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秀华 《中原医刊》2005,32(5):16-16
目的分析贲门癌气钡双对比造影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贲门癌,并对其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早期贲门癌12例(20%),中晚期贲门癌48例(80%)。典型X线表现:①食管下段改变42例(占70%)。②贲门区溃疡24例(占40%)。③胃底贲门区块影32例(占53%)。④胃底变形胃体小弯受累10例(17%)。结论贲门癌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运用气钡双对比造影不但能诊断出中晚期贲门癌也能发现和诊断早期贲门癌。  相似文献   

2.
孙永康 《中外医疗》2009,28(31):188-189
目的研究分析贲门癌的气钡双对比连影的X线表现,提高对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本文对39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贲门癌的胃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结果贲门部软组织肿块(35例),表现为结节状、分叶状、半球形;贲门区龛影(5例),多数为浅龛影;食道下段浸润(32例),呈索条状粘膜下浸润;胃体小弯侧僵硬(9倒),小弯侧胃壁僵硬,与正常胃壁闯形成小切迹或凹陷,粘膜变平.消失。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贲门癌的首选方法。良好的双对比钡餐造影,取多体位、不同角度,全方位观察,可以提高贲门癌的X线捡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贲门癌X线钡餐造影成像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双重对比钡餐造影法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6例贲门癌患者的X线影像资料。结果单纯侵及贲门16例,胃底浸润26例,食管下段浸润10例,食管下段、胃底、胃小弯同时浸润4例。结论钡剂造影是诊断贲门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贲门癌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郭瑛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233-234
目的:探讨贲门癌气钡双对比造影的X线征象。方法:收集我院2002~2007年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的124例贲门癌病例,对其气钡双重造影的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贲门区软组织肿块72例,胃底溃疡64例,食管下段受累48例,钡剂分流118例。结论:贲门癌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传统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对中晚期贲门癌易检出。早期需要结合胃镜及CT扫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底贲门癌的X线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提高胃底贲门癌早期诊断率。方法搜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胃底贲门癌40例患者的完整资料,对其临床及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有黏膜或黏膜皱襞的改变,有5例表现为贲门上抬,29例表现贲门部位黏膜增粗、紊乱、中断及消失;32例患者侵犯食管下段,食管下端变窄;16例胃底部见软组织肿块;6例变病向下侵犯胃小弯垂直部。结论采用X线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可明显提高胃底贲门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正>由于贲门、胃底解剖特点,常规贲门、胃底X线检查难以提供较确切X线征象。因此,国内众多报道其切除率远远低于食管癌。我院从1982~1989年间手术治疗贲门癌450例,切除298例(占66.2%)。为了提高切除率,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探查,从1987年起对贲门癌手术患者常规应用B超检查,以估计手术切除可能性。临床实践证实其作用优于常规X线钡餐造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技术在食管胃结合部的应用和对病变检出与诊断的认识水平。方法应用F78-Ⅱ型500mA遥控X线诊断机对50例正常人食管胃结合部的X线表现进行分析,并统计分析100例食管胃结合部疾病患者在不同体位和透视下病变检出率。结果50例食管胃结合部无异常人的X线表现为胃底穹窿线光滑、均匀、柔软,粘膜面钡剂涂抹均匀一致,贲门星呈三种形态:(1)星芒状38例占76%;(2)头巾状10例占20%;(3)链索状4例占4%,动态观察贲门星呈收缩、舒张两种状态。站立右前斜位,仰卧半立大角度左前斜位、俯卧半立左后斜位对病变检出率分别是85%、100%、81%。结论熟悉贲门区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的正常表现,运用特殊体位摄片与透视下动态观察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就可提高病灶的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贲门息肉X线诊断水平和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0例贲门息肉的临床资料、X线检查方法和X线表现。结果10例贲门息肉中,X线表现为贲门区结节状充盈缺损8例,其中位于贲门处5例(前壁2例,后壁3例),位于胃底近贲门处3例(前壁2例,后壁1例),病灶直径0.4~2.5cm。贲门狭窄、变形2例。结论应用数字胃肠机双对比造影,连续小口吞服稀钡剂,多体位点片或多体位采集后摄影有助于提高贲门息肉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贲门癌的X线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早期贲门癌的X线表现。结果 36例患者在钡餐造影检查中,主要表现黏膜异常增粗、紊乱、肥大,钡剂通过贲门缓慢,贲门痉挛,黏膜纠集、中断,局部呈结节样或大小不一的颗粒状阴影等。结论双对比造影时体位变换和流动技术的合理应用及胃泡充气良好是诊断早期贲门癌的关键技术,仰卧左前斜一右侧位的动态观察方法是早期贲门癌不可缺少的流动观察体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食管双对比造影技术的深入开展,其可以显示一般钡餐不能显示的轻度的食管炎与贲门炎,但是容易误诊为早期癌,有关这三种疾病的X线鉴别诊断资料较少。本文对轻度食管炎、贲门炎的异常X线表现进行描述,并且对他与早期食管癌、贲门癌的X线鉴别诊断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气钡双对比造影俯卧左侧抬高位数字图像对早期贲门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 2 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早期贲门癌 ,用青岛Ⅲ型双对比用硫酸钡 ,5 0 0mA岛津IDR - 70 0遥控透视数字胃肠机 ,实时采集贲门区多种部位图像 ,着重采集俯卧左侧抬高位胃底贲门区像。结果 :2 8例早期贲门癌在俯卧左侧抬高位像上均能清晰显示该区微小病变。结论 :俯卧左侧抬高位胃底贲门区数字化图像能清晰显示该部位的异常X线征象 ,对早期贲门癌的诊断有积极的价值 ,尤其是癌肿未侵及食道下段时 ,显示病变优于其它摄影部位  相似文献   

12.
