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FMD)的影响。方法 :4 2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 ,治疗 8周前后 ,采静脉血用酶法测定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浓度 ;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法检测治疗前后肱动脉FMD和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 (NMD)。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 8周后肱动脉FMD(6 .14± 0 .4 5 ) %较治疗前 (2 .4 5± 0 .2 1) %及常规治疗组 (2 .5 0± 0 .36 ) %均显著改善 (P <0 .0 5 ) ,而肱动脉NM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辛伐他汀具有改善UA患者血管FMD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32例),比较12周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还原酶法测定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水蛭提取物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VAP)心血瘀阻证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la)的影响。方法将6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水蛭提取物组(治疗组)和常规组(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测定血清N0、ET-1、TXB2和6~Keto-PGFla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O、6-Keto-PGFla水平升高,ET-1、TXB2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蛭提取物具有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般认为即反复发作的休息时疼痛,其时间、性质及频繁程度较一般心绞痛更严重,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不稳定型心绞痛也可以由以前可预测的劳累性心绞痛型心绞痛转变为休息时心绞痛。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AMI)都有不适的前驱症状,但另一方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4例UA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予常规治疗,A组在其基础上加用LMWH5000IU,1次/12h,腹部皮下注射,疗程为一周。观察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及血浆内皮素(ET)、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 缓解心绞痛的疗效A组优于B组(P<0.05);治疗前两组ET、vWF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两组ET、vWF含量均下降,A组降低程度较B组显著(P<0.05)。结论 LMWH缓解UA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与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2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14 d.分别使用硝酸还原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水平.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NO 水平显著增高(P<0.05),血浆ET 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能明显增加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NO水平,降低ET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疗效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1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一氧化氮,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程度及一氧化氮(NO)浓度显著改善(P0.05),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心绞痛及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86.7%和76.7%,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脂、改善患者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外周循环及心脏局部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改变。方法27例UA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20例对照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CAG排除冠心病。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循环及冠状窦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培养14 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采用二苯基四氮唑嗅盐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UA患者外周循环及心脏局部EPCs数量均明显减少,EPCs的黏附、迁移及增殖能力也显著受损(P<0.01)。②UA患者冠状窦EPCs的数量增加,黏附和增殖能力较外周循环有所下降(P<0.05),迁移能力无明显差别。结论UA患者心脏局部EPCs的数量下降和功能降低,提示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后修复能力低下,可能与病情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72例UAP Ⅲ级患者被分为大剂量组和常规量组,于人院后给予口服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血脂(TC、TG、LDL—C、HDL—C)、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舒张内径变化率(ΔD%)。并于2周内观察各组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情况。结果:大剂量组服药2周后血脂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肱动脉AD%明显增高(P〈0.01),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62.86%,常规量组血脂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83.78%,较之大剂量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Ⅲ级患者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5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中药通心络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通心络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未服用通心络及任何调脂药物,40例)和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760 mg,3次/d,52例)  相似文献   

12.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3例UAP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曲美他嗪组(33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扩冠、抗凝、调血脂等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3次/d,服用3个月。并于服药前后分别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肱动脉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FMD),其结果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血浆hs—CRP、vWF浓度: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曲美他嗪组的较健康对照组[(14.23±7.44)mg/L,(14.21±7.38)mg/L:(3.05±1.21)mg/L;(190.55±27.34)%,(191.22±26.59)%:(122.74±14.88)Voo]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常规治疗组的明显降低(P〈0.05),曲美他嗪组的非常显著降低[(7.59±6.07)mg/L,(161.05±21.85)%,P〈0.011,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治疗前FMD:常规治疗组和曲美他嗪组的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6.04±1.16)%,(6.06±1.22)%:(8.55±1.22)%,P〈0.01];治疗后常规治疗组的明显升高(P〈0.05),曲美他嗪组非常显著升高[(7.98±1.26)%,P〈0.01],较常规治疗组升高更加显著(P〈0.05)。结论:曲美他嗪具有一定的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管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成常规组(34例)和阿托伐他汀组(34例)。所有病人分别于入院时及用药4周后取血,行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小板胞质内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测定。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要求采血前两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ET-1、CD62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血浆ET-1、血小板CD62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后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NO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1),ET-1、CD62p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有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活性作用,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4周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仍然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及血小板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评价炎症的特征有许多技术 ,已经发现 C反应蛋白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其他的急性冠脉事件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危险因素 ,并且对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有重要价值。再有 ,简单、常见的检测炎症的方法是白细胞 (WBC)计数。先前在 AMI溶栓和介入治疗的研究中观察到 ,伴有 WBC升高者 ,有较高的 AMI的复发率和病死率 ,本文认为 WBC计数也可用于对 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上。近期报道了用 Orbofiban治疗不稳定冠脉综合征试验结果 ,概括统计在 1997年 10月 16日~ 1998年 11月 5日 2 9个国家 888所医院住院治疗的 10 2 8…  相似文献   

15.
韩峰祥 《山东医药》2009,49(29):39-4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辛伐他汀治疗组31例。常规治疗组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采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 mg每日1次,睡前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辛伐他汀组血清ET-1降低,NO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辛伐他汀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UA患者按随机性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药、硝酸酯类药物、B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滴川芎嗪注射液80mg/d加生理盐水250ml。14d后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情况,VEGF、纤维蛋白原(FIB)和血脂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明显减少,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FIB显著低于对照组,VEGF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能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脑舒通胶囊对2型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2型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2周导入期治疗后,按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32例,采用心脑舒通胶囊联合鲁南欣康片治疗),对照组(32例,单用鲁南欣康片治疗),治疗期均为6个月。随访治疗期间以日记卡形式记录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的应用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肱动脉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而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心绞痛持续时间和硝酸甘油用量情况,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基础值分别为(3.68&#177;0.56)mm和(3.70&#177;0.58)mm,反应性充血前后内径分别为(5.4&#177;90.81)%和(5.68&#177;0.83)%,舍硝酸甘油前后内径分剐为(19。8&#177;4.9)%和(20.1&#177;5.2)%。治疗组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基础值分别为(3.73&#177;0.62)mm和(3.71&#177;0.59)mm,含服硝酸甘油前后内径分别为(18.8土4.5)%和(19.2&#177;5.8)%,但反应性充血前肱动脉内径分别为(5.69&#177;0.79)%和(9.56&#177;3.82)%(P〈0.01)。结论心脑舒通胶囊能改善2型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和血管内皮功能,是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可由相应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时心电图的表现却鲜有报道。左主干病变包括狭窄或闭塞,是一种临床危重病症,其发生率低,但预后较差,死亡率高。因此,早期发现并进行血管再通治疗,特别是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本文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胸痛发作时相应导联的ST段偏移情况对左主干病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急性心肌梗死(AMI)、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1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1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并分成三个亚组,其中患者52例,OMI患者50例,UA患者68例。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 AMI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下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有下降趋势。UA组与对照组比血清FT3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亚组间在单支、双支、多支血管病变间比较,血清TT3、FT3均呈下降趋势,AMI在多支病变时与UA、OMI相比血清FT3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血清TT3、FT3水平反应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及冠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病情越严重,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参芍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芍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9.1%,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7.0%,均优于对照组的86.8%,78.9%(P<0.05)。结论常规治疗加参芍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