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广西南宁地区11个班氏丝虫病流行县,采取三种不同防治措施的远期效果观察,结果表明仅于9年内共查获30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从第10年起再没有查到微丝蚴阳性者。微丝蚴率连续8年以上为0;IFAT检测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53%~1.87%,已降至广西非丝虫病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蚊媒监测未发现自然感染蚊;也没有发现晚期丝虫病新病例。证明三种措施远期效果都很巩固,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流行已终止,全地区消灭了丝虫病。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人群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我们于1992~1995年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已达到基本消灭8~14年原班氏丝虫、马来丝虫、混合丝虫流行区的人群与非流行区人群血清抗体进行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广西丝虫病监测与考核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广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5~1995年监测及考核结果,人群微丝蚴率在逐年下降,分别由1985年的0.007%下降至1986年的0.001%和1990年的0.0005%,其余各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蚊媒亦未发现人体幼丝虫感染;IFAT检测人群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9~3.90%,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对1/3流行县、市进行现场考核亦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IFAT阳性率为1.78~5.44%,与各地历年监测结果相一致,表明广西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流行已经终止,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武隆县属班氏丝虫中度流行区,防治前微丝蚴阳率597%。于1983年经原四川省考核:以村为单位微阳率降到006%,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1984年至1995年我县开展消灭丝虫病监测,现报告于后:1 监测对象和方法从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次年起开展:(1)病原学监测:10年内监测流行区人口的3%以上,乡覆盖面达30%;10年以上监测流行区人口1%以上,乡覆盖率达10%。(2)蚊媒监测:在进行过病原学监测的乡、村按不同方位和流行程度选三个点捕剖致倦库蚊3000只。(3)血清学监测:采流行区人群耳垂血清作丝虫抗体水平测定,并采非流行区人群血清作对照。丝虫病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祁阳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远期效果和净化情况。方法 于1980-1995年进行了丝虫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 人群微丝蚴率由1980年的0.06%降于0;致乏库蚊自然感染率由1980年的1.96%降至0;中华按蚊仅1980年检出阳性,3年血清学监测人群抗体率降至非流行区水平;3例微丝蚴阳性者,均于3-4年全部自然转阴。结论 全县丝虫病防治效果巩固。已达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东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92-1999年)人群丝虫感染及其抗体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10个监测点采用厚血片法进行病原学监测,并将监测点平均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进行双年(A组),单年(B组)的血清学监测。结果 10个监测点共血检114437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1992-1999年A组血清学监测4次,人群丝虫抗体最性率依次为6.48%,2.71%,2.52%及1.66%。B组共监测4次,人群丝虫抗体最性率依次为9.85%,5.42%,2.12%和1.56%。结论 广东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0个监测点人群未发现微丝蚴血症,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并已接近非流行区人群的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2‰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的远期效果。方法采用常规的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方法。结果1986~1996年11年中开展了5次病原学监测,仅1986年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7人;血清学(IFA)检测1516人,平均阳性率297%,接近非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解剖致倦库蚊3635只,未检获蚴丝虫阳性蚊。结论表明低浓度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其远期效果巩固,丝虫病的传播已处于阻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普陀区面积54.99km^2,2004年平均常住人口数848737人,流动人口231090人。1981年确定丝虫病流行区时被定为丝虫病非流行区。为了解普陀区目前丝虫病流行情况,2005年我们对我区5000位门诊病人和体检人群进行了丝虫病的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监测,发现、清除残存传染源,为消除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流行县(市、区)按照《安徽省丝虫病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横向、纵向的人群与蚊媒的病原监测。结果至2006年,安徽省丝虫病微丝蚴率已由基本消除丝虫病考核验收时的平均0.13%下降至零;82个县(市、区)开展消除丝虫病监测的持续时间都达到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0年以上;无微丝蚴血症后病原学监测范围,以县为单位都达到了覆盖流行乡镇30%以上和流行区人口3%以上。结论安徽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达到消除丝虫病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有68个县 (市 )479个乡 (镇 )流行丝虫病。经40余年防治 ,于1995年经省级审评全区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1]。为了掌握消灭丝虫病后人群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及流行动态 ,我们于1996~2000年对我区消灭丝虫病后部分原班氏、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继续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抗原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由本实验室按国标GB15985 -1995B1方法制作。1.2诊断血清冻干羊抗人IgG荧光抗体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1.…  相似文献   

11.
宜昌县历史上为马来丝虫流行区 ,主要分布在该县东南部的丘陵平原地带 ,范围涉及 8个乡镇 ,195 6年首次在土门乡进行调查时 ,发现当时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高达 32 .9% ,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普查、普治 ,经过多年的综合防治 ,于1983年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自 1984年转入后期监测阶段 ,现将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人群监测 以历史上丝虫病患病率高的村为监测点 ,开展人群监测。采血、制片、染色、镜检均按《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和考核方法的要求进行 ;对晚期病人进行广泛调查 ,并填卡建档。同时在流行区和非流行…  相似文献   

