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阿成 《校园心理》2005,3(9):40-41
暗示,是在没有对抗态度的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影响心理的某种观念来自别人叫做他人暗示;影响心理的某种观念来自自己叫做自我暗示。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因此,在心理治疗中有暗示疗法,在教育中有暗示教学法,在社会生活中,暗示也有它的妙处。  相似文献   

2.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人们的心理痛苦。佛教如同任何宗教一样都有帮助人们减轻精神痛苦的作用。心理治疗源自西方的相对科学的体系,其理念重在以不同的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或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佛教中的理念引导人们应对心理痛苦的方式是接受放下,是一种人生态度。在心理治疗中渗入这一理念,会更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至少在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中国文化背景下。本文将以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案例为例具体阐述佛教思想对心理治疗观的影响,并与心理动力学治疗和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的一些理念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指的是某一个体或群体受到其他社会团体或他人的排斥或拒绝而导致其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社会排斥会阻碍受排斥者的归属感、自尊、控制感、意义感等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引发一系列消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近几年来,大量研究都致力于探讨何种因素调节个体在社会排斥后的不同行为反应,这些研究范围广,种类多而杂。本文重点梳理和总结了社会文化因素、群体身份、排斥类型以及归因、权力与控制感等个体特征对受排斥者行为反应的影响,以帮助人们从多层面、多视角来理解社会排斥现象。未来研究可以拓展长期排斥和替代性排斥对行为反应的影响及其调节因素探讨,并加强社会排斥积极影响的策略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俗信念(lay beliefs)是指一般人(lay people)对自我及他人行为的解释和看法,是一种归因的模式。有人从认知与社会科学的角度出发,将其称为信念系统。也有人倾向于称之谓通俗理论(lay theories),这暗示着它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一致性、有序性及合理性。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不是刺激决定了反应,而是个体的认知决定了个体的反应方式。通俗信念就是一般人所拥有的、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认知。所以,许多认知、临床及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通俗信念对于各种行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临床心理研究趋势是利用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和行为激活系统(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AS)探讨问题行为或心理的成因[1]。BIS被视为注意系统,对惩罚、非奖赏、新奇等刺激敏感,并采取回避或退缩行为进行应对。BAS属于动机系统,对奖赏、非惩罚及逃离惩罚等刺激敏感,并导致趋近行为达成目的[1]。研究认为BIS/BAS活动水平过高或过低可能与心理病理有关[2-4]。本文拟探讨工读初中男生在行为抑  相似文献   

6.
自我暴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适度的自我暴露会使人们的紧张情绪得到释放,防御心理悄然减弱,心理距离缩小,感觉迅速升温,由此建立起与他人的联系和信任。一个拥有基本安全感的人才敢于自我暴露,一个聪慧的人才善于自我暴露,因为暴露本身说明其已经接纳自我,并已具备了超越自我的能力。您愿意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始动者吗?  相似文献   

7.
自我暴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适度的自我暴露会使人们的紧张情绪得到释放,防御心理悄然减弱,心理距离缩小,感觉迅速升温,由此建立起与他人的联系和信任。一个拥有基本安全感的人才敢于自我暴露,一个聪慧的人才善于自我暴露,因为暴露本身说明其已经接纳自我,并已具备了超越自我的能力。您愿意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始动者吗?  相似文献   

8.
王彬  田丽  赵帅 《心理与健康》2009,(12):25-27
暗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想知道暗示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吗?先看看下面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9.
自我暴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适度的自我暴露会使人们的紧张情绪得到释放,防御心理悄然减弱,心理距离缩小,感觉迅速升温,由此建立起与他人的联系和信任。 一个拥有基本安全感的人才敢于自我暴露,一个聪慧的人才善于自我暴露,因为暴露本身说明其已经接纳自我,并已具备了超越自我的能力。您愿意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始动者吗?  相似文献   

10.
童话故事测验(FTT)在儿童个性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投射测验的回顾投射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等不自觉地安放到外部对象上去的一种心理操作过程 ,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深层动力机制 ,常常不为个体所意识。投射测验是用没有固定意义的测题引起被试的反应 ,借以考察其所投射的人格特征和深层心理机制[1 ] 。192 1年出现的罗夏墨迹测验引起了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界的极大兴趣 ,并被广泛应用。但是 ,关于罗夏墨迹测验的争议也最多 ,支持者认为它能够探索人的深层心理、把握人的整体人格 ;批评者认为它不具备心理测量学要求的信度和效度 ,不能有效地预测行为。此后 ,心理学家们深入…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的一般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88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具有较好信、效度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共3份测验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多因素多元非饱和模型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年级、学科性质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垂检验表明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医科生显著高于文、理工科生,二三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不同性别大学乍在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自我效能显著高于女生;②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分、自我效能总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r在-0.067与-0.308之间);③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自我效能比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β-0.278,β=-0.186)。结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贵州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分析。结果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除人际关系,其它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女生较男生各因子得分高(强迫P〈0.05、其它P〈0.01),而农村学生和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各因子得分分别较城市学生和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理科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得分高于其它专业(P〈0.05),其它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13.
Thirty-two college student subjects were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scores on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Scale. Eight of the high suggestibility subjects were assigned randomly to each training mode, progressive relaxation (PR) and suggestions of relaxation (SR). The 16 low suggestibility subjects were similarly assigned, which resulted in a 2 × 2 factorial design with one repeated measure, a pre-post relaxation scale that yields a total score and three subscale scores. A significant pre-post relaxation effect emerged. Main effects were found both for suggestibility and mode of training. High suggestibility subjects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regardless of the training mode. PR yielded significantly higher relaxation scores than did SR. An interaction between suggestibility and training mode occurred on the cognitive factor scale; subjects who scored low on suggestibility reported relaxing significantly better when the training mode was PR.  相似文献   

