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耳外科技术的发展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进步,围绕着感音神经性耳聋、耳发育畸形、复杂中耳病变等的替代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植入式助听装置为重要代表之一。不同于依靠电刺激听觉系统的耳蜗植入和听觉脑干植入,植入式助听装置为依靠机械刺激听觉系统的假体装置,适用于感音神经聋、传导性聋和混合性聋。尤其适用于不能使用传统气导助听器者。  相似文献   

2.
振动声桥     
为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临床上有各种类型的助听装置可供选择。除了传统的产声音式助听器外,植入式助听装置,如人工中耳,骨锚式助听器(BAHA),人工耳蜗,电子听性脑干等已经成为部分耳聋患者的有效选择,其中振动声桥(Vibrant Soundbridge,VSB)便是一种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新型的部分植入式中耳助听器。  相似文献   

3.
奥地利MED-EL公司生产的振动声桥(VSB)是一种部分植入式中耳助听装置,包括内部的漂浮质量传感器(FMT)和外部的声音处理器(AP)两部分,能保持植入者的外耳道开放。适用于无法佩戴传统助听器(外耳道炎症、畸形,外耳皮  相似文献   

4.
耳科学     
儿童及青少年振动声桥植入的国际共识目的:中耳植入式助听器可以改善感音神经性、传导性和混合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然而,以往中耳植入式助听器仅在成人使用,最近,已有年龄小于18岁患儿听力障碍的患儿成功植入中耳植入式助听器。  相似文献   

5.
骨锚式助听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BAHA)是一种通过骨传导方式改善听力的助听设备,也是惟一直接经过骨传导方式工作的植入式助听装置。BAHA的发展和应用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它的出现为那些不适用气传导助听装置的患者带来了福音。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不断改  相似文献   

6.
目的:中耳植入式助听器可以改善感音神经性、传导性和混合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然而,以往中耳植入式助听器仅在成人使用,最近,已有年龄小于18岁患儿听力障碍的患儿成功植入中耳植入式助听器。至2008年底,全球已有超过60名儿童和青少年植入振动声桥(vibrant soundbridge,VSB)中耳植入式助听器。2008  相似文献   

7.
振动声桥(vibrant soundbridge,VSB)是一种中耳植入式助听装置,也称人工中耳(middle ear i mplant,MEI),是唯一通过欧洲CE、美国FDA以及中国FDA均认证的人工中耳装置。1 VSB的结构及工作原理VSB是部分植入式人工中耳,由两部分组成:体外的听觉处理器(audio processor,AP)和植入体内的振动听骨链重建假体(vibrant ossicular reconstructive prothesis,VORP)(奥地利MED.EL听觉植入公司生产)(图1)。听觉处理器包括麦克风、电池、外部磁体、发射线圈和芯片(数字信号处  相似文献   

