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心瓣膜置换术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病病人病程长,瓣膜病变严重,心脏扩大,心肌受累重,心功能差,全身状况欠佳,尤其是心肌严重损害引起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继发肺动脉高压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使手术死亡率明显增高,施行心瓣膜置换术时麻醉危险性也明显增加。本文总结了29例严重心功能不全心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刘琴湘 《广东医学》1998,19(6):480-480
重症心脏瓣膜病变患者术前病史长,心功能代偿差,多合并中或重度肺高压,增加了麻醉处理的困难性。本文报道1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围术期麻醉处理的特点,并对如何维持循环稳定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l临床资料1.互一一w资料:18例重症瓣膜置换中男8例,女10例,年龄42-53岁,均为风湿性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心功能Ill级8例,IV级10例,合并中与重度肺高压15例,房颤11例,心衰6例。术前进行1周或以上的强心利尿、吸氧、能量极化液(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配制)等心肌保护处理,使心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再行手术。1.2麻醉与…  相似文献   

3.
1980年12月-1995年5月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445例,其中再次心脏瓣膜替换术18例,主要原因是原替换的生物瓣瓣膜变性、穿孔、撕裂和钙化等毁损,造成严重闭锁不全或狭窄而需再次行瓣膜替换术,因患大都有心功能不全而且代偿差,心肌粘连等,不但给手术带来困难。而且心肌保护差,排气困难,故术后常出现严重室性心律紊乱,出血多、低心排综合症及脑空气检塞等,死亡率较高,现将我们实践报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二尖瓣、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病变病人瓣膜替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10年间行瓣膜替换术的心脏二尖瓣、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病变 34例 ,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32例 ,心脏瓣膜粘液性病变2例。术前心功能Ⅲ级 2 4例 ,Ⅳ级 10例。采用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替换 (MVR AVR)及三尖瓣成形术 (TAP) 31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替换 (MVR AVR TVR) 3例。结果 术后早期发生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 12例 ,死亡 4例 (11.8% )。结论 对心脏联合瓣膜病变者应严格掌握手术时机 ;术中加强心肌保护、保留二尖瓣装置、积极处理三尖瓣病变 ,对提高手术疗效至关重要 ;术前心功能IV级可视为预置心外起搏器的指征。  相似文献   

5.
心脏病变是肢端肥大症患者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合并症,是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及室间隔肥厚、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心室腔增大、瓣膜疾病、心力衰竭等。超声心动图是临床中评估肢端肥大症患者心脏病变的一线方法,但心肌纤维化、心肌水肿、区域性灌注减低及区域心肌运动不协调等近年来新发现的病变无法由超声心动图评估。随着技术的更新进展,心脏磁共振目前已可精确测量以上心脏病变,并成为评估心肌纤维化及左心室质量及功能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10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瓣膜手术,其中二尖瓣病变60例,主动脉瓣病变27例,联合瓣膜病变17例,共搭桥189支。根据患者年龄及病变血管情况选用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结果本组1例术后早期死亡,死亡原因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术后随访1个月至8年,均无明显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者大多数无典型心绞痛病史,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通过采取术前改善心功能状态,缩短手术及心肌缺血时间等措施,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成形术后心脏及瓣膜功能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成形术(MVP)后心脏及瓣膜功能,总结风湿性MVP的经验。方法:1995年9月至1997年12月,我院施行风湿性MVP30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术后3-6月、术后9-12月的Doppler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及心功能情况。结果:随访一年无死亡。术后3-6月、术后9-12月心功能I-Ⅱ级比率分别为87%、94%。术后3-6月、术后9-12月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二尖瓣口面积、二尖瓣返流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明显改善。再次手术2例,分别为术后残留重度关闭不全,重度狭窄病人。残留中度返流4例。结论:风湿性MVP后1年内心功能及瓣膜功能有明显改善,但仍有少数患者疗效差。二尖瓣前瓣病变严重者,术后残留瓣膜功能障碍发生率高;风湿活动明显者,术后瓣膜风湿病变仍可进行性发展,再手术率高,施行成形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老年心脏瓣膜病变152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老年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行二尖瓣置换(MVR)77例,主动脉瓣置换(AVR)39例,双瓣置换36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9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9例,左房折叠术4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6例,死亡率为3.9%。随访140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8年,死亡2例,其余138例术后随诊复查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心功能均提高1—2级,无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及心脏血栓形成,没有因瓣膜原因而再次手术者。结论术前充分调整心功能,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提高老年心脏瓣膜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左心室(左室)心肌部分切除术(PLV)是治疗终末期心肌病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通过切除左心室大部分的游离壁,重塑正常的心脏质量-容积比,提高左室泵功能,亦称心脏减容术或Batista术[1,2].由于终末期心肌病病人术前心功能差,常并发瓣膜病变及全身其他脏器的损害,体外循环(CPB)转流时间长,因此对CPB管理,尤其是心肌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8年4月~2001年1月我院对3例病人实施PLV,现将CPB的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降低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早期病死率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6例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术中心肌保护、术后处理情况,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全组无术后早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以冷血停跳液灌注,注意扩血管药物的应用,保持较高的血钾浓度,同时注意三尖瓣病变的处理可以降低术后早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同时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经验,分析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2002年10月~2008年2月2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59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2例;二尖瓣病变12例,主动脉瓣病变5例.联合瓣膜病变3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心脏停跳后,先作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或成形.心脏复苏完成后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吻合,或在升主动脉1次阻断下完成.内乳动脉的吻合在瓣膜手术后心脏复苏前完成,本组2例行二尖瓣成形.18例行机械瓣置换,未用生物瓣.