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它不但是我国历代医家作为正确诊断复杂症候的基础,也是辩证论治的基础。“灵樞”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张仲景说:“凡要和湯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络,知道三百六十孔穴,荣卫气血,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宋代的朱肱说:“治伤寒先须識经络,不識经络如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喻嘉言也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都说明经络学说之重要。这一学说阐述了人身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它是我们英明的祖先根据无数年  相似文献   

2.
经络学说临床应用浅谈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福州350003)戴锦成《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知。”后世医家喻嘉言也说:“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学说指导临床实践是多学科的,本文就以经络学说指导内伤杂病的诊治阐...  相似文献   

3.
引言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不但是作为诊断疾病的基础,而且也是治疗学上的重要依据:“灵枢”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1]”。俞嘉言[2]也说:“凡治病不朗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都说明经络学说的重要性。这一学说阐述了人身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内经曾记载[3]“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知识,肌肉神经的任何活动都  相似文献   

4.
概说人体正常生理是赖气血运转协调,达到内外相互活应的。而起到这种作用,是经格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经络学说便构成祖国医学的重要理论部份,(?)(?)经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五脏,外络于肢节”,难经也能:“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素问经脉篇也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充分地说明经络不仅是运行气血奉养人体,周全生命重要物质的枢纽,更能反映病理情况。所以俞嘉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见诊治疾病,必须从经络腑着手,才能取得显著疗效。特别鉴于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学视的深加探讨和广泛在临床应用以及经络测定仪的创造等,均  相似文献   

5.
<正> 升降学说的起源及其发展概况升降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该书《六微旨大论》篇中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人体“无器不有”,“无不升降”。又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功能失常就会导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些论述说明了升降的动态变化是带有普遍性的,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此外,《内经》也谈到了脾胃的升降功能及经络的升降特点。如“胃者六腑之海,其气  相似文献   

6.
经络学说的形成,当然不是如《内经》所云,为某几个人或某一时期,一次性完成,它的形成,必然是在大量的和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发展和完善的,并最终形成一种学说。1医疗实践发现“经气”运动人类的医疗实践,据现有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发现,均足以说明,针砭与导引、药物等方法的运用,由来已久。如出土文物发现砭石及骨针等,乃上古时代之物。在诸多医术中,尤以针刺与导引法,与经络的关系更为密切。详《内经》诸篇言经络之文,尤为强调“经气”,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灵枢经·…  相似文献   

7.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治疗尤其是针灸疗法的基础。古典经络理论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调和阴阳”。因此,研究经络是整理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将近年来有关学者的部分成果摘述如下: 一、经络学说和经络现象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属于体表-内脏的联络系统。功能是维持和调节人体的功能。正如《灵枢·经脉》所述:“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公历1341年元·滑伯仁根据《内经》、《灵枢》,著《十  相似文献   

8.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是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它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腧穴主治为基础,以两极对应取穴为准则,以针刺补泻为手段的一种辨证施治、循经取穴的宝贵经验。《灵枢·卫气》篇说:“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元代针灸名家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又说:“更穷三根四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后世医家进行了大量的充实和提高,将该理论发展成  相似文献   

9.
经络学说为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组成部分之一,它和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等学说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祖国医学不论从理论到实践,从探查病因到辩证论治,从针灸到内、外、儿、妇各科都脱离不了经络学说。内经灵枢的经脉篇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别篇更指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  相似文献   

10.
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研究及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年代最早的一部医学宝典,书中以大量篇幅描述了经络,认为:“经络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可见,经络对人体生命功能调节的重要性。该书以针灸刺激经穴作为治  相似文献   

11.
60.何谓经络?经络系统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经络是体内运行气血、联络周身的特殊通路,它包括经和络两部分。经,有路径之意,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如《医学入门》说:“脉之直行者为经”;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如《灵枢·脉度篇》说:“支而横出者为络”。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经脉分为十二正经(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络脉有孙络、浮络、十五别络。此外,还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经别,皆属于经络系统的内容。 61.何谓正经、奇经?各包括哪些经脉? 答:正经和奇经,是根据各条经脉的特点,相比较而归纳的,“正”与“奇”相对。正经有十二,  相似文献   

