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麻醉处理经验。方法:2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5~0.1 mg/kg、依托咪酯0.1~0.3 mg/kg、哌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5~10μg/kg,麻醉维持用芬太尼、哌库溴铵间断静脉注射,并以异氟烷0.5%~1.5%吸入、丙泊酚0.5~2.0μg/ml静脉靶控输注维持麻醉深度,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术中、术后给予适量心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结果:麻醉诱导后3 min、转机前和术毕血压均低于麻醉前(P<0.05~P<0.01),而对心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开放主动脉后自动复跳16例,自动复跳率61.5%。全组均安全转至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在围术期尽量保护各种代偿机制,以维持有效的心输出量,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术中、术后给予适量心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2.
对49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行换瓣手术。结果发现:术后发生低钾血症31例,频发室早14例,室颤7例,因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等原因死亡11例。讨论了重症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标准,并对围麻醉期的处理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426例心脏患者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方法用咪达唑仑、芬太尼、依托咪酯、维库溴铵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并间断吸入异氟醚维持。同时监测心率、有创动脉压、动态心电图、中心静脉压、体温、尿量、血糖、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和心肌供耗氧平衡。结果 426例患者中除8例在停止体外循环后死亡外,其余418例麻醉平稳,术后顺利拔出气管导管,康复出院。有12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经过治疗后痊愈。结论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选择静吸复合麻醉是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36例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 老年换瓣患者多伴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等 ,对麻醉和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有不同要求 [1 ] .1999- 10 / 2 0 0 1- 10我院对6 0岁以上患者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36例 ,现将麻醉管理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组男 6例 ,女 30例 ,年龄 6 0~ 6 9岁 ;主动脉瓣置换术 10例 ,二尖瓣置换术 18例 ,双瓣置换术 8例 ,三尖瓣成形术 6例 ,左房血栓清除术 16例 ;心功能 级 2 5例 , 级 7例 ,房颤 2 8例 ,心胸比例 0 .7± 1.9,心肌肥厚 2 8例 .超声心动图 :左室收缩未期直径 >6 0 mm8例 ,左室舒张未期直径 >80 mm9例 ,肺动脉平均压 >10 .0 k Pa10例 .… 相似文献
5.
重症心及地瓣膜置换术49例围麻醉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9例重症心脏瓣膜病产现人行换瓣手术。结果发现:术后发生低钾血症31例,频发室早14例,室颤7例,因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等原因死亡11例。讨论了重症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标准,并对围麻醉期的处理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6.
纳洛酮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阿片受体拮抗药 ,已成为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催醒的首选药物 [1 ] ,但应用纳洛酮拮抗后 ,由于痛觉突然恢复 ,可产生交感神经兴奋 ,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焦虑不安 ,甚至肺水肿和心室颤动 [1 ,2 ] ,如何减少其催醒的副作用 ,保持患者苏醒平稳。本文对 12 0例患者进行观察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 0例择期手术患者 ,男 76例 ,女 44例 ;年龄 18~ 6 7岁。 ASA均在 ~ 级 ,手术历时 2~ 6 .5 h。1.2 麻醉方法 常规肌注 ,术前给药有 :安定 10 mg,阿托品0 .5 mg… 相似文献
7.
自1995年4月~2003年2月我科为51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进行瓣膜置换,获得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36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36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X线胸片心胸比(C/T)0.68~0.90,心功能Ⅲ~Ⅳ级,左室舒张末径(LVEDD)平均67±9.2mm,术前均经过严格改善心功能治疗,选择有利的手术时机,采用以芬太尼为主,咪唑安定、异丙酚、异氟醚等为辅助药的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以高钾含血冷停跳液灌注心脏,心脏复苏后静脉输注多巴胺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全组病例围术期死亡4例(11.1%),其余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和重视术后心肺功能的支持治疗,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基础;以芬太尼等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及高钾含血冷停跳液灌注心脏的方法,用于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危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经验,探讨术中心肌保护、术中注意事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施行的危重心脏瓣膜置换术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晚期死亡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10例次,主要为低心排综合征,心包填塞二次开胸止血、频发室性早搏、室颤、肺栓塞。术后随访1.4年,复查胸片心胸比明显缩小,UCG检查心脏各腔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术后心功能改善良好,Ⅰ级32例,Ⅱ级18例,Ⅲ级2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心肌保护,熟练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正确处理三尖辩返流,术后严密监护,早发现、早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的更好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所做的224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其中心功能Ⅱ级22例,Ⅲ级143例,Ⅳ级59例。行双瓣膜置换术(DVR)99例,二尖瓣置换术(MVR)75例,主动脉置换术(AVR)47例,三尖瓣置换术(TVR)3例,二次瓣膜置换术19例,合并冠脉搭桥术(CABG)17例,主动脉根部扩大术14例,升主动脉置换术7例,其他11例。结果术后顺利恢复199例,占89%。发生主要并发症20例:低心排综合征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2例,呼吸衰竭2例,室颤3例,胸骨哆开再清创缝合2例,开胸止血2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2.68%。同期手术的非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83例,死亡3例,病死率1.06%。两组相比较用卡方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用华法林钠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1.5~2.0。术后门诊及电话随访到210例,随访率97.2%。随访时间8~44个月。无严重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1例女性患者于术后1年因心力衰竭死亡。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65例,Ⅱ级136例,Ⅲ级8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经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确熟练的手术操作,合适的心肌保护,严密的术后监护,是能够取得满意效果的,其危险因素是术前多器官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且对药物治疗不敏感,复合手术如换瓣加冠脉搭桥者,年龄〉70岁。 相似文献
11.
12.
13.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患者一般病史较长,病情危重,心功能严重受损,生活质量差,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心脏瓣膜的问题,患者将不能改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但此类手术风险极大,为此,麻醉医生与手术医生对此类病人应共同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包括术前改善心功能,纠正酸碱平 相似文献
14.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病程长,病情重,手术麻醉危险性明显增加,本文旨在通过对28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经验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9例;年龄36~61岁;体重35~56 kg.X线胸片心胸比(C/T)0.56~0.9,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EF)36%~63%,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70 mm者8例,合并心房纤颤21例,心室肥厚14例,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6例,左房有附壁血栓7例.手术种类:二尖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4例,二尖瓣置换并三尖瓣成形术5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小儿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及应用前景。方法 在认真做好麻醉前准备的前提下,在常规吸氧及心电、呼吸、体温、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的基础上,以稀释、小量静脉推拄氯胺酮、司可林诱导插管、术中保持自主呼吸单纯吸入异氟烷为原则。结果 由于充分的麻醉前准备和术中的合理、及时处理,200例小儿静吸复合麻醉顺利完成,米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是一种较为理想、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静吸复合麻醉中普鲁卡因作用的评价林水雄,李传醋,陈方道,陈本禄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普鲁卡因我院近年来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取代传统的静脉点滴普鲁卡因,发现静滴普鲁卡因的某些问题,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1选择性胸腹手术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68例,以便利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置换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内科药物治疗,置换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人工瓣膜置换术,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对。结果置换组心功能≤II级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肺动脉收缩压、左房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瓣膜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临床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给予所有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术后3例患者死亡,4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手术后患者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房内径(LAD)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年龄50岁、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为III级或IV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存在窦心性心律、LVEDD80 mm、LVEF50%、LAD60 mm以及体外循环时间108 min是导致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形态、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率;但由于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为III级或IV级、术前存窦性心律失常等因素或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较多,因此术前需加强心电图检查,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