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近4年深圳市宝安区772例道路交通伤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本市区交通伤预防、安全宣教及科学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深圳市交警处理的交通伤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深圳市宝安区近4年772例交通事故后24小时内致死患者发生的时间分布情况(年份、月份、日期及发生时间等);空间分布情况(发生路口路段、道路类型等);交通伤患者死亡情况(死亡患者类型、受伤类型等)。结果2011~2014年深圳市宝安区共发生道路交通伤24小时内致死患者772例,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2011年276例、2012年183例、2013年174例、2014年139例;交通伤致死患者中男594例,女178例,男女比例为3.32:1;交通伤致死患者中<18岁91例,18~40岁376例,41~65岁271例,>65岁34例;交通伤致死患者中主因颅脑损伤致死患者613例(79.4%),主因胸腹脏器损伤致死患者133例(17.2%),主因失血性休克26例(3.4%);交通伤致死患者中行人158例(20.5%),自行车骑乘人员252例(32.6%),摩托车驾驶人员133例(17.2%),机动车驾驶员或乘客229例(29.7%)。结论深圳市宝安区近4年交通伤致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行人、自行车及摩托车骑乘人员是主要致死人群,颅脑损伤是主要致死原因,应当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鼓励自行车及摩托车骑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是有效降低本区域交通伤致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04年至2011年深圳市宝安区交通伤的分布特点,为本市交通伤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深圳市交警处理的交通事故数据,统计深圳市宝安区近8年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分布情况(年份、月份、日期及发生时间)、空间分布情况(发生路口路段及道路类型等)、交通事故患者伤亡情况(受伤、致死)。结果:2004年至2011年深圳市宝安区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22 730起,受伤63 809人,死亡2 790人,受伤/死亡比率为22.87∶1。宝安区交通事故发生数呈递增趋势,2010年发生数最高,达90 358起;2007年因交通事故致死人数最多,达473人。按月份统计,8月份交通事故发生率最高(9.77%),2月份最低(5.39%);12月份交通事故致死人数最多(9.02%)。按发生时间统计,一天中交通事故的发生高峰时间为9∶00至11∶00及15∶00至18∶00,而凌晨3∶00至6∶00交通事故发生数较低。交通事故多发生于路口路段、平直路线、城市主干道及仅有标示、标线的路段。结论:针对区域性交通事故发生特点,提高全民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合理调配急救人员、交通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改进急救体系和服务模式,是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马志刚  郑斌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1):1941-1942
目的及方法:对大连市2003年发生的3868起交通事故伤害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2003年共发生交通事故3868起,造成590人死亡,698人受伤,死亡率为10.35/10万。高发年龄为21岁~50岁的青壮年。摩托车和行人是车祸的高危人群,占死亡总数的67.9%。机动车驾驶员原因导致的事故占总事故的92.3%。结论:机动车驾驶员因素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伤亡的主要人员是具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摩托车和行人是车祸的高危人群。改善交通环境、加强交通管理以及提高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对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145例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特征,为预防事故发生和降低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率提供可靠信息和参考数据.方法:收集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中心2004年所检验的重庆市主城区摩托车交通事故135起、死亡145人的法医学资料,包括详细的事故经过、事故时间、发生地点、死者交通方式以及是否经过救治等,死者的基本情况、损伤情况及死亡原因等相关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性别、年龄差异显著,死者的交通方式为摩托车驾驶人占59.31%,乘坐人占20%,行人占20.69%,其中驾驶人中40岁以下的占79%,行人中50岁以上的占60%;当场死亡占36.55%,抢救无效死亡占63.45%;死亡原因65.52%为颅脑损伤,34.48%为其他损伤或联合损伤;95.17%的死者存在四肢损伤,下肢骨折与上肢骨折的比率为2.1∶1;2、3季度与1、4季度的事故发生比为1.64∶1.