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总结162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旨在探讨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关系.死亡组和存活组各项指标分别为:QTd76±27ms、59±22ms,P<0.01,QT_(cd)84±39ms、66±28ms,P<0.05;JTd66±27ms、57±22ms,P<0.05;JT_(?)72±21ms、63±19ms,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QT离散度为一简便、无创性测量心室应激性恢复程度的有效指标,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或动态系列观察QT离散度的变化,可获得疾病转归或预后的重要信息,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分析37例急性心肌梗塞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高危组为92.2±28.6ms,显著高于非高危组42.7±22.7ms(P<0.01)。可能与AMI近期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农华斌 《右江医学》1999,27(6):325-326
为探讨心电图QT离散度(QTd)对预测心肌缺血所致猝死危险性的价值,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与健康人及AMI病人中生存组与死亡组分别进行QTd、QTcd对照比较。结果AMI组QTd、QTcd均>健康人(P<0.01),生存组QTd、QTcd均<死亡组(P<0.05),显示QTd测定对AMI预后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时,QT间期离散度对其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近期预后,对比分析死亡组和存活组二组的QT间期离散度(QTd)。结果:死亡组较存活组的QT间期离散度明显延长。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后QT离散度的增大是预测短期死亡率较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AnalasisonQTdispersin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QT间期离散度(QTdispersin,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代表着心室肌不同步性或电不稳定程度,作为心脏病预后的一项指标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一组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icardialinfarction,AMI)病人进行分析,初步探讨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or-recteddispersin,QTcd)与AMI的发生和演变之关系。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苏选择1997年1月~1998年12月期间住院AMI病人,具有典型心电图及酶学改变并排除抗心律失常药物影响及电解质紊乱的AMI患者83…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 74例AMI患者在发病 2 4小时内描记心电图 ,测取心电图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 ,两者之差即为QTd。由于单导联顺序记录 ,故加用QTcd(经心率校正后的QTd)。结果 AMI中死亡组 10例 ,QTd 0 .0 6± 0 .0 3s;预后良好组 44例 ,QTd 0 .0 3± 0 .0 1s;健康组 2 0例 ,QTd 0 .0 3± 0 .0 1s。死亡组与后两组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结论 QTd对判定AMI早期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崔小锋  黄文新 《华夏医学》2000,13(4):452-453
目的:探讨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分析,测定其经静脉溶栓前后体表导联心电图QTd及QTcd。结果:溶栓成功后表现出QTd及QTcd均有明显减小(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d及QTcd明显增大,并在溶栓成功后降低。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梗塞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各部位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表现为心室复极的离散度增加,心室易损期延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ANI的病死率也相应增高。本文观察了36例AMI患者发病2或3日的QT、JT离散度,并与2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发病后早期死亡组(8例)ATd、JTd较存活组(28例)明显增大(P<001)。认为用QTd、JTd增大来评价AMI患者的早期预后有一定意义,且QTd、JTd监测方法简便、易测、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10.
<正> QT离散度(QTd)是指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d较正常人明显增加,且与室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及死亡率等密切相关。笔者分析AMI46例心电图的QTd,旨在探讨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①AMI组:随机选择1995~2000年8月发病<48h就诊的AMI患者与46例。诊断采用WHO规定的标准,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其中男32例,女14例;年龄54.8±5.4岁。②对照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93例AMI病人进行了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测定,并与8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1)AMI患者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均大于对照组(P<0.001)。(2)单部位MI患者入院时的QTD无明显差异,但第4周时多部位MI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单部位MI患者(P<0.005)。(3)AMI合并心衰、室速或室颤者QTD均明显大于无合并症者(P<0.05或P<0.01)。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延长,提示心肌复极存在明显不均匀性和心电不稳定性,对预测心脏病发作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比分析4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周内(急性期)与3个月(恢复期,19例)及1a后(陈旧期,15例)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差异.结果:急性期、恢复期及陈旧期,经心率校正的QTd(QTcd)分别为:0.0507±0.0185,0.0399±0.0212,0.0337±0.0193(P<0.05).前壁梗塞(包括前间壁,广泛前壁,n=25)与下壁梗塞(包括后壁,n=24)相比,QTcd分别为0.0560±0.0227和0.0450±0.0107;(P<0.01).而未经心率校正的测算值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明显增大,恢复期至陈旧期逐渐恢复,急性期前壁梗塞增大较下壁显著.这种变化是否掺杂除心率外的其他非梗塞因素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倍他乐克对其影响。方法 入选 5 0例AMI患者 ,应用倍他乐克 4周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组间用心率正后的QT离散度(QTcd)、AMI伴与不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间 ,倍他乐克治疗前后QTcd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AMI患者QTcd可增加 ,倍他乐克可显著缩小QTd。