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升结肠在尿流改道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取用升结肠分别施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42例)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26例),并随访3~96个月.结果膀胱肿瘤患者术后无局部复发,原位新膀胱组后尿道无肿瘤生长.两种术式贮尿囊造影均无输尿管反流,无肾积水,肾功能无恶化.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平均贮尿囊最大充盈压分别为3.2 kPa和2.4 kPa,平均容量分别为380 mL和420 mL;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平均输出道最大压力为10.9 kPa,原位膀胱术平均后尿道最大压为8.01 kPa,平均最大尿流率17.6 mL/s.结论取用升结肠建立的贮尿囊具有容量大、内压低、无反流、无代谢紊乱等优点.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自由控制排尿,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升结肠在尿流改道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取用升结肠分别施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42例)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26例),并随访3~96个月。结果 膀胱肿瘤患者术后无局部复发,原位新膀胱组后尿道无肿瘤生长。两种术式贮尿囊造影均无输尿管反流。无肾积水,肾功能无恶化。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平均贮尿囊最大充盈压分别为3.2kPa和2.4kPa,平均容最分别为380mL和420mL;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平均输出道最大压力为10。9kPa,原位膀胱术平均后尿道最大压为8.0lkPa。平均最大尿流率17.6ml/s。结论 取用升结肠建立的贮尿囊具有容量大、内压低、无反流、无代谢紊乱等优点。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自由控制排尿,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膀胱癌患者,其中男29
例,女3例,均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膀胱全切后,截取35~40 cm末端回肠,排列成W形制作原位新膀
胱。双侧输尿管与新膀胱乳头法吻合,尿道与新膀胱低位吻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可通过腹
压自主排尿,白天控尿率为87.5%,夜间控尿率为78.1%。术后6个月平均膀胱容量410.6 mL,残余尿量22.7 mL。
术后新膀胱漏尿3例,轻度肠梗阻2例,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1例,新膀胱分泌物导致排尿困难3例,并发症经处
理后效果满意。9例术前有勃起功能男性患者,术后5例保留勃起功能;1例保留子宫和附件女性患者术后性功能正
常。平均随访15个月,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肿瘤远处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
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术后患者可原位排尿,控尿良好,上尿路损害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可作为膀胱全切尿流
改道的首选。术后应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和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肪癌患者膀胱全切除术后的贮尿和排尿问题,方法:对3例膀胱全切除患者2例采用Indiana膀胱成形术,1例采用去带盲结肠膀胱成形术,结果:贮尿容量大,压低,可控性能好,术后观察6~18个月,达到了可控性尿流改道的要求,结论:可控性回结肠你膀胱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膀胱癌患者,其中男29例,女3例,均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膀胱全切后,截取35~40 cm末端回肠,排列成W形制作原位新膀胱。双侧输尿管与新膀胱乳头法吻合,尿道与新膀胱低位吻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可通过腹压自主排尿,白天控尿率为87.5%,夜间控尿率为78.1%。术后6个月平均膀胱容量410.6 mL,残余尿量22.7 mL。术后新膀胱漏尿3例,轻度肠梗阻2例,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1例,新膀胱分泌物导致排尿困难3例,并发症经处理后效果满意。9例术前有勃起功能男性患者,术后5例保留勃起功能;1例保留子宫和附件女性患者术后性功能正常。平均随访15个月,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肿瘤远处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术后患者可原位排尿,控尿良好,上尿路损害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可作为膀胱全切尿流改道的首选。术后应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和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的尿控效果。方法:对13例全膀胱切除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定尿流率、残余尿、储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的顺应性、稳定性、膀胱感觉、膀胱容量及排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收缩力。结果:13例随访6~19个月,平均15个月,白天均完全可控,10例夜间完全可控,溢尿3例。最大尿流率14.5~26.5mL/s,平均18.6mL/s。残余尿0~55mL,平均25.5mL。顺应性20~30mL/cmH2O,平均27.3mL/cmH2O。储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较少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压力0~20cmH2O,平均13.3cmH2O。