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阿片类镇痛药是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LA)的主要药物。目前临床上对手术后的疼痛治疗,大多采用阿片类的某一种药物,虽然镇痛作用较好,但用药剂量较大,而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多。适当的药物复合应用,不但能加强镇痛效果,而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旨在观察吗啡、曲马多分别与芬太尼联合用于术后PCLA的效果比较。  相似文献   

4.
彭军  谭敏  周瑞红 《海南医学》2010,21(10):142-144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产妇使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和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镇痛的效果和护理。方法将157例采用硬膜外麻醉的剖宫产产妇分成PCEA组(80例)和PCIA组(77例),比较两组接镇痛泵后6h及12h的镇痛效果和48h内镇痛泵管道脱落情况,并记录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各组的护理情况。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均满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道脱落率PCEA组明显高于PCIA组(P〈0.01)。结论 PCIA镇痛泵脱落率低,护理方便,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开胸术后患者因为疼痛而不能有效排痰,容易诱发肺部感染及肺不张。患者因为呼吸功能不能有效迅速恢复,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及一些长期不良并发症,如:残肺功能丧失。为了有效减轻术后疼痛,自2002年7月以来,对开胸患者采用自控式静脉镇痛泵镇痛,以取代传统的肌注镇痛药物,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分娩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ASAⅠ、单胎初产妇60名,分为瑞芬太尼PCIA组及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PCEA)组,每组30例。产妇宫口开张≥3cm时,0.001%瑞芬太尼PCIA组参数设定为:单次剂量1.5ml、锁定时间3min、无背景剂量;0.15%罗哌卡因PCEA组于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后,推注罗哌卡因10ml;20min后硬膜外导管接入PCA仪,PCEA参数设定为:单次剂量2ml、锁定时间15min、背景剂量6ml/h。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警觉-镇静(OAA/S)法、改良Bromage法分别评估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镇静及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并记录两组产妇第1、第2、第3产程时间、PCA总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比、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产妇分娩镇痛期间头晕、恶心、呕吐、瘙痒、血压/心率下降、呼吸抑制、尿潴留、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镇痛实施前后疼痛程度均下降。活跃期每30min及宫口开全、胎儿娩出时间点VAS评分PCIA组均高于PCEA组(P<0.05),表明PCIA组虽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但不及PCEA组;与PCEA组相比,PCIA组活跃期缩短(P<0.05);两组的剖宫产、器械助产及顺产数相似;PCIA组产妇头晕、恶心/呕吐、瘙痒及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CEA组(P<0.05),而产后发热PCEA组较高。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期间均未出现呼吸、循环抑制,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亦在正常范围。结论 0.001%瑞芬太尼以单次剂量1.5ml、锁定时间3min的PCIA模式行分娩镇痛,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特别对母婴的呼吸、循环影响轻微。对存在椎管内穿刺禁忌或穿刺操作失败的产妇,瑞芬太尼PCIA可作为一种替代的分娩镇痛模式。  相似文献   

7.
瑞芬太尼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是目前临床治疗术后急性疼痛的一种常用方法。瑞芬太尼(REM)(商品名瑞捷)是一种人工合成超短效能的阿片u受体激动药。本文通过对瑞芬太尼和芬太尼(两药均是湖北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术后止痛的临床观察来探讨两药在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等方面有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临床治疗中如何减轻患者的疼痛也越来越受到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采用病人自动控制皮下给药的方式,可以减轻急性创伤患者在检查及骨折复位、固定和牵引时的疼痛。对2种自控镇痛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张伟  伍于斌等 《医学文选》2002,21(5):634-635
急性主动脉夹层瘤是心血管疾病中危重症之一。其特点是发病突然迅速 ,急性期病死率高。据统计 ,未经特殊治疗的病例约有 3%的患者猝死 ,发病2天内死亡者占 37%~ 5 0 % ,发病 1周内死亡者占60 %~ 70 % [1]。急性主动脉夹层瘤临床症状多样、复杂 ,容易误诊或漏诊而迅速致死。因此 ,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将我院 1 997年 1月至2 0 0 2年 2月共收治的 1 3例病人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3例中 ,男 1 2例 ,女 1例 ,年龄 37~ 73岁 ,平均 62 .5岁。 8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史 ,2例合并马凡氏综合征 ,另 3例为急…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MPR、CPR、VR成像,结合轴住扫描图像,观察这三种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显示情况及主要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果:MPR对判断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入口有帮助;CPR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整体效果较好:VR整体观最好,但显示内膜瓣、破口入口不如前两者。结论:MPR、CPR、VR这三种方法结合轴位图像,能够立体直观、整体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情况,对临床医生决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i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 tion,CPR)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MPR、CPR、VR成像,结合轴位扫描图像,观察这三种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显示情况及主要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果:MPR对判断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入口有帮助;CPR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整体效果较好;VR整体观最好,但显示内膜瓣、破口入口不如前两者。结论:MPR、CPR、VR这三种方法结合轴位图像,能够立体直观、整体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情况,对临床医生决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4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 (AorticDissection简称AD)系主动脉内膜撕裂后循环中的血液通过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 ,导致血管分层 ,是心血管疾病中最致命的急诊之一。有研究表明[2 ,3] ,未经治疗的AD患者 ,发病第一天内每小时死亡约 1%、约 5 0 %一周内死亡、约 70 % 2周内死亡 ,约 90 %一年内死亡 ,故争分夺秒地明确诊断及积极治疗尤为重要。以往一直认为AD为少见病 ,随着近年来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的提高 ,国内外报道逐渐增多。但由于本病发病急 ,表现复杂 ,目前仍有相当比例患者被误诊。广东省人民医院在 1992~ 2 0 0 1…  相似文献   