结论: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具有明显特点,具有可预防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加强交通监管力度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地区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9 824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者流行病学资料,重点分析年龄、驾龄、人员素质、天气及道路状况等.结果 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以17岁以上多见,职业以居民、农民、干部和司机多见.导致事故的司机3年以上驾龄者多于3年以下驾龄,实习司机高于学习司机.高速路上交通事故占致死性交通事故的80.34%,晴天占85.71%.发生事故的车辆以货车、农用车、小车和摩托车为主.结论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加强交通监管力度,尤其是高速路上执法力度,是降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事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摩托车交通事故所致死亡案件的特点,探讨分析伤亡人员的损伤特征.方法抽取摩托车交通事故鉴定案件资料365例,对其损伤类型、特征、部位分布、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死亡原因以颅脑损伤居多,现场死亡占大部分,头颈部、胸部、背部、腹盆部、会阴部损伤在伤亡分组中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颅骨骨折、胸廓骨折和下肢骨折在伤亡分组中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锁骨骨折在摩托车驾驶员与摩托车乘员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摩托车交通事故所致死亡的死亡原因以颅脑损伤居多,且大部分在现场死亡;损伤部位主要分布在四肢和头颈部;摩托车驾驶员锁骨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摩托车乘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苏州市区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的特点,为预防和减少交通死亡事故的发生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事故发生时间和地点、死亡方式和事故车辆类型等相关参数,对苏州市区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604例案例进行分析。结果:死者男女比例为3.11∶1;事故高发时间段在每天6:00-12:00;13:00-17:00和21:00~2:00;外来务工人员62.75%。案发城乡结合部主干道70.2%;死者交通方式为步行26.00%;驾电动自行车人23.84%;驾机动车人12.58%;死亡原因颅脑损伤死亡78.31%,胸腹等多发损伤17.55%。肇事车辆中轿车30.79%,货车24.34%。结论:苏州市区道路建设目前处于转型期的新型经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突出应从多个方面着手,加强交通死亡事故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005年甘肃全省公路交通事故伤害流行病学特征,为减少公路交通事故伤害的发生提供科学对策。方法收集2005年甘肃全省发生的公路交通事故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甘肃全省共发生公路交通事故5426起,造成1799人死亡,5417人受伤;伤亡人员年龄以31~40岁为多,男性为主;机动车驾驶员操作过失是导致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损伤部位以头部损伤最多。结论加速公路建设,完善城市道路建设及规划;加强公路交通管理,严禁违规行车;提高驾驶员和行人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医疗急救网络,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等,是降低公路交通事故伤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人体损伤机制;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与驾驶员血酒精含量关系及其法医学意义,为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事故和创伤急救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2004年昆明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366例法医病理检验鉴定资料及2005份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驾驶员血酒精检测鉴定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性研究.结果昆明地区2004年万车事故率高于全国和省内,10万人口死亡率、百公里死亡率、校正后的综合事故率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本组死亡年龄分布呈偏态分布,25-54岁占死亡人数的58%.死亡事故的时间分布19-0时最高,占29.2%。其次是13~18时(23.2%).挤压伤与砸压伤车内人员高于车外人员.机动车驾驶员面骨骨折高于行人2.3倍.货车肇事颅脑损伤比例高于其他车辆,颅骨、面骨骨折的比例低于其他肇事车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摩托车事故中人员损伤特征,为降低摩托车事故伤亡风险提供可靠信息和参考依据.