才能最大限度的达到ACEI、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靶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朱世峥 《安徽医药》2002,6(2):13-14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中,在常规使用强心及利尿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及倍他乐克,观察临床疗效.方法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常规给予洋地黄及利尿剂治疗;观察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及倍他乐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1.8%与61.6%(P<0.05).结论在用洋地黄及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ACE Ⅰ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联合应用ACEI与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所有参与实验患者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等进行强心、扩充血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及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各项心功能指标明显较好,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加用ACEI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情况,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中,在常规使用强心及利尿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及倍他乐克,观察临床疗效.方法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常规给予洋地黄及利尿剂治疗;观察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及倍他乐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1.8%与61.6%(P<0.05).结论在用洋地黄及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ACE Ⅰ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取心力衰竭患者145例,给予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片)、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片)、氢氯噻嗪片/呋塞米片、螺内酯片、地高辛片等药物常规治疗.经过治疗出院后,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恢复至纽约心脏学会分级Ⅰ~Ⅱ级.随访患者出院6个月、1年、2年后各种药物应用情况及应用剂量,同时记录6 min步行试验结果.记录随访患者心脏B超中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并记录患者2年内再次入院情况(入院次数).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应用情况分为两组,A组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片)或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片)达到应用靶剂量,或两者均达到靶剂量;B组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片)、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片)均未达到应用靶剂量.结果 对入选患者进行2年随访,卡托普利片、卡维地洛片剂量较出院时均有所上升,左室收缩末内径较出院时均有所下降,6 min步行试验结果均有所上升.卡托普利片、卡维地洛片剂量达标率分别为31.72%和35.86%,两药剂量均达标率为15.86%.B组随访2年后左室收缩末内径明显大于A组.与B组比较,A组左室射血分数较高,6 min步行试验结果较长,两年内再次入院次数较少.结论 加强心力衰竭患者随访的依从性,能最大限度地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应用达到靶剂量,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生脉饮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对提高ACEI及β-受体阻滞剂达标率的效果。方法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单纯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生脉饮口服液,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达到目标剂量者ACEI为87.5%,β-受体阻滞剂为70%;对照组达到目标剂量者ACEI为70%,β-受体阻滞剂为50%。结论心衰治疗中加用生脉饮能够提高患者对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的耐受性,从而提高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治疗中达到目标剂量的比率。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与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心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对照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和心衰常规治疗(包括血管扩张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荆);ACEI组治疗是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ACEI;ARB ACEI组治疗是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ARB和ACEI联合治疗.治疗时间1年.每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INEDD)、6 min行走距离.结果:ARB ACEI组和ACEI组治疗1年后其心脏结构(LAD、LVESD、LVEDD)、心功能(LVEF、6min行走距离)、因CHF住院次数,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P<0.05);同时ARB ACEI组LVESD、LVEF、6min行走距离又较ACEI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ARB与ACEI联合治疗CHF能更好地预防左室重塑,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CHF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主要观察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常规治疗组用强心剂、利尿剂+卡托普利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随访观察。结果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在心功能、超声指标、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6分钟步行距离均较常规组有明显改善。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CHF的治疗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AT1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对CHF的治疗作用,并与血管紧张素II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作比较。方法对103例非瓣膜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分组,分别给予缬沙坦加美托洛尔和培哚普利加美托洛尔治疗3个月以上,并观察有关临床指标、1年内再住院次数。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心功能、心胸比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差别,P均>0.05;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1年内再住院次数也相似,P>0.05。结论AT1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对CHF有较好的近期治疗作用,与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合用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单用及联合应用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5例DCM患者随机分为ARB组(A组)32例,给予厄贝沙坦150 mg,1次/d,无不良反应,渐增量300 mg;β受体阻滞剂组(B组)30例,给予比索洛尔1.25 mg,1次/d,无不良反应,每1~2周剂量倍增至患者能耐受;ARB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组(AB组)33例,以上两药联合应用至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三组均长期维持治疗,疗程12个月.结果 A、B、AB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37%、80.40%、93.93%,AB组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95、3.95,均P<0.05),三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RB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DCM疗效优于单用ARB或β受体阻滞剂,且耐受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β-受体阻滞剂、ACEI及地高辛联合应用对扩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50例扩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β-受体阻滞剂+ACEI+地高辛+利尿剂;对照组给予地高辛+利尿剂.观察12周.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心功能改善分别为100%、92%,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态血压及Holter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HP、HR、LVEF、6 mWT无显着差异,两组治疗后,各组较本组治疗前各指标有显著改善(均P<0.01),治疗组联合用药后各观察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β受体阻滞剂、ACEI及地高辛联用,只要剂量调节到患者能耐受的最佳剂量时,建议长期服用,应用是安全的,疗效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并发症是否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的治疗产生影响.方法:选取1973年7月-2007年7月间的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包括年龄、性别、病因、合并症、电解质、心功能以及ACEI、β-受体阻滞剂、ARB等药物的应用情况.根据年代分为A(1973~)、B(1980~)、C(1990~)、D(2000~2007)共4组.结果:入选6602例次,男3 325例次(50.4%),女3277例次(49.6%).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贫血在4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等患者中的应用比例均高于无合并症者,并于最近年代中的应用比例增加.结论:在某种程度上,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等合并症的存在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按照ACC/AHA慢性心衰分期法分为A、B、C、D等四个阶段.A阶段指存在有发展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高度危险因素,但无心脏结构性改变,对于此期应控制易患因素:如戒烟、戒酒、减肥、运动、控制血糖及血压.B阶段指有心脏结构性改变,但从未出现心力衰竭症状,这个时期的治疗主要为防止心肌的进一步损伤.治疗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及β-受体阻滞剂.C阶段是指过去或目前有心衰症状,此期治疗原则是防止心肌损伤的恶化给予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治疗.D阶段指终末期心衰患者,该阶段治疗包括A、B、C阶段的所有治疗,还可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心室辅助泵、心脏移植等.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老年不稳定心绞痛61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常规治疗,给于口服阿司匹林100mg,日1次;B组:在A组基础上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000IU,12h1次。疗程均为2周。各组均给予硝酸酯类、ACEI类、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0%、92.1%,B组总有效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60d,B组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能减少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郑刚 《世界临床药物》2008,29(10):587-590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在受体水平上发挥作用,可更完全地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其疗效优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ARB不影响缓激肽系统,因而无类似ACEI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可与安慰剂比拟.ARB是否可替代ACEI或与ACEI联合用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的探讨,引出CHF患者应首选ACEI还是ARB的争论.本文通过对临床研究证据的回顾,辨别ACEI与ARB对CHF患者治疗的优劣,验证联合用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重新认识和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随机选择114例CHF,进行综合治疗(利尿剂、地高辛、ACEI、β受体阻滞剂),观察临床显效率、好转率以及对受体阻滞剂的耐受剂量。结论:现阶段CHF治疗,以利尿剂缓解症状,以地高辛、ACEI为基础,大力推荐β受体阻滞剂(包括心功能Ⅱ-Ⅳ),强调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在CHF治疗中的地位,强化基层医院对CHF治疗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9.
氯沙坦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被激活,是造成CHF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CHF,降低病死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氯沙坦为ARB,能全面阻断AⅡ的各种有害作用。故本文旨在观察其对扩张性心肌病CHF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螺内酯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慢性心衰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考林  王和平  陈文龙 《江西医药》2008,43(11):1186-1187
目的总结螺内酯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心衰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给予休息、限盐、强心、利尿(氢氯噻嗪)及扩血管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螺内酯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治疗8周后判断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9%,对照组总有效率67.8%,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内酯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慢性心衰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