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德光老中医,现任牡丹江市中医院技术顾问。行医四十余载,尤擅长内科及针灸。除对治疗胁痛、胃脘痛、五更泻、虚劳发热及妇科调经、滑胎等诸疾颇有体会外,在用药上,对乌头、附子等温热药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就乌、附的临床应用经验简介如下。鸟、附治痹无需大剂、久煎乌头辛温,其用守而不走;附子辛热,其用走而不守。王老认为,二者同用于温经散寒之剂中,有相得益彰之妙。因此治寒痹,常乌、附并用。近年来,文献不断报导大剂量应用附子(久煎)治疗沉寒痼冷痹证  相似文献   

2.
王德光老师治疗休克的经验牡丹江市中医院张淑英,杨桂森,高鸿翼,田雨东宁县人民医院杨桂柱休克是机体在强烈有害因素作用下,神经、内分泌,代谢、循环等主要机能活动发生严重障碍引起的以急性循环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临床表现特点是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发谅,...  相似文献   

3.
太阴高热在临床上属于急危重病症,能使机体代谢增加,内环境紊乱,甚至导致死亡。龙江医派名老中医王德光认为太阴高热以卫气同病和气分高热为主,辨证用药,可以迅速遏制病情发展,并取得良好疗效。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德化县医院老中医黄承(?),弱冠始研岐黄,其学精深博广,善师古而不泥,创新而不离法,现谨掇其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之经验简介如下。辨治特点黄老认为,胃炎、胃溃疡日久不愈,必碍“脾升胃降”之生理功能,且胃为多气多血之经,气机失常,气病及血,缠绵反复,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伤络,在所难免。故黄老在治疗上多从调理气血入手,且结合纤维胃镜所见,灵活辨治。慢性胃炎胃镜下多见胃粘膜水肿、充血甚至糜烂,炎症细胞渗出,如若胆汁返流性胃炎,则可见黄绿色分泌物附着。无论病之长短,既是胃炎,“消炎”乃当务之急。“消炎”之法,应从  相似文献   

5.
老一代名医王慎轩专长妇科,现将其治疗痛经的经验整理如下: 一、痛经的辩证规律: 王老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判断痛经的特征。 1、痛的时间经前或经期痛为实证,经前胀痛多为气  相似文献   

6.
王宝光老中医治疗中风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宝光老中医治疗中风病的经验潍坊市中医院(261041)王立琴,田立关键词中风病,王宝光,老中医经验王宝光老中医潜心研究中风病30余载,经验颇丰,现举要介绍如下。1急性期化痰祛瘀通络为先吾师认为,中风病急性期以痰瘀内阻多见.中风患老多素体肥胖,嗜酒肥...  相似文献   

7.
8.
<正> 笔者1979年有幸聆听上海名老中医严二陵的教诲,当时严老已八十高龄,仍坚持每周两次门诊,不辞辛苦抱病工作,对求教医生循循善诱,无私地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介绍给我们,谌称我们的良师益友,为表示对严老的怀念,现把随诊的只言片语整理成文,供同道学习。 1 治温病擅用轻可去实 严老行医六十年之久,他博采众方,精研王孟英、薛生白、吴鞠通的学说,1923年上海温病盛行,他用轻可去实之法挽救了很多危重患者性命;终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治疗温病要宗三法,其一:轻可去实,辛凉清解为主要治则,若全热不清,热退不净时是由于阴液受伤之故,可用  相似文献   

9.
郭家兴老中医治疗骨质增生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增生病属于祖国医学痹症范畴。身体各个部位均可发生,俗称“骨刺”,受损关节以颈椎及负重的腰椎、足跟为常见,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临床以疼痛为主症,以发病缓慢,病程长,易复发,危害性大,比较顽固为特点。郭家兴老中医集50余年医疗实践,反复筛选,总结出治疗骨质增生病自拟经验之方——“骨刺锭”,组成:威灵仙90克(酒炒)、杜仲、桑寄生、骨碎补、  相似文献   

10.
总结秦老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认为肝脾(胃)不和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因而治疗脾胃病应立足脾胃,注重调肝,临床疗效颇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岑维璠 《新中医》1991,23(8):3-4
李梓明主任医师,广西合浦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尽得先辈真传。多年来,他潜心研读中医经典和历代名医著。体会较深。临床对内科杂病的治疗,经验丰富。笔者随李老侍诊,得其传授,今不揣浅陋,特将其治疗内科杂病经验简述于下。一、分析病机于微细处查实质杂病多病情复杂,且缠绵难愈。李老在长期的临床中对杂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认  相似文献   