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感觉减退,无明显最初排尿感、正常排尿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容量为290~550mL,平均355.7mL。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内压力12.47~34.50cmH2O,平均24.54cmH2O。排尿期均为腹压协助排尿。结论: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压力低、控制排尿满意,是一种理想的尿分流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在膀胱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3月~2012年3月间膀胱全切加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统计手术时间、尿控及性功能情况、尿动力学检查、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此术式的有效性。结果此术式手术时间为(120~205)min,平均(145.5±1O.5)min;术后患者均用腹压排尿,白天尿失禁发生率为10%,夜间尿失禁发生率为5.7%;新膀胱容量从术后6个月的平均(270±15)mL增加到术后9个月的平均(418±27)mL,最大尿流率从术后3个月的平均(11.2±2.4)mL/s增加到术后9个月时的平均(17.9±1.3)mL/s,残余尿量从术后3个月时的平均(40±1)mL减少到术后9个月时的平均(21±2)mL;膀胱尿道吻合处狭窄发生率为3.6%。回肠新膀胱多发结石发生率为5.5%;无肾积水、输尿管反流及肿瘤远处转移等。结论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并发症少、尿控率高,在膀胱癌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膀胱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膀胱移行细胞癌2例患者采用末端回肠(60cm)去管折叠缝合制成球形贮尿袋代膀胱的原位膀胱重建术。结果:2例手术顺利,术后随访3~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排尿可控率100%,平均尿量230ml/次,剩余尿量0~100ml,最大尿流率17ml/s。结论:球形可控性回肠贮尿袋代膀胱术具有容量大,压力低,可控性好,对机体干扰轻,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原位膀胱重建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09年3月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膀胱术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得随访2~36个月,平均24个月,均无严重的并发症.术后4~8周尿频,6个月后自控排尿稳定,肠膀胱容量平均300ml,最大尿流率14.5ml,剩余尿量小于50ml.结论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肠膀胱术具有容量大,内压低,可控性好,抗反流,正位排尿等优点,易于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回肠可控膀胱术及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患者采用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8例采用回肠可控膀胱术,12例采用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对3种术式的并发症、可控性、尿容量、排尿次数及间隔时间、肾功及肾积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例回肠可控膀胱术及2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可控性差,但随容量增加及经肛门括约肌训练,溢尿逐渐消失,1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发生漏尿,1个月后自愈.3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发生排尿困难,经扩张后症状消失.术后半年,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容量平均400 ml左右,4 h导尿1次,最大容量700~1 200 ml;回肠可控膀胱术容量300~400 ml ,2.5~4 h导尿1次,最大容量400~1 000 ml左右;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容量250~300 ml左右,3~4 h排尿1次,最大容量300~400 ml.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应先选择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有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其次可选择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此术式可建立低压、大容量的储尿囊.  相似文献   

11.
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2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膀胱全切术后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方法:采用U型贮尿囊代膀胱作可控性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23例男性膀胱癌而行膀胱全切术患者.结果:术后18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0.5—8a,经IVP,CT,肾功及电解质等检查,疗效满意.手术时间平均260min,输血平均520mL.2例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治愈;2例出现单侧肾积水;2例术后la出现轻度高氯血症;1例半年死于肿瘤复发;3例死于非原发疾病.术后膀胱容量达280—500mL,膀胱静压为18.5—36.4cmH2O.结论:本术式具有贮尿囊容积大,内压低,顺应性好,尿液可控,抗反流效果好,输尿管梗阻及肾盂积水少,无明显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亲乱,原位自主排尿等优点,是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手术.  相似文献   

12.
