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肝脏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上的发现日益增多,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2年10月以来,共收治18例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病人,采用无水酒精、明胶海绵颗粒、碘化油及鱼肝油酸钠栓塞治疗。在临床上达到瘤体缩小,纤维化目的,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男16例,女2例,年龄36~58岁,平均45岁。全部病例均经B超、CT、核素扫描或MRI检查诊断为肝脏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而入我科行介入治疗。瘤体最大直径14~28cm,18例均为单一肿块型(右肝1…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栓塞治疗方案,分析比较不同栓塞方法的疗效。材料与方法:4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按不同的栓塞方法分为3组:第1组:11例,为单纯超液态碘化油栓塞,简称LP组;第2组:18例,用1∶1碘化油与鱼肝油酸钠混合栓塞,简称LP+V组;第3组:12例,行1∶1碘化油与鱼肝油酸钠再加明胶海绵颗粒或条综合栓塞,简称LP+V+G组。采用SAS软件对栓塞治疗前后瘤体大小及染色面积的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种不同的栓治方法分别使瘤体最大径cm由597±147,842±290,736±284缩小至450±177,588±250,442±214。两两之间比较结果表明,综合栓塞优于单纯栓塞。DSA所测量瘤体染色面积的改变与上述结果亦基本吻合。结论:①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方法简单、安全有效;②肿瘤血管的超选择技术与综合栓塞是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平阳毒素(PYM)、碘化油和明胶海绵栓塞硬化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及其DSA造影分型与疗效关系。方法对5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经股动脉插管行PYM、碘化油和明胶海绵栓塞硬化治疗,随访1—12个月,按照肝血管瘤的分型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全部53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介入栓塞治疗,27例(50.9%)瘤体缩小〉50%,18例(34.0%)瘤体缩小〈50%,4例(7.5%)瘤体缩小〈20%,4例(7.5%)稳定,总有效率92.5%。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瘤体较大不宜外科手术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例,PYM、碘化油加明胶海绵栓塞硬化治疗效果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肝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穿刺注入无水酒精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导管超选择插入17例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以碘油或超液态碘油、明胶海绵和(或)钢圈栓塞,一周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多点注入无水酒精。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和无水酒精的注射。17例中有11例分别于术后1~12个月行CT或B超随访。瘤体缩小〉50%者9例,〉30%者2例。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者12例,明显减轻者5例。总有效率10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穿刺注入无水酒精在治疗肝海面状血管瘤上是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朱海涛 《临床医学》2001,21(4):27-28
目的:探讨肾癌的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例肾癌患者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及无水酒精-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并加以明胶海绵增强栓塞疗效。结果:栓塞术后复查见肿瘤供养血管完全闭塞,肿瘤染色明显减少。瘤区碘油明显沉积,临床症状减轻,栓塞后手术出血量减少。病检肿瘤组织部分坏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肾癌的经导管动脉无水酒精-碘化油栓塞治疗安全可行,临床效果肯定,便于随访观察肿瘤情况;对不能手术或不愿手术者,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术前肾动脉栓塞有助于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机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3例经B超、CT、MRI及血管造影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作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栓塞,栓塞剂为超液态碘油+平阳霉素、明胶海绵。结果栓塞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11例瘤体直径缩小50%以上,8例瘤体直径缩小30%~50%,4例瘤体直径缩小20%以上。结论经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介入治疗不仅可以达到手术治疗的效果,还可克服手术治疗的一些不足,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损伤轻、费用低、危险性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介入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附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6例,经导管肝动脉内注入平阳霉素(8~16mg)和超液化碘油混合乳剂(5—30m1),后用适量明胶海栓塞肿瘤周围小血管和供血动脉,观察其栓塞前后肿瘤大小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肝动脉造影均显示典型的肝海绵状瘤血管造影征象:“爆米花样染色”、“早出晚归”的异常血管湖样改变,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栓塞后肿瘤血供中断,肿瘤直径明显缩小,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超液化碘油与平阳霉素乳剂加适量明胶海绵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栓塞治疗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介入栓塞治疗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3例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用平阳霉素超液态碘油乳剂加明胶海绵颗粒行栓塞治疗,术后1mo、3mo、6mo超声随访瘤体变化情况。