杨兆辉  王会英  陈春  孙宏迪  关天光  张玉海  刘君 《吉林医学》2006,27(9):1123-1123,1125
早期贲门癌在日常工作中并非罕见,以前由于X线检查方法不当.往往漏诊。随着贲门部双对比造影的开展,早期贲门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我院共累计完整早期贲门癌资料16例。本文对这些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讨论其X线表现、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3.
贾兴平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0):1347-1348
目的:探讨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早期诊断。方法:对经影像学检查,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6例贲门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贲门癌的基本X线表现为:贲门区软组织肿块;胃底变形及胃体上部浸润;贲门区龛影;食管下端浸润;钡流分叉、转向和喷射现象。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贲门癌的重要手段之一,早期诊断能够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贲门是胃癌的好发部位,由于位置较高(在肋弓内),不易扪诊,且胃底粘膜变化复杂,显示病变有一定困难。若不熟悉该区域的正常X线解剖,可将正常误为异常。为了提高诊断水平,本人分析50例正常胃底贲门和食管下端的X线表现及该区的正常X线解剖文献,并总结了30例经X线诊断后,又回访胃镜、病理证实的贲门癌病例。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瘤的X线表现,以提高首次正确诊断。方法:搜集经X线、胃镜、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平滑肌瘤。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采取气钡双重造影及充盈加压法多轴位观察均摄有全胃及局部点片。结果:胃平滑肌瘤的X线征象有:(1)胃底部的软组织块影;(2)胃腔内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黏膜皱襞被撑开展平。(3)充盈缺损中央溃疡、X线上呈“靶征”。(4)肿瘤偶尔可发生钙化。结论:胃平滑肌瘤具有X线特征诊断易,不典型时易误诊为贲门癌,溃疡型胃癌等,这有赖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我们搜集1998-2003年7月间250例胃双对比造影照片,从中选择有完整资料,标准位置的正常贲门照片200例,进行对照分析。初步提出了贲门部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九种正常类型X线解剖形态,为贲门部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为早期发现贲门癌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贲门胃底癌是胸外科常见疾病,由于其特解剖特点,常规钡餐贲门胃底X线检查,对其病变长度、范围、特别是小弯侧肿瘤的胃外浸等,难以提供较确切的X线征象。加上患者吞咽困难出现较晚,临床症状不典型,较其它上消化道肿瘤切除率明显减低。如何提高切除率,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是目前探讨的一个课题。我院近几年来共行三重造影检查贲门胃底癌42例,其中38例行术治疗。现将三重造影时有无软组织肿块阴影和手术中所见情况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结合部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及综合治疗措施.方法:应用X ray钡餐检查及内镜下碘染色活检确诊的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结合部癌患者71例,采用5-Fu及PPD化疗2周后行手术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 ray钡餐确诊14例(19.72%),内镜下碘染色活检确诊69例(97.2%).手术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5年生存率达56.3%.结论:对食管下段贲门胃底结合部癌病人应用X ray钡餐检查及内镜下碘染色活检可提高诊断率,早期发现综合治疗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及根治性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局部腔内侵犯为主型、局部黏膜管壁侵犯为主型、周围侵犯型三种不同X线钡餐表现类型贲门腺癌的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接受放射治疗的贲门腺癌患者共124例,所有符合条件贲门腺癌病例参考X线钡餐表现和其他影像学资料分为三组:A组39例,局部腔内侵犯为主型,病变局限于贲门区,X线钡餐表现为腔内明显充缺或龛影;B组48例,局部黏膜管壁侵犯为主型,病变局限于贲门区,X线钡餐表现以累及黏膜或管壁为主,腔内无明显充缺或龛影;C组37例,周围侵犯型,X线钡餐表现贲门区外受侵,累及食管下段或胃底,或CT可见管壁外组织受侵.分别对三种类型贲门癌放疗前后的梗阻症状改善情况和病灶范围变化进行比较,应用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B、C三组放疗前后KPS改善率分别为25.6%、27.1%、73%,A、B两组间KPS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KPS改善率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A组72.2%、43.1%、17.5%,B组61.3%、34.2%、8.4%,C组40.1%、9.1%、0.三组病例近期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A组与B组接近(P>0.05),二者优于C组(P<0.05).结论 周围侵犯型贲门癌放疗后的KPS改善率优于局部腔内侵犯为主型和局部黏膜管壁侵犯为主型,但放疗后的近期生存率比前两组差.局部腔内侵犯为主型和局部黏膜管壁侵犯为主型贲门癌在KPS改善率和近期生存率方面相近,各型贲门癌在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考虑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20.
贲门癌(benmenai)是发生在胃贲门部,也就是食管胃交界线下约2cm范围内的腺癌.它是胃癌的特殊类型,应和食管下段癌区分.但是它又与其他部位的胃癌不同,具有自己的解剖学组织学特性和临床表现,本文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48例胃底贲门癌的X线表现,主要表现为食管下段充盈缺损(颗粒状、息肉状、边缘型),胃贲门区软组织肿块、分流征、喷射征、肿瘤染色.同时讨论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出最好使用贲门部的充盈像、半充盈像及粘膜像来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