8.
听力障碍是我国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有多种可以提高听力的技术。比如气导助听器、听力重建手术、振动声桥技术、人工耳蜗植入技术、骨桥等。每种技术均有其有限适应症及手术风险。骨锚式助听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BAHA),又称骨导听觉植入装置,是一种骨导助听装置,利用骨融合原理,通过骨传导将声音信号传入内耳。本文主要就BAHA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期无重点号。诊疗方案栏目刊出《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骨传导助听器应用专家共识》, 从骨传导助听器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中应用的主要考量因素、非植入式和植入式骨传导助听器的临床应用、单侧和双侧外中耳畸形患者的骨传导助听等角度加以系统阐述, 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及助听器(hearing aids,HA)双模式助听与单独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患者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中P1及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分化特征,对双模式助听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双模式助听儿童7例(双模式使用时长均不少于6个月),在CI与助听器达到最佳助听模式后,分别在双模式及单侧CI两种助听模式下,以/ba1/、/ba4/(即/ba/一声和四声)作为标准刺激与偏差刺激声进行声场下CAEP测试,分析两种模式下P1波和MMN的潜伏期与幅值的差异。结果双模式助听下CAEP的P1的潜伏期、幅值以及MMN的潜伏期、幅值分别为159.29±31.80 ms、1.86±3.12μV、245.29±58.82 ms、-2.16±1.34μV;单侧CI助听时分别为172.00±43.84 ms、1.26±2.85μV、288.29±54.00 ms、-1.63±1.19μV。双模式助听下P1及MMN潜伏期较单侧助听CI时显著缩短(P<0.05),P1及MMN幅值较单侧CI时呈现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及助听器双模式助听下CAEP的P1及MMN潜伏期较单侧CI助听时显著缩短,提示双模式助听下患者听觉辨别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BAHA(软带与植入式佩带)、振动声桥(VSB)、骨桥(BB)与骨导助听器(BCHA)对双侧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听力改善的效果,为听力解决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比较四种助听装置(5组),包括软带BAHA(6例)、植入式BAHA(3例)、VSB植入(5例)、BB植入(2例)及骨导助听器(12例),共28例患者助听前后交流情况、0.5k Hz-4k Hz纯音测听或条件反射测听(声场)平均气导阈值改善情况及安静和噪声环境下65d BSPL言语识别率。结果助听后均能完成日常交流。平均气导阈值改善分别为29.8d B(61.3d B/31.5d B)、41.8d B(63d B/21.2d B)、45.5d B(69.3d B/23.8d B),36.9d B(66.9d B/30d B),31.1d B(63.6d B/32.5d B)。句子识别率,助听前11-31%,助听后软带BAHA和植入骨桥89.5-93.5%,植入式BAHA和VSB 96-100%。结论四种助听装置(5组)均能使患者获得明显的听力改善。软带BAHA与骨导助听器类似,听力曲线呈弓形,在0.5k、1 k Hz最佳,30d B左右,植入BAHA在2k Hz进一步改善达正常水平,植入VSB在高频(2k Hz左右)效果好,但低频1k Hz以下不理想;而BB听力曲线呈上升型,阈值在20-40 d B水平。助听后句子识别率植入式BAHA和VSB较软带BAHA和植入骨桥好。同时还要结合患者的发育状况、听力水平、经济能力来选择助听方案。  相似文献   