14.
预期,实际与回忆测验焦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预期、实际和回忆测验焦虑作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预期测验焦虑明显高于实际测验焦虑;(2)回忆测验焦虑与实际测验焦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先呈现想象指导语,会引起被试实际和回忆测验焦虑的增加;(4)女性比男性有较高的回忆测验焦虑;(5)正常条件下状态焦虑明显低于考试紧张条件下的测验焦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与学习倦怠量表对3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分析。结果①学生的学习倦怠(除情绪衰竭因素外)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在学习倦怠的情绪衰竭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6.95,P<0.01);②时间管理倾向在时间价值感上存在性别差异(t=-2.28,P<0.05),女生得分好于男生,医学专业学生的时间管理好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并在各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或<0.01);③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各维度存在负相关,时间管理高分组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低于低分组的学生(P<0.01或<0.001)。结论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影响其学习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16.
常丽苹 《医学信息》2018,(18):106-108
目的 分析睡眠障碍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以期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3月应用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我校4个专业827名大学生进行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评估。结果 827名大学生PSQI平均总分为(5.73±2.41)分,SAS平均总分为(43.83±9.11)分,SDS平均总分为(41.93±7.71)分。高年级学生、医学类大学生PSQI、SAS、SDS总分高于低年级学生、非医学类大学生PSQI、SAS、SDS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8大学生的SDS得分和SAS得分高于5≤PSQI≤7大学生、高于PSQI≤4大学生,SAS≥50分大学生的PSQI总分高于SAS<50分大学生的PSQI总分,SDS≥53分大学生的PSQI总分高于SDS<53分大学生的PSQI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校大学生睡眠质量不容乐观,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关系密切,应引起学校管理者及老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400名大学生,采用自编《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问卷》和《大学生行为问题量表》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在年级、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文理科大学生在元认知能力、元认知监控上存在差异(P0.05),在元认知体验上差异显著(P0.01),在元认知知识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与行为问题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在元认知能力问卷各因子和总分上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结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元认知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8.
1500名师范大学新生心理素质问卷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定1500名师范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测评。结果①师范大学新生的动力特征、自我特征和创造性的平均得分较高.反映性、实践性和情绪特征的平均得分较低;②男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反映性、实践性、情绪特征和创造性显著优于女生;③城乡来源的师范大学新生整体心理素质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但城市来源学生的反映性、创造性、实践性、情绪特征、自我特征和社会定向适应显著高于农村来源学生,其元认知和动力特征则显著低于农村来源学生;④文、理科新生在整体心理素质、各维度、各因素上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⑤本科新生的心理素质整体水平、个性维度、动力特征、自我特征均显著高于专科新生。结论师范大学新生心理素质各成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师范大学新生心理素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专业层次差异,但家庭来源、专业类型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区某高校医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医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探讨其相应对策。方法以SAS(焦虑自评量表)及SDS(抑郁自评量表)调查82名南方医科大学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医学生的SAS得分高于一般人群(P〈0.05),女学生得分高于男学生(P〈0.05);SDS得分和一般人群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男女学生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医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应该采取措施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316名大学生特质焦虑及性别差异与风险回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质焦虑、性别差异与个体风险回避的关系。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在328名大学生中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问卷316份。根据受试特质焦虑问卷的测试结果,把得分≥53分的受试作为高特质焦虑组(N=30),把得分≤30分的受试作为低特质焦虑组(N=30);实验材料为自编的10个假设风险情景,要求受试做风险决策;然后,假定决策的结果为负性,采用Likert量表,要求受试对自己主观损失感进行评定。结果:高特质焦虑组风险回避得分高于低特质焦虑组[(5.97±1.53)vs.(3.27±1.25),P0.01];男生风险回避得分低于女生[(2.78±1.37)vs.(6.46±1.26),P0.01];在风险回避得分上,特质焦虑水平与性别有交互作用(F=7.43,P0.01)。男生的反应时长于女生[高特质焦虑组:(1586.47±10.352)vs.(1067.52±18.468);低特质焦虑组:(643.46±36.759)vs.(498.36±9.673),均P0.01]。女生的主观损失感与特质焦虑水平的相关系数大于男生(Z=2.15,P0.05)。结论:特质焦虑水平和性别差异对个体风险回避产生显著影响;高特质焦虑组和女生组在风险决策中有更多的风险回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