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将32例颅眶交界区肿瘤分为眶颅型(7例)、颅眶型(11例)、颅鼻眶型(8例)和眶尖-视神经管型(6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采用经额下硬膜外入路11例,眶-翼点入路15例,额颞眶颧入路6例;对8例颅鼻眶型肿瘤联合使用经鼻内镜、鼻侧切开入路。术后按颅底缺损位置和范围分别采用游离骨膜瓣、人工脑膜补片及带蒂膜瓣修补硬膜缺损,并用钛板修复颅底骨缺损。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及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搏动性突眼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进行肿瘤分型和选择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眶交界区肿瘤,同时修复颅底缺损,能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内镜经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绛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3例患者在扩大经额下入路显微切除肿瘤颅腔内部分的基础上,采用经鼻内镜下切除肿瘤颅外部分并重建颅底缺损.结果 手术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和新神经功能废损、脑脊液漏、脑膜腩膨出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爪神经鞘瘤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3例,脑膜瘤2例,垂体瘤、内翻性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痛和嗅神经母细胞瘤符1例.结论 采用内镜经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创伤小且深部视野良好,能安全且完全切除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防治侧颅底脑膜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20例侧颅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未延伸至海绵窦或眶上裂的肿瘤实现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为减少术后眼神经损伤的风险、有小块肿瘤残留在海绵窦或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和经颅内镜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TSM)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6月—2019年6月,14例行神经内镜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鼻蝶入路手术6例,经颅内镜眶上外侧入路8例。结果 经鼻蝶入路组患者肿瘤切除均达到SimpsonⅠ级,经眶上外侧入路组患者均达到SimpsonⅡ级;除1例患者视力下降加重外,其余患者的视力障碍均较术前改善。术后2例患者出现嗅觉障碍,1例患者出现颅内感染;两组患者均无发生脑脊液漏。结论 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和经颅内镜眶上外侧入路均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有效方法,两种内镜技术可全切除绝大部分的鞍结节脑膜瘤。经鼻内镜的优势是将复杂颅底脑膜瘤变为凸面脑膜瘤,对于质地较韧,且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包裹明显的血管保护有一定困难;经颅内镜可以无死角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对于侵犯视神经管的肿瘤的视神经减压有一定局限。两种技术可以优势互补,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眶尖肿块经眶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1例眶尖肿块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结果11例均采用眶翼点入路,肿物全切8例,大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疗效满意。结论此类肿块部位特殊,累及眶内及颅内,单纯经眼眶入路或经颅入路对肿块的显露均难满意,全切困难,采用眶翼点入路显露良好,可在直视下切除肿瘤,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经颅入路切除眶内或颅-眶沟通性肿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切除眶内或颅-眶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均采用双侧额部发际内冠状切口,根据肿瘤大小、占据眶内的部位以及是否有颅内侵犯,调整皮肤切口的长短,选择合适的开颅骨瓣:单侧额部入路、经额经眶上缘入路或经额经颧经眶上缘入路。对单纯眶内肿瘤,采用硬膜外入路;对眶-颅沟通性肿瘤,先经硬膜内处理肿瘤的颅内部分,然后打开眶顶和(或)眶外侧壁切除眶内肿瘤。结果 全切除26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除1例有动眼神经麻痹,另2例遗患侧眼失明外,无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颅入切除眶内或颅-眶沟通性肿瘤时,选择合适的开颅骨瓣而使肿瘤得以充分显露是手术成功的基础;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手术切除从颅底侵犯海绵窦的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侵犯海绵窦的颅底肿瘤的指征及手术要点。方法自1998年11月至2002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合作,连续切除侵犯海绵窦的颅底肿瘤32例,其中鼻咽纤维血管瘤7例,脊索瘤5例,鼻咽癌和鼻咽囊腺癌5例,副鼻窦癌5例,神经鞘瘤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颞下翼腭窝低分化癌2例,颞下翼腭窝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23例曾经1次或多次手术切除后复发。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根据肿瘤主体的部位分别选用经上颌骨入路、颞下耳前入路、或额眶入路。全部病例术中显露满意,肿瘤均得到肉眼切除,受累的颅神经一并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偏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辅以放射治疗。随访3—50个月,平均19个月,失访3例,4例术后3—6个月死亡,4例带瘤生仔,21例健在。结论由下向上侵犯海绵窦的颅底肿瘤可以手术切除,近期效果满意。对颅底正常和病理性解剖结构的熟练掌握以及多学科医生的密切协作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鼻咽入路切除齿状突的可行性。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4例新鲜尸头标本,均为成人,用红色乳胶灌注椎动脉及颈内动脉后制作成标本,并作防腐处理,在尸头标本上内镜下模拟经鼻入路行齿状突切除术。结果内镜下经鼻入路能很好暴露下斜坡及颅颈交界区等区域,能顺利切除齿状突,术区术野暴露较好。结论内镜下经鼻咽入路是切除齿状突手术较好的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9.