15.
孟波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1):1336-133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本组21例按照DeBaKey分型属于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6例,其中5例病变累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6例累及肾动脉,肾动脉"起源于假腔";3例累及髂总动脉;2例下支架。结论: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分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当今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正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0):13-16
胸主动脉瘤,尤其是马凡氏主动脉根部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主动脉夹层,起病凶险,死亡率高达70%~90%,外科治疗是当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技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至今仍是对心血管外科医师的一项挑战.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对不同部位的病变已创造了许多手术治疗方法和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腹直肌鞘内注入局麻药对腹直肌切口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于缝合后鞘之后,经切口中央向右钝性将腹直肌与前鞘分离至半月线处,再延此线向上向下将腹直肌外缘与前后鞘的融合处分开至切口全长,经中部分离口垂直向外置硬膜外麻醉导管至尖端达半月线后,绕管缝合分离口.结果:20例成年患者,双盲法经自皮下组织于切口上段引出的导管首次注入0.5 %布比卡因10 mL的B组(n=10),注药后(9.0±1.3)min疼痛开始减轻,注药后25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注药前的10减少了7.25±1.55,镇痛持续时间为(3.75±0.67)h,分别较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的A组(n=10)差异有显著性.B组第2次注药7 mL,与首次注药后皮肤麻木范围均可达T7~T10.所有病例第2次注药开始均每4 h注入0.5 %布比卡因7 mL,留管24 h~72 h(45.6±14.5),伤口均I期愈合.结论:本方法注药后可能通过同时阻滞后鞘的肋间神经末梢支和经过前鞘的末梢神经分支而有效地减轻胆囊切除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腹直肌鞘内注入局麻药对腹直肌切口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于缝合后鞘之后,经切口中央向右钝性将腹直肌与前鞘分离至半月线处,再延此线向上向下将腹直肌外缘与前后鞘的融合处分开至切口全长,经中部分离口垂直向外置硬膜外麻醉导管至尖端在半月线后,绕管缝合分离口。结果:20例成年患者,双盲法经自皮下组织于切口上段引出的导管首次注入0.5%布比卡因10 mL的B组(n=10),注药后(9.0±1.3)min疼痛开始减轻,注药后25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注药前的10减少了7.25±1.55,镇痛持续时间为(3.75d±0.67)h,分别较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的A组(n=10)差异有显著性。B组第2次注药7 mL,与首次注药后皮肤麻木范围均可达T7~T10。所有病例第2次注药开始均每4 h注入0.5%布比卡因7 mL,留管24 h~72 h(45.6±14.5),伤口均Ⅰ期愈合。结论:本方法注药后可能通过同时阻滞后鞘的肋间神经末梢支和经过前鞘的末梢神经分支而有效地减轻胆囊切除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9.
梅杨  杨谧 《湖南医学》2014,(4):651-65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对消除麻醉诱导期丙泊酚注射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院40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耳鼻喉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长托宁组(W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C组患者麻醉诱导前采用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W组0.01mg/kg长托宁(生理盐水稀释为10mL)静脉注射。20min后静脉注射2mg/kg丙泊酚,30s注射完毕。采用口述分级评分法(VRS)分别评估比较丙泊酚注射时患者的疼痛评分情况。记录患者入手术室(T1)、试验药物(长托宁或者生理盐水)注射后5min(T2)、10min(T3)、15min(T4)、20min(T5)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W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0.9±0.7比1.7±0.9,P=0.04);注射痛发生率也低于C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0%比90%,P<0.05)。两组间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托宁能有效缓解麻醉诱导期丙泊酚注射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芬太尼、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Ⅰ~Ⅱ级的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芬太尼组(F组)、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组(BF组),术毕按3种方案实行PCIA.记录并比较术后2、4、8、18、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均达到了良好的镇痛效果,但术后8 h、18 h、24 h,BF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术后4、8、18、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F组(P<0.05).B组头晕发生率高于F组(P<0.05);BF组呕吐发生率低于F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