12.
骨锚式助听器(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 BAHA)作为骨导式助听器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唯一直接经过骨导方式工作的植入式助听装置.1977年,Tjellstrom首次将"钛骨整合"的原理应用于骨导式助听器,BAHA应运而生.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与改进,1996年,BAHA正式通过了美国FDA的认证,开始应用于传导性和混合性听力损失人群.随着BAHA安全性和高效性的日趋显著,2002年,FDA将BAHA的适用范围扩展至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耳内式助听器在学龄儿童中的应用。方法应用纯音听阈测试、助听后声场测听,裸耳与助听后Ling5音觉察率及识别率的比较,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跟踪评价42例(79耳)7~12岁感音神经性聋患儿验配耳内式助听器的效果。结果79耳0.25~4kHz气导平均听阈为66.58±10.34dBHL,助听后听阈为32.28±7.43dBHL,助听后Ling5音觉察率和识别率有显著提高,问卷调查中37例(88.09%)对助听效果满意。结论听力障碍学龄儿童验配耳内式助听器效果明显,其社会适应性较强,容易得到社会及同龄儿童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选配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探讨不同听觉补偿方式对其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6~43月龄选配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后的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助听器组18名,人工耳蜗组14名,两组的听力损失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均在干预1年内进行相同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使用声场测听测试助听听阈;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评估干预前及干预后3、6、9、12个月时的听觉能力;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评估》测试两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言语能力。结果两组患儿助听听阈均优于助听前,但人工耳蜗组各频率助听听阈显著优于助听器组(P<0.05);两组听觉能力得分均随听觉补偿时间的延长而提高(P<0.05);助听器组在干预后9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P<0.05);人工耳蜗组在术后6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高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P<0.05);人工耳蜗组在干预后6、9、12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均高于助听器组(P<0.05);两组助听后康复级别及言语年龄均高于助听前,人工耳蜗组康复级别及言语年龄均高于助听器组(P<0.05)。结论对于极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优于助听器选配者。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和对双耳听觉优势的深入研究,针对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其对侧耳只要有残余听力,都建议尽早使用助听器,形成双模式干预,以达到最佳听觉效果.由于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两种助听装置在工作原理上的不同,二者在声音的放大、压缩、传输时间等方面都还不能做到同步,所以如何让二者相互补充、协同,更好的整合声音从而发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以下简称CI)使用者对侧佩戴助听器(Hearing Aid,以下简称HA)的获益。方法:选取对侧使用HA的14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CI使用者,分别测试其在使用CI和CI+HA(即双模式)两种助听模式下的声调、双音节词、及句子的识别表现,并分析助听器耳残余听力对双模式言语表现的影响。结果:安静环境下使用CI和CI+HA模式下的声调识别率分别为67.6%±10.5%、71.6%±12.5%,双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72.3%±21.8%、74.2%±23.3%,句子识别率分别为62.3%±28.3%、61.8%±31.3%,噪声环境句子识别率分别为37.6%±36.5%、42.4%±35.9%。统计分析发现声调识别表现在CI+HA模式下显著优于CI模式(t=-2.285,P=0.04),其余言语识别表现在两种聆听模式下均无显著差异;且1000Hz及以下频率的助听器耳残余听力与CI+HA模式下言语识别表现显著相关。结论::对于"大龄"语前聋患者,一侧人工耳蜗植入联合对侧助听器的双模式应用,需考虑助听器耳的残余听力情况,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助听器辅助效果有限,必要时需考虑双侧人工耳蜗植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电声双模式(对侧使用助听器)和电模式(对侧不使用助听器)助听下的句子识别率差异。方法在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中,分别对12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句子识别率测试,比较两种助听模式之间的识别率差异。结果在安静环境中,电声双模式助听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句子识别率为77.7%±15.0%,电模式助听下的句子识别率为73.0%±17.2%,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噪声环境中,电声双模式助听下的句子识别率为60.8%±24.5%,电模式助听下的句子识别率为54.8%±19.7%,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中,电声双模式助听的句子识别率均高于电模式助听的句子识别率。  相似文献   

18.
人工中耳     
日本爱媛大学医学部耳鼻喉科教研室自1978年以来,通过5年基础及临床研究,1984年8月7日在世界上首次进行了人工中耳的半植入手术。植入型人工中耳是用电子元件把电声信号变换为物理振动,直接驱动听小骨,使听力恢复的一种人工装置。半植入型人工中耳是将振动部件和连接线圈植入体内,信号是从体外通过电磁诱导传达,装置的体外部分由拾音器、增幅器、电池和连接线圈构成,此部分均放在耳背式助听器的小盒内。半植入型人工中耳的适应症:(1)无炎症或炎症能控制耳,对侧耳亦有中度以上耳聋;(2)骨导听力损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听障儿童单侧耳植入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后对侧耳联合使用助听器(hearing aid,HA)的双模式助听策略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共52人,设实验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3组、听力正常对照组1组,每组13人,按实验设计步骤随机测试.按对侧耳配戴HA的不同将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分为A(CI+模拟HA)、B(CI+数字HA,未优化)和C(CI+数字HA,优化)3组,评估实验对象术后左右耳的残余听力,分别设置和优化CI及HA的技术参数并在声场中评估其助听后的音频感知情况,测试并比较各组的P300潜伏期及振幅.结果 3组患者术后双耳均有残余听力,助听后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P300潜伏期比较A组>B组>C组(P<0.05),A、B两组P300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P<0.05),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P>0.05);P300振幅A组和B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意义(P>0.05),C组P300振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部分听障儿童一侧耳植入人工耳蜗后对侧耳仍有可利用的残余听力,可以联合配戴适合的全数字编程助听器,大脑听觉中枢可以整合声电双模式助听设备上传的听觉信息.  相似文献   

20.
振动声桥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中耳植入式助听装置,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声能转换成直接驱动听骨链的机械振动,从而放大听骨链的自然振动或直接传送到内耳来提高听力,为临床开拓治疗听力障碍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振动声桥的工作原理、植入适应证、禁忌证、疗效及并发症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