12.
<正> 李梓明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50年,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现就李老对情志病的治疗经验简介如下。一、清热泻火活血祛瘀治癫狂李老认为瘀热是癫狂病机所在,只有瘀血与火热相合,瘀浊乃能上行清道而扰及神明。徐灵胎《伤寒论类方》谓“热甚则血凝而上干心包,故神昏而如狂”确然可信。若瘀血不与火热相合,则为瘀积而已,焉能引  相似文献   

13.
<正> 吴少清是我县名老中医,他秉承庭训,医学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业医五十载,远近闻名,活人无数。现将吴老辨证治疗眩晕病验案七则整理介绍如下。一、气血两虚眩晕案赵某,女,40岁,农民,1985年3月16日初诊。头昏眩晕,历时两载,经南京某市级医院检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近日来眩晕加剧。证见面色无华,心悸气促,体软贪眠,五心作热,舌唇淡白无荣,脉沉细。查血红  相似文献   

14.
李文艳 《河南中医》2003,23(7):19-19
王自立主任医师 ,是甘肃省名老中医 ,秉承家学 ,造诣精深 ,善解疑难杂症 ,临证 4 0余载 ,屡起沉疴深得群众信赖。兹总结吾师诊治胃脘痛验案 4则 ,以飨同道。1 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吾师认为引起胃脘痛的病因很多 ,但以情志不遂 ,肝气郁结 ,横逆犯胃最为多见。肝主疏泄 ,以条达为顺 ,胃主受纳 ,以通降为和 ,情志抑郁 ,恼怒伤肝 ,则疏泄失职 ,横逆犯胃 ,胃气阻滞 ,和降失常 ,则胃脘胀痛。马某 ,女 ,5 0岁 ,1999年 10月 3日就诊。胃脘胀痛 3a,每因情志不畅而加重 ,胃镜检查示 :胃溃疡。症见 :胃脘疼痛 ,连及胁肋 ,口苦 ,纳差 ,大便不爽 …  相似文献   

15.
魏俊良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福建省泉州市医药研究所(362000)魏德嵩【关键词】魏俊良,老中医经验,胃脘痛,泄泻,便秘已故名老中医、副主任医师魏俊良,行医40余载,经验丰富。其师古而不泥古,善于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临证确精竭虑,辨证精当,屡起沉价....  相似文献   

16.
我市已故名老中医秦启波,行医五十余载,擅治内科杂证,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独到之处。秦老认为,脾升胃降,胃降是关键,胃气不降则受纳不得,胃气不降则水谷不化,胃气不降则脾无所升,胃气不降则三焦不利。脾胃病无论实证虚证,气机升降均受到障碍,胃气实则壅滞,胃气弱则无力和降。临床多以食欲不振、胃脘胀满或疼痛为主症,以脐上一寸处按之不适或痛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 胆囊结石常与胆囊炎并存,互为因果,见于中医籍之“胁痛”、“肝气痛”、“结胸发黄”、“石疝”等记载中。苏老认为本病是由于体内长期湿热不化,煎熬胆液凝结而成,故临床上多有湿热见证,常兼见肝郁气滞的证状。多年来,苏老以清热利湿、舒肝解郁、利胆排石等法则治疗胆石证30余例,多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就整理总结出的三种治疗方法作以介绍。一、在结石明显胁腹疼痛不甚剧烈时,采用治本的方法,用胆道排石汤加味。处方: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木香、大黄(上六味系天津南开医院经验方)、柴胡、丹参、川楝子、元胡。此方可根据具体病情随证加  相似文献   

18.
19.
陈静 《福建中医药》2003,34(4):14-15
林上卿先生从医 70多年 ,治疗疑难杂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林老临证善举经方 ,拈之得心应手 ,频获效验 ,在妇科方面亦颇有独到之处。笔者就其产后病的治疗 ,撷验案数例 ,供同道借鉴。1 产后柔痉黄某某 ,2 9岁 ,务农。患者产后 10 d,自恃体健而入溪中洗衣被 ,顿感寒冷 ,勉强返家 ,遂作头痛 ,项背强直 ,筋脉拘急 ,发热恶风 ,自汗出 ,胸腹满闷 ,肢体酸重 ,口不渴 ,纳呆 ,大便不行 ,小溲涩少 ,舌淡红 ,苔白腻 ,脉沉细迟。处方 :瓜蒌根、桂枝、白芍各 15 g,桃仁、炙甘草各 8g,秦艽、地龙干、藿香、佩兰、生姜各 10 g,大枣 12枚 ,水煎 ,分 3次温…  相似文献   

20.
小儿咳嗽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基层老中医李文从事儿科临床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对久治不愈的小儿咳嗽诊治有其独到的心得。李主任强调小儿咳嗽为四季常见病,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久咳之病机在肺脾,临床治肺为要,恢复肺之宣肃;健脾为关,培土生金,绝其生痰之源,取效甚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