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典型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表现为劈裂样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随着CT的普及应用,不难做出正确诊断。但老年患者常常缺乏典型表现,CT、脑脊液(CSF)出现阴性结果,也易延误诊断。现将5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46例的全脑血管造影(DSA),探讨SAH发病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情况及可能的发病原因。方法146例患者均为SAH后行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借助DSA和CT结果,对所有患者发生CVS的病因加以分析。结果其中发现动脉瘤的107例患者,发生痉挛66例,占61.7%;非动脉瘤性SAH患者39例,发生痉挛2例,占5.1%。结论CVS的发生与动脉瘤的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朝艳  杨卓 《江西医药》2008,43(5):436-438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内科治疗方法。方法对5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及脑血管造影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病例58例(94.8%),CT诊断阳性率为94.8%。不典型病例3例(5.2%),SAH内科治疗死亡11例,总死亡率18.9%,再出血发生率13.8%,再出血后病死率87.5%。结论CT在诊断方法快速、安全、阳性率较高,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对表现不典型的SAH应及早行头颅CT及脑脊液检查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5例SAH后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塞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2天,平均8.3天;年龄52~81岁,平均65.6岁;临床Hunt-HessⅡ~Ⅲ级12例,Ⅳ~Ⅴ级3例;部分患者梗塞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SAH后Hunt-HessⅡ~Ⅲ级;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老年人,7~10天左右易发生脑梗塞.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的CT表现,探讨和进一步加深对其认识.方法 收集16例临床急诊CT平扫确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和复习其CT表现并经影像学和临床追踪证实临床最终诊疗结果.结果 本1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中,8例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为颅内动静脉畸形,7例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破裂出血.结论 螺旋CT平扫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实时准确和重要的诊断价值及对病因评估的有效性和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CT对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6例的CT检查资料。结果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检查,在脑挫伤、脑底部及椎动脉破裂、双侧皮质静脉破裂、出血界限明显、出血位置脑基底部、存在凝血块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CT对出血部位、血液分布、血液形状、是否存在病变组织、破裂血管等情况进行分析,可以较好的区分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典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无锡市人民医院2005—2010年误诊的39例不典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血管性头痛9例;误诊为高血压脑病6例;以眩晕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例;误诊为冠心病5例;误诊为梅尼埃病3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3例;误诊为颈椎病2例;以头痛、呕吐伴肢体瘫痪症状为主误诊为脑出血3例;以发热伴头痛、全身不适症状为主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2例;以腰背部酸痛症状为主误诊为腰大肌劳损2例。结论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应详细询问病史,细致体格检查,疑诊患者应积极行头颅CT及腰穿等检查,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非手术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松飞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730-2731
目的探讨采取非手术方法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16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知情同意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4例,两组均采用保守药物治疗,如降颅压、止血、解痉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病区经过培训的护士给予指导并实施舒适护理。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舒适度相关的心理、生理指标,主要包括腰酸背痛、头痛、失眠、便秘等。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结果随访6个月,干预组死亡O例、植物生存1例、重度致残1例、中度致残2例、良好8例、治愈72例,对照组分别为3例、4例、4例、6例、7例、60例,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26,P〈0.05)。干预组术后出现腰酸背痛、便秘、失眠等症状分别有7例、14例、9例,对照组分别有2l例、29例、2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13.7、12.5,均P〈0.01);干预组工作满意度(99.1%)明显高于对照组(80.3%)(x2=20.1,P〈0.01)。结论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及舒适护理可明显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11.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6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给予止血、脱水、激素及抗生素等治疗;治疗组(34例):除常规治疗外,另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320m g加入到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14d。观察患者GCS、生命体征、意识情况、精神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结果马来酸桂哌齐特使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尽快平稳,神经功能恢复较好较快。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具有较好的防止血管痉挛、保护脑组织,减轻脑水肿的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李洁 《中国药业》2012,21(23):40-4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将同期4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检测治疗前、治疗后(3,6,10,14d)大脑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vp)变化,记录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大脑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较对照组下降显著,GCS评分增高显著,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有效率明显于高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明显减少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盛巍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105-105
目的分析总结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积水的诊治经验。方法对急性脑积水行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术,术后复查头颅CT,5~7d后闭关观察1~3d;对术后慢性脑积水,临床症状和头颅CT无改善表现,3周至半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果 2周时复查头颅CT,脑室双侧额角最大宽度与该层面颅内最大横径之比均〈0.3。随访6个月~5年,均恢复良好。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积水是临床上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如能积极治疗预后佳。  相似文献   

14.
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60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应用尼莫地平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以60例SAH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尼莫地平8 mg 250~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qd,两周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观察其血管痉挛发生率,与尼莫地平临床应用前文献报告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率与临床意义。方法对9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到确定诊断的时间为30 min~15 d,误诊率为21.7%。临床治愈80例,死亡12例。结论CT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既方便又快捷,可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误诊率,而对头颅CT(-)的疑诊患者,适时选择腰椎穿刺帮助确诊。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并发症,常于SAH后4—12d内发生,在发病3d或3周也可见到,血管痉挛占全部动脉瘤性SAH的70%,死亡率为无血管痉挛的1.5—3倍,继发于脑血管痉挛后的脑缺血与迟发性缺血性损伤是SAH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50例SA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6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痊愈;1例于起病10 d后发生昏迷转外科手术,经治疗好转,清醒,但遗留有偏瘫;1例起病即昏迷者经治疗清醒,于第14天再次昏迷死亡.2例恶化者诊断为脑血管痉挛(CVS).2例CVS患者中,死亡1例,致残1例.结论 SAH起病状态不一,病因多为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多样.DSA检查能直接明确病因,可为临床选择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诊断、抢救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3例再出血的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 ,综合文献讨论其发生原因及预防。结果 :14d内再出血 2 5例 (88.8% ) ,死亡 14例 (6 0 .8% ) ,8例内科临床治愈(34 .7% ) ,1例手术治愈。表现为头痛加重、痛苦喊叫、意识和呼吸障碍等。结论 :突发头痛加重、昏迷、呼吸异常是再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大剂量甘露醇快速静脉输入是抢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减轻后遗症及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要严密认真观察 ,并及时查TCD、掌握发生迟发脑血管痉挛的动向 ,及早采取治疗措施。结果 对于有发生脑血管痉挛倾向的病人采取抗血管痉挛药物治疗。如钙拮抗剂可有效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减轻后遗症。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是可以预防的 ,一旦发生 ,采取积极措施 ,能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及减轻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邵仲萍 《淮海医药》2012,30(5):411-41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减少或预防再出血的发生.方法 在2001~2011年收治的145例SAH病例中,对30例发生再出血的病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对策.结果 情绪波动、高血压、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患者过早下床活动是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再出血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防治方法,使患者了解并且避免诱发因素是降低再出血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