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局部强化个体化化疗治疗脓肿为主型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脓肿为主型脊柱结核疾病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局部强化个体化化疗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VAS评分及Qswestry功能指数。结果治疗后,2组红细胞沉降率、CRP、VAS评分及Qswestry功能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局部强化个体化化疗治疗脓肿为主型脊柱结核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263例患者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技术要点.结果 33例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囊造瘘术均1次置管成功(技术成功率100%),230例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210例均1次置管成功(技术成功率9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吴钺  李玉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788-1790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肝穿置管引流术治疗肝脓肿的疗效.方法:对临床、检验和影像确诊的18例肝脓肿患者均行CT引导经皮穿刺肝脓肿置管并给予冲洗,同时给予静脉抗炎治疗.结果:18例患者均1次穿刺引流成功,放置引流管并冲洗,平均引流置管时间为18.4天.治愈率100%,无明显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微创、安全、有效,是治疗肝脓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傅平  周凯  袁喜红 《江西医药》2014,(5):391-392,39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SAP患者28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灌洗引流治疗组(简称引流组)(n=12)和常规保守治疗组(简称保守组)(n=16),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72h后引流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较保守组明显下降(P〈0.05),血钙明显升高(P〈0.05);引流组的血淀粉酶恢复正常天数、总住院天数较保守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SAP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书明  李民  陈汉文  李书奎 《河北医药》2013,35(8):1178-1179
目的讨论CT引导下持续引流及局部化疗治疗活动期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活动期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累及胸椎11例,胸腰段15例,腰椎21例,骶椎3例。术前有明显神经功能损害者12例。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4例。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给予持续引流及局部化疗治疗,分别记录术后1个月、3个月患者ESR、CRP及脊柱矢状面Cobb角,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8~36个月随访,冲洗引流结束后,拔出引流管,均无窦道、感染现象出现,均一期愈合,1个月、3个月时,ESR、CRP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而脊柱矢状面Cobb角无明显改变,患者人均住院费用明显减少,约为传统手术治疗的1/4。结论 CT引导下持续引流及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操作简便、创伤及痛苦较小、费用低廉、疗效明确等优点,得到较为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性黄疸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方法及治疗效果,如何提高穿刺置管技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对4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彩超引导经皮穿刺引流术。结果 46例PTCD基本引导成功,成功率达97%,黄疸逐渐消退,全身症状改善。结论 PTCD是一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穿刺方法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可移动性操作,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明显,能很快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改善梗黄,缓解症状显著,值得各级医院,特别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7.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比手术和一般穿刺引流更有效的治疗肝脓肿的方法。方法在B超引导下,对21例肝脓肿进行穿刺置管引流,单腔19例,多腔2例:脓肿位于肝右叶13例,位于肝左叶8例。结果21例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未发现出血、胆瘘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8~13天后拔除引流管,穿刺置管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4.2天: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经济、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可缩短住院时间,使病人在短期内得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脾破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对31例脾破裂病人采用了包括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内的多种非手术治疗措施.结果 31例病人全部治愈,非手术治疗成功率为90.3%.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4~7d,除局部穿刺点短期的疼痛外,均无明显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在脾破裂治疗中,选择性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它的成功应用为非手术治疗脾破裂提供了有利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并与开放手术治疗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06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院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5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治疗,B组采用开放手术治,对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局部化疗时间、全身化疗时间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A组在手术时间、局部化疗时间、全身化疗时间上均比B组短,而且术中出血量比B组少,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治疗脊柱结核疗效确切,并且克服了传统手术存在的缺陷,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时间短、出血少是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儿关节结核并周围脓肿传统上一直采用手术清除的方法,并且避免进行长期引流,原因是拔除引流管后容易形成窦道,一旦发生继发感染即是"打开了死亡之门"[1~2].