结果 23例患者的28个瘤体术后1mo、3mo、6mo复查,治疗有效瘤体个数分别为13(46.4%)、21(75%)、28(100%),无复发病例。结论 平阳霉素超液态碘油乳剂加明胶海绵颗粒介入栓塞治疗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疗效显著,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和探讨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10例巨大肝血管瘤进行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先用40%碘化油或10%乙碘油栓塞末梢血管,再用明胶海绵条或颗粒及平阳霉素栓塞供血动脉主干。结果:血管造影复查显示碘油聚积于肿瘤内,肿瘤血供消失,供血动脉闭塞,1-2个月后复查肿瘤不同程度缩小,50%以上者8例,50%以下2例,经手术切除,可见肿瘤大部分纤维化。结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经动脉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认为手术切除的巨大肝血管瘤应先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栓塞剂选择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肺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中,栓塞剂的选择和应用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本文47例中,支气管扩张30例、肺癌11例、肺结核6例,采用单用明胶海绵颗粒5例、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7例、聚乙烯醇8例、聚乙烯醇+明胶海绵颗粒11例、聚乙烯醇+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16例五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讨论。结果:五组病例中,单用明胶海绵颗粒组有3例复发;明胶海绵颗粒加超液化碘油组2例复发;聚乙烯醇组1例复发;聚乙烯醇+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组均无复发。结论: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中的栓塞剂选择中,单用明胶海绵易复发,单用聚乙烯醇不如聚乙烯醇+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明胶海棉+超液化碘油栓塞的方法安全持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肝血管瘤患者,瘤体直径5~16.8 cm。全部病例经B超、CT、肝动脉造影确诊。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栓塞。其中6例行2次栓塞,12例行1次栓塞。栓塞材料采用超液态碘油 平阳霉素 明胶海绵混合乳剂。结果:随访3个月~2年,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操作成功率100%,栓塞后12例见周边碘油呈棉团状沉积,4例显示环状碘油沉积,8例瘤体均缩小达50%以上,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肝动脉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临床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小,操作微创安全、简便,恢复快,可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栓塞剂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不同栓塞剂聚乙烯醇、无水乙醇碘化油乳剂和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栓塞治疗的疗效,以选择合适的栓塞剂。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别采用聚乙烯醇、无水乙醇碘化油乳剂和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进行栓塞,并用B超、CT或MRI进行随访观察以判定疗效。结果采用聚乙烯醇栓塞的血管瘤大小没有改变,甚至增大,而用无水乙醇碘化油乳剂和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进行栓塞的血管瘤均明显缩小,甚至消失。结论在对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栓塞治疗时,液体栓塞剂无水乙醇碘化油乳剂和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疗效优于固体栓塞剂聚乙烯醇。  相似文献   

13.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评价和探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 (PLE)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治疗肝血管瘤 12例 ,瘤体最小 3 .3cm× 3 .0cm ,最大 12 .0cm× 13 .0cm ,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插管 ,将导管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插管后 ,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 ,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术后定期复查。结果 介入治疗栓塞后碘油沉积良好 ,所有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 ,并发症少 ,可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经手术治疗的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的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术中注意点和术后并发症等作回顾分析。结果:血管瘤完全切除率为96.67%,术后复发率为3.33%,术中平均出血420m1,腮腺浅叶切除为主要术式,占66.67%,术后并发症为暂时性面瘫16.67%,永久性面瘫1.67%,Frey综合征40%,面部凹陷畸形13.33%,涎漏5%,继发性出血1.67%。结论:手术治疗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颅内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21 例,位于中颅窝鞍旁的18 例,中颅窝外病灶3 例。20 例行MRI检查,9 例行CT 扫描,13 例行DSA 检查。结果 根据解剖部位、影像表现等特点将颅内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分为中颅窝组和中颅窝外组。中颅窝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类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 信号,在T2 WI和质子密度像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多见明显均匀强化。DSA多表现为毛细血管期至窦期的淡染色影。右顶镰旁及左额凸面病灶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强化。右CPA(桥小脑角)病灶CT 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团块,DSA 见致密染色影。