12.
在经络学说的早期,灸法可能是使刺激量积累而引起经络感传的最主要方法。古时的灸法多是直接灸。直接灸的痛热刺激是最强的,能使痛热感持续积累而产生热循感。文献记载最早定经络的方法亦是灸法。 汉·刘向《说苑·辨物篇》说:“俞跗之为医也……炊灼九窍而定经络”。“定经络”是记载感传的线路,“炊灼九窍”是指灸法。《说文》:“灸,灼也”。《荀子·仲尼篇》:“可炊而傹也”。杨倞注云:“炊与吹同”。“九窍”之“九”下笔与“孔”同,笔误也。因此在孔窍(穴道)上,用艾灸法,口吹之使艾火旺以加强刺激,这便是古人定经络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络的内涵与神经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 ,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 ,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 ,从而逐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经络”两字的字源学含义也具有神经系功能。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 ,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之后 ,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 ,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 ,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 ,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译名词 ,从而在中西医汇通的初创阶段 ,奠定了经络与神经功能活动相关的文字转换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其中以有无“昏仆、不省人事”而区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两大类。中经络患者如防治不力是可能向中脏腑转化的,下面就中经络患者已病防变的意义、变前状态的观察及防变措施三方面做以初步探讨。 1、防止中经络演变为中脏腑的意义: 中风的演变预后问题古人已有论述:《灵枢·热病篇》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者、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虽然这段话没有明确提出中经络、中脏腑的概念,但从“智乱不甚、微言”到“甚则不能言”确是中经络向中脏腑演变的实际体现。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病机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素问》八十一篇中,论及经络者六十余篇,经络学说不仅对针灸具有指导价值,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皆实用。络脉理论是演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络脉与经脉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本文就《黄帝内经》经络学说中的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的病机进行相关性探讨概述如下。1络脉生理与心脏络脉是对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通称。《灵枢·脉度》日:“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是相对经而言,有“网”的意思,它从经脉别出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网络全身,无处不到。…  相似文献   

16.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有关经络理论应用的记载,多散见于内经中。脏腑发病的症状,与经络的循行路线有密切关系。十二经发病,可出现痛感或麻木感、指或趾不能动等症。某经发病,也有特定的症状。前人运用经络概念,以阐明发病的机理和疾病的传变。前人曾指出:“不明经络,动手开口便错。”由此可知前人很重视经络学说。对经络的认识,来源已久,用之于实践,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现在,对针灸的机制和经络的本态问题,仍然是不够清楚的,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作出科学的论证。  相似文献   

17.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体.《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篇》亦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那么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是怎样运行的?其运行是否有一定的次序呢?这就牵涉到十二经脉的流  相似文献   

18.
明代,汪机“外科必本于内”学说的出现,揭示了中医外科理论的本质。他说:“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外科理例》)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及笔者理解,“外科必本于内”的含义有三:一为外科理论来源于内科,“凡言外科者,未有不本于内科者也”(《疡科心得集》);二为外科发病常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被后世医学界尊为“医方之祖”。今之医林,众多临床医师所推崇的是仲景的“内服经方”,殊不知这位医圣也曾留下了许多外治经验,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中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经络的理论研究 ,发现经络理论本身存在着许多原始的认识上的错误 ,如将针灸穴位经络 (狭义经络 )与人体内在一切联系结构 (广义经络 )混同在一起 ,并将针灸穴位经络认为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以及“如环无端”的气血流注学说等。论述广义经络与狭义经络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形成概念混同的历史原因 ,提出气血流注学说的不切实际 ,指出广义经络与狭义经络各自的内涵 ,重新认识中医的经络理论 ,明确今后临床科研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