源于鼻眶或前颅底肿瘤常破坏前颅底结构,造成颅内外沟通,难以仅靠单一颅内或颅外入路予以全切,且切除肿瘤后重建颅底困难,易导致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最近文献资料统计该区域手术并发症趋向降低,主要得益于临床经验积累,现代神经影像学的发展,有效抗生素及改良术式,颅底重建技术的应用。作者自1998年1月至2005年10月,对27例侵犯鼻筛蝶眶及前颅底沟通瘤采用经额鼻筛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重建缺损前颅底,效果满意。现将手术入路和钛网颅底重建技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筷子技术"在鼻内镜经鼻入路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采用"筷子技术"进行鼻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切除的62例鞍区或鞍旁病变的临床资料。经鼻蝶入路43例,经鼻蝶扩大入路16例,经鼻经翼突入路1例,经鼻咽至齿状突入路1例,经鼻泪前隐窝入路1例。结果 62例中,垂体腺瘤46例,Rathke囊肿5例,颅咽管瘤4例,斜坡脑膜瘤2例,空泡蝶鞍1例,炎性肉芽肿1例,翼腭窝及海绵窦旁腺样囊性癌1例,颞下窝神经鞘瘤1例,脊髓空洞合并齿状突畸形1例;病灶全切除53例,次全切除9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4例、垂体功能低下9例、电解质紊乱17例、尿崩症11例。术后随访2~22个月,平均(12±6.2)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结论在鼻内镜经鼻入路手术中,应用"筷子"技术可以满意完成经筛、经蝶、经翼突、经泪前隐窝等多种入路操作,有效缓解了传统经鼻手术时主刀与助手间的不契合问题,改良术中体验,提升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11.
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s (JNAs) are rare vascular tumors which arise in the nasopharynx of adolescent males. Patients with these tumors can be cured by surgery, which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Traditional surgical techniques for patients with JNAs have been via open surgical approaches. Since 2000, however,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JNAs has changed due to advances in endoscopic procedures and such approaches are standard for early stage lesions which are limited to the nasal cavity, nasopharynx and the paranasal sinuses. The role and limitations of endoscopic approaches for JNAs with skull base and intracranial involvement are being defined.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a patient with a JNA with skull base involvement who underwent an expanded endonasal endoscopic approach for a complete resection. Additionally, 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of endoscopic approaches to JNAs with skull base involvement.  相似文献   

12.