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10%),主要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心率失常等,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术前有心肌梗死史、心功能差、心胸比率大、女性等与早期死亡有关.随访18例,时间6个月~4年患者无死亡,心功能Ⅰ级12例,Ⅱ级6例.结论 CABG联合心瓣膜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缩短手术和心肌缺血时间以及完全的再血管化能有效的提高手术成功率.女性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低体重、冠状动脉细小及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变等构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病变外科治疗的结果。方法对50例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病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均作瓣膜替换术,三尖瓣关闭不全行De Vega或Key环缩术。结果早期死亡3例(6%)。随访14~48个月,晚期死亡1例(2%),其余46例术后随诊复查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心功能均提高1~2级,无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及心脏血栓形成,没有因瓣膜原因而再次手术者。结论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与三尖瓣联合病变的患者常伴有肺动脉高压和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引起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术前充分调整心功能,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加强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围术期的处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术前常规应用GIK液7d~14d。瓣膜替换术在全身中度低温,心脏深低温下进行,伴有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人附加三尖瓣成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再次开胸止血2例,严重心律失常5例,37例出院时心脏功能均恢复至Ⅱ~Ⅲ级。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充分加强心肌保护。术前心脏功能Ⅳ~Ⅴ级可视为预置心外膜心肌起搏的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风险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7dNYHA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A组(心功能为Ⅰ~Ⅱ级)及B组(心功能为Ⅲ~Ⅳ级),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危险因素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B组患者瓣膜数量、年龄、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停跳时间明显高于A组,同时B组患者中既往存在心脏瓣膜手术史、术前合并房颤、术前心律失常、栓塞史、术前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及女性患者数量明显高于A组。两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左房内径、术前左心室舒张未内径、术前左室收缩未内径、术前肺动脉压、有无心房血栓及转流中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瓣膜数量、年龄、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停跳时间、心脏瓣膜手术史、术前合并房颤、术前心律失常、栓塞史、术前LVED值、术前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及女性均为影响心脏瓣膜手术的围术期风险。结论:临床行心脏瓣膜手术前应重视以上危险因素的评估,可有效的评估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7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资料,对15个相关因素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前心功能Ⅲ~Ⅳ、心胸比≥0.70、主动脉阻断时间密切相关。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与术前心功能、心胸比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相关。针对相关因素采取处理措施,可望降低瓣膜术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心脏复苏首选药物的选择和应用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和新观点。( 1 )加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国内曾一度广泛应用“心脏三联针”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 ) ,实践证明弊多于利 ,应予废弃。因为去甲肾上腺素有强烈的外周血管收缩作用 ,可增加心脏后负荷 ,易产生广泛性心肌炎及严重瓣膜水肿。由于心肌收缩过强 ,导致严重心肌缺血 ,心脏处于强烈的收缩状态 ,称之为“石头心” ,常使心脏复苏失败 ;异丙肾上腺素单纯兴奋 β受体。在心脏停跳或室颤时 ,兴奋 β受体不但对心脏复跳无助 ,反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同时 ,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 1 2 0例心脏瓣膜替换术治疗过程进行分析 ,我们体会到瓣膜替换术中强调左心引流管的正确运用 ,对心肌保护甚为重要 ,对于严重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尤其如此。1 993年 6月~ 1 997年 6月 ,我们为 1 2 0例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了瓣膜替换术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全组 1 2 0例中男性 72例 ,女性 48例。最小 1 4岁 ,最大 60岁 ,平均 3 6岁。心功能 级 3 4例 ,心功能 级 64例 ,心功能 级 2 2例。术前检查及结果 :心电图检查提示右室增大 44例 ,左室增大 3 0例 ,全心增大 60例。胸片报告心胸比大于 0 .65为 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提高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治疗风湿性多瓣膜病变疗效的方法。方法1998年7月至2005年11月8年间,对131例风湿性多瓣膜病变患者施行外科治疗。男54例,女77例,年龄21~63岁,平均42.5±4.5岁。术前心功能Ⅲ~Ⅳ级者112例(占85.50%)。21例同期行Devega法三尖瓣成形。结果痊愈124例(占94.66%),死亡7例,(占5.34%),手术后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于严重风湿性多瓣膜病变的患者,加强围术期处理,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改善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积极纠治三尖瓣关闭不全,可提高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报告心脏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36例,植入瓣膜42枚,二尖瓣替换28例,主动脉瓣替换2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替换6例,占同期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27%,手术早期死亡1例(2.7%),其余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13个月,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劳动能力,本文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要点及手术过程中的心肌保护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心脏瓣膜病谱致瓣膜严重损坏者,及时实施心脏瓣膜替换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再次心脏手术二尖瓣替换术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再次心脏手术二尖瓣替换术77例的治疗经验。方法:77例中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56例,生物瓣替换术后瓣膜毁损15例,机械瓣替换术后瓣膜功能障碍4例,部分房室管畸形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房间隔缺损术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1例。55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手术,22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5.2%)。晚期死亡2例。随访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病人术前心功能是导致再次手术二尖瓣替换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可简化手术过程,改善心肌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