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判断溶栓再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应用尿激酶150万单位进行溶栓治疗,在溶栓前、溶栓开始后0.5、1、1.5、2、3、4、5、6小时分别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各时段QTd,溶栓后根据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和非再通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溶栓后0.5、1、1.5小时再通组QTd呈上升趋势,之后QTd明显下降,至溶栓后6小时达低谷。未通组溶栓前后QT离散度变化趋势不明显。溶栓后0.5、1、1.5小时再通组QTd明显高于未通组,2小时~6小时再通组QTd明显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过程中QTd发生了动态性变化,QT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叶少武  周聪  高明明 《华夏医学》2001,14(6):782-783
目的:观察4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急诊PTCA干预治疗早期再灌注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47例AMI行急诊PTCA干预治疗,在PTCA前,后即刻及24h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QATd,并与4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AMI组行急诊PTCA干预治疗前与对照组间QTd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PTCA干预治疗后24h QTd显著降低(P<0.05),结论:成功地急诊PTCA干预治疗再灌注24h后可使QT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但在PTCA干预治疗再灌注早期QTd无显著改变,仍有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需官切监护治疗。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和J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60例AMI患者于静脉溶栓治疗后90min以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估价梗塞相关动脉(IRA)前向血流情况,并观测其溶栓前和溶栓后每30min直至2h的QT和JT离散度变化以及72h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34例IRA血流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2~3级者,溶栓后2hQT和JT离散度显著降低,而24例IRA未开通者上述指标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较高水平。18例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QT和JT离散度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125±47ms和110±35ms,84±45ms和81±40ms)(P均<0.01)。结论成功溶栓治疗可使QT和JT离散度显著降低,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QT离散率(QTr)的变化,以了解心肌梗死急性期时心室肌复极时限差异是否较恢复期增大。作为衡量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度过急性期的指标。方法:分别测量56例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最大QT间期(QTmax)减最小QT间期(QT-min),得QTd;以QTmax/(R-R)~(1/2)减QTmin/(R-R)~(1/2)得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QTd/(R-R)得QT离散率QTr。并对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的QTd、QTcd、QTr进行比较。结果:心肌梗死急性期较恢复期QTd、QTcd、QTr明显增加,P值分别<0.01、<0.01、<0.001。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室肌复极时限差异较恢复期增大,QTr是QT离散程度更为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2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63例);溶栓失败组(52例);非溶栓组(111例).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人院当时(平均7.1h±1.6h),发病后第2天、第1周末及第2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同一导联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QT值减去最小QT值为QTd值.[结果]3组QTd入院当时无差异(P>0.05),但起病后第2日、第1周末及第2周末溶栓成功组QTd[分别为(48±17)ms,(43±15)ms,(36±14)ms]较溶栓失败组[分别为(65±18)ms,(55±16)ms,(47±15)ms]和非溶栓组[分别为(67±16)ms,(54±14)ms,(49±13)ms]小,P<0.01;后2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能使QTd值减小,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能提高心肌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替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后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心梗后患者 5 6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2 8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 ,但不应用任何 β受体阻滞剂。试验组除给予相同的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外 ,还给予阿替洛尔 5 0~ 15 0mg/d口服 ,疗程均为 1个月。测量两组患者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 ,计算QTd。结果 :试验组阿替洛尔平均剂量为 74± 2 1.6mg/d ,治疗后QTd显著下降 (75 .1± 14.8msvs42 .2± 12 .9ms ,P <0 .0 1)。对照组治疗后QTd无明显改变 (72 .8± 11.6msvs77.0± 15 .7ms,P >0 .0 5 ) ,两组治疗后QTd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阿替洛尔可显著降低心梗后患者QTd ,这可能是其有效降低心梗后患者心性猝死的电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血浆脑钠肽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小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7):134-135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AMI的患者86例,入院后24h内检测血浆BNP浓度,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6个月,观察血浆BNP浓度与AMI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AMI组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且血浆BNP水平高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P〈0.05)。结论AMI患者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血浆BNP水平可反映AMI的严重程度;BNP水平可作为心血管事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