神经内镜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经验,探讨该手术方式的优越性。方法对187例垂体腺瘤采用经右鼻腔蝶窦入路手术,手术全过程在神经内镜下进行。结果脑脊液漏5例,颅内感染2例,术后17 d鼻腔大出血1例。随访3~35个月,MR复查示肿瘤全切除133例,近全切除32例,部分切除20例,活检2例。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入路最为直接,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视野广,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前中颅底沟通瘤的解剖学分类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中颅底沟通瘤的临床分类方法 及手术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方法 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生长方向将29例前中颅底沟通瘤患者划分为额鼻眶区(16例)、中颅窝一侧颅底区(8例)、颅底中央区-中间颅底区(4例)及岩骨颈静脉孔区(1例)4类,据此并结合病理资料等分别选择扩大经额下人路(13例)、眶上-翼点入路(9例)、额颞眶颧入路(3例)、额颞人路(3例)及岩骨切除入路(1例)进行肿瘤切除和颅底缺损重建,其中采用经鼻内镜等颅内外联合入路1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发生;术后早期出现动眼神经麻痹2例,余未有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脑膜脑膨出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该分类方法 具有界限清楚、部位和范围明确的优点,有利于选择合理手术人路进行肿瘤切除和颅底缺损修复及临床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319例,其中神经内镜下手术127例(神经内镜组),显微镜下手术192例(显微镜组)。结果 神经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肿瘤全切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神经内镜组鼻中隔缺损率、复发率和术后尿崩发生率(分别为20.47%、4.72%和8.66%)均明显低于显微镜组(分别为36.98%、13.02%和27.60%;P<0.05)。>结论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相当,但神经内镜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复位联合鼻中隔粘膜瓣进行鞍底重建在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11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36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复位联合鼻中隔粘膜瓣重建鞍底。结果 36例完成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制作、复位,其中10例切除肿瘤过程中鞍隔破裂,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结合鼻中隔粘膜瓣完成鞍底重建。肿瘤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5例;肿瘤全切除率为86.1%(31/36)。术后无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术后随访3~12个月,无鞍底粘膜骨瓣移位,无迟发性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结论 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复位联合鼻中隔粘膜瓣重建鞍底,方法简单,可有效预防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切除术后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侵袭颅内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神经外科从2001年7月.2005年8月收治的5例侵袭颅内嗅神经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点,手术治疗进行分析,1例行内镜下经鼻活检,4例手术治疗,分别选择经额入路和经额扩展入路,应用不同方法进行颅底重建。全部病人术后行放疗,1例辅助化疗。术后6-45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4例侵袭颅内肿瘤全部切除,术后鼻塞全部改善,3例术前视力下降者术后视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2例术后出现腰骶段椎管内转移,分别为术后6-8个月。其中1例手术,死亡1例。结论 侵袭颅内的嗅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仍然需要多手段进行干预,对侵袭到颅内肿瘤要争取全切除,术后应辅以放疗。  相似文献   

18.
内镜经鼻手术治疗侵犯颅内的巨大鼻窦黏液囊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手术治疗侵犯颅内的鼻窦黏液囊肿的外科技术。方法 对6例侵犯颅内的鼻窦黏液囊肿行内镜经鼻囊肿“造袋术”,切除囊肿壁,保留与硬脑膜、视神经黏连紧密的部分囊肿壁,保证囊肿腔与鼻腔引流通畅。结果 囊肿壁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术前2例失明者术后视力无改善,4例视力下降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3例眼球突出者术后眼球回缩.眼突出度恢复正常。1例眼球运动障碍者眼球运动部分恢复。术后无颅内出血、感染。平均随访16个月,囊肿均无复发.鼻窦腔引流通畅。结论 对侵犯颅内的鼻窦黏液囊肿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避免病人失明。内镜经鼻手术安全、有效.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视神经及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9.
颅鼻沟通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手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颅鼻沟通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颅鼻沟通瘤,肿瘤在颅内位于颅前凹,部分侵及颅中凹;25例出现鼻塞、鼻部外形改变,19例眼球突出、眼球移位、眼球活动障碍。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颅面联合入路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全切28例,大部切除3例。均恢复良好,术后无死亡。随访7个月~9年,24例完全恢复健康,5例生活需要照顾,2例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颅眶沟通瘤多以鼻部、眼部和脑神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采用颅面联合入路,多科室合作,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可直接改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