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PTMC)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外科处理策略。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 2014年 1月至 2018年 6月收治的 PTMC病人 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无淋巴结转移者 64例,淋巴结转移者 42例,包括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 37例,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者 14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病灶情况、甲状腺包膜受侵情况等临床资料,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探讨外科处理策略。结果(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年龄、肿瘤直径、是否多灶、肿瘤位置、甲状腺包膜受侵情况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多因素分析可知,肿瘤直径 ≥7 mm、双侧癌、多灶、包膜受侵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2)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甲状腺包膜受侵情况、是否多灶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多因素分析:肿瘤直径 ≥7 mm、包膜受侵、多灶、上极肿瘤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对于 PTMC病人而言,肿瘤直径 ≥7 mm、双侧癌、多灶、包膜受侵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 ≥7 mm、包膜受侵、多灶、上极肿瘤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上述对应独立危险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区域及危险程度,采取针对性外科处理措施,以改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2.
朱凤池  戚峰  巩发才  季兵  刘彤 《天津医药》2011,39(8):676-678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大肠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60例大肠癌组织及远癌切端大肠癌组织HIF-1α、STAT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同时以抗podoplanin单克隆抗体标记大肠癌微淋巴管计数淋巴管密度(LVD),分析上述指标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中HIF-1α、STAT3和VEGF-C分子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远癌切端大肠癌组织(P<0.05),大肠癌组织中HIF-1α、STAT3与VEGF-C分子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患者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较远癌切端大肠组织有更为密集的淋巴系统,大肠癌组织中HIF-1α、STAT3、VEGF-C是调节大肠癌淋巴管形成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lα)、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大肠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60例大肠癌组织及远癌切端大肠癌组织HIF-lα、STAT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同时以抗podoplanin单克隆抗体标记大肠癌微淋巴管计数淋巴管密度(LVD),分析上述指标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中HIF-lα、STAT3和vEGF-C分子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远癌切端大肠癌组织(P<0.05),大肠癌组织中HIF-lα、STAT3与VEGF-C分子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患者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较远癌切端大肠组织有更为密集的淋巴系统,大肠癌组织中HIF-lα、STAT3、VEGF-C是调节大肠癌淋巴管形成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大肠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大肠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结果 224例大肠癌患者中,淋巴结的转移率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增高;随癌组织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的转移率明显提高;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还随癌基因及其产物P53、C-erbB2、rasP21的出现而增加,而随nm23-H1的表达而降低.结论 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检测将有助于研究肿瘤淋巴转移的原因和机制,并对淋巴转移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类癌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其认识,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大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内镜下特征、良恶性判断及治疗方法。结果25例大肠类癌患者中,肿瘤直径〈1.0cm者18例。12例直径〈0.5cm者均无肌层浸润及局部淋巴结转移。11例无肌肉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类癌患者,9例内镜下治疗能获得良好效果,5年生存率为100.0%;2例行外科手术,术后1例因类癌扩散并脑转移死亡,另1例仍生存。犯肌层、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5例,其中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余4例随访至2013年3月仍生存,5年生存率为80.0%。局部淋巴结转移者3例,均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生存时间2年,2例随访时间〉60个月,随访至2013年3月仍生存,5年生存率66.7%。远处转移者2例,1例肝转移患者,生存时间6个月,另外1例肺部转移者生存时间为2年3个月。结论类癌直径小,与息肉区分困难。怀疑为大肠类癌者,建议多取检;类癌侵及肌层、局部淋巴结转移或有远处转移者,5年生存率低;无肌层侵犯、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者,适合选择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6.
