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腮腺混合瘤手术体会(附3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腮腺混合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涎腺肿瘤,与面神经等解剖关系十分复杂。就我院自1986-1999年间,收治的36例经组织病理学确定的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以及并发症造成的原因。处理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腮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腮腺肿瘤中最常见的1种。由于有浸润包膜和容易复发的倾向,临床上把混合瘤归入临界性肿瘤,即界于良恶性之间的1种肿瘤(1)。虽然诊断并不困难,但因其生物学特性,常常使术者在手术过程中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我院自1982年4月至1...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 ,2 7岁。发现右腮腺肿块 5个月 ,于 1991年 5月入院。行右腮腺浅叶切除 ,术后病理示右腮腺良性混合瘤。术后 17个月 (1992年 10月 )在原右腮腺手术区出现复发肿块再次入院。X线肺片提示两肺外侧带结节状影 ,疑转移灶。右腮腺复发灶切除后 ,病理仍示良性混合瘤 ;左肺转移灶切除后 ,病理诊断为 :左肺转移性混合瘤 (病灶位于肺泡周围 ,排除细支气管以上支气管腺体来源混合瘤 )。患者在首次术后 2年 (1993年 5月 )、4年 (1995年 6月 )又因右肺转移灶和左胸膜转移灶在我院分别行转移灶切除 ,术后病理均示转移性混合瘤。首次术后 6年半 (1…  相似文献   

4.
5.
腮腺混合瘤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腮腺混合瘤术后发并症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对114例腮腺混合瘤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4例病人术后复发10例,面瘫24例,涎瘘6例,给予适当处理后均好转。结论腮腺混合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方式、操作技术及术后处理不当有关,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给予正确处理后均能缓解。  相似文献   

6.
超声检查腮腺始于1972年,以闭式水囊机械线扫方式进行。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诊断仪器的进步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超声已成为腮腺疾病检查的首选影像诊断手段。我们通过高频超声检查腮腺,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于保存性腮腺切除术(Conservative Parotidectomy)中的面神经损伤率,文献极少报导。Patey等指出:永久性面神经损伤率为1~6.5%,在复发性肿瘤中为20%,甚至高达71%。Ward C. M. 指出:腮腺的手术难以比较,报导的结果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8.
腮腺混合瘤手术后合并耳颞神经综合征2例王改成,唐尚成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后合并耳颞神经综合征临床上极少见,文献很少报道,其特点是受味觉刺激后,患侧耳颞神经感觉支所分布的面部部分区域隐痛、潮红、出杆等不适。现将我院2例腮腺混合瘤手术后合并耳颞神经综合征报...  相似文献   

9.
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后并发耳领神经综合征较为少见。该综合征的特点是受味觉刺激后,手术侧耳颞神经感觉支所分布的颞部部份区域发生潮红、出汗等症状。停止进食,此症状逐渐消失。部份病人可表现为该区域隐痛及不适。一般发生最早约在术后三个月,长者达一年[1];也有少数患者早在术后几天发病或晚在术后三年才发病[2]。现将我院两例报道如下。例一,陈XX,女性,66岁。住院号276541。84年4月17日入院。临床诊断为右侧腮腺浅叶混合瘤。全麻下解剖面神经,切除腮腺浅叶及混合瘤,术后切口1期愈合。病理诊断为腮腺混合瘤。一月后自觉每次进…  相似文献   