方法 深度采集发生在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重庆地区213例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采集内容包括事故基本情况、驾驶员信息、人员损伤等,并对事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摩托车驾驶员死亡率高于乘员,驾乘人员死亡原因为颅脑损伤和颅脑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的比例为58.8%和20.0%,头颈部、胸背部、下肢、上肢、腹盆部和会阴部Max简明损伤评分(MAIS)≥2分的比例分别为71%、59%、33%、25%、20%和7%,摩托车驾驶员会阴部损伤发生率高于乘员,驾乘人员中下肢骨与上肢骨发生率之比为1.8∶1.0,摩托车与货车事故中人员更容易遭受车辆碾压.结论 头部和胸部损伤是导致摩托车驾乘人员死伤的主要原因,会阴部损伤可作为鉴别部分摩托车事故中驾乘人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郑州市车祸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郑州市 1996年度车祸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结果 :1996年郑州市共发生车祸 42 95起 ,车祸伤害人数 2 976人 ,伤害发生率 46 0 10万。主要是机动车与机动车相撞(占总车祸数的 6 9 5 % )。全年以 4~ 6月和 8~ 10月车祸发生较多。 2 4h中以 11~ 12点和 16~ 17点车祸发生较多。因驾驶员责任造成的车祸数最多 (占 90 6 % ) ,其中主要是违章行驶和疏忽大意。车祸多发的道路状况是城市主干路、混合式道路和无交通控制的路面。结论 :预防和控制车祸的发生必须加强交通安全宣传 ,尤其对驾驶员应进行严格的交通规章培训 ,同时 ,进一步完善交通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结合部交通事故伤院前急救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城乡结合部严重交通事故伤院前急救新模式。方法医院在城乡结合部设立医疗救护点;采取急救点与交通警察联动;院前急救与转运结合;院前急救和院内治疗结合的院前急救模式。结果2001—03/2007—12月抢救重大交通事故伤员1831例,治愈1592例,治愈率87.00%。死亡178例,死亡率9.72%。结论快速、正确、有效的院前急救,可提高严重交通事故伤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交通肇事服刑的司机睡眠打鼾患病率调查,呼吁社会为保障交通安全,应重视司机鼾症问题。方法:选取交通肇事服刑汽车司机82例,由监狱医师进行问卷填写,对2级及2级以上打鼾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被调查82例服刑司机中,从不打鼾者占总数48例(58.54%),有不同程度打鼾者占34例(41.46%),≥2级打鼾14例(17.07%)中,2级打鼾者5例(6.10%);3级打鼾者4例(4.88%);4级打鼾5例(6.10%)。服刑司机中偶尔饮酒34例(41.47%),经常饮酒9例(10.98%),肇事前24小时饮酒20例(24.39%),疲劳驾驶19例(23.17%),肇事前不清醒22例(26.83%),肇事前未采取措施19例(23.17%),违章驾驶30例(36.59%),行驶路况不熟悉21例(25.61%)。(2)应用日间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9分为标准,对打鼾组34例和非打鼾组48例进行ESS评分比较,打鼾组9例(26.47%),而非打鼾者2例(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P<0.01)。服刑的司机认为打鼾不是病39例(47.56%),打鼾是病但不需要治疗11例(13.41%),打鼾是病需要治疗31例(37.80%),已经接受过治疗仅1例(1.21%)。结论:(1)交通肇事服刑的司机鼾症的患病率较高;(2)打鼾造成交通肇事与其它因素造成交通肇事的司机发生率十分接近;(3)交通肇事服刑司机年龄轻、文化程度低,对打鼾是病的认识程度相对较低,需要加大睡眠打鼾和由此引发的睡眠呼吸暂停对交通肇事危害的警惕及宣传,也需要国家行政干预对于重症打鼾的司机进行驾驶限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控制和预防骑自行车人与行人的车祸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 1996年郑州市机动车与骑自行车人和行人相撞的车祸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骑自行车人与行人的车祸伤害人数占该年总车祸伤害人数的 37.1% ,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46 .6 % ,伤亡人员多为青壮年。骑自行车人与行人的车祸伤害主要发生在城市主干道、混合式道路、无交通控制方式的交通环境中 ;引起这类伤害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疏忽大意 ,骑自行车人抢道行驶和突然猛拐 ,行人违章穿行车行道。结论 :骑自行车人与行人车祸伤害是车祸伤害的重要组成部分。致伤原因是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差 ,没有按照交通规章行驶。因此 ,应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天巉公路交通事故伤流行病学特征,为减少天境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提供对策。方法 收集天境公路2004年发生的交通事故数据,分析交通事故伤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天境公路2004年共发生交通事故140起,导致55人死亡,108人受伤。伤亡人员年龄以36~40岁为多,男性为主。