国内资料显示,医院就诊的大肠癌患者中,早期癌(癌细胞仅侵及黏膜和黏膜下,无淋巴结转移)诊断率多徘徊在10%~15%,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0%。因此,提高大肠癌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当务之急是提高早期病人检出率。提高早期诊断率最有效的方法有3种策略:自然人群普查、癌前疾病随访和遗传性大肠癌患病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进展期大肠癌淋巴结癌转移情况,为临床大肠癌外科手术及重点部位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年8月-2004年4月期间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癌30例患者,根治性切除术中经瘤前动脉注射染色剂显示着色区域,着色区域淋巴结清扫并送检,分析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乙状结肠癌为一向心性扇形着色区,癌肿两端6-10cm肠段沿系膜至肠系膜下动脉区域;直肠上段癌着色区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癌肿两端3-6cm肠段以及沿肠系膜下动脉至腹主动脉分枝处,第二部分为盆底腹膜及部分膀胱表面腹膜,第三部分为髂血管区域。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癌着色区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2.5%及29.5%。结论进展期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分布由近及远,阳性率从高到低的特点。瘤前动脉注射染色剂所着色区域是乙状结肠癌及直肠上段癌需要外科治疗及术后埋置给药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8.
罗婧  李玲  罗青  郑召鹏 《贵州医药》2013,(12):1142-1143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半数以上,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和生命。早期宫颈癌(Ⅰ-ⅡA期)患者单纯根治性手术与单纯根治性放疗两者治疗效果相当。但早期宫颈癌伴有预后不良因素者,包括肿瘤体积大(直径≥4cm)、宫颈间质浸润达肌层外1/3、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阳性、宫旁浸润、病理分级为Ⅲ级、淋巴血管间隙受侵、特殊病理类型(腺癌、透明细胞癌、小细胞癌等)应进行术后辅助放疗。宫颈癌手术加盆腔放疗不良反应重,加强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科收治的64例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坤 《江苏医药》1993,19(4):208-210
目前手术仍是大肠癌治疗的主要方法。术式需依据下列因素决定(1)病史;(2)病变部位和临床分期;(3)手术和麻醉的危险性;(4)伴随其他病灶和癌前病变;(5)局部并发症;(6)外科医生的经验与偏爱;(7)手术的危险性与预后的效果评估。大肠癌“根治性切除”的一般原则结肠的淋巴引流区域与动脉血供相似。手术原则是广泛整块切除荷瘤肠段和淋巴引流区域,结肠切断端距肿块至少5cm,除分化差的肿瘤外直肠下切端一般距肿瘤2cm 即可。手术中要求高位结扎血管淋巴管蒂,但也只有在局部淋巴结转移不足5枚、血管根部淋巴结无转  相似文献   

10.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占65%)。根治性手术固然能切除癌肿,但仍有残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血管中癌栓存在等情况发生,复发转移几率非常高。因此淋巴结清扫彻底是直肠癌根治术的基本要求。笔者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采用淋巴示踪技术治疗直肠癌患者3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该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沈军  张洪杰  孙保存  赵秀兰 《天津医药》2007,35(6):413-415,I0001
目的:探讨人舌鳞癌淋巴管生成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A receptor-1,LYVE-1)为淋巴内皮标记物,对照血管标记物CD34和CD105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计数依次获得肿瘤间质淋巴管密度、肿瘤间质淋巴管开放面积、癌巢内淋巴管密度、肿瘤间质血管密度及癌巢内血管密度等指标。结果:舌鳞癌肿瘤间质淋巴管密度(5.66±2.34)与正常舌组织淋巴管密度(3.18±0.88)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间质、癌巢内血管和淋巴管密度及肿瘤间质淋巴管开放面积在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间有明显差异。结论:肿瘤间质、癌巢内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密度,以及肿瘤间质淋巴管开放面积等指标各自与颈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肿瘤间质淋巴管密度升高是颈淋巴结转移首位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早期癌变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内镜高频电切全瘤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早期癌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2例Tis及T1期患者经内镜高频电切治疗,其中8例追加根治性手术,无区域淋巴转移。长期随访无癌复发。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早期癌变经内镜高频电切既可治愈,一般不须追加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早期官颈癌前哨淋巴结(SLN)对临床的检测价值。方法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31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利用局部注射放射性核素及亚甲蓝,术中定位前哨淋巴结,然后行经腹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将前哨淋巴结快速冰冻切片。结果31例患者均成功检测出前哨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检出率100%,与术后病理检查符合率96%。结论前哨淋巴结对早期宫颈癌淋巴转移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甲状腺乳头状微灶癌(PTMC)气管旁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 N0)PTMC患者发生Ⅵ区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患侧甲状腺根治性切除+颈Ⅵ区淋巴清扫术的120例c N0PTM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检查分为Ⅵ区淋巴结转移组(40例)和未转移组(80例),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PTMC颈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3.3%,单侧癌灶部位(P<0.05)、甲状腺包膜侵犯(P<0.05)、单侧多灶性PTMC(P<0.01)为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c N0PTMC有较高的颈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在切除甲状腺的同时清扫颈Ⅵ区的淋巴结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有相关危险因素者。  相似文献   

15.
