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儿童反复慢性腹痛的关系。方法 :对 6 3例反复慢性腹痛患儿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血清抗Hp -IgG抗体 ,并与 2 5 4例无症状儿童进行比较 ;对抗Hp -IgG抗体阳性的慢性腹痛患儿给予根除Hp的治疗。结果 :反复慢性腹痛组抗Hp -IgG抗体阳性率为 4 2 .9% (2 7 6 3) ,较对照组抗Hp -IgG抗体阳性率2 3.2 % (5 9 2 5 4 )明显升高 (x2 =9.83,P <0 .0 1)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2 7例抗Hp -IgG抗体阳性的慢性腹痛患儿经根除Hp的治疗后 ,临床症状消失 2 3例 ,缓解 4例。结论 :儿童慢性腹痛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对反复慢性腹痛且抗Hp -IgG抗体又为阳性者 ,可给予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儿童慢性腹痛幽门螺杆菌IgG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腹痛幽门螺杆菌 (HP)的感染状态。方法 采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E)测定HP -IgG抗体。 结果 检查组的 1 2 6例 ,HP感染 57例 (45 .2 4 % ) ;对照组 30例 ,HP感染 7例(2 3 .33 % )。两组比较 ,P <0 .0 5。HP感染率男女无显著差异 ,年龄越大 ,感染率越高。结论 HP感染是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因素 ,HP感染所产生的酶及毒素可损伤胃上皮细胞造成局部炎症。胃炎发生后胃酸和胃蛋白酶及其它因素造成炎症继续发展是引起小儿腹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慢性腹痛患儿提供部分病因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方法:采用血清HP-lgG定量测定或胃内容物及齿槽分泌物PCR基因检测HP-DNA,对185名3岁~14岁慢性上中腹、脐周痛为临床表现患儿进行监测。并随机选出其中32名进行钡透及胃镜对照检查。结果:185名患儿中HP感染占51.9%,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HP(+)者100%引起上消化道慢性炎症或溃疡。治论:小儿慢性腹痛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HP感染→胃炎→溃疡→慢性腹痛是构成小儿中上胶、脐周痛疼的病因链。HP的检测是小儿慢性腹痛病因诊断和治疗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根除HP治疗的常用三联治疗方案7d疗程和14d疗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HP检测(尿素酶法)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治疗7d,B组治疗14d,观察HP根除情况,溃疡愈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临床总有效率B组明显优于A组(P〈0.01)。结论:14d疗程明显优于7d疗程,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病源之一,许多研究表明,HP感染后能导致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此外,人类胃黏膜上的HP持续存在也增加了胃癌和胃淋巴瘤发生的风险.而且可诱发许多胃外疾病.例如IDA等。最近从成人中获得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人的一生中感染HP的最主要年龄阶段是在儿童期,尤其在生后最初几年内。可见儿童是受HP侵袭的最危险的人群。但HP能否在胃黏膜定植又是由儿童期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现就HP在小儿中的流行以及根除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距离幽门螺杆菌(H p )首次被发现和分离已经30年了,幽门螺杆菌是世界上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H 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食管反流病、胃息肉等密切相关外,还与一些其他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肾病、胆石症、肝性脑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儿童贫血、发育迟滞、婴儿猝死等有关,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进行介绍。同时提出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案,Hp根除治疗有效地改变了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预后,迄今开展根除治疗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目前的现状是H p对常用的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甲硝唑等耐药率明显增加,由此而导致使用最广泛的传统三联疗法的根除率已经下降至不可接受的水平。国内外探索了一系列的根除治疗方案,本文对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13—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反复慢性腹痛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反复慢性腹痛与HP活动性感染的关系。方法:13-C尿素呼吸试验。结果:120例反复脐周、上腹部前的患儿有36例检出HP活动性感染,检出率30%;研究发现,2-、5-、10-14岁三组患儿HP检出率分别为28.95%,30.44%,30.77%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小儿反复慢性腹痛与HP活动性感染密切相关;HP现症感染与年龄无关;13-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HP方法简单,安全,非侵  相似文献   

9.
<正> 自1982年有人从慢性胃炎胃窦粘膜中成功地分离和培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是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子,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协同因子,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已成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目前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案众多,经过临床证实,  相似文献   

10.
<正>现在全球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全球老年人口多达7.23亿。在我国年龄>60岁即被视为老年人。世界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人群感染率高达50%[1],并且感染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2-3]。研究证实,Hp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类致癌物,不但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4],还与糖尿病、冠心病、帕金森综合征等消化道外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5-6]。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较差成为Hp相关疾病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1.
56例儿童反复腹痛检测血中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结果显示反复腹痛组与对照组HPIgG阳性分别是41%和17.2%,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检出率随患者年龄有逐年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有60%~7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胃窦粘膜检出HP[1]。我们应用雷尼替丁联合胶体铋和羟氨苄青霉素及甲硝唑三联治疗HP阳性的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3.
14.
郑在友 《吉林医学》2013,(27):5637-5637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分析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溃疡愈合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择7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甲硝唑和阿莫西林予以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和替硝唑予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阴性率,并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88.6%)明显高于对照组(65.7%),治疗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疼痛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溃疡愈合情况与治疗前相比更加良好,效果显著。结论: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可以减少耐药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  相似文献   

15.
16.
周新华  周炯英  金子林 《海南医学》2003,14(4):57-57,60
儿童再发性腹痛 (RAP)是小儿常见病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再发性腹痛密切相关。本文旨在讨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再发性腹痛的关系。观察采用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来治疗再发性腹痛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8月门诊及住院诊治的符合再发性腹痛的患儿 10 6例 ,年龄 6~ 13岁 ;男 5 8例 ,女 4 8例 ,男 :女 =1.2 :1;病程大于 3月 ;反复发作上腹部疼痛 ,驱虫治疗无效 ;就诊前二周内无服药史。1.2 方法1) 14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2 ) 14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 ,随机…  相似文献   

17.
根除幽门螺杆菌致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峗向东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644-2645
目的:观察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双歧杆菌活菌胶囊(商品名:丽珠肠乐)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对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治作用。方法: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胃镜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判断溃疡愈合情况及根除H.pylori疗效。依据腹泻症状、粪便常规及镜检结果判定肠道菌群失调。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均有较理想的溃疡愈合率及根除H.pylori疗效,根除率分别为93.10﹪、96.5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18.97﹪、3.4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能有效防治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所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复发性腹痛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性腹痛(RAP)是儿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病因不明,该病反复发作影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近年来认为RAP的病因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为探讨两者之间关系,笔者测定了我院门诊120例RAP患儿血清HP-IgG抗体,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方法 将99例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2组:47例为治疗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果胶铋250 mg,阿莫西林1.0 g,克拉霉素0.5 g,均为2次/d;52例为对照组,奥美拉唑20 mg,2次/d,吗丁啉10 mg,2次/d,疗程均为1周,以消化不良症状消失为显效.结果 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治疗组: 43/47,91.49%,对照组:43/52,82.6 9%,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1年后症状消失,治疗组:13/47,27.66%.对照组:6/52,11.54%,两组比较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程最短,可作为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溃疡愈合时间、用药时间明显缩短,但平均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停药后6个月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降低停药后临床复发率,值得临床继续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