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痹证是临床的常见病症,在该病治疗中经常使用乌头。结合为什么使用乌头、临床应用剂量、应该怎样使用乌头以及如果发生乌头中毒后如何处置各个方面展开了详细论述,并介绍了应用乌头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3.
浅谈汗法     
一、前贤对汗法的论述汗法是发散的方法,也就是逐邪于肌表的散剂,一般称解表法。凡风寒暑湿之邪,侵入人体皮肤肌腠之间而不深者,欲速去之,莫如发汗,所谓开玄府而逐邪气也。诸凡疾病初期有表证者如外感发热、伤寒、中风、湿邪、痹症、拘急、顽麻、肿胀、疮  相似文献   

4.
“汗法”系中医治病八法之首,具有解表祛邪、宣通腠理等功效,在皮肤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但至今尚缺乏对“汗法”治疗皮肤病系统的认知与分类整理.该文通过搜集与疏理相关文献,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探究“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特点与进展.理论上,认为皮肤病病位在肌表,发病机制多属营卫不和,而“汗法”可调和营卫、开通玄府,正是...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病的方法可分为祛邪、扶正、调和三大方面,汗法为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是重要的祛邪手段。汗法除了治疗表证和内科疾病外,还可以治疗以皮肤病为代表的外科多种疾病,汗法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中医学者对汗法的认识日益深入,临床皮肤病中汗法的使用也日渐增多。皮肤病多以脏腑功能失常,营卫不和,气血失调,邪毒蕴结等为主要致病机制。我们基于皮肤病病虽在里,但病位多在肌肤毛窍的临床特点,结合“汗法”的“祛风散寒、疏通内外、透散内蕴之毒、通适血脉”等作用机理,兹参阅文献从“开门逐盗、透邪外达”“疏通经络、布津散液”“扶卫固本,升阳助脾”三点了解汗法在治疗皮肤病中的应用,略术拙识望对临床汗法运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浅谈《温疫论》中的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又可的《瘟疫论》是我国的第一部温疫病专著,书中不仅首次提出了疫病的病因为外感异气,还提出了邪伏膜原,明确了病位。吴氏在治疗疫病中认为“从内解者,用攻下之法,从外解者,或发斑,或战汗、狂汗、自汗、盗汗”,虽然吴氏对下法尤为推崇,但是对汗法也非常重视。汗法是治疗的八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汗法的系统论述,宋代汗法出现了寒凉轻宣剂,元末医家王履更直接地提出了对温病与热病“治以辛凉苦寒”。历代汗法的发展对吴氏用汗法治疗温疫病提供了借鉴。1发汗机理的阐释吴又可在“内壅不汗”篇指出:“盖发汗之理,自内以达表。今…  相似文献   

7.
8.
大黄又名生军、川军、将军、大王、黄良、火参、肤如等,其功效以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以大黄为主的大、小及调胃三承气汤方最为人所熟知,主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并广泛用于内伤杂病中。笔者认为,大黄长于泻火解毒,功善活血,经适当加减配伍于治痹方中可通经络之瘀滞,清关节红肿热痛诸症,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痹证。  相似文献   

9.
中药熏蒸在痹证中的应用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历代医家著述为主线,考证了关于中药熏蒸治疗痹证的历史沿革,即起源于秦汉时期,晋唐时期开始发展,宋金元趋于完善,直至明清在理论和临床上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其现代化发展;从中药熏蒸在痹证中的应用历史沿革可看出,中药熏蒸疗法治疗痹证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需要我们对中药熏蒸继续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为广大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0.
古代医家强调湿温病禁汗、下、润 ,又指出可汗、可下、可润 ,乍看起来似乎矛盾 ,其实是要辨证施治 ,因病势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1 发汗退热 张某,男,43岁,农民。1972年5月诊。无汗发热,轻微畏寒,项背强急,纳差,头身痛,舌质淡,薄白苔,中心苔薄无津,脉浮数,针对发热无汗之主证,治宜发汗退热。方用葛根汤,处方:桂枝9g,白芍9g,葛根12g,麻黄9g,生姜4片,甘草6g,大枣5枚,水煎分2次服,取微汗。进2剂而愈。 按:《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今风寒客于人体人毫毛毕真,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余在经旨启发下,用葛根汤治此证。该方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辛甘而平的葛根鼓舞胃气、生津解肌,既能帮助桂枝汤解散表邪又能  相似文献   

12.
小儿外感,临床最为多见,清·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说“风寒初客于人也,痛热而畏寒,鼻塞言重,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若失时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睫理闭塞,荣卫不通,病邪深入,流传经络者有之,此当汗不汗之过也”,但临床有因不明此治则而延误治疗,屡见不鲜者:一遇此证,见其体温高达39~40℃,又见几日未退,以为邪已入里,动用苦寒诸品,速扑其火,以为愈凉愈能降温,结果是南辕北辙,反生它变。此时外邪如有出路,自能邪去自安,此所谓“体若措炭,汗出而散”。表证初起,解表剂中夹杂苦寒之品,必遏制其他发汗药,余治一小…  相似文献   

13.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气血,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六淫表证如风寒、风热、风湿表证。也用于治疗表证兼证如麻疹、风疹、水肿兼有表证。也用于治疗病位在表的皮肤病如瘾疹、牛皮癣。汗法的应用,正体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中药熏蒸疗法是祖国医学极具特色的外治疗法之一.它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据疾病治疗的需要,选配一定的中草药 组成熏蒸方剂进行熏蒸、熏洗而达到治疗效果.它又称蒸汽疗法、汽浴疗法,是借助中医药力和蒸汽热力通过皮肤、经络而作用于机 体的一种治疗方法[1].  相似文献   

15.
虫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引起中医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近些年来不少临床医师将虫类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虫类药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白花蛇、乌梢蛇、穿山甲、海马等,在痹证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笔者在治疗痹证时,处方用药几乎都要加用虫类药物,其原因在于虫类药物的功效与痹证的病理机制丝丝相扣。痹证的病因病机,多由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等,致使血脉筋骨痹阻,气血凝涩,络道不通易发生肢体关节痹痛。本病其证候不外虚实二类,虚者以气虚、血虚概全,实者以风胜、寒凝、湿聚痰淤推首。而上述虫类药物的功效,正是以祛风、散寒、除湿、活络,逐痰止痛为其专能。全蝎,味辛性平,蜈蚣辛温燥烈,走串性猛。二药行表达里,串筋透骨,逐湿祛风,无所不至,能搜剔遂道之邪,起到解痉止痛,可称之为活络祛风止痛之要  相似文献   

16.
痹证往往风寒湿三气互相兼杂,临床用药颇难恰到好处,而对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掌握与临床应用就显得颇为重要,笔者通过学习经典,并积极跟师临床,发现怎样去理解桂枝芍药知母汤及其其中的每一味药,这需要不断专研历代各家医书并且勇于临床探索。  相似文献   

17.
和法为中医传统的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法能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笔者对和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痹证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痹证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服用解热镇痛药加独活寄生汤,或单独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煎服.对照组50例常规服用解热镇痛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结论:使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痹证,可使疗效增强,疗程缩短,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9.
20.
系统整理<内经>有关汗法的内容.认为<内经>运用汗法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辩证发汗,主张发汗宜温,注意综合发汗,重视汗后护理.学习<内经>有关汗法内容,有助于深化对汗法的认识,也有助于临床汗法的推广和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