10.
谢容兰 《肿瘤》2003,23(3):246-247
腮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腮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有浸润包膜及容易复发的倾向,临床上把混合瘤归人临界性肿瘤。诊断不困难,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但手术方式尚未规范化。为减少术后肿瘤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探讨最佳手术方式,现将近10年间手术治疗的腮腺混合瘤60例的临床随访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77年2月~1991年12月共收治腮腺混合瘤术后患者27例,经放射治疗,获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本组27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男14例,女13例;年龄16~72岁,中位年龄44.4岁.发病部位:耳前区15例,耳前下区8例,下颌角区4例.肿瘤大小:直径小于2.0cm者18例,2.0~5.0cm者6例.大于5.0cm者3例.本组中原发者(指经一次手术)18例,复发者(指经二次以上手术)9例(包括3例经三次手术者);术后5年复发恶变者6例(无1例合并瘘),合并瘘者6例(无1例发生恶变).复发者均为多灶性.放疗方法:放射源为~(60)Co或深部X线.设单侧野,D_T38~50GY/3.8~5周,每日1次,每次200cGY.照射范围:上界平颧弓水平.下界在下颌角下2cm,前缘平颧弓垂直线,后方在外耳孔垂线与乳突下缘相交,后上角挡铅,使照射野呈“(?)”或“(?)”状,野面积为8~10cm×10~12cm.  相似文献   

12.
腮腺混合瘤的超声诊断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的声像图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进行观察。结果:实性不均匀12例,实性4例,囊实性5例,囊性1例。彩色多普勒显示:8例表现为0级血流信号,14例表现为Ⅰ级--Ⅲ级血流信号。结论:腮腺混合瘤有显著的声像图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经鞘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全身均可发生.在头颈部,以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居多,面神经较少.多数面神经鞘瘤累及面神经鼓室部或垂直部,9%位于腮腺内,在腮腺区肿瘤中发生率为0.2~1.5%,临床上易被误诊.我们近期发现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腮腺沃辛瘤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安奎  陈福进 《中国肿瘤》2000,9(11):528-528,F003
「目的」探讨腮腺活辛瘤的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34例腮腺活辛瘤的病例资料。「结果」在腮腺沃辛瘤治疗中,单纯肿瘤摘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少见,复发率也不高。「结论」在腮腺沃辛瘤治疗中,可选择单纯肿瘤摘除术。  相似文献   

16.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60%~70%.该肿瘤以组织病理形态学多样性为特点,主要由包膜、上皮细胞、黏液间质及软骨样组织等成分组成.其标准处理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彻底切除原发部位的病灶.单纯肿瘤剜除术的复发率高达10%~45%,这种高复发率导致手术方式的改变,随着人们对该病的进一步研究认识及对面神经解剖的熟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包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对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率有重要影响,剜除术后包膜浸润、伪足、卫星结节等残留导致术后复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腮腺浅叶切除术是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经典术式,术后的复发率在0.3%~4%.然而有少数学者主张常规行腮腺全切除术.理由是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多中心论.同时有学者研究发现腮腺囊外切除术和区域性切除术复发率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相当,术后患者腮腺功能保留并且面貌改变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在达到疗效的目的下降低并发症,保留腮腺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医患双方的共同愿望.但该术式的具体切除范围仍不明确.本文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外科安全手术切缘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标准术式为保存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切除术中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耳大神经和腮腺主导管,以降低面神经损伤、Frey综合征、耳垂麻木、术区明显凹陷畸形等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转移瘤的治疗 ,以延长病人生命。方法 通过 48例脑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手术 42例 ,切除 45个病灶 ,术后行化疗或放疗 38例 ,未手术 6例中行化疗或放疗及未作任何治疗各 3例。结果 随访 36例 ,手术后存活半年以内 2 1例 ,存活率为5 8 3 % ;未手术者自确诊到死亡为 12~ 45天。结论 脑转移瘤病程短 ,预后差 ,术前找不到原发病灶者呈上升趋势 ,手术比未手术生存时间长 ,病人一般情况好 ,应持积极治疗态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包膜外肿瘤摘除术在腮腺沃辛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近lO年收治的24例沃辛瘤中的13例病人采用包膜外摘除术,并进行随访。结果 采用包膜外摘除术治疗腮腺沃辛瘤,手术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无术后面部凹陷畸形,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 在腮腺沃辛瘤的治疗中,包膜外肿瘤摘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腮腺内面神经鞘瘤少见,我院1972~1987年收治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在18~30岁间.肿瘤起源于面神经主干5例。颞面干4例,颈面干1例。均予以手术切除,术后随访2~16年无复发.作者就其外科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