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00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在100例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疗效,及时有效调控患者止、凝血功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肝移植成功率,提出科学、安全、合理用血是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的指导原则。方法观察本院100例肝移植患者输血疗效,分析术前、术中和术后各期悬浮红细胞(R ccs)、新鲜冰冻血浆(FFP)、冰冻血小板(FPRP)、冷沉淀(Cryoprec ip itate,cryo)的输注,并对本院开展肝移植手术以来前50例和后50例输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00例肝移植患者人均输血3,334 m l,术前占4.3%,术中53.4%,术后42.3%;围手术期成分输血率达100%,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比例为1.45:1;前50例人均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大于后50例,但术前输血率和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有增加趋势。结论科学、安全、合理输血对肝移植成功率至关重要,明显降低肝移植术中、术后大出血和肝动脉门静脉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老年肝移植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5例老年肝移植患者,实施全程风险管理,制定详尽的手术前后护理预案,科学观察和护理,及早发现和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定期随诊、随访,至今生存良好。结论提供高质量的监护技术与护理水平,可提高老年患者肝移植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总结1例小儿肝移植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小儿肝移植的护理关键在于做好周密的术前准备、术后呼吸系统监护、循环系统监护、心理护理。严密监测病情,预防并发症,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手术是治疗终末肝脏疾患的理想方法.但因手术步骤繁多,麻醉监控复杂,使用器械物品多,因此对术中护理和手术配合要求很高.我院从1998年初开展肝移植手术,到2008年共施行该类手术200余例. 现就术中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社区医学杂志》2017,(20)
目的观察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在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4例肝移植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分,采用自制护理质量评分表评估护理质量。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为(58.59±1.02)分,低于对照组(45.26±1.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人文关怀、护患交流、知识宣教、用药及家庭指导等指标评分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肝移植术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服务,可改善患者心理焦虑情绪,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抑肽酶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期血液保护的效应。方法将40例行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20例,抑肽酶组(A组)20例。A组首量1×10^6kU,持续量0.25×10^6U/h持续静脉泵注抑肽酶,直至术毕,c组泵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于术前(T1)、无肝期前5min(T2)、新肝期5min(T3)、新肝期30min(T4)和新肝期120min(Ts)采集颈内静脉血检测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栓弹力扫描仪(TEG)的反应时间(R)等。记录两组术中总出血量和血浆、血小板、液体输入量,并记录两组回收血洗涤量和红细胞悬液洗涤量。结果A组患者术中总出血量、回收血洗涤量、红细胞悬液洗涤量及血浆、白蛋白、胶体输入量[(3708±1910)、(1321±488)、(2121±785)、(2568±904)、(200±63)、(3830±897)m1]明显低于C组[(5676±2241)、(2034±734)、(2697±978)、(3725±1374)、(259±83)、(5065±1505)ml](P〈0.01或〈0.05)。两组T1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T3A组的PT、AFIT、TT和R均较c组同一时间点缩短(P〈0.05或P〈0.01)。结论在肝移植术中应用抑肽酶能够有效地改善围手术期期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异体血及血浆代用品的输注量,具有很好的血液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抑肽酶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期血液保护的效应.方法 将40例行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20例,抑肽酶组(A组)20例.A组首量1 ×106kU,持续量0.25×106kU/h持续静脉泵注抑肽酶,直至术毕,C组泵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于术前(T1)、无肝期前5min(T2)、新肝期5 min(T3)、新肝期30 min(T4)和新肝期120 min(T5)采集颈内静脉血检测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TIB)、血栓弹力扫描仪(TEG)的反应时间(R)等.记录两组术中总出血量和血浆、血小板、液体输入量,并记录两组回收血洗涤量和红细胞悬液洗涤量.结果 A组患者术中总出血量、回收血洗涤量、红细胞悬液洗涤量及血浆、白蛋白、胶体输入量[(3708±1910)、(1321±488)、(2121±785)、(2568±904)、(200±63)、(3830±897)ml]明显低于C组[(5676±2241)、(2034±734)、(2697±978)、(3725±1374)、(259±83)、(5065±1505)ml](P<0.01或<0.05).两组T1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T5A组的PT、APRR、TT和R均较C组同一时间点缩短(P<0.05或P<0.01).结论 在肝移植术中应用抑肽酶能够有效地改善围手术期期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异体血及血浆代用品的输注量,具有很好的血液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移植科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提高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1月-2006年12月肝移植科出院的206例病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限定日剂量(DDD)及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移植科206例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0%,涉及6大类、13种抗菌药物,其中单用137例,占66.5%;二联64例,占31.1%;三联5例,占2.4%;统计的13种抗菌药物中有12种DUI≤1。