颈淋巴清扫术是临床常用手术 ,能够有效的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190 6年Crile提出根治性颈清扫术后 ,有学者不断探索保守和改良的颈清扫术 ,使其在根治肿瘤的同时 ,保证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后来将颈淋巴清扫术分为根治性颈清扫术、改良性颈清扫术、分区性颈清扫术 ,扩大根治性颈清扫术。不同术式的颈清扫术适应于不同原发灶的转移癌。1 发展肿瘤根治外科的发展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大体有两个阶段 ,从 1894年Halsted确立乳腺癌根治手术以来 ,肿瘤根治原则逐步形成 ,即局部广泛整体切除 ,加区域淋巴结切除术。早期根治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施信荣  孙斌  王亚雷 《天津医药》2019,47(6):628-631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切除治疗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治疗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共166例, 记录患者的性别、 年龄、 ESD治疗过程、 术后病理、 追加手术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合病理结果, 分别按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适应证分类、 eCrua评分系统进行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结果 166例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中ESD术后治愈性切除146例 (88.0%); 非治愈性切除20例 (12.0%), 其中9例追加手术治疗。非治愈性切除组中病变直径> 30 mm、 合并溃疡、 未分化型患者比例高于治愈性切除组 (P<0.05)。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7 (3~33) 个月, 期间1例出现复发, 无胃癌相关死亡病例。术后eCura C级共4例, 2例局部有肿瘤残留, 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 对于符合治疗适应证的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 ESD治疗是安全、 有效的。术后结合病理结果对患者进行eCura评分可以较好地评估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及术后证实为,原位癌6例,癌侵及黏膜固有层14例,黏膜下癌20例,15例有家族病史,1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5%.2例经胃镜行黏膜病变切除,38例癌肿根治术,5年生存率为95%,38例现均建在,2例死亡(1例因吻合口瘘术后死亡,1例因复发死亡).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是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的主要选择治疗方法,只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才能早期治疗,才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癌病理分型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了306例大肠癌病理资料,对大肠癌的病理分型分期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析。结果: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度较高分化腺癌高;大肠癌浸润肠壁全层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较仅浸润黏膜层的高。结论:大肠癌分化程度、病变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范围内,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迅速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肿瘤细胞的播散和转移是其主要的致死病因。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是其播散的早期事件,但在判定其是通过肿瘤内部或瘤周新生的淋巴管播散的,还是通过侵袭肿瘤周围原有的淋巴管转移的还是比较困难的,随着各种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相继被发现,检测乳腺癌中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浸润,探讨乳腺癌肿瘤中是否存在新生淋巴管,微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成为新的焦点。现就乳腺癌淋巴转移与微淋巴管的成的关系的相关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直肠类癌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肿瘤直径<1 cm10例,1~2cm 7例,>2cm1例;7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行根治术,3例行肛门局部切除术,7例行圈套电凝切除术.除1例瘤体直径> 2cm患者手术后出现肝转移死亡外,其余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患者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直径< 2cm的直肠类癌极少发生转移,首选局部扩大切除术;直径< 1cm者可局部切除或高频电凝切除;直径>2cm或侵及肌层或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