膀胱全切回肠原位代膀胱改良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明奇 《中外医疗》2008,27(18):16-17
目的 评价膀胱全切除回肠原位代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8年3月我院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患者除一例外均无瘤存活.手术时间为6~9h,平均8h.术中出血量为800~1000mL,平均为950mL;代膀胱容量平均300mL,最大尿流率平均15mL/s;剩余尿量平均为30mL,代膀胱排尿状态良好.结论 膀胱全切回肠原位代膀胱手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正位排尿、可控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尿流改道方式影响,可控性或非可控性尿流改道后患者不能自主排尿,生活质量差;而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可自主排尿,生活质量改善,但存在排空不良和控尿不全等问题。我科2000~2006年5月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原位回肠膀胱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可控性肠代膀胱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种可控性肠代膀胱术的手术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并推广该手术方法的应用。方法:13例患者中,10例施行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阑尾输出道).2例施行回肠可控膀胱术(回肠输出道),1例施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2年,除1例回肠新膀胱有尿失禁现象外,其余12例均获得了良好的可控性。膀胱容量平均300~400ml,白天2~5h导尿1次,夜间导尿1~2次或夜间留置尿管,无插管困难。1例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后2个月时有一侧输尿管返流,1年后自愈。结论:(1)去除盲升结肠结肠带后,能有效地增加3倍左右储尿囊容积,阑尾输出道可控性确切。(2)回肠可控膀胱(回肠输出道)亦取得了良好可控性,也是一种很好的可控膀胱方法之一。(3)对合适病例施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是很理想的方法,符合生理排尿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膀胱癌21例,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及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结果:21例随访3个月至6年,平均11个月.20例白天可控制排尿,19例夜间可控制排尿,2例偶有失禁.3例术后发生输尿管扩张,2例合并轻度肾积水,1例肾功能轻度异常.10例行膀胱造影仅1例出现右输尿管反流.新膀胱容量260~500 mL(平均330 mL).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尿路分流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赵洪青  赵晓昆 《中国医学工程》2005,13(3):272-274,277
目的探讨拖入式回结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尿道黏膜电切的根治性膀胱切除,子宫圆韧带悬吊的拖入式回结肠新膀胱术,治疗三角区浸润性膀胱癌5例.结果5例随访6~26个月.拔导尿管2、3周后,白天均可自主控制排尿;术后3个月4例无夜间遗尿;术后1 a 1例仍有少量夜间遗尿.4例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371~447 mL,最大尿流率10.2~13.9mL/s,剩余尿量10~25 mL,尿道闭合压明显大于充盈期膀胱压力.复查血清电解质、肾功能正常,IVU检查及新膀胱造影未见积水与反流.膀胱镜下见膀胱颈平滑宽敞,后唇无抬高,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拖入式回结肠新膀胱术方法简单有效,随诊排尿控尿满意,尿道无肿瘤复发,是治疗女性膀胱三角区浸润性膀胱癌的一种值得选择的原位新膀胱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所有患者均行全膀胱切除术及W形原位新膀胱术,膀胱全切除采用顺行逆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带蒂末段回肠片经W形折叠后缝合形成的原位类球形新膀胱,输尿管以乳头法包埋术种植于新膀胱,新膀胱底部与尿道残端吻合。就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储尿量、术后控尿排尿情况、影像学及生化检查等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5小时,术中平均出血量400ml,15例白天均能控尿,夜尿1~3次;夜间遗尿1例;尿漏1例,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B超检查无上尿路扩张积水。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一个优良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行全膀胱切除术及W形原住新膀胱术,膀胱全切除采用顺行逆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带蒂末段回肠片经W形折叠后缝合形成的原住类球形新膀胱。榆尿管以乳头法包埋术种植于新膀胱。新膀胱底部与尿道残端吻合。就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储尿量、术后控尿排尿情况、影像学及生化检查等进行随访,随访时闻6~60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5小时,术中平均出血量400ml,15例白天均能控尿。夜尿1~3次;夜间遗尿1例;尿漏1例,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B超检查无上尿路扩张积水。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 全膀胱切除一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一个优良方案。  相似文献   

19.
膀胱全切后两种尿路重建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芳坚  秦自科  熊永红 《广东医学》2001,22(12):1133-1134
目的 探讨肠道原位膀胱术在下尿路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对6例肠道原位膀胱和11例非可控性尿流改道的控尿、排尿、血电解质和肾功能等进行随访和对比。结果 6例原位膀胱术后随访1~16个月(平均10.7个月),排尿通畅,残余尿量0~220ml。5例无尿失禁,另1例仅夜间偶有失禁。6例肾功能正常,1例出现代谢性酸中毒,1例出现单侧上尿路扩张积水;4例性功能恢复,5例恢复工作,无肿瘤复发。11例非可控性改道中回肠导管术9例,输尿管皮肤造口2例;随访2~14个月(平均10.7个月)。均需佩带人工尿袋,肾功能、电解质和上尿路形态均正常,性功能恢复2例。造瘘口狭窄1例。3例术后半年病情进展。结论 肠道原位膀胱术是膀胱全切后尿路重建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后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尿流改道方法。方法:采用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治疗全膀胱切除患者36例。结果:随访24~36个月,贮尿囊平均容量450ml,平均内压12cmH2O,插管容易。结论: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容量大、内压低、可控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