结论肝移植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ω-3脂肪酸、精氨酸、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强化的肠内免疫营养(EIN)治疗,在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中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方法: 将39例肝移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EIN和普通EN.通过肝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排斥发生率的检测,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 结果: EIN组病人的肝细胞合成功能和免疫功能等都好于EN组;两组病人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均未增加. 结论: EIN治疗能明显减轻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改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且未增加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方法.方法选择行胃大部切除患者130例,分为两组A、B各65例,A组患者不采集自体血为非血液保护组,B组患者于麻醉平稳后从外周输入平衡液和明胶溶液之后,行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按20mL/kg采集患者自体血液为血液保护组.观察记录患者麻醉之前、采血之前10min、采血之后10 min、回输之前10 min、回输之后10 min和术毕10 min后的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数.结果 血液保护组在采血之后10 min 和回输之前10 min的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数明显低于麻醉之前(P〈0.01)和非血液保护组(P〈0.05),非血液保护组在输血之前10 min、输血之后10 min及术毕之后10 min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明显低于麻醉之前,高于血液保护组.结论 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的血液保护方法安全可行,可减少库血输入量80%,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糖与电解质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125例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糖与电解质情况及调控。方法监测早期血糖与电解质各项指标,根据检测结果随时调整胰岛素、电解质用量,维持血糖在6~10 mmol/L之间,电解质在正常水平。予氧疗,抗感染,抗排斥反应,保肝,利尿与扩血管等综合治疗。结果肝移植受者125例术后早期血糖异常增高50例,占40%,维持电解质在正常水平,输入的氯化钾、氯化钠量较大。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糖与电解质不稳定,调控好血糖与电解质对提高移植成功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PiCCO监测仪对肝移植患者术中各个阶段胸腔内血容量(ITBV)进行监测,了解其变化规律,分析其与漂浮导管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探讨PiCCO监测仪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因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术中除常规监测外,右侧颈内静脉置入7.5 F六腔漂浮导管,监测连续心输出量指数(CC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进行左侧肱动脉穿刺并置入5 F热稀释导管,连接到PiCCO监测仪,监测ITBV、血管外肺水(EVLW)、脉搏连续心输出量指数(PCCI)等参数.分别于术前、无肝前期末、无肝期30 min、新肝期60 min、新肝期120 min和手术结束时记录上述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1)PCCI的变化趋势与CCI是一致的,无肝期明显下降,新肝期上升,直到手术结束仍维持高动力循环状态,而且PCCI与CCI相关性良好(r=0.815,P<0.01).(2)ITBV术前即高于正常值,无肝期降低明显,新肝期迅速回升,此后整个新肝期直到手术结束时,ITBV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TBV与CCI相关性良好(r=0.655,P<0.05).而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阻塞压(PAOP)与CCI无明显相关性.(4)EVLW术前也明显高于正常值,术中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W与ITBV呈显著正相关(r=0.480,P<0.05).结论 与CVP、PAOP相比,通过PiCCO监测仪获得的ITBV是反映肝移植患者术中心脏前负荷的可靠指标,而且肝移植患者术前以及手术结束时ITBV常高于正常值,因此肝移植围手术期应注意防止循环血容量过度超负荷.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PiCCO监测仪对肝移植患者术中各个阶段胸腔内血容量(ITBV)进行监测,了解其变化规律,分析其与漂浮导管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探讨PiCCO监测仪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因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术中除常规监测外,右侧颈内静脉置入7.5F六腔漂浮导管,监测连续心输出量指数(CC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进行左侧肱动脉穿刺并置人5F热稀释导管,连接到PiCCO监测仪,监测ITBV、血管外肺水(EVLW)、脉搏连续心输出量指数(PCCI)等参数。分别于术前、无肝前期末、无肝期30min、新肝期60min、新肝期120min和手术结束时记录上述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PCCI的变化趋势与CCI是一致的,无肝期明显下降,新肝期上升,直到手术结束仍维持高动力循环状态,而且PCCI与CCI相关性良好(r=0.815,P〈0.01)。(2)ITBV术前即高于正常值,无肝期降低明显,新肝期迅速回升,此后整个新肝期直到手术结束时,ITBV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TBv与CCI相关性良好(r=0.655,P〈0.05),而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阻塞压(PAOP)与CCI无明显相关性。(4)EVLW术前也明显高于正常值,术中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W与邢V呈显著正相关(r=0.480,P〈0.05)。结论与CVP、PAOP相比,通过PiCCO监测仪获得的ITBV是反映肝移植患者术中心脏前负荷的可靠指标,而且肝移植患者术前以及手术结束时ITBV常高于正常值,因此肝移植围手术期应注意防止循环血容量过度超负荷。 相似文献
14.