结论 中颅窝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和DSA 表现比较有特异性,颅内中颅窝外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6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行MRI检查。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矢状位T1加权像(T1WI)TE/TR 12/630,T2加权像(T2WI)TE/TR 100/3 000,横轴位(T2WI)TE/TR 100/2 800,5例行冠状位(T2WI)TE/TR 100/2 800。6例均行增强扫描,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0.1 mmol.kg-1经肘静脉注射,注完药后即行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T1WI(参数同T1WI平扫)。并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 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胸段椎管硬膜外5例,颈胸段1例,均沿脊髓长轴生长。其中脊髓背侧2例,可见环绕脊髓生长,呈钳状;左后侧1例,右后侧3例,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梭形4例,长椭圆形2例,两端尖锐,呈鼠尾状或毛笔尖状。6例肿瘤信号强度在T1WI呈等高或稍高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5例,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是较少见的良性病变,并有其特征性表现。MRI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但最终确诊仍须结合临床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电化学疗法(EChT)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围手术期护理规范。方法 我们首次将ECHT应用于治疗8例CHL,共17个瘤灶,治疗前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了解本治疗较肝切除治疗的优越性,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配合治疗,治疗中对血压,瞳孔,血氧饱和度和心电活动进行密切的观察监护,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气体栓塞,治疗后重点观察有无腹腔内出血,胆漏,黄疸,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 全部治疗均获完全缓解。治疗前的心理护理使患者都能够平静地接受整个治疗过程,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未观察到气体栓塞,黄疸,胆漏,腹腔内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治疗后有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体温升高,对症处理缓解。结论 根据EChT的治疗机理和CHL的病理特点,有机地结合护理学相关知识,应用行之有效的护理规范,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和预后.方法 显微手术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12例.11例位于桥脑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菱形窝入路切除;1例位于桥脑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结果 均镜下全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海绵状血管瘤.术后临床表现改善6例,无变化3例,面瘫加重1例,出现外展神经瘫痪1例,死亡1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个月,复查MRI均未见病灶复发,脑干组织影像学修复良好,术后遗留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 的前提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高同锁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9):1608-1610
目的:评价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通过导管超选择插管至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经肝动脉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瘤体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超声造影定量特征。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42例。38例经CT及磁共振成像证实,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利用SonoLiver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以病灶与其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水平差值为参数进行动态血管模型(DVP)参数成像。分析肝血管瘤及病灶周围肝实质的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灌注指数(PI)及DVP曲线。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肝脏大血管瘤、肝脏小血管瘤与病灶周围正常肝实质、肝脏大血管瘤与肝脏小血管瘤、肝血管瘤中央部与边缘部Imax、RT、TTP、mTT、PI差异。 结果肝脏大血管瘤、肝脏小血管瘤的Imax、PI均高于病灶周围正常肝实质,RT、TTP、mTT均短于病灶周围正常肝实质,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467、-14.758、-9.772、-3.753、4.157,P均<0.05)。肝脏大血管瘤Imax高于肝脏小血管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6,P<0.05);肝脏大血管瘤与肝脏小血管瘤RT、TTP、mTT、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血管瘤中央部Imax高于肝血管瘤边缘部,RT、TTP均长于肝血管瘤边缘部,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087、8.091、8.654,P<0.01或0.05);肝血管瘤中央部与边缘部mTT、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血管瘤的DVP曲线及DVP参数图均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消退型;Ⅱ型,未消退型;Ⅲ型:负向型。本组肝血管瘤患者DVP曲线、DVP参数图呈Ⅰ型、Ⅱ型、Ⅲ型分别为16例(16/42,38.1%)、20例(20/42,47.6%)、6例(6/42,14.3%)和15例(15/42,35.7%)、10例(10/42,23.8%)、17例(17/42,40.5%)。 结论肝血管瘤的TTP和mTT短于病灶周围肝实质。肝脏大血管瘤的Imax和PI高于肝脏小血管瘤。肝血管瘤内边缘部RT及TTP比中央部快。DVP曲线可直观显示肝血管瘤与病灶周围肝实质血流灌注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