12.
对韶关市及其所辖班氏丝虫病流行县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及媒介昆虫学的纵向观察和横向调查。血检53268人,占流行区人口的10.26%,发现微丝蚴血症3例,平均微丝蚴率0.006%。选择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乐昌县和乳源县进行纵向观察,人群微丝蚴率和蚊媒自然感染率均逐年下降。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从1986年的52.82%降为1990年的5.80%,表明韶关市及所辖各县的班氏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所残存的少数低微丝蚴密度患者已起不到传染源作用,因此可终止大规模综合性防治工作,加强监测则可达到消灭丝虫病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选择采用不同措施达到基本消灭马来丝虫病后的3个县为监测点进行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监测。结果基本消灭后5年内,共检出33例微丝蚴血症,以后继续监测12 ̄16年,均未查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5066只,均未发现人体幼丝虫自然感染;3个点的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78%、1.83%和1.47%,与非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一致,马来丝虫病流行被阻断。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1989~1992年在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的浙东南沿海地区姆坑村纵向监测结果,始监测时人群微丝蚴率为0.17%,平均微丝蚴密度为9.25条/60μl,致倦库蚊幼丝虫感染率为1.24%。1991年复查人群微丝蚴率为0.1992年蚊媒监测未发现蚊体内感染幼丝虫,结果表明监测区丝虫病的传播流行已被终止。  相似文献   

15.
宁阳县属班氏丝虫病流行区.1957年调查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居民微丝蚴感染率为15.2%.经多次普查普治和重点人群服用海群生药盐治疗,人群微丝蚴率降至0.5%.此后进行了抽查与监测.1983年通过了全国丝虫病防治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进一步巩固防治效果,探讨在不采取任何有组织的病原防治措施条件下,丝虫病传播自然阻断的可能性.设定8个监测点自1984~1996年连续开展了消灭丝虫病的研究工作,1996年经省级考核确认已达卫生部颁发的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16.
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制定并实施防治方案,最终消除淋巴丝虫病。方法通过对人群进行血检调查确定流行范围;在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监测,消除传染源。结果阳西县全县9个乡镇104个管理区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1970年)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59%,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1959~1985年,全县共血检调查634 209人次,治疗患者12 575例,全民服药防治6 852人。1985年防治效果考核,在3个镇3个管理区共血检5 292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例,微丝蚴率为0.06%,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86~1997年进行防治后期监测,共血检35 453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解剖雌性致倦库蚊4 210只,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90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结论1998年经省卫生厅审评,阳西县已达到卫生部消除淋巴丝虫病标准。在阳西县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系统监测,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消长规律,阻断传播,达到消除丝虫病的目标.[方法]1988年起在全县开展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监测和慢性丝虫病人的调查.[结果]基本消除丝虫病后人群微丝蚴率逐年下降,1991年起未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镇和流行区人口的33.3%和4.03%,11年后又监测2个乡镇4 000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990年后在8个血检村捕验致倦库蚊12 000只,未发现阳性蚊.调查慢性丝虫病人未发现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新体征者.[结论]平潭县丝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传播链已被阻断,已达到了消除丝虫病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地区 ,如何开展病原学监测 ,消除传染源后 ,阻断传播媒介 ,达到消灭丝虫病各项指标。于1985年基本消灭丝虫病之后 ,连续 13年在黄石市各流行区进行横向和纵向监测。1 方法1.1 病原学监测在辖区内选择流行较严重或防治中存在薄弱环节的流行区作为监测点 ,以行政村为单位 ,对 1岁以上的居 (村 )民进行常规血检 ,记录微丝幼数。1.2 微丝幼血症者的治疗 凡是血检发现微丝幼血症者均用海洋生常规治疗。成人 4.2 g 3个月 ,儿童剂量酌减。1.3 血清学监测 对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出生的人群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P) ,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监测山东省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情况。方法系统阐述了1984~2002年丝虫病的监测结果。横向监测,采取病原学、媒介学、血清学、流动人口监测、晚期病人调查等方法。纵向监测,根据不同的地理方位及原丝虫病流行区发病率的高低,在全省各地共选择5个县5个乡(镇)18个行政村进行固定监测。结果横向监测,在全省74个流行县(市、区)共调查502个乡(镇)1345个自然村,血检954467人,检出微丝蚴阳性者30例,阳性率为0.003%;媒介调查,共解剖淡色库蚊378816只,检出阳性蚊虫161只,自然感染率为0.04%;血清学调查,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10667人次,丝虫抗体阳性者148例,阳性率为1.39%,接近非流行区人群水平;流动人口监测,在45个县(市、区)335个乡4473个村庄共血检36559人,检出微丝蚴阳性者147例,阳性率为0.40%。纵向监测显示,累计检出微丝蚴阳性者59例,全部在3~6年内自然转阴,蚊媒自然感染率为0.04%,并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监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眉山市丝虫病防治后期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趋势和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变化.方法 采取查治残存传染源、集体服药和重点人群与防治薄弱村组为主要监测对象的巩固措施,采用重点乡镇人群普服0.3%乙胺嗪药盐的净化措施;开展后期慢性丝虫病调查和复查及横向人群监测.结果 1983年眉山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983-1985年在重点人群监测的原微丝蚴血症者114人和疫点人群3 605人中,分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微丝蚴密度1 ~252条/120μl,平均38.75条/120 μl;1984年和1988年横向人群监测3 104、5 551人,分别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5、1人,平均微丝蚴密度6.20条、11条/120μl.随着巩固和净化措施实施,1989-2012年连续监测24年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由基本消除丝虫病前的393例,减少至2011年的29例,1989年以来无新发慢性丝虫病发生.现遗留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表现为高龄化、病程长的特点.结论 眉山市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未发现内源性传染源,显示实施巩固与净化措施后远期效果显著,原流行区现39岁以下人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后期工作重点应放在对输人性传染源的监测和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给予关怀与照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