15.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treat effect of the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Methods Fif-ty-six post-surgery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was non-OLT group (A group) and the other was OLT group (B group). Besides general data, the surveillance of blood lactate, the number of failure organs, APACHE Ⅱand MODS were recorded. 28-days survival rate and follow-up were checked. Results The mortality of hospitalization in non-OLT group was 30% and 57.6% in OLT group. The level of blood lactate in OLT group at the 1 st da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with that in non-OLT group (P <0.01). It decreased but kept higher than that in non-group in following seven days. The numbers of failure organs in OLT group were more than in non-OLT group (P <0.01). The continuous APACHE Ⅱ scor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But the continuous MODS score in OLT group was higher than in non-OLT group (P <0.01). Conclusions The 28-days mortality of OLT with severe sepsis is almost two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non-OLT. It should cause more attention. The OLT with se-vere sepsis is more likely suffered from failure organs and difficult to recovery. To assess the condition of failure organs in OLT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MODS score is better than APACHE Ⅱ score in this stud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andard of score system could be improved or come up with new score for organ transplantation. It will be better if blood lactate score is includ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肝移植合并重症脓毒症病人的相关检验和临床指标,旨在总结原位肝移植合并重度脓毒症这一特殊感染人群的ICU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外科ICU术后的56例符合重症脓毒症标准者病人,分成2组:非肝移植组(A组)和肝移植组(B组)。分别在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记录病人一般情况、血乳酸、器官衰竭个数、APACHEⅡ评分和MODS评分。观察住院28d的存活率和随访情况。结果非肝移植组合并重症脓毒症住院死亡率30%,而在肝移植组则为57.6%。肝移植组第l天血乳酸比非肝移植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之有所下降,但7d内仍然高于非肝移植组;肝移植组器官衰竭个数比非肝移植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观察期间APACHEⅡ动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S动态评分在肝移植组比非肝移植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位肝移植合并重症脓毒症住院28d死亡率约是非肝移植组的2倍,值得高度重视。原位肝移植合并重症脓毒症病人更容易合并有多器官功能衰竭且病情较难逆转。肝移植合并重症脓毒症病人判断病情和器官功衰竭程度的轻重,MODS评分优于APACHEⅡ评分。建议改进或者制定器官移植特有的评分标准并且应该加入血乳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患者的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变化规律及肝动脉缓冲效应(HABR)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6例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移植肝门静脉、肝动脉血流及肝动脉阻力系数(RI)进行监测。结果移植术后1d门静脉的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加快(P〈0.05)。而肝动脉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肝动脉RI增高,门静脉血流速度与肝动脉RI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急性排斥反应时门静脉及肝动脉血流速度变慢,肝动脉RI呈增高趋势,肝动脉血栓及动脉狭窄表现为肝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完全消失,肝动脉RI增高。结论肝移植术后肝脏的血液流变学发生一系列变化,HABR对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了解移植后肝脏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过程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