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机动车驾驶员的过失;事故形态以侧面相撞为主,次之是尾随相撞。结论 天境公路一些特殊路段的设计及建设存在一定安全缺陷,建议公路部门对这些路段进行重新设计修建,从根本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另外,应建立健全各级急救医疗体系,确保事故发生后伤员能及时得到救治,以降低伤员病死率和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交通多发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2009年中168例交通多发伤进行CRAMS创伤评分以指导临床抢救和治疗。结果全组治愈148例(91.6%),死亡20例(8.4%)。死因分别为失血性休克、脑疝、MODS等。结论①多发伤的诊断:要求做到快、准、全。②多发伤的临床特点:a.各部位的创伤具有不同表现和危险性;b.休克发生率高;c.感染发生率高;d.易发生MODS。③多发伤的急救要点:重点应放在对失血性休克、急性呼吸功能障碍及脑疝。④多发伤救治的手术原则:应在充分复苏的前提下,用最简单的手术方式、最快的速度修补损伤的脏器,减轻伤员的负担,降低手术的危险性,抢救伤员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致儿童眼损伤的类型、损伤特点、主要并发症及其伤残等级分布的特点,为此类案件的法医临床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对152例道路交通事故致儿童眼损伤的伤残评定资料按伤者受伤的临床诊断分类、有无并发症、并发症的类型及伤残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岁的儿童因交通事故致眼外伤构成比较低,4~6岁明显上升,11~14岁最高。大部分眼外伤为单眼损伤,眼部钝挫伤129眼,眼球穿通伤21眼,混合型眼部伤20眼,眼部烧伤2眼。主要并发症及后遗症为外伤性白内障53眼(30.8%)、外伤性青光眼18眼(10.5%)、外伤性视网膜脱离14眼(8.1%)、外伤性眼内炎9眼(5.2%)。结论:眼部钝挫伤在道路交通事故致儿童眼损伤中多见,并发症多预后差,鉴定难度较成人增大。针对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因道路交通事故致眼损伤的伤残评定应适当放宽标准,伤残评定标准应增加专门针对儿童的条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眉山市车祸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97例车祸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受伤时间及所用交通方式,并比较不同交通方式的病例所占比例、伤情及死亡率。结果:21~40岁为车祸伤的高发年龄段,男性为主,民工及农民所占比例最大。6月~7月、11月~次年1月是车祸伤高发时间段,一天中又以夜间高发。不同交通方式中,摩托车组所致车祸伤病例数最多,重型脑伤比例大(P=0.000),死亡率高(P=0.000)。结论:车祸伤有高发人群、高发时间段,交通方式与车祸伤的发生明显相关,针对高发人群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加强高发时间段交通监管可减少车祸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江容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6):183-184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伤导致严重挤压综合征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针对14例车祸伤导致挤压综合征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加强脏器和全身功能的保护,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结果:治愈10例,死亡4例。结论:通过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可大大提高挤压综合征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行车交通事故中当事人的受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自行车交通死亡事故中在各种碰撞方式下人体受伤情况。结果自行车撞击行人4例,导致四肢骨折2例,颅脑损伤1例,脏器破裂3例,其中1例因颅脑损伤死亡,3例因脏器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死亡。骑行自行车时侧面被机动车碰撞81例,导致四肢长骨骨折62例,颅脑损伤74例,脏器破裂7例,其中74例因颅脑损伤死亡,7例因脏器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死亡。骑行自行车时后方被机动车碰撞31例,导致四肢长骨骨折8例,颅脑损伤27例,脏器破裂6例,其中25例因颅脑损伤死亡,4例因脏器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死亡,2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死亡。推行自行车被机动车碰撞7例,导致四肢长骨骨折6例,颅脑损伤6例,脏器破裂4例,其中4例颅脑损伤死亡,2例因脏器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死亡,2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死亡。自行车碰撞2例,导致四肢长骨肢体骨折1例,颅脑损伤2例,均因颅脑损伤死亡。结论自行车与机动车碰撞是自行车事故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常因颅脑损伤及脏器破裂导致的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