我们将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和闭式引流技术[2]进行改良,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入并保留引流管用药物冲洗引流,同时配合全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对脊椎结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总结脊柱结核的CT 影像表现.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及临床证实的脊柱结核31 例的多层螺旋CT 表现.结果 椎骨的溶骨性、虫蚀样、斑片状碎骨片样的骨质破坏部分伴有硬化,椎旁软组织中见砂粒状钙化寒性脓肿的形成,椎间隙变窄,累及椎管,韧带下型等是脊柱结核的常见影像学表现.结论 脊柱结核CT 诊断优于X 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5例,采用PVP,对照组35例,采用PKP。观察两组术后12周及1年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及1年,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VA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患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及术后患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及1年,两组患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VP和PKP治疗老年压缩性骨折患者均可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明显减轻疼痛,且PKP在纠正椎体后凸畸形及患椎前缘高度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CT值的脊柱结核病灶骨中骨保护蛋白(OPG)和骨保护蛋白配体(OPGL)的表达情况以及与平均CT值的关系,揭示OPG和OPGL参与脊柱结核的病理过程,从分子水平深化对脊柱结核病灶骨硬化发生机制的认识。方法用PV-6000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技术测定OPG和OPGL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比,并将其比值与平均CT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OPG和OPGL表达强度的比值与平均CT值呈正相关。结论 OPG和OPGL表达的动态不平衡导致了脊柱结核病灶周围硬化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床边经皮穿刺置入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76例中至大量的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于床旁置管行心包闭式引流。结果76例患者行82次置管均成功,置管平均时间为9(6-15)天,且无严重并发症,1例穿刺针误入左心室,无严重后果,2例发生迷走反射性低血压及心动过缓,2例发生导管堵塞,经肝素盐水冲洗后再度通畅,3例出现积液外漏,3例发展至缩窄性心包炎。结论床旁经皮穿刺置人导管行心包引流是一种比较安全、十分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骨痨汤辅助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以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初治型脊柱结核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方法,包括全身抗结核治疗及手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骨痨汤随证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沉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骨性融合时间及治疗后的总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午后潮热、盗汗、局部疼痛等症状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沉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早于对照组,达到骨性融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8118,P=0.0283)。结论骨痨汤辅助治疗脊柱结核时可以较快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骨骼愈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磁共振成像(MRI)与CT在临床诊断脊柱结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6例疑似脊柱结核患者,均接受CT与MRI检查.归纳分类两种检查方法影像表现,统计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与手术结果显示的累及部位.结果 MRI检查韧带下扩散、脊膜强化、硬膜外或锥孔侵犯准确率分别为51.6%、45.8%、50.0%,均高于CT检查的1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经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6例,观察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结核中毒症状的改善及脊柱的稳定性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胸腰背部疼痛及结核中毒症状消失,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平均5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Cobb角18.5°~56.0°,平均27.3°,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15.2°、17.6°,平均矫正12.1°,脊髓神经功能不同程度得到恢复。结论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彻底,脊髓减压全面,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术后即刻重建脊柱稳定性,是胸腰椎结核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对脊柱结核(胸腰段)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理想化方案。方法对本院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脊柱结核(胸腰段)患者中65例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5例患者采取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的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在A组中30例患者于一期前路行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后再予以钉棒矫形的内固定术;在B组中35例患者于一期后路行钉棒矫形后再予以内固定术,之后行前路病灶的清除并植骨融合术。两组又分成累及单个椎体组(即A1组与B1组)和累及多个椎体组(即A2组与B2组)。再对A1组与B1组,以及A2组与B2组其手术时间与术中的出血量及其矫形率进行对比。结果其中,A1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的出血量显著低于B1组(P〈0.05);而B2组的矫形率与稳定性均优于A2组(P〈0.05)。结论脊柱结核(胸腰段)累及单个椎体时,于一期前路行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之后行钉棒矫形的内固定术治疗,为理想化方案;而累及多个椎体,特别脊柱后凸的角度偏大时,于一期后路行钉棒矫形后再予以内固定术,之后行前路病